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缘缘堂读后感

2024/05/1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缘缘堂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缘缘堂读后感 篇1

丰子恺先生在《缘缘堂》里有很多都是讲自己孩子小时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们像一群小燕子一样,热热闹闹。三岁的阿韦、五岁的瞻瞻、七岁的软软、九岁的阿宝,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爱的了,“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小脑袋瓜里装满了无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过是游戏。

他们哪里知道,卖小鸡者的心计,越是喊得大声,竟越是不松口。他们一定在想:“为什么不卖?”“我为什么说”买小鸡“就不还价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么不对呢?“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是什么道理?

大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步步为营,没有波及到孩子们的天堂,未经任何掩饰的真情流露,在这里,总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现在回味,小时候我们不也是这样,每个人都会是这样,可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呢?

宋明理学创始人朱熹,有一句经典的话:“存天理,去人欲。”其实,我更认可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话:“天理即是人欲。”

一位悟道的禅师,出家数十载,家中有老母,禅师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这是欲,“百善孝为先”,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说这是理,但佛法须“心中无他物,静心修炼”,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欲,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虽有欲,但理欲在他们身上最为融合。也许我们可以说,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许就真的像庄子所言的那样的太平盛世。

缘缘堂读后感 篇2

《忆儿时》一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儿时的吃、玩。虽只写了丰子恺本人的童年,却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样讲述了三件最令人欢喜的儿时趣事:养蚕、赏月、钓鱼。每件事都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与欢声笑语,以及更多的夹杂在其中的是深深的忏悔与永远的神往。

养蚕向人们叙述了丰子恺一家养蚕,铺在地板上,夜间似乎都听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却爱在桑叶间走来走去,甚至踩死蚕,到了最后去放生时,全家静默守候,作者不免沉闷,而到了去采蚕茧、抽蚕丝时,空气仿佛活了过来,让作者再次渲染在无限的快乐中。还将蚕蛹取出放进油中炒一炒,作者爱蚕却不爱吃蚕蛹。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给的,天生的,奇怪的,无邪的!

赏月却不同,着重描写了作者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种享受,而在文中看来,显得犹为优雅与美丽:先折蟹脚,后开蟹斗,关节里的肉如何吃干净,肚脐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亲显得十分内行,吃完的蟹只剩蟹壳,不由得让作者与亲戚们心生敬佩,便也学起父亲般吃蟹,抬头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圆,作者与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钓鱼也更写出作者儿时天性好玩,热爱大自然的情景。作者与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虫、打苍蝇、挖蚯蚓,再用钩子从后窍穿进脑,等浮珠一动,等一等,立马提起,钩子便卡住鱼的喉部,一天能钓十几条,作者也由衷得热爱起钓鱼,有时候可以省下家中的买菜钱,炸着吃,味道很好。

这三件事的回忆是作者儿时的黄金时代,最自由、最快乐的时候,但作者也忏悔了,因为这一切都幸而是杀生取乐,作者的儿时杀蚕、杀蟹、杀鱼,扼杀了许多生灵,但换来了永不泯灭的笑,究竟是对?或错?

缘缘堂读后感 篇3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两三棵,夜长人奈何。古人说经常害怕秋天到来,花黄叶衰,悲秋之为气也。关于悲秋方鸿渐的老爹这么说过,当是汝校男女同学,汝睹色起意,见异思迁;汝托词悲秋,吾知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由此看来悲秋和怀春是分不开的,毕竟没人听说过悲春和怀秋。

对于秋,丰子恺先生也有一番理解。自觉而立之年后,看惯了莺歌燕舞,看惯了升平歌舞,对春事和花事再没有先前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亦失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动,甚至见到桃红柳绿产生既可笑又可怜的同情之感——“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变成了秋天”。所谓的.经历过了,体会多了,感悟深了,情感就变了。就像蒋捷《虞美人》说的那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同丰子恺先生一样对秋感情以冷色调为主的人很多,包括我,除了刘禹锡。

我不讨厌任何一个季节,即使是停电的夏天和没暖气的冬天,因为先人的夏天和冬天都是停电和没暖气的。但是对于秋天,着实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没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沧桑,没有“寒烟衰草满地秋”的悲凉,没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无奈,更没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情。或许见识短浅,不能理解教材里金灿灿的无论是油菜花还是野菊花的丰收喜悦。或许自是情到浓处情转薄之人,更能体会什么叫做“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或许也是近而立之年,也能明白夏目簌石说的“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缘缘堂读后感 篇4

丰子恺先生在《缘缘堂》里有很多都是讲自己孩子小时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们像一群小燕子一样,热热闹闹。三岁的阿韦、五岁的瞻瞻、七岁的软软、九岁的阿宝,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爱的了,“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小脑袋瓜里装满了无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过是游戏。

他们哪里知道,卖小鸡者的心计,越是喊得大声,竟越是不松口。他们一定在想:“为什么不卖?”“我为什么说”买小鸡“就不还价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么不对呢?“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是什么道理?

大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步步为营,没有波及到孩子们的天堂,未经任何掩饰的真情流露,在这里,总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现在回味,小时候我们不也是这样,每个人都会是这样,可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呢?

宋明理学创始人朱熹,有一句经典的话:“存天理,去人欲。”其实,我更认可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话:“天理即是人欲。”

一位悟道的禅师,出家数十载,家中有老母,禅师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这是欲,“百善孝为先”,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说这是理,但佛法须“心中无他物,静心修炼”,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欲,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虽有欲,但理欲在他们身上最为融合。也许我们可以说,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许就真的像庄子所言的那样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