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传》的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褚时健传》的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褚时健传》的读后感 篇1
为褚时健晚年再次书写传奇感到高兴,就像乐见天各一方的情侣终成眷属,流离失散的家人最终团聚一样,圆满一点儿的结局毕竟能够带来更多憧憬。尽管悲剧显得更加深刻,可要是没有这样一个最终传奇,他的晚年该是多么落寞。
76岁种橙,其中蕴藏的意义无须用结果证明,甫一动手就开始自动显现了。它比关于种树的“两个最佳时节”来得更有说服力。听惯了“努力永远都不嫌晚”的说辞,但像褚时健这样晚到古稀之年仍然努力,现实生活中确实少见。通常,30岁即可让人迷茫,40岁即可让人焦虑,50岁即可让人忘掉一切曾经的梦想。而有的人,以76岁高龄还能重新着手构建一个开始。仅此一点,就可以说,76岁种橙才是他一生最了不起的决定和最值得夸耀的手笔。
种橙的4年,展现的又是另外一种精神。在生命的刻度尺上,“10+4”“20+4”与“50+4”“60+4”截然不同。对于前者,我们确信大概率上能够见到那个结果,这也间接说明了“76+4”为什么足够励志。进一步想,“76+4”甚至比“4+76”更难能可贵。“4+76”可以代表一生坚持,如锤炼一项技艺,投身一种信仰,那76年尽管漫长,却不见得非要全部挨完才能受益。与之相对,别说“76+4”,就是“76+2”“76+3”都极有可能成为亏本的买卖,没有足够的自信真是做不来。
还注意到,褚时健最后一役没有选择东山再起,没有选择西山再起,而是选择南山再起。“东山”,已经不再属于他,可回而不可起。“西山”,他岂肯,难免不做宋江,人家岂敢,哪里甘当王伦。“南山”,唯有“南山”才是新的合适的用武之地,一者不拉仇恨,二者可得支援,小则小矣,用心经营亦可成就事业。
才出谷底,又攀高峰,充分说明他身上反映出来的成功的因素信度强、效度高,值得深入学习、思考、借鉴。同时,也不能忽略传记作者的提醒:当我们探寻一个强人之所以强大时,总是容易把他典型化、独特化,最后得出遥不可及的答案。不错,我们是常常觉得成功路上的荆棘对某些人来说只是装点,毫无凶险,因为强人看起来总是那么的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从而忘记他们在大浪淘沙中既是弄潮儿,也是幸运儿。
早年烤酒贴补家用时,他就是个爱观察、爱琢磨的人。这样的人哪里都能找到几个,只不过少有人把天分栽种下去好好培养,用到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褚时健的过人之处,在于从烤酒这个偶然的成功案例中,凭借着对事物细节的天生敏感,自发地认识到成本核算、产品质量与物质生产活动的关系,并在后来的具体工作中举一反三、推及其他,不但成功地运用了规律,还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与性格气质。至此,仿佛少年的心里已经无意间种下魔豆,只消顺着巨大的藤蔓抓上去,就能到达巨人国。然而不是,尽管有征粮、土改的成绩,还是敌不过特殊的年代与叵测的人心。
当能力被捆在后台无处伸展时,意志品质就会赶出来救场。被命运一路推搡着走进破败的糖厂,褚时健依然选择认真踏实地做事。他顺命,相信朴素的道理,听从内心的声音,因此在机会第一次敲门时,就能将其拥进怀里,得以走上与众不同的路。
也许逝去的青春让他加倍珍惜难得的舞台,也许刺破乌云的金光让他一时忽略了风暴可能依然存在,长袖善舞中连下三城,一手建立红塔帝国后,他仍然盘踞其中迟迟不肯退去。上有挽留、下无接替,仔细追究其实都是站不住脚的理由。不论选储弃储,还是中纪委进驻次日才赶到,种种细微之处已见凶险预兆。很难想像他这样的人意识不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可反过来想,古往今来懂得功成身退的能有几人?没有永不停息的精神,又哪来后面的褚橙?
跌宕起伏的人生,旁人看得或群情激愤,或欢欣鼓舞,个中滋味,唯有自知。人上了年纪,就真的能把一切看淡吗?“对得起做过的事,对得起相处过的人”。他不遗憾,我空感叹。原本想从传奇人物身上一窥成功的奥秘,却望见了高阁晚景中的老人。
《褚时健传》的读后感 篇2
书中褚时健关于企业经营方面的话虽然不多,但都很朴实,直白,很容易看懂,比如关于品牌,他说“要说对品牌的认识,最早还是来自于和我母亲去集市上卖酒的经历。卖酒的人不止一家,同是自家烤的酒,买的人是有选择的,要闻,要尝,好的酒才卖得上价。就是这种经历,让我认识到品牌的价值。”褚时健这种化繁为简的解释,即便是对于商业一无所知的人,听完也能懂个大概。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企业经营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与之相反,一知半解的人恐怕无法用寥寥数语讲透一个道理,只能靠一些晦涩的名词来装点门面。
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投资经理讲一家公司,大体是说了如下这段话:“我很看好XX公司,它所在的赛道非常好,它属于新物种。我们复盘了它的成长路径,基本上是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投资人要理解它的底层逻辑,首先要重装自己的思维系统,更新思维模型”一句话听完让人摸不着头脑。
褚时健看很多书,但看完后总能够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表象中找到根本的原因。比如,为了存放橙子,果园里面建了一个冷库,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入库的水果大量腐烂。后来请来了专家,专家也只是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检查一遍,也没解决问题。褚时健找来了与水果储藏和冷库相关的书籍资料,自己阅读钻研,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温度进行重新设定,最终调节出来的冷藏温度和湿度很好的解决了橙子的存放问题。
创业的时候虽然已经一大把年纪(七十多岁),但褚时健仍保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不迷信老经验,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搞种植。比如行业传统经验认为一颗橙子树到了10年,就该换掉了,因为之后橙子的产量就会下滑,品质也会下降。但褚时健不迷信,他通过钻研发现,只要让老的树根上长出新的根,肥料吸收好了,同时也剪掉一些老枝长出新芽,产量和品质就不会下降,那么果树也就不用10年就换一次。所以果园的老师傅感叹说老褚干了几年总结的东西,比他们干了二三十年的人还多。后者虽然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只是拿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干二三十年而已,根本上来讲是没有持续的学习,更新知识。
行行出状元,优秀的企业并非一定出自所谓的“好行业”。时不时的能听到“投资就是要选好赛道”这样的话。或许当有些人提到“赛道”的时候,他们可能指的是某一个细分行业或者某一个细分领域吧。那我就暂且把这话翻译为“投资就是要选好的细分行业”吧。如果说烟草行业因为一定垄断,算是个“好行业”的话,那么种植橙子绝对算不上是个“好行业”,看上去也不像是门“好生意”。种植橙子几乎没有门槛,从种植到产出橙子之间有很多变数,橙子作为新鲜水果,存放周期比较短,很难作出稳定的差异化。尽管看上去困难重重,褚时健却把企业做起来了,而且做的还挺好。如果说玉溪烟厂的成功还算是靠了一点所谓的垄断,那么褚橙的成功则完全是靠褚时健的经营能力,以科学的管理工业品生产的流程来管理农产品生产,是企业家精神的很好体现。
企业要走的远,离不开一个眼光长远的企业家。褚时健从73岁再次创业开始,用了近10年时间专注橙子本身的品质,靠橙子稳定的.美味度来建立品牌,10年磨一剑,而不是着急的去打广告。在立足长远的基础上“把每一天过好,把每一件事做好”,踏踏实实的把手头的活干完,把活干好,那么结果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比如,褚时健把一年到头要干的农活细化到日历上的每一天,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修剪枝条,什么时候该采摘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果农们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好,就会获得不错的收成,最终获得不错的家庭收入。如此一来,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员工(果农)的个人目标相一致,果农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也不需要太多的督促,极大的调动了果农把种植工作按要求做好的积极性。
褚时健一生历经坎坷,也经历了多次把企业(农场)从破产倒闭边缘拯救回来,并发展至经营非常好的局面。不论是为公家干活,还是离开体制在外自己创业,他每次都做的很成功。这一切离不开他的责任感和不惧困难的精神(我觉得不妨把褚时健身上这种优秀的品格统称为“褚时健精神”)。正如褚时健说的:“我这一生就只讲一点,要负责任。任何情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价值。不管情况如何变化,对自己,对事业,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变”
褚时健走了,但“褚时健精神”却不会过时,它值得新一代的企业家们去学习。
《褚时健传》的读后感 篇3
自传,尤其是主角口述而成,难免偏颇;加上褚老先生非普通商人,注定会有太多不可描述的经历不在其中,其余的只能留给读者自己思考。于我而言,它最大的价值不是“励志书”,而是更了解近代史的一些大事件,包括云南的铁路背景,包括新中国右派、大革命的节点与背景,以及当时众人的心态等等。
书中的褚时健,有头脑有执行力,善于总结又敢打敢拼,情商也随着年龄一起提高,这样的人再有三分运气,有这样的成就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少年褚时健,应该是幸福的,虽是乱世,但好在长辈打下一些家底,又远离核心战场;
青年褚时健,应该是富有激情的,毕竟大乱意味着大治,说他平步青云也不为过;
中年褚时健,应该是痛苦的,一个右派的帽子,让一切努力付之东流,完全看不到未来;
暮年褚时健,应该是成熟的,过去的人生经历带给他太多的教训,此时的他,已非他;
老年褚时健,应该是豁达的,也许有很多放不下但又无可奈何的事,在时间面前,都不重要了。种橙除了因为闲不下来,可能也想证明点什么吧,此时的他,逐渐期待并享受家庭温暖。
给自己的一些反省:业务要熟练,做一行就要爱一行、懂一行,不要做半桶水;
《褚时健传》的读后感 篇4
书中褚时健关于企业经营方面的话虽然不多,但都很朴实,直白,很容易看懂,比如关于品牌,他说“要说对品牌的认识,最早还是来自于和我母亲去集市上卖酒的经历。卖酒的人不止一家,同是自家烤的酒,买的人是有选择的,要闻,要尝,好的酒才卖得上价。就是这种经历,让我认识到品牌的价值。”褚时健这种化繁为简的解释,即便是对于商业一无所知的人,听完也能懂个大概。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企业经营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与之相反,一知半解的人恐怕无法用寥寥数语讲透一个道理,只能靠一些晦涩的名词来装点门面。
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投资经理讲一家公司,大体是说了如下这段话:“我很看好XX公司,它所在的赛道非常好,它属于新物种。我们复盘了它的成长路径,基本上是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投资人要理解它的底层逻辑,首先要重装自己的思维系统,更新思维模型”一句话听完让人摸不着头脑。
褚时健看很多书,但看完后总能够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表象中找到根本的原因。比如,为了存放橙子,果园里面建了一个冷库,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入库的水果大量腐烂。后来请来了专家,专家也只是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检查一遍,也没解决问题。褚时健找来了与水果储藏和冷库相关的书籍资料,自己阅读钻研,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温度进行重新设定,最终调节出来的冷藏温度和湿度很好的解决了橙子的存放问题。
创业的时候虽然已经一大把年纪(七十多岁),但褚时健仍保持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不迷信老经验,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搞种植。比如行业传统经验认为一颗橙子树到了10年,就该换掉了,因为之后橙子的产量就会下滑,品质也会下降。但褚时健不迷信,他通过钻研发现,只要让老的树根上长出新的根,肥料吸收好了,同时也剪掉一些老枝长出新芽,产量和品质就不会下降,那么果树也就不用10年就换一次。所以果园的老师傅感叹说老褚干了几年总结的东西,比他们干了二三十年的人还多。后者虽然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但可能只是拿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干二三十年而已,根本上来讲是没有持续的学习,更新知识。
行行出状元,优秀的企业并非一定出自所谓的“好行业”。时不时的能听到“投资就是要选好赛道”这样的话。或许当有些人提到“赛道”的时候,他们可能指的是某一个细分行业或者某一个细分领域吧。那我就暂且把这话翻译为“投资就是要选好的细分行业”吧。如果说烟草行业因为一定垄断,算是个“好行业”的话,那么种植橙子绝对算不上是个“好行业”,看上去也不像是门“好生意”。种植橙子几乎没有门槛,从种植到产出橙子之间有很多变数,橙子作为新鲜水果,存放周期比较短,很难作出稳定的差异化。尽管看上去困难重重,褚时健却把企业做起来了,而且做的还挺好。如果说玉溪烟厂的成功还算是靠了一点所谓的垄断,那么褚橙的成功则完全是靠褚时健的经营能力,以科学的管理工业品生产的流程来管理农产品生产,是企业家精神的很好体现。
企业要走的远,离不开一个眼光长远的企业家。褚时健从73岁再次创业开始,用了近10年时间专注橙子本身的品质,靠橙子稳定的美味度来建立品牌,10年磨一剑,而不是着急的去打广告。在立足长远的基础上“把每一天过好,把每一件事做好”,踏踏实实的把手头的活干完,把活干好,那么结果自然就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比如,褚时健把一年到头要干的农活细化到日历上的每一天,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修剪枝条,什么时候该采摘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果农们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好,就会获得不错的收成,最终获得不错的.家庭收入。如此一来,企业的长远目标与员工(果农)的个人目标相一致,果农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也不需要太多的督促,极大的调动了果农把种植工作按要求做好的积极性。
褚时健一生历经坎坷,也经历了多次把企业(农场)从破产倒闭边缘拯救回来,并发展至经营非常好的局面。不论是为公家干活,还是离开体制在外自己创业,他每次都做的很成功。这一切离不开他的责任感和不惧困难的精神(我觉得不妨把褚时健身上这种优秀的品格统称为“褚时健精神”)。正如褚时健说的:“我这一生就只讲一点,要负责任。任何情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价值。不管情况如何变化,对自己,对事业,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不变”
褚时健走了,但“褚时健精神”却不会过时,它值得新一代的企业家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