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2024/05/0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契科夫小说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篇1

今天课上,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一篇契诃夫写的《胖子和瘦子》。一听到这个题目,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篇体现“小人物善变性”的短篇小说。

文章中,细节描写很多,如“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等,这些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了文章中心。但本文也大量使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瘦子一前一后动作和神态的区别,揭露出小人物的奴性心理和特征。契诃夫通过描写瘦子趋炎附势的小科员形象和神态的区别,影射了沙俄官僚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但文章中最令我感触的一句还是:“瘦子握握他的三的手指头,一鞠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地笑着。”契诃夫不写其他国家的人,而写像中国人一样,这有力证明中国人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

或许,我们不是那么阿谀诌媚,低三下四,但不少中国的职场官员都是像契诃夫所写的那样,没知道对方身份时,好得要命,什么礼节都没有;一旦知道对方的身份,如果官位比自己低,就会立马变得不和谐,对对方不尊敬,而如果官位比自己高,就会立马转变态度,变得卑躬屈膝,即使是以前亲密的好友也一样。外国人和他们接触多了,自然也会有契诃夫那种感觉。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个人作风的问题,这还损坏了我们国家形象,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我希望今后,人们可以用最好的态度对待别人,争取让其他国家的人们对我们另眼相看。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篇2

在《胖子和瘦子》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两幅画面,一副画面是瘦子带着他的家人在火车站遇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胖子。就如文中“两位朋友相互亲吻了三次,四目相对,眼泪汪汪。”那样,整个画面中气氛亲切,热烈而又和谐,另一幅画面与前一福就大相经庭了:当胖子说到自己位高权重是,这使刚当上科长的瘦子大吃一惊,瘦子对胖子持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哈巴狗”的丑态不仅在瘦子身上有所体现,在他那年仅15岁的儿子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里的气氛无疑是紧张的,拘泥的,让人感到沉闷。

通过这两段鲜明的对比,绘制出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社会的世俗图。可是时光流逝,为什阿谀奉承的风气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为什么社会的发展冲不走这恶俗的风气?

可能是:金钱和权力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太重太重的位置了,在某些人的眼中,权贵比亲情,比个人尊严更重要。这才有那些为了财产分配,不顾奄奄一息的老人却吵着打官司的子女们;才会有那些为了升官发财,毅然把尊严和正义都踩在脚下,去对上司毕恭毕敬,卑躬屈膝的职员们。真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总结的太精辟了,仅仅七个字便点出了金钱的重要性和它独特的魅力。

用钱买车买房,甚至买命,人们对金钱的欲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愈演愈烈,而想到达到这种境界,阿谀奉承无疑是一出“方便实用”的“上乘之计”了。

其实,人们心中的嫉妒心理是更大的杀手,它能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失去理智,从此使你误入歧途,走上一条不归路。因嫉妒而跟风阿谀奉承在社会历史长河中是永保青春的“杀手锏”嫉妒是绚丽魔法,吸引着很多面临抉择的人,载动着百年阿谀奉承的社会现象。

《胖子和瘦子》是讽刺小说的代表,同时也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从前和现在官场的腐败。但从我们了开始,要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正人君子。要对趋炎附势说“不”,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金钱和权力不是万能的!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篇3

如果只看早期作品,大概会得出契诃夫也就个谐星,会讽刺,很机灵。

从《猎手》开始,虽然绿草艳阳依旧,先验的哀伤,不安定的挣扎以及宿命的隐忧逐渐展现。主人公或清楚或不清楚自身目的和定位,但都自己走出条路来,不论是事先预料到的或正在经历的厌恶、痛苦还是对偶得的幸福新鲜感的惊喜都是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但这明摆着的现实别具忧郁气质,触及灵魂边界。但哀而不伤。

然后是更明显更深沉的痛苦,以《苦恼》、《万卡》为代表,尤记得小学课本上《万卡》这篇,该作品表现的痛苦本就远超超小学生承受范围,老师还煞有介事的逼问“同学们,你们说爷爷究竟收没收到万卡的信?”绝对是残忍的教育。

间或出现的爱情小品真让人眼前一亮,其中《玩笑》最为动人,纯粹,喜悦,如此忧伤,又如此明丽,真是“抒情诗一样美丽”。此外《薇罗奇卡》、《别人的不幸》、《带阁楼的房子》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十分出色,犹豫不决的、聪慧的、煎熬着的都透出执着与智慧的美德,有着独有的忧伤,浪漫堪称隽永。

契诃夫小说中的现代性很值得研究。《灯火》、《第六病室》等作品明显的有对荒诞之感、不可知的描写,契诃夫的荒诞有觉醒前的朦胧,其成因也与后现代小说中不同,但对这种感觉困境的刻画确实是明晰且意味深长的,景物、叙述方式的选取使困惑有距离感、纵深感,更显忧郁与难解。非常喜欢《第六病室》,十分精妙,医生安德烈与精神病人伊万的几段对话考究蕴含形而上的智慧,又表达得如此诚恳。安德烈的身份转换也是意料之中但很难受。

伍尔夫说契诃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写灵魂,确实是这样的,契诃夫的灵魂更亲切带甜蜜的忧伤。

契科夫小说读后感 篇4

第一次接触到的契诃夫作品是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万卡》,记得授课老师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故事来讲解,并没有向当时的社会环境方面做延伸,讲到结尾时,老师留了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万卡的爷爷能否收到这封信呢?停留在记忆中的想法是否定的(现在也是);到了中学时期,陆续地接触到了作者的其他类作品,如《变色龙》、《胖子与瘦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开始被作者充满巧妙讽刺的作品风格所吸引,作者笔下所描述的,似乎是一个混乱无比的世界,里面充满言行举止分外奇怪的人,这群人往往是麻木的,但在特定场合又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活力,令人不解。

系统性地读完作者小说全集后,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社会很多阶层都不幸福!从农民(农奴)、乡绅、小市民到社会中层权贵,各有各的苦,当然,安于现状、无所追求的人除外。等级森严的阶层划分,扭曲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交关系,就像胖子和瘦子两位同学相遇的场景,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是基于职位的品衔;小职员的死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不同于现在被明码标价的社会,作者笔下是一个每个人都被画好活动圈子的社会,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无心之举所引发的担忧和焦虑被无限放大,足见跨阶层所引发的恐惧是多么大;一条狗的命运,在变色龙一样的警官口中往复变幻,仿佛是个笑话;前往第六病室结交有趣灵魂的医师,却因这种打破固有阶层隔阂的大胆尝试而被人误解,这样一个曾经安于现状准时喝茶、看书、喝啤酒的人被四周的庸俗和虚伪压得喘不过气,阶层的枷锁牢牢地拷着每个人,个体觉醒后的挣扎只是徒劳;知识分子们在得知假面百万富翁身份前后的态度转变,岂止媚俗二字?列车长向媒婆求婚的一幕,简直是给了那些赞美爱情的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暗示着阶层身份认同感高于其他一切;幻想彩票中奖引发一对夫妻产生的现实落差令人啼笑皆非;《农民》中所刻画的底层人们,默默忍受着压榨,悲惨的阶层命运令人唏嘘;《跳来跳去的女人》中的主人翁是包法利夫人这一经典形象的缩影,即梦幻般的绝对绝对情感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无所依附;《未婚夫和爸爸》精彩对话的背后是苟且偷安风气的盛行,《姚内奇》中的主人翁在表白失败后一步步地走向自我麻醉,伴随他左右的只剩下空虚;《窝囊》中的女家教面临雇主的百般刁难和克扣,基于更不堪的经历,在意外转折之前依旧选择妥协,虽以“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强者可真容易啊!”来结尾,但语气中的无奈一览无遗;《相识的男人》则是对虚荣至上这一行为进行批判,即虚荣只是暂时的,失去虚荣依赖的基础,什么都不会剩下;复活节值班的九品文官小人物,发牢骚的最终结果就是自己注定无法摆脱当前可怜无望的现状;《新娘》中的娜佳,正如巴金笔下的觉醒女性觉英,在远方亲戚的帮助下逃离家长制的家庭环境,在新的环境中自由呼吸;《演说家》中的扎波伊金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无耻功力发挥到了极致;《预谋犯》中的丹尼斯在法庭上的可笑言论是对社会改良主义的极大讽刺;催眠表演会上的交易,是金钱至上的充分表现······

某种程度上来讲,在鲁迅的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到契诃夫的影子,两人笔下是不同国度的悲剧人物,且都以冷峻的态度进行批判,但不同的是,鲁迅的作品中始终弥漫着淡淡的悲哀和绝望,而契诃夫的作品,则是以幽默式讽刺的方式来塑造角色,这也是其作品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契诃夫在作品中对背景环境的描写篇幅虽短,但文笔优美,且与人物的心理活动契合得当,所以短短的一篇小说可谓“五脏俱全”!

个人感觉契诃夫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让人重新认识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