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 篇1
南老有一次应邀给全国金融界的行家里手,包括全国银监会主席讲课。
南老说,近百年来,非常奇怪,一些外国文化变成中国文化。如“哲学”,最初,我们中国叫“慧学”,日本人翻译成“哲学”,后来我们也改用“哲学”了,一直用到现在。再比如说“经济”两字,原意是“经纶济世”,是指大政治家、大文化家。古人名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双司马是指司马迁和司马相如,都是史学、文学第一的人。“经济”是中国“经纶济世”之才,赤手空拳打下蜀的天下,是诸葛亮,所以叫“经济南阳一卧龙”。
南老接着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经济”一直是“经纶济世”这个意思。而日本人把管理财经问题的叫经济,随后还影响到中国,而现在我们一提到“经济”就想到管钞票、要钱的事,被人家“同化”了。南老还特别指出,中国现在的“经济学”都是从西方国家学来的,而对中国历史上自己的经济学没去学习和研究,多奇怪啊!
最后,南老当众列举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班固《汉书》中的《食货志》都是很好的`经济学。历史上的名人姜太公、吕不韦和孔子的学生子贡都是懂经济的行家。滔滔说来,南老接着告诫大家:“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经济财政,包括金融、银行自己要研究自己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所谓“洋为中用”。
我想,南老的这些话,要我们重视国学,学习研究和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经济学”,不要“杨柳万千都向西”,要自珍自重,这才是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不过,随着不断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并闯出自己的一条路——“中国模式”,我觉得这是否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学”?这是有目共睹的。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 篇2
《南怀瑾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是2017年休假时,在福建姐夫家偶然翻到的。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1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对于文绉绉的文字,我是不太喜欢的,然而当翻开看才发现字里行间不乏幽默、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就让我沉入思考。受益是良多的。
这本书,说实在我还刚开始看,思绪一直还停留在前面南怀瑾对自己的一个评价,他说“我讲我一辈子,今年活到九十岁,再过一个月,大概不死就到九十一了,‘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是这么一个人。”现场他也举了孔子讲的“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乡巴佬,这个人规规矩矩,各方面都讲他好。孔子就骂他,你啊,德之贼也——看起来很有道德,很有学问,实际没有东西,虚的。
大家都知道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然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无是处”。当时,我脑子里突然闪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两句话。在我看来,南怀瑾先生也许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爱文化,爱国学,专研文化国学,才成为文化大师,然而他的成就却换来“一无是处”的自我评价,是值得大家去反思自己的。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都浮浮躁躁,急于追求功名利禄,到头来,可能每个人在表面上的区别就是工资不同、职位不同、地位不同,然后呢?是否会觉得其实相差不大,内心依然是空虚。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也许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放慢脚步,好好思考,在追求梦的同时,还应该把我们的“德”、“责任”收起来,学会去付出,好好对待父母、亲人、朋友,让生活更加和谐。也许等年老回过头来想,不至于因为忙碌追求功名利禄,而丢了一些东西,而显得失落。
书,我是没看完的`,体会也是片面的,一时之感。找个时间,把书再好好消化,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虽没看完,但是觉得还是想让大家知道,也去看看南怀瑾先生的这本书。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 篇3
《南怀瑾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是20xx年休假时,在福建姐夫家偶然翻到的。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xx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对于文绉绉的文字,我是不太喜欢的,然而当翻开看才发现字里行间不乏幽默、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就让我沉入思考。受益是良多的。
这本书,说实在我还刚开始看,思绪一直还停留在前面南怀瑾对自己的一个评价,他说“我讲我一辈子,今年活到九十岁,再过一个月,大概不死就到九十一了,‘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是这么一个人。”现场他也举了孔子讲的“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乡巴佬,这个人规规矩矩,各方面都讲他好。孔子就骂他,你啊,德之贼也——看起来很有道德,很有学问,实际没有东西,虚的。
大家都知道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然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无是处”。当时,我脑子里突然闪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两句话。在我看来,南怀瑾先生也许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爱文化,爱国学,专研文化国学,才成为文化大师,然而他的成就却换来“一无是处”的自我评价,是值得大家去反思自己的。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都浮浮躁躁,急于追求功名利禄,到头来,可能每个人在表面上的区别就是工资不同、职位不同、地位不同,然后呢?是否会觉得其实相差不大,内心依然是空虚。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也许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放慢脚步,好好思考,在追求梦的同时,还应该把我们的“德”、“责任”收起来,学会去付出,好好对待父母、亲人、朋友,让生活更加和谐。也许等年老回过头来想,不至于因为忙碌追求功名利禄,而丢了一些东西,而显得失落。
书,我是没看完的,体会也是片面的,一时之感。找个时间,把书再好好消化,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虽没看完,但是觉得还是想让大家知道,也去看看南怀瑾先生的这本书。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 篇4
南老有一次应邀给全国金融界的行家里手,包括全国银监会主席讲课。
南老说,近百年来,非常奇怪,一些外国文化变成中国文化。如“哲学”,最初,我们中国叫“慧学”,日本人翻译成“哲学”,后来我们也改用“哲学”了,一直用到现在。再比如说“经济”两字,原意是“经纶济世”,是指大政治家、大文化家。古人名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双司马是指司马迁和司马相如,都是史学、文学第一的人。“经济”是中国“经纶济世”之才,赤手空拳打下蜀的天下,是诸葛亮,所以叫“经济南阳一卧龙”。
南老接着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经济”一直是“经纶济世”这个意思。而日本人把管理财经问题的叫经济,随后还影响到中国,而现在我们一提到“经济”就想到管钞票、要钱的事,被人家“同化”了。南老还特别指出,中国现在的“经济学”都是从西方国家学来的,而对中国历史上自己的经济学没去学习和研究,多奇怪啊!
最后,南老当众列举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班固《汉书》中的《食货志》都是很好的经济学。历史上的名人姜太公、吕不韦和孔子的学生子贡都是懂经济的行家。滔滔说来,南老接着告诫大家:“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经济财政,包括金融、银行自己要研究自己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所谓“洋为中用”。
我想,南老的这些话,要我们重视国学,学习研究和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经济学”,不要“杨柳万千都向西”,要自珍自重,这才是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不过,随着不断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并闯出自己的一条路——“中国模式”,我觉得这是否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学”?这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