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园丁与木匠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1
最近,偶得一本《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它是一本带你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的儿童教养类书籍,直击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你教养思维的全面升级。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为孩子搭建成长生态。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她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也是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认为,相比于其他生物,漫长的童年就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使孩子成为最高级的学习者,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当中。因此,可以说:为人父母,本质是爱。确切地说,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要理解我们与孩子的特殊关系,最好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年轻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因此,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对中产阶级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反而是一种负担。人类会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能力、强项、弱点、智力水平、技能禀赋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无法预测。这让我们在可进化性上具备优势,从而得以适应千奇百怪、不断更迭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孩子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一个相同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可能正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如此擅长学习。稚嫩的大脑比成熟的大脑有更多的神经连接,更加可塑、更加灵活。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成年人的两倍。不止于此,年轻的大脑还拥有更多连接的可能。这些连接很弱,已有的连接可以根据新的经历更迅速、更容易地发生改变,因此,年轻的大脑可以毫不费力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反馈循环中代代更迭,这是一种范围很宽泛的学习演进和文化传承。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新颖的,而且通常是前所未有的认知技能。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2
在《园丁与木匠》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引领着我们如何解读孩子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并引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向我们剖析了孩子在看、听、玩、做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以及他们在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和习性。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在《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发表了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次。
高普尼克以其毕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如果你想做有远见的父母,那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成人学习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
在读到《边玩边学》这个章节时,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也不免思绪万千。在此章节的开端,高普尼克摘录了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一个滑稽又让人感到可怕的片段:疯狂的郝薇香小姐坐在她那凄凉的豪宅里,命令可怜的孤儿主人公皮普去玩耍。郝微丽小姐可能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狄更斯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喜剧反映了一些关于玩耍的深刻谜题。如果玩耍的形式是由一个成年人想要达成的目标来决定的,那么它还能算作玩耍吗?即使我们不是郝薇丽小姐,你能命令孩子去玩耍吗?
这让我想起了平时在我们的课间休息中,我所观察到的一些孩子的表现:那些被释放的、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奔向操场的男生们,好像这类的孩子特别机灵,但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不过当我说要注意安全时,无论他们怎么急切,都会小脸涨得红红的'大声回应我,尽管每每回教室时,都是各种告状,而我总是在心里发笑,因为下一节课后,他们几个关系居然会更密切,这种每天每节课都上演的“重蹈覆辙”的玩耍方式,常常令我啼笑皆非。孩子比我聪明、敏感,他们往往能从我的神情中捕捉到我接下来会如何处理并处置,也无外乎叫嚣“各打五十大板”而已。
高普尼克认为,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打闹的游戏包含满地打滚、摔跤、轻咬、压制等动作,以及我们常常在男孩子身上看到的“闹翻天”。其实在小男孩的世界里,打打闹闹是友谊最明确的标志。科学证明孩子们是对的。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性可能指向很多东西。所以,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学会区别孩子的打闹和真正打架,用科学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可思议”的、无从理解的行为和心理。
或许,你的孩子总爱胡乱地打闹?其实,他在学习社交互动;或许,你的孩子在安静地玩玩具?其实,他在探索世界奥秘;或许,你的孩子因为无聊缠着你问为什么?其实,他在寻找答案……
我们的孩子在玩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学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园丁与木匠》指引我们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告诫我们,养育孩子不是让他成为另一个你。什么样的教养方法和方式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分水岭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意义上的高手父母,他们一定懂得为自己的孩子构建利于孩子成长的和谐亲子关系和科学养育方法。《园丁与木匠》直面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予了我们养儿育人中教养思维的全新升级。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3
园丁和木匠的区别:在教养模式中,父母就像木匠,将子女当做手头的材料塑造出最初计划的产品,排除混乱和变异,精心测量,果断下手。而当父母是园丁时,他辛勤耕耘施肥,并不会直接塑造花朵的样子,而是给他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安全、稳定的空间,让花儿能蓬勃发展,虽然可能会有黑斑、锈迹和蚜虫。
高普尼克论证了教养是一种糟糕的发明。由于童年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混乱和充满探索的欲望,是童年的特质。应该给孩子提供条件,让他在漫长的童年时期,尽情地探索和学习,不要让经验束缚孩子的.发展,未来不可预料,多样性是面对未知的利器。对孩子精雕细琢终归是徒劳。
孩子总是在观察周围,“边看边学”是他的本领。孩子们拥有超越成人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父母要和孩子们一起“做”,而不是让他照你说的做。
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更愿意听你说的话。成人的说话方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角度。成为一位稳定,且能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着,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关系里最基本的信任比教学方法更重要。
儿童在玩耍中也能学习到很多。玩耍让人学会应对意外,嬉戏打闹的玩耍可以帮助动物和孩子与他人互动,探索性游戏可以帮助动物和孩子了解事物是如何工作的,而假装玩耍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可能性并理解别人的想法。
作者还提倡边练边学,比如学徒制中,徒弟跟着师傅(本身擅长所教习的东西)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像现在的学校,由本身不擅长写作的老师来口头教授。缺乏实践是现在孩子们的普遍环境。青少年在双体系大脑的控制下,从情绪性的慢慢转换成控制性的,其中就需要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在新科技时代,作者建议家长们顺其自然,承认技术和文化变革的必然性,把孩子的发展放手交给智能手机。但是文化与技术棘轮的前行同时取决于两代人。作文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虽然父母们不应指望孩子简单地复制上一代的传统,但如果父母们没有把自己的传统、技能、价值观和新发现传承给孩子,那下一代的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
所以,交出去之前,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结构严谨的稳定环境,这正是保证他们自由无序、随心所欲地尝试和发展的前提。给他们一个世界,让他们重建。
总结作者的观点,养育孩子旨在提供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4
摘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的一些感触深的句子以及自己的读后感悟。
教育孩子相当于管理花园,这实在是一个恰当又精妙的比喻,两者都是生命的孕育和成长且有着诸多的不可控因素。作者将不同的教育观念喻化为“园丁”和“木匠”,形象可感。
园丁式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注重创新性,让孩子学会主动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木匠式教育:讲究所谓的方式方法,按照固定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掌握式”学习教育。
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诸多的启示。
1、工作和爱使生命值得度过。
以前浅薄地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然而,这只是工作最为表面的作用,对于工作全身心投入的那份专注,工作中完成挑战后的'那份成就,工作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那份光彩,工作中呈现的那份无可替代的价值,都让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有味道。
2、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生活中,对待我们的爱人,总是先入为主想要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给对方,却从不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这种做法在父母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总是急于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的孩子,过去的经历和他们固有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出于爱,他们舍不得孩子走弯路甚至是“歪路”,但是他们忽略了,经验是没法代替经历的,孩子如果全部按照父母经验来,那只是走了一遍父母的老路,像复制品一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自己的。
3、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力早已经被大人们剥夺了,这么做是不对的,那么做是不允许的,这样太危险,那样真辛苦,总有一堆理由制止孩子们的探索,以至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5
总是在给孩子设定任务,是时候给自己设定任务了。前几天听说读书会本周需要递交第一次的读后感,实话说,我内心是拒绝的,我觉得我的纸质书还没有到,我不习惯看电子书,我想大家不会那么及时交作业吧,或者干脆第一次我请假不交了,各种不想交稿子的理由在脑子里打转,然后想着时间还有几天,再说吧。直到昨天周六,看到第一位群友上交了。这时才觉得这是没退路的,任务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是逼自己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呀,所以在限定的时间里去完成任务是唯一要做的。很多时候,当我在给孩子设任务的时候,那种居高临下,孩子你必须第一时间完成,我是父母我做主的感觉真是好棒喔,经常为完不成任务和孩子闹别扭,让自己生气焦虑,原来面对自己不善长,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事情上,我和孩子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如何养育孩子。她解释了现在流行的像木匠教养方式是最大的谎言,教育的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时不时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长。即便结果不是预期的,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
孩子听不听你的话,首先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关系,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其次取决于你行不行。如果你本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有教养,心地善良做事稳生,你的孩子也会是这样,所以,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家中男孩,目前上初一,这本书关于青春期的部分很有趣,特别接地气。
青春期:“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
青春期,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与生俱来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显著,十几岁的孩子会把你逼疯。
他到底想些什么?
这些话说得太贴切了,这就是目前我家的状态,经常被他逼疯,有些可能只是家长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他也会莫名发火,情绪激动,很多时候,做为家长的我是失望的,生气的,更是无助的,不知道怎么办,真想放弃,强硬吧,风雨只能是更猛烈,好好说吧,没作用,所以我经常是冷处理,或者更合适的叫冷暴力,发现这反而有些作用,有时我会暗暗得意,发现自己还有办法能对付,但我知道,这其实很危险,不是好的办法如同书中所说,你是什么人,你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以后。
特别容易理解的一句话,青春期“如同一辆车子,动力系统已变得很活跃,控制系统却如同一辆车子,还没准备好”,不要失望,控制系统是可以训练的,试错就是个好办法,所以做为家长的我们学着让孩子试错吧。
GOPNIK说她也是焦虑的中产阶级一员,读看完这本书,至少在当下,我也没那么焦虑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6
最近,偶得一本《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它是一本带你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的儿童教养类书籍,直击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你教养思维的全面升级。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为孩子搭建成长生态。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她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也是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认为,相比于其他生物,漫长的童年就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使孩子成为最高级的学习者,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当中。因此,可以说:为人父母,本质是爱。确切地说,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要理解我们与孩子的特殊关系,最好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年轻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因此,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对中产阶级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反而是一种负担。人类会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能力、强项、弱点、智力水平、技能禀赋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无法预测。这让我们在可进化性上具备优势,从而得以适应千奇百怪、不断更迭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孩子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一个相同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可能正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如此擅长学习。稚嫩的大脑比成熟的大脑有更多的神经连接,更加可塑、更加灵活。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成年人的两倍。不止于此,年轻的大脑还拥有更多连接的可能。这些连接很弱,已有的连接可以根据新的经历更迅速、更容易地发生改变,因此,年轻的大脑可以毫不费力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反馈循环中代代更迭,这是一种范围很宽泛的学习演进和文化传承。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新颖的,而且通常是前所未有的认知技能。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7
摘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的一些感触深的句子以及自己的读后感悟。
教育孩子相当于管理花园,这实在是一个恰当又精妙的比喻,两者都是生命的孕育和成长且有着诸多的不可控因素。作者将不同的教育观念喻化为“园丁”和“木匠”,形象可感。
园丁式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注重创新性,让孩子学会主动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木匠式教育:讲究所谓的方式方法,按照固定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掌握式”学习教育。
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诸多的启示。
1、工作和爱使生命值得度过。
以前浅薄地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然而,这只是工作最为表面的作用,对于工作全身心投入的那份专注,工作中完成挑战后的那份成就,工作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那份光彩,工作中呈现的那份无可替代的价值,都让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有味道。
2、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生活中,对待我们的爱人,总是先入为主想要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给对方,却从不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这种做法在父母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总是急于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的孩子,过去的经历和他们固有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出于爱,他们舍不得孩子走弯路甚至是“歪路”,但是他们忽略了,经验是没法代替经历的,孩子如果全部按照父母经验来,那只是走了一遍父母的老路,像复制品一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自己的。
3、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力早已经被大人们剥夺了,这么做是不对的,那么做是不允许的,这样太危险,那样真辛苦,总有一堆理由制止孩子们的探索,以至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8
最近,偶得一本《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它是一本带你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的儿童教养类书籍,直击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你教养思维的全面升级。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为孩子搭建成长生态。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她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也是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认为,相比于其他生物,漫长的童年就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使孩子成为最高级的学习者,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当中。因此,可以说:为人父母,本质是爱。确切地说,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要理解我们与孩子的特殊关系,最好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年轻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因此,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对中产阶级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反而是一种负担。人类会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能力、强项、弱点、智力水平、技能禀赋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无法预测。这让我们在可进化性上具备优势,从而得以适应千奇百怪、不断更迭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孩子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一个相同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可能正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如此擅长学习。稚嫩的大脑比成熟的大脑有更多的神经连接,更加可塑、更加灵活。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成年人的两倍。不止于此,年轻的大脑还拥有更多连接的可能。这些连接很弱,已有的连接可以根据新的经历更迅速、更容易地发生改变,因此,年轻的大脑可以毫不费力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反馈循环中代代更迭,这是一种范围很宽泛的学习演进和文化传承。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新颖的,而且通常是前所未有的认知技能。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9
最开始是被题目吸引,养育孩子是像园丁一样为孩子搭建好的成长环境,顺其自然发展?还是像木匠一样一丝不苟的按标准雕琢?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系教授,也是一位承担隔代养育孩子责任的奶奶。她以双重身份,介绍了孩子的天生学习家能力,也反思了当代盛行的.教养方式。书中有一些内容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
父母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能发展。
孩儿的天生学习能力
边看边学
孩子会主动解读并试图理解人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会以复杂的方式将信息与他们的经验结合起来。对于孩子来说,观察和模仿技术娴熟的父母或其它人也是一种教育。
边听边学
非常年幼的孩子,也会对他人说话的细节很敏感,并且可以从他人所说的东西中学习。
边玩边学
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幼时的玩耍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假装促进建立反事实思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之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他人。玩耍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意外。
边练边学
学龄前孩子尽可能探索各种可能性,婴儿和最聪明成年人一样擅长探索式学习。学龄孩子像更小的孩子一样观察和模仿。当他们和技能娴熟的成年人在一-起不断尝试和犯错的独特循环中互动时,他们会学得特别好。
家长要调整思维,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跟孩子讲话,给孩子读书是有好处的。与孩子沟通并倾听他们所说的,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也多回答一些问什么。成为一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比成为以为直接教导式照顾者更有价值。成年人不需要为孩子构建知识,而是建造一个支架,帮助孩子自己构建知识。给孩子安排更多的学徒训练机会,而不是给他们更多的学校经验。书的译者后记写得很好,这是一本从育儿内核出发的书,当下的我们,确实把太多注意放在外层上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10
总是在给孩子设定任务,是时候给自己设定任务了。前几天听说读书会本周需要递交第一次的读后感,实话说,我内心是拒绝的,我觉得我的纸质书还没有到,我不习惯看电子书,我想大家不会那么及时交作业吧,或者干脆第一次我请假不交了,各种不想交稿子的理由在脑子里打转,然后想着时间还有几天,再说吧。直到昨天周六,看到第一位群友上交了。这时才觉得这是没退路的,任务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是逼自己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呀,所以在限定的时间里去完成任务是唯一要做的。很多时候,当我在给孩子设任务的时候,那种居高临下,孩子你必须第一时间完成,我是父母我做主的感觉真是好棒喔,经常为完不成任务和孩子闹别扭,让自己生气焦虑,原来面对自己不善长,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事情上,我和孩子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如何养育孩子。她解释了现在流行的像木匠教养方式是最大的谎言,教育的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时不时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长。即便结果不是预期的,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
孩子听不听你的话,首先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关系,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其次取决于你行不行。如果你本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有教养,心地善良做事稳生,你的孩子也会是这样,所以,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家中男孩,目前上初一,这本书关于青春期的部分很有趣,特别接地气。
青春期:“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
青春期,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与生俱来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显著,十几岁的孩子会把你逼疯。
他到底想些什么?
这些话说得太贴切了,这就是目前我家的状态,经常被他逼疯,有些可能只是家长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他也会莫名发火,情绪激动,很多时候,做为家长的我是失望的,生气的',更是无助的,不知道怎么办,真想放弃,强硬吧,风雨只能是更猛烈,好好说吧,没作用,所以我经常是冷处理,或者更合适的叫冷暴力,发现这反而有些作用,有时我会暗暗得意,发现自己还有办法能对付,但我知道,这其实很危险,不是好的办法如同书中所说,你是什么人,你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以后。
特别容易理解的一句话,青春期“如同一辆车子,动力系统已变得很活跃,控制系统却如同一辆车子,还没准备好”,不要失望,控制系统是可以训练的,试错就是个好办法,所以做为家长的我们学着让孩子试错吧。
GOPNIK说她也是焦虑的中产阶级一员,读看完这本书,至少在当下,我也没那么焦虑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11
总是在给孩子设定任务,是时候给自己设定任务了。前几天听说读书会本周需要递交第一次的读后感,实话说,我内心是拒绝的,我觉得我的纸质书还没有到,我不习惯看电子书,我想大家不会那么及时交作业吧,或者干脆第一次我请假不交了,各种不想交稿子的理由在脑子里打转,然后想着时间还有几天,再说吧。直到昨天周六,看到第一位群友上交了。这时才觉得这是没退路的,任务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是逼自己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呀,所以在限定的时间里去完成任务是唯一要做的。很多时候,当我在给孩子设任务的时候,那种居高临下,孩子你必须第一时间完成,我是父母我做主的感觉真是好棒喔,经常为完不成任务和孩子闹别扭,让自己生气焦虑,原来面对自己不善长,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事情上,我和孩子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如何养育孩子。她解释了现在流行的像木匠教养方式是最大的谎言,教育的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时不时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长。即便结果不是预期的,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
孩子听不听你的话,首先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关系,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其次取决于你行不行。如果你本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有教养,心地善良做事稳生,你的孩子也会是这样,所以,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家中男孩,目前上初一,这本书关于青春期的部分很有趣,特别接地气。
青春期:“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
青春期,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与生俱来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显著,十几岁的孩子会把你逼疯。
他到底想些什么?
这些话说得太贴切了,这就是目前我家的状态,经常被他逼疯,有些可能只是家长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他也会莫名发火,情绪激动,很多时候,做为家长的我是失望的,生气的,更是无助的,不知道怎么办,真想放弃,强硬吧,风雨只能是更猛烈,好好说吧,没作用,所以我经常是冷处理,或者更合适的叫冷暴力,发现这反而有些作用,有时我会暗暗得意,发现自己还有办法能对付,但我知道,这其实很危险,不是好的办法如同书中所说,你是什么人,你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以后。
特别容易理解的一句话,青春期“如同一辆车子,动力系统已变得很活跃,控制系统却如同一辆车子,还没准备好”,不要失望,控制系统是可以训练的,试错就是个好办法,所以做为家长的我们学着让孩子试错吧。
GOPNIK说她也是焦虑的中产阶级一员,读看完这本书,至少在当下,我也没那么焦虑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12
最开始是被题目吸引,养育孩子是像园丁一样为孩子搭建好的成长环境,顺其自然发展?还是像木匠一样一丝不苟的按标准雕琢?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系教授,也是一位承担隔代养育孩子责任的奶奶。她以双重身份,介绍了孩子的天生学习家能力,也反思了当代盛行的教养方式。书中有一些内容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
父母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能发展。
孩儿的天生学习能力
边看边学
孩子会主动解读并试图理解人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会以复杂的方式将信息与他们的经验结合起来。对于孩子来说,观察和模仿技术娴熟的父母或其它人也是一种教育。
边听边学
非常年幼的孩子,也会对他人说话的细节很敏感,并且可以从他人所说的东西中学习。
边玩边学
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幼时的玩耍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假装促进建立反事实思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之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他人。玩耍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意外。
边练边学
学龄前孩子尽可能探索各种可能性,婴儿和最聪明成年人一样擅长探索式学习。学龄孩子像更小的孩子一样观察和模仿。当他们和技能娴熟的成年人在一-起不断尝试和犯错的独特循环中互动时,他们会学得特别好。
家长要调整思维,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跟孩子讲话,给孩子读书是有好处的。与孩子沟通并倾听他们所说的,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也多回答一些问什么。成为一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比成为以为直接教导式照顾者更有价值。成年人不需要为孩子构建知识,而是建造一个支架,帮助孩子自己构建知识。给孩子安排更多的学徒训练机会,而不是给他们更多的学校经验。书的译者后记写得很好,这是一本从育儿内核出发的书,当下的我们,确实把太多注意放在外层上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13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级专家,儿童学习和发展研究领域的领导者,首位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代表作《摇篮里的科学家》、《园丁与木匠》以及《宝宝也是哲学家》广受好评。
作为人类历史上少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奶奶”,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2种不同的教养模式,“木匠式育儿”和“园丁式育儿”。
“木匠式育儿”的场景,相信你一定不陌生。这些父母像不像是在把孩子培养成一种特定的产品,就好像木匠在打造一把好椅子。
与之相反的是“园丁式育儿”,高普尼克在书中用进化理论和近代科学研究成果说明,如果父母能像园丁那样,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孩子就能获得适应未来的能力。
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诸多的启示。
人类拥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童年,比其他任何物种都要长得多。这并不是巧合,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良机。——(引自《园丁与木匠》P30)。
漫长的童年孕育着智慧。有句话说的好:“童年越漫长,孩子越聪明。”人类拥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童年,比任何其他物种都要长得多,这是有意义的,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探索的良机。所以,在孩子童年时期,家长给与孩子充分足够的玩耍时间,给孩子提供安全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充满无限的遐想,给孩子无限的包容、陪伴、支持,不干预,不打击,不限制,那么,你的爱让孩子的智力发展成为可能。
孩子们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引自《园丁与木匠》P32)
可惜的是,教养确实是一项糟糕的发明,它不仅没有改善孩子和家长的生活,还在某些方面让生活变得更糟了。对中产阶级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反而是一种负担。
对这个问题的经典解释是著名的“囚徒困境”。想象一下,两名涉嫌银行抢劫的犯人邦妮和克莱德被捕了。警察分别告诉他们:如果你把另一个人供认出来并且自己认罪,你就会获刑5年。如果你保持沉默而另一个人供认不讳,你就会获刑20年。但是,如果你们两个人都保持沉默,那么因无法对你们两人定罪,你们两个都会被无罪释放。邦妮和克莱德都应该想到,保持沉默比出卖对方更好,但在只考虑自己的情况下,他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罪。可是,如果两个人都认罪了,他们最终会比两人都信守承诺、保持沉默要更糟糕。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只考虑自己的基因更容易被保存和遗传。——(引自《园丁与木匠》P80)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有它们存在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占得一席之地。不能说树叶就好,也不能说草就不好,就像中高端市场与下沉市场,只是存在的不同状态。影院要做的就是找准定位,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市场不是“一锅炖”,没有明确的定位只会落得下游,且市场细分也是整个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
如今人们观影兴趣还没激发,观影频次不高,影院面对经营压力。小规模影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应互相合作,根据自己的定位,为大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探索影院差异化经营之路。这就是“囚徒困境”给我们的启示。
1、玩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设计的。
2、再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与最弱小的人类婴儿相匹敌。
3、若生活一切安好,那“安全第一”的保守策略当然更容易成功;但当风暴来临之时,冒险精神便变得重要,到那时,过去赖以生存的策略都不再管用。
4、当每一代人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代时,他们所能做的事就会有质的进步。
5、婴儿可能比成年人更适合做科学家。成年人经常受到“确认偏误”的困扰,我们会关注那些已知的东西,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动摇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东西。
6、教学时一把双刃剑。孩子对他们所受的教育非常敏感,但教学似乎阻碍了孩子去发现玩具所能提供的一切其他可能性。
7、成年人需要为孩子建造一个支架,这个支架能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
8、重要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童年中期一些最重要的学习根本不发生在教室里,它们发生在午餐时间、课间休息时间、走廊上和乘坐公交车的时候。
9、孩子在学龄期最伟大、最具挑战性的转变就是从以照顾者为中心的生活过渡到以同伴为中心的生活,这些同伴包括朋友和敌人、领导者和追随者,以及将会主宰我们成年生活的爱人和竞争对手。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篇14
摘自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的一些感触深的句子以及自己的读后感悟。
教育孩子相当于管理花园,这实在是一个恰当又精妙的比喻,两者都是生命的孕育和成长且有着诸多的不可控因素。作者将不同的教育观念喻化为“园丁”和“木匠”,形象可感。
园丁式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注重创新性,让孩子学会主动探索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木匠式教育:讲究所谓的方式方法,按照固定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掌握式”学习教育。
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诸多的启示。
1、工作和爱使生命值得度过。
以前浅薄地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然而,这只是工作最为表面的作用,对于工作全身心投入的那份专注,工作中完成挑战后的那份成就,工作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那份光彩,工作中呈现的那份无可替代的价值,都让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有味道。
2、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生活中,对待我们的爱人,总是先入为主想要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给对方,却从不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这种做法在父母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总是急于将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传给自己的孩子,过去的经历和他们固有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出于爱,他们舍不得孩子走弯路甚至是“歪路”,但是他们忽略了,经验是没法代替经历的,孩子如果全部按照父母经验来,那只是走了一遍父母的老路,像复制品一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那是父母的人生,不是孩子自己的。
3、学龄前孩子的进化任务是尽可能广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力早已经被大人们剥夺了,这么做是不对的,那么做是不允许的,这样太危险,那样真辛苦,总有一堆理由制止孩子们的探索,以至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索的欲望和能力,成为了“理所当然接受”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