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渡北归》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南渡北归》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南渡北归》有感 篇1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被人们成为“大师”,这个称号越来越廉价,只要是稍微有点儿能耐的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上被叫一声“大师”。大师真的有那么廉价吗?大师真的有很多吗?显然不是。而事实是,不是大师变多了,而是社会上的浮躁之气变多了。一直以来,“大师”这两个字,于我而言乃是重若千斤,绝不是如今这般轻浮荒率的外号。这就是我去读《南渡北归》的原因,在这本书里,岳南先生完整地向世人解释了何谓“大师”。
全书一共几百万字,字数很多,但字字如玑。讲述了一群能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大师们波澜壮阔的样子。通篇阅读下来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有设么感想,而是解脱。全书从头到尾的气氛都是苦闷,压抑,沉郁。从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烧杀掳掠,祖国大地惨遭践踏,城市的沦陷与百姓的伤痛;到西南联大的一群大师们,在民族危难之际的艰难与鉴定;再到解放前夜,大师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选择了在海峡两岸的离别之苦······与其说是在描写大师们的意志,不如说是在描写大师们的挣扎!
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在挣扎中,人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在艰难岁月里,时时刻刻想的是国家和民族。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傅斯年、陈寅恪······他们拥有的渊博知识然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上是专家、是博士,继而加上他们伟大的品格和情操,这才成就了“大师”之称号。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既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做到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所谓大师,不仅是个人之伟大,更要有超凡之贡献。在我看来,大师们最伟大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教育事业。《南渡北归》全书精彩的地方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描写蔡元培的北大,那时的北大,云集了当时中国可以说是所有的大师,野无遗坚,表现出一副百花齐放、学术自由的天地。我很羡慕当时的那群学生,有这样好的大师们指导,有这样好的学习氛围。于是,这群北大学生,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了一代英才,也参与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去,这就是大师的力量。书中有一段描写我记忆犹新:梅贻琦到职,发表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的著名演讲。同时强调大学教育“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的办学理念。看到了吧,我们中国当今的教育理念早在民国那群大师的手上就已经被奠定,这就是大师。
那么,现在回答我的问题:何谓“大师”?《南渡北归》给了大家一个简单的答案,坚贞的学者即为大师。
惜哉,当今真正的学者有几何?其坚贞者有几何?为何再难有人比肩鲁迅、胡适?当今之大师,少也!
也罢,既然回不到那个时代,就让现在变得更好吧。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淡泊;少一点知识分子的傲气,多一点文人的傲骨。新的大师是迟早的事儿。
感谢《南渡北归》给我们的答案。
读《南渡北归》有感 篇2
《南渡北归》前两册读完了,心中五味杂陈,先新奇方式写个感想。
故事一:
一位大叔沉静地看着清朝中国版图,陷入深深思索中,并自言自语、感慨万千。那时候外蒙古还在,库页岛也在。现在外蒙古独立,库页岛被割来割去,占来占去,最终属于苏俄。好好一个海棠叶被折腾成了大公鸡,康熙乾隆地下有知,估计会被气活吧。
小妖长着一副被搭讪的脸,大叔找我聊起来了。我就嗯着啊着,对,确实,没错,就是这样的。
故事二:
一位志愿者姑娘讲解瓷器变迁史,说得非常好,我就顺便问她,为啥了解得这么透彻。她说自己遇到一位特别懂瓷器的看展人,双方角色置换,对方给她普及了很多知识,据说这位看展人经常游走在国内外中国文物相关的美术馆、博物馆,长期积累下来,知识自然沉淀,把自己练就成了一个封神般的存在。
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绩,对那位达人隔空敬仰一下。鄙人的小目标就暂时先不要一个亿了吧,如果财务自由,我也要去全世界的博物馆、美术馆,把中国的文物都看一遍。
故事三:
第一次看到宋徽宗真迹,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日本的巡回展览。一副《竹禽图》,另一副大概是龙云闪电风格的书法绘画作品。只能感慨,不愧是被皇帝身份耽误的艺术家。
后来在北京故宫看到了《祥龙石图》,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哎,词穷如我,实在形容不出它的美,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的女儿,给老母亲好好学习这种字体,赛过宋徽宗。
想再去一次湾湾的动力竟然是为了台北故宫,当然如果允许,我可以五天都住在里面,看宋徽宗真迹。当然如果允许,我也想看看其他真迹,比如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2019年该真迹在日本展出,火爆程度,大家看图体会吧。没在大陆展出过,很多湾湾土著应该都没见过,就说我该不该酸柠檬,酸葡萄一把。
说起来就是伤痛,我还不算看展铁粉、达人,否则像这种几十年才展出一次的真迹,值得花一张从北京飞往东京的机票,效仿梁朝伟伦敦喂鸽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毕竟真迹下次展出的时间未定,说不定那时我已经入土了。
对于书法外行的人来说,如果不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就无法体会到它的震撼。就像我自己也没想到,一篇关于《祭侄文稿》创作背景的文章,会生生把我给看哭了。
有一个朋友的观后感特别能戳动痛点,“祭侄文稿的书写由楷书到行楷再到行草,最后转变为狂草,笔触由混敦有力变成干枯草书,狂草字迹模糊不清,同去的小学妹说颜真卿此时一定情绪激动,泣不成声~中国书法的历代名家各有各的好,有很多的好,但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字里行间听得见他的呼吸,是特别特别好。”
深以为然。
故事四:
同属亚洲国家,又有学习借鉴、历史往来的传统,日本对中国文物价值的理解和认同高于其他国家,所以会有很多机构和个人参与到收藏中国文物当中。有些藏品丰富的机构,专门成立美术馆,其中不乏做工考究的精品。
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存世两套此种类型青铜器,一套在日本,一套在法国,反正不在大陆,也不在湾湾。
故事二~四本质相通,涉及到战争期间文物流失海外,以及大批精品被搬运到台湾这样的历史事实,其影响延续至今。
书中有个性的人物很多,有时读着读着身体发热,脑子充血,下一秒竟留下眼泪来。这种气节、血性在《史记》、《三国演义》等的出场人物中也有体现。果然有些气质可以融入血脉,流淌继承。待读完最后一册,再详细八一八。
读《南渡北归》有感 篇3
《南渡北归》是一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渡北归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最近,终于把《南渡北归》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花费了半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看《南渡北归》需要耐心,因为有几百万字的篇幅,更要有足够的理性,因为这本书给你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大的,稍有疏忽就容易陷入愤世嫉俗。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作者岳南隔空打牛、言此意彼的写作风格,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目光,使我恋恋不舍地跋涉完这段悲喜交加的“书”途。每每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桥段时,难免哑然失笑,笑过之后的余味,却是深深的悲凉。
《南渡北归》一本书能让读者如此不知不觉中陷入思索之阵,自然是大大的了不起,而书中的吉光片羽,则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让读者在大师们巨大的光环底下,仍能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我看到,在纷繁复杂的政治面前,大师们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烂漫。当隆隆炮火烧到北平城墙之下的时候,朱家骅、傅斯年等学界精英积极奔走,力争尽量多的`“抢救”学人,“投奔”台湾。纵然拼尽全力,朱、傅二人在台湾的境遇却让人唏嘘不已,前者被老蒋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长的官帽,而后者则是在连一条棉裤都买不起的境况下,贫病离世。这二人的窘境是迁台学人的一个缩影。胡适虽然是著名的学界“大鳄”,过得却同样不甚风光,要忍受台湾同行的明枪暗箭,还要忍受小儿胡思杜的检举揭发,精神上的悒郁可想而知。在胡适迷人微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最终,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会上溘然离世,总算死后备极哀荣。我想这份哀荣是以胡适为代表的具有独立治学精神的学者应有的。在胡适死后若干年发动的那场浩劫中,在红卫兵歇斯底里的声中,曾经积极揭发过他的学生、朋友、亲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么?是懊悔,是自惭,还是恼恨?上天确实开了个冷玩笑——这一出闹剧明明已有前车之鉴,很多自以为得计的学术精英却依然趋之若骛,唯恐落伍。政治的翻云覆雨,他们哪里来得及看清。当那一记响亮的巴掌打下来,痛的不止是这些老者的脸,还有时代的心。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几个字赫然印在封面最显眼处,貌似绝决的含义透露出特定时代下的万般无奈与凄凉。那些曾经离我们很近的大师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生命是远去了,但其卓绝的贡献和高昂的灵魂却不是时代可以抹杀的。乱则隐,治则现的大贤处世法则,我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奏效的。那么意思已经很明显,大师是有,但他们是否愿意出现在聚光灯下,就要取决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了。
我曾经看到过有一些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知名学者,自封大师。那时,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疑惑“大师”这一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得道高僧的称谓,怎么会用来给学者冠名。那么看完《南渡北归》,我想我对真正的“大师”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他们学高身正,难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师”吗?和尚修道在寺庙,大师修道在红尘。他们,其实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分解出来就是可怜、有爱。身赴台湾的胡适,临死都不知道曾经谩骂他是“美帝国主义走狗”的小儿胡思杜已经自杀,还饶有深情地在遗嘱中提出给小胡分遗产,其状堪怜。一心维系家国命运的梅贻琦,虽然在台湾新竹完成了重建清华的夙愿,但直到生命弥留之际再也没有见过爱子梅祖彦。考古界的巨擘李济,因为海峡两岸的政治对垒,因故旧凋零、思亲情重,最后也郁郁而终。台湾之于中国,是领土的割裂;而大陆之于台岛上的异乡人,则是整个思念的寄托。这份家国情怀,可能是大师们都有的一种普世情怀吧。1946年,林徽因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重访每一处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当下,有人不乏嘲讽地说,现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却少了,而大师的故事却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诚地期待:《南渡北归》不会是一曲挽歌,而是大师故事的一个变奏,是开启大师时代的一把小小的钥匙。
读《南渡北归》有感 篇4
纵观历史从戊戌变法到民国,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从未抬起头来。但在民国后,有一群大师,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或写诗,或考古,或研究科学,都在为中华做出伟大的贡献。
今天,我便推荐一本书《南渡北归》,作者是岳南,该书有上中下三册。它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的一系列故事。
南渡北归封面(刘彦江摄)
大师虽然早已远去,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当时北京大学一潭死水,是蔡元培当上了北大校长后,兼容并包,锐意进取,才把北大从深渊里拉了出来,成了一个崭新的北大。他认人为贤,这是大家都公认的。
除了蔡元培了以外,还有一些人,他们也有宝贵的精神,譬如傅斯年,他虽然无比高傲,但是,他有才气,被形象的称为“傅圣人”。他在这期间创办了史语所,为历史学和语言学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我欣赏的,就是傅有着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才能追上世界的步伐。
再譬如金岳霖,他是非常有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在逻辑学上有着伟大的成就,把他的学生殷海光教导成有名的学者、教授。但这不是重点,我还想说的是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便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其实,在当时,这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在他的一些同行中,有些因为自己在爱情方面的问题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金岳霖却没有插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自己静享孤独,留下了一段佳话,被世人所称颂。
还有陈寅恪,他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也是一位文化大师。我认为,他留下的精神就是“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有他在晚年时,对他著作的执著和专注。他虽然受尽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文人的风骨。还有很多大师,他们也留下了很多精神,但在这里,我不一一赘述了。
确实,作者在写此书是带着浓烈的.主观感受,而且“虽缺史家之大视野,少史家之大悲悯,无史家之深思考。”但是,它仍然是一本不容质疑的好书,它揭露了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丰富了我们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也可以让我们学到历史,以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些问题,以此来避免更多的悲剧。
在看今朝,面对着周国家以及大国的虎视眈眈,我们要勇往直前,有着独立的思想正确的分析我国形式,积极想上,不枉先人为中华做出的努力。
人虽已去,但精神不灭,我们要继承大师们的精神,为民族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