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2024/05/0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1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我们会为悲剧感到压抑对其拥有同理心,或许不是因为悲剧结局本身有多么悲怆,更多的是为其中的人物所动容,所谓命运使然下的苍白无力。《82年生的金智英》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十年来少见的现象级畅销书也是有原因的。金智英的生活就是一杯“白开水”,普通上学普通工作普通婚育,是为普通又大众的典型。其一定程度上隐喻着女性普遍意义上的.集体困境,而在这种集体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又是女性的自觉意识,给予人们情绪上的共鸣。最可怕的是这部象征韩国女权运动的小说能让你隐约有种错觉,这不是金智英,这可能是“我们”。

另,关于很多非议作者格外偏爱女性、诋毁男性,也曾有统计被拍为电影的《82年生的金智英》韩国电影评分出现严重两极化,女生评分十分男生零分,亦是备受争议,声称这是“被害妄想症的狂欢”。而“女权主义”在现今网络社会中,算是个饱受污名化的词,我们习惯性将其视为女性特权的代表(事实上是男女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同时我们忽略了这个词在19世纪曾是多么具有革命性与先进性,人们将社会对于女性的态度视作其是否文明的标志,妇女解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又有多少人为“平等”喜极而泣。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2

82年生的金智英,在曲曲折折,承受了那么多的偏见、歧视、不公之后,终于在孩子上幼儿园的年纪深度抑郁到有点人格分裂。

因为她是女孩,所以她不能拥有所有男孩拥有的权利,她的学号必须排在男孩后面,她必须什么都让给弟弟。被男生欺负调戏了也是她的错,谁让她上补习班上到那么晚,谁让她穿那么短的裙子。倾尽全力考上大学在找工作的时候却受尽歧视,工作了以后也没有男同事那样的机遇——就算她的能力并没有问题。结婚了之后作为妻子的她只能辞职生孩子,做全职妈妈,还要被别人指指点点说她是寄生虫。被嫌弃的金智英的,作为女性的一生。

韩国的男女非常不平等,我在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读这本短短的小说过程中我一直非常的愤怒。我愤怒她遇到的所有不公平的待遇,我愤怒她一直沉默不敢为自己发声,可是看完了我才意识到,她生活的.环境已经剥夺了她发声的本领。看到医生的太太,明明是个数学天才却因为婚姻不得不待在家,我想到了《使女的故事》中本来是大学教授的医生,因为是女性而被基列发配去做女佣。而这本书和《使女的故事》构成一种虚构和现实的对应,让我非常非常难受。女明星因为推荐这本书给粉丝竟然遭到男粉丝的极端恶意攻击,就是这两年的事情。国内的环境要比韩国好很多,但我们依然有太长的路要走。女权主义永远都是平权主义,正是因为不公平,我们才要发声。

愿天下所有的女儿,都能够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3

有时候打动人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生活细节。感觉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却个个说到心里,因为和我们的生活太贴近了。

我的`家庭以前也是很重男轻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我这个三女儿,还好我生长在黑龙江,一个外来文化逐渐成为主流,在我们这里,没有祖辈给压力,没有所谓老规矩怎么样,父母辈按照自己的喜好养孩子,所以现在满大街都是姥姥姥爷在看孩子,因为没有那个观念一定要爷爷奶奶看孩子。所以对应的,女儿也是宝。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生活的非常幸福,自由。而且爸爸妈妈在我依然是女儿,以及计划生育的压力下,不再奢求儿子,于是我这个老幺就成了香饽饽,现在爸爸妈妈,姐姐们还把我当孩子一样宠。

可是金智英没有我的幸运,他们国家的大环境,父辈的传统观念,以及他们骨子里的妥协,一起早就了她的悲剧。至于要怎么改变,这个说不好,因为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推翻,只能自己不要太纠结这个,心里放过自己和别人,也就没有那么辛苦。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4

一开始的时候对本书有些不以为然,因为写的是韩国80年代女生的成长经历,对于出生在上海、从小就被反复教育要让女生照顾女孩子,家暴女人一般都是新闻里的事,身边大部分包括老爸都是妻管严的我来说,从来不会觉得有啥性别歧视。但慢慢看下去,才发现那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言行可能就是整个社会固化的歧视思维。已经下载了电影还没看完,但感觉这个故事还是看书体会会更深。

可是反过来说,如果金智英的女领导甚至金智英本人不是打工的,而且企业创始人和经营者,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怕后面各种所谓的女性专有问题发生不招聘吧,说是歧视;招聘了吧,经期、生育、哺乳、教育假期是必须的,可正在做的那些工作和项目呢,总不见得和客户打招呼,暂停2年之后再重新来吧?我觉得不能由企业而应该在国家层面综合考虑,否则对企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因为包括这本书在内的各种艺术作品的呼吁宣传,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老了以后,这本书里所控诉的社会环境改善是可以期待的。目前我所能做的`,就是比金智英的老公更能换位思考,更为体谅兼职在家带孩子的爱人,为她持续创造各种更舒适的氛围。并用自己的言行向身边的人表明态度:女性在各方面都应该有选择权,女性为家庭所做的贡献丝毫不会少于甚至可以基本肯定多于男性。男生照顾女生,是天道。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5

有时候打动人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生活细节。感觉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却个个说到心里,因为和我们的生活太贴近了。

我的家庭以前也是很重男轻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我这个三女儿,还好我生长在黑龙江,一个外来文化逐渐成为主流,在我们这里,没有祖辈给压力,没有所谓老规矩怎么样,父母辈按照自己的喜好养孩子,所以现在满大街都是姥姥姥爷在看孩子,因为没有那个观念一定要爷爷奶奶看孩子。所以对应的,女儿也是宝。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生活的非常幸福,自由。而且爸爸妈妈在我依然是女儿,以及计划生育的.压力下,不再奢求儿子,于是我这个老幺就成了香饽饽,现在爸爸妈妈,姐姐们还把我当孩子一样宠。

可是金智英没有我的幸运,他们国家的大环境,父辈的传统观念,以及他们骨子里的妥协,一起早就了她的悲剧。至于要怎么改变,这个说不好,因为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推翻,只能自己不要太纠结这个,心里放过自己和别人,也就没有那么辛苦。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6

82年生的金智英,在曲曲折折,承受了那么多的偏见、歧视、不公之后,终于在孩子上幼儿园的年纪深度抑郁到有点人格分裂。

因为她是女孩,所以她不能拥有所有男孩拥有的权利,她的学号必须排在男孩后面,她必须什么都让给弟弟。被男生欺负调戏了也是她的错,谁让她上补习班上到那么晚,谁让她穿那么短的裙子。倾尽全力考上大学在找工作的时候却受尽歧视,工作了以后也没有男同事那样的机遇——就算她的能力并没有问题。结婚了之后作为妻子的她只能辞职生孩子,做全职妈妈,还要被别人指指点点说她是寄生虫。被嫌弃的金智英的,作为女性的一生。

韩国的男女非常不平等,我在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读这本短短的小说过程中我一直非常的'愤怒。我愤怒她遇到的所有不公平的待遇,我愤怒她一直沉默不敢为自己发声,可是看完了我才意识到,她生活的环境已经剥夺了她发声的本领。看到医生的太太,明明是个数学天才却因为婚姻不得不待在家,我想到了《使女的故事》中本来是大学教授的医生,因为是女性而被基列发配去做女佣。而这本书和《使女的故事》构成一种虚构和现实的对应,让我非常非常难受。女明星因为推荐这本书给粉丝竟然遭到男粉丝的极端恶意攻击,就是这两年的事情。国内的环境要比韩国好很多,但我们依然有太长的路要走。女权主义永远都是平权主义,正是因为不公平,我们才要发声。

愿天下所有的女儿,都能够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7

故事中最洒脱的女性是金智英的母亲,她尊重孩子的选择,有睿智的目光,也敢反驳丈夫家庭的优越是因为她的功劳。可她也只是在生了二个女儿一个儿子,粥店经理得利,买了大房子才这样。面对婆婆的无理要求,流掉第三个女儿,那些时刻她也是脆弱的。拥有了很多功劳才有底气这样反驳,而这反驳对丈夫根本没有任何损伤。

女性为何在社会上如此忍气吞声呢?为什么不能理所当然地去享受自己应得的待遇呢?休假也好,上班晚到也好,好像实行起来总有难度。

在中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制度保障福利,却让招聘者在招人时优先考虑男性,面试的时候总会有人问你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处在尴尬的`年纪求职,总会遭遇更多挫折。

令人不解的是,似乎就连女性也对女性不友善,理所当然地享受媳妇侍奉的婆婆,地铁上辱骂金智英的女学生,女性意识都没有完全觉醒,只靠几个人的力量,也太微弱了吧。

故事的最后,男医生因为金智英的经历理解了他优秀的妻子,却在女职员因为生育离职后仍然决定下次要招一个单身女性。

「这个社会看似改变了很多,可是仔细窥探内部细则和约定俗成,便会发现其实还是固守着旧习,所以就结果而论,应该说这个社会根本没有改变。」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8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我们会为悲剧感到压抑对其拥有同理心,或许不是因为悲剧结局本身有多么悲怆,更多的是为其中的人物所动容,所谓命运使然下的苍白无力。《82年生的金智英》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十年来少见的现象级畅销书也是有原因的。金智英的生活就是一杯“白开水”,普通上学普通工作普通婚育,是为普通又大众的典型。其一定程度上隐喻着女性普遍意义上的集体困境,而在这种集体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又是女性的自觉意识,给予人们情绪上的共鸣。最可怕的是这部象征韩国女权运动的小说能让你隐约有种错觉,这不是金智英,这可能是“我们”。

另,关于很多非议作者格外偏爱女性、诋毁男性,也曾有统计被拍为电影的《82年生的金智英》韩国电影评分出现严重两极化,女生评分十分男生零分,亦是备受争议,声称这是“被害妄想症的狂欢”。而“女权主义”在现今网络社会中,算是个饱受污名化的词,我们习惯性将其视为女性特权的代表(事实上是男女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同时我们忽略了这个词在19世纪曾是多么具有革命性与先进性,人们将社会对于女性的态度视作其是否文明的标志,妇女解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又有多少人为“平等”喜极而泣。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9

故事中最洒脱的女性是金智英的母亲,她尊重孩子的选择,有睿智的目光,也敢反驳丈夫家庭的优越是因为她的功劳。可她也只是在生了二个女儿一个儿子,粥店经理得利,买了大房子才这样。面对婆婆的无理要求,流掉第三个女儿,那些时刻她也是脆弱的。拥有了很多功劳才有底气这样反驳,而这反驳对丈夫根本没有任何损伤。

女性为何在社会上如此忍气吞声呢?为什么不能理所当然地去享受自己应得的待遇呢?休假也好,上班晚到也好,好像实行起来总有难度。

在中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制度保障福利,却让招聘者在招人时优先考虑男性,面试的时候总会有人问你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处在尴尬的年纪求职,总会遭遇更多挫折。

令人不解的是,似乎就连女性也对女性不友善,理所当然地享受媳妇侍奉的婆婆,地铁上辱骂金智英的女学生,女性意识都没有完全觉醒,只靠几个人的力量,也太微弱了吧。

故事的最后,男医生因为金智英的经历理解了他优秀的妻子,却在女职员因为生育离职后仍然决定下次要招一个单身女性。

「这个社会看似改变了很多,可是仔细窥探内部细则和约定俗成,便会发现其实还是固守着旧习,所以就结果而论,应该说这个社会根本没有改变。」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10

一本有趣而且阅读流利的小小说。曾经对韩国一无所知,由于公司组里有位最好的朋友是韩国人,从而对韩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她和我同年,很早移民来了美国,她的很多思维方式,育儿,职场理念和我惊人的`类似。(比起中国人,韩国人应该更加传统,重礼节,以及有等级观念)。

我们经常探讨美国人和亚洲人的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经常相视而笑。探讨我们无法丢弃的民族文化,谈及对孩子的教育,传承,以及职场(亚洲人,女性)。被两种文化同时强烈冲击,切身体验到各种好以及无奈。也许这也是人生另一种不同的体验和经历吧……

由于韩国特殊的地域性-前后左右都受敌,北有北朝鲜,边上有日本中国,依赖美国却远隔重洋。韩国是个人人需要服兵役的国家,大部分妇女都没有接受解放运动,男尊女卑严重,商业也没有太大的超级大企业,应该说是没有多少个性而依赖性比较强的小国家;而在这个地方,贫富差距,等级,腐败确是惊人的厉害。

也许我只是了解到了一个肤浅的韩国。日韩曾经在我眼里区别不大,走进才了解原来文化地域和历史造就了两个如此迥异的东亚文明,很有趣,愿意深度了解。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11

“很显然,金智英的遭遇并不仅限于韩国这个地域文化圈,实际上,在早期华人社会里也一直存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风气。早期的欧美国家的女性同样有着和男人地位悬殊的问题,当今世界上有些国家甚至对女性的态度和观念仍旧极度保守,限制重重,只是环境背景不一样、问题改善速度不一样罢了。

在韩国,许多人为这本书贴上了女性主义标签,有女明星甚至因为表示自己读过这本书而引发韩国男性的强烈不满,惨遭攻击,也有人刻意将这个主题改写成男性版,试图引发男女对立。读者们纷纷呼吁,希望不要再让一九八二年生的'金智英陷入绝望,而阅读这本畅销书的主要读者群也为女性,上述这些都一再显示韩国社会仍需加紧脚步改善性别歧视问题。我不禁想起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曾在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所说的话,她重申自己的核心理念:

‘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并清楚地指出‘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you are a feminist)。这段话言犹在耳,期盼这本书在华人圈能有更多男性读者,让男性对女性的处境能够有所了解,相互体谅,帮助彼此。

阅读到最后,你甚至分不清自己究竟是金智英,还是金智英其实就是自己,因为她的人生正好如实地呈现着‘身为女性的人生’。也心知肚明,光靠一九八二年生的金智英是找不出解决对策的。所以我希望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们一起思考,寻找方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金智英。”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12

故事中最洒脱的女性是金智英的母亲,她尊重孩子的选择,有睿智的目光,也敢反驳丈夫家庭的优越是因为她的功劳。可她也只是在生了二个女儿一个儿子,粥店经理得利,买了大房子才这样。面对婆婆的无理要求,流掉第三个女儿,那些时刻她也是脆弱的。拥有了很多功劳才有底气这样反驳,而这反驳对丈夫根本没有任何损伤。

女性为何在社会上如此忍气吞声呢?为什么不能理所当然地去享受自己应得的待遇呢?休假也好,上班晚到也好,好像实行起来总有难度。

在中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制度保障福利,却让招聘者在招人时优先考虑男性,面试的时候总会有人问你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处在尴尬的年纪求职,总会遭遇更多挫折。

令人不解的.是,似乎就连女性也对女性不友善,理所当然地享受媳妇侍奉的婆婆,地铁上辱骂金智英的女学生,女性意识都没有完全觉醒,只靠几个人的力量,也太微弱了吧。

故事的最后,男医生因为金智英的经历理解了他优秀的妻子,却在女职员因为生育离职后仍然决定下次要招一个单身女性。

「这个社会看似改变了很多,可是仔细窥探内部细则和约定俗成,便会发现其实还是固守着旧习,所以就结果而论,应该说这个社会根本没有改变。」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13

本书从文学价值角度给3星多,给4星少。

从女性角度给5星都不为过。可能由于是译文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已婚已育,本书读起来像喝白开水一样。我想就大部分女性的人生也就是一杯白开水,从怀孕那一刻起就只为别人解渴,再也没有自己的味道了。

书本从社会不友好到企业不友好到人文环境不友好到女性同胞不友好都以金智英吐槽的形式涉及,话语如此稀松平常,竟激不起半点波澜。只缘我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不公平的情境中,习以为常而不自知。亦或,如金智英一样沉默,逆来顺受就好。

书中很多情景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写一本书,因为它还没有道尽全部的辛酸。读者可以自行去想象,或者问问身边的已婚已育女性的生活常态。不过看书不应该无病呻吟,还是要落实到它带给我们的启发。

产后抑郁何来?

大部分女性从小女孩到少女到妈妈的转变,每一阶段社会赋予其的角色相比男性而言变化巨大。在这巨变之下,却鲜有人告诉女性未来的路是如何的。告诉女性该如何过度由小女孩到母亲的转变。这种转变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首先生孩子很多情况下会一命换一命;其次从孩子的哺乳到日后的照料要花多少心思。女性必须事先明白今后角色转变后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痛苦,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面对产后生理和心理以及角色的变化时才不会那么手无足措,导致抑郁。做父母的应该告诉自己的女儿今后的.人生路,如果选择了做一个母亲大概要有本事承受什么样的生活重担。那么我相信大多数女性在择偶,在选工作,在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标的时候会少走一些弯路。

作为孩子的共同创造者,父亲这个角色通常都是缺失的。很少有当爹的能在上班的时候兼顾月子里的老婆和孩子。强制要求一个白天上班的人去照料老婆孩子看起来还有点不道德。因为不能对遭遇的痛苦感同身受,因为没有生理上的剧痛和激素变化带来的情绪变化,男性更是难以理解此时的女性。其实,简单来说,无尽的关怀+不说一句狠话+主动承担能力范围能够承担的育儿内容,就能够让大部分女性感受到没白生了孩子,并心存感激。

生育价值也是书中提到的一点。个人认为这是社会角色长期不平等,以及家庭矛盾和社会人口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简单来评估一下:生育价值=小孩从出生到18岁的所有花费。如果女性生育可以得到社会统一的价值认可,相信既可以减少产后抑郁,又能促进家庭和谐,更能促进劳动力发展。这里提到了一个经济问题。看到一个读者说,生育就是政府请客,企业买单,老公吃饭,老婆做饭洗碗端盘子。哈哈,前边是很形象,后边就有点反社会了。孕育下一代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政府甩锅给企业买单,更造成了女性的窘迫。如果政府能在经济上买单,在实际生活上给予机构的统一管理帮助,也能解决大部分育儿问题。

《82年生的金智英》读后感 篇14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我们会为悲剧感到压抑对其拥有同理心,或许不是因为悲剧结局本身有多么悲怆,更多的是为其中的人物所动容,所谓命运使然下的苍白无力。《82年生的金智英》之所以能成为亚洲十年来少见的现象级畅销书也是有原因的。金智英的生活就是一杯“白开水”,普通上学普通工作普通婚育,是为普通又大众的典型。其一定程度上隐喻着女性普遍意义上的集体困境,而在这种集体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又是女性的自觉意识,给予人们情绪上的共鸣。最可怕的是这部象征韩国女权运动的小说能让你隐约有种错觉,这不是金智英,这可能是“我们”。

另,关于很多非议作者格外偏爱女性、诋毁男性,也曾有统计被拍为电影的《82年生的金智英》韩国电影评分出现严重两极化,女生评分十分男生零分,亦是备受争议,声称这是“被害妄想症的狂欢”。而“女权主义”在现今网络社会中,算是个饱受污名化的'词,我们习惯性将其视为女性特权的代表(事实上是男女平权主义、男女平等主义)。同时我们忽略了这个词在19世纪曾是多么具有革命性与先进性,人们将社会对于女性的态度视作其是否文明的标志,妇女解放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又有多少人为“平等”喜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