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学习的本质》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1
作为追求实用的父母和老师,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尔当的阅读提示,我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了阅读。对于《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两点体会想要拿来分享。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他必须传递欲望。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作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在我们比较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这种矛盾的影响是存在并且固执的。打破常规,打破这种先有概念的束缚,是更进一步地学习要跨越的一个关口。这也意味着学习是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点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告诉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习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学习者的思想结构和他可以采集的信息之间的多重联系。不过这些互动从来都不是即时的、自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一种媒介。教师、专业人员、传授者等等,必须促进每个个体的意义生产,陪伴他,对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扰。学习者是通过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借由自身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代他学习,但必须在场,因为学习者不能一人学习。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行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学与种族主义》这本书中提到的:人是一台学习的机器。事实的确如此。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2
最近一个星期读了学习的本质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读的比较慢,边读边结合教学来思考,原来我们271集团研究的好多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和学习的本质有关,让我找到了继续追随271教育的理论依据呢。
由于边读边思考,所以阅读比较慢,基本上40页的时间大概6个小时左右,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学习;书中提到“人是一台学习机器”那么什么是机器,什么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到机器,第一感觉就是冷冰冰,没有温度,单一的重复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学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学习”这一行为习惯。或许会给“学习”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认为“目的论”是促进学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且是源于学习者本身的“目的论”。那么如何促进他人的学习,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才最为合适。271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真正的让学生发现学习,指导为什么学习,学习会用到什么地方,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骄傲。
其次,关于怎样学习,我大概总结出了几点: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接着提出了三种主流思想——传统学习,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所谓的建构教学法。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想说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后,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首先,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情、一种愿望、一种冒险、一种执着,又或许是他们的不同组合。寻找到学习本质的意义是一个巨大又益处无穷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时时刻刻在学习,拥有知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本来像山一样庞杂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那会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本书越读越耐读,所以后边我将继续研读。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3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先自己弄明白学习的本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为什么学习,才能尽好自己的责任。
首先,“教不是学”。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而代之。传统的思想认为老师好好教课,学生好好听课就能很好的学习,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不可能完全吸收老师教授的东西,甚至会导致学生因先前经验不足而脱节,使学生失去批判思维、创造思维。这种思想忽略了学习者的首要地位。因为学习这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的参与者,而是学习的创造者。
关于怎样学习,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其次,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
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情、一种愿望、一种冒险、一种执着,又或许是他们的不同组合。寻找到学习本质的意义是一个巨大又益处无穷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时时刻刻在学习,拥有知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本来像山一样庞杂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那会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4
最近一个星期读了学习的本质的第一和第二部分,读的比较慢,边读边结合教学来思考,原来我们271集团研究的好多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和学习的本质有关,让我找到了继续追随271教育的理论依据呢。
由于边读边思考,所以阅读比较慢,基本上40页的时间大概6个小时左右,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学习;书中提到“人是一台学习机器”那么什么是机器,什么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到机器,第一感觉就是冷冰冰,没有温度,单一的重复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学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学习”这一行为习惯。或许会给“学习”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认为“目的论”是促进学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且是源于学习者本身的“目的论”。那么如何促进他人的学习,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才最为合适。271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真正的让学生发现学习,指导为什么学习,学习会用到什么地方,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骄傲。
其次,关于怎样学习,我大概总结出了几点: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接着提出了三种主流思想——传统学习,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所谓的建构教学法。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想说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后,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首先,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情、一种愿望、一种冒险、一种执着,又或许是他们的不同组合。寻找到学习本质的意义是一个巨大又益处无穷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时时刻刻在学习,拥有知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本来像山一样庞杂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那会使你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本书越读越耐读,所以后边我将继续研读。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5
作为追求实用的父母和老师,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尔当的阅读提示,我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了阅读。对于《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两点体会想要拿来分享。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他必须传递欲望。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作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在我们比较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这种矛盾的影响是存在并且固执的。打破常规,打破这种先有概念的束缚,是更进一步地学习要跨越的一个关口。这也意味着学习是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点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告诉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习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学习者的思想结构和他可以采集的信息之间的多重联系。不过这些互动从来都不是即时的、自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一种媒介。教师、专业人员、传授者等等,必须促进每个个体的意义生产,陪伴他,对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扰。学习者是通过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借由自身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代他学习,但必须在场,因为学习者不能一人学习。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行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学与种族主义》这本书中提到的:人是一台学习的机器。事实的确如此。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6
作为追求实用的父母和老师,对于我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按照作者安德烈—焦尔当的阅读提示,我从本书的第三部分开始了阅读。对于《学习的本质》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两点体会想要拿来分享。
1、学习欲望的存在会促进更强烈的学习欲望的产生。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会是好方法。”这种关系的建立对于个人而言是有益的,对于他人而言则具有传染性。教师必须时刻将“更多的东西”带给学习者:经验、超值情境、单纯的实践咨询,或是文化。他必须传递欲望。教师必须把学习者打开,即使他并不清楚结果如何。作为有着差不多20年教龄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多时候考虑和追求的,是这道题目多少人对了,谁又错了,怎样去改正,是谈心,还是单独辅导,还是利用兵教兵的机会去完成?怎样提高学生的分数?至于学生愿意不愿意我们跟他们谈心,愿意不愿意接受辅导,愿意不愿意同学的帮助,我们没有时间去考虑。学习如果没有欲望,教师如果不能传递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育应该是被动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算是失败的教育。
2、学习是一项持续的事业。它要求人们时刻跳出习惯性常规和自命真理。在书中,安德烈提到这样一个概念“先有概念”。他说,所有儿童和成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学习,就是对先有概念进行运算。文中,作者还特别提到自己受邀去澳大利亚做讲座的经历。在这个例子里,作者被自己在方向处理方面的先有概念搞的晕头转向,不分东西南北。先有概念既构成了个体的认知平衡,甚至是基本的安全感,个体会觉得所有的质疑都在破坏其内在的稳定状态,因此会不由自主地回避质疑。然而学习就是以此为代价的。在学习中,我们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观点,但是先有概念不断地维护原有的经验,这就使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存在矛盾体。在我们比较擅长的学科的'学习中,这种矛盾的影响是存在并且固执的。打破常规,打破这种先有概念的束缚,是更进一步地学习要跨越的一个关口。这也意味着学习是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观点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部分的甚至要否定原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的本质》这本书,告诉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学习来说,最根本的一点在于学习者的思想结构和他可以采集的信息之间的多重联系。不过这些互动从来都不是即时的、自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一种媒介。教师、专业人员、传授者等等,必须促进每个个体的意义生产,陪伴他,对他的原有概念形成干扰。学习者是通过他的所是和他的所知,借由自身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代他学习,但必须在场,因为学习者不能一人学习。学习是一种社会的行为。正如弗朗索瓦-雅各布在《生物学与种族主义》这本书中提到的:人是一台学习的机器。事实的确如此。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7
最近读了《学习的本质》,总体感觉很头大,里面专业名词比较多,读起来比较绕,趣味性差了一点。但是坚持读下去还有有不小的收获的。
根据书籍前面的阅读指导,我觉得目前我最需要的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因此我选择从书的第三部分——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开始阅读,中间偶尔回到第二部分查看一二,了解为什么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和媒介化。
本书的第三部分里面包含了很多可以直接指导教学实践的方法,是我受益匪浅。在这一部分中重点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先有概念”。
所有儿童和成年人都通过自己的先有概念来理解世界、解码信息。不过,先有概念是多种多样的。与学习者个人、其周边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的一切都有相应的先有概念。也就是说,先有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脑海中的经验和认知。由此可见,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先前基础的确很重要,但是学不好也不能仅仅归因于基础弱底子薄上。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其他的先有因素,比如对英语学科的先有认知因素,内心里认定了它很难学不会;或者先有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英语学。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先有概念,不能一味地归咎于以前基础不好,重点应该放在找到学生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
先有概念是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存在,要想打破先有概念进而接受新概念是一件困难且耗费时间心力的事情。要理解新事物,必须在相关领域内拥有一个成型的参照框架,还必须对这一框架进行操作,让意义浮现出来。在此,也就体现出教学中设置情境的重要性了。学生需要在一个情境中建立先有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联系,而非凭空想象,这也是一再强调情境设计要贴近日常生活很重要的原因。
此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激动、惊讶的情绪和适合孩子年龄的情节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或是让他们产生问题。我认为这一点这是我所欠缺的。课堂上老师的情绪起伏,表情变化,音调的变化都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而反观我自己的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劲头不足,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自己的情绪太平,没有起伏,学生可能不是故意不配合而是真的没有兴趣去配合。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不要太刻板,适时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活跃下气氛,效果会更好。
总之,《学习的本质》这本书使我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学习,从而,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习的本质》读后感 篇8
认真研读安德烈·焦尔所著的《学习的本质》一书,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我感受颇深,收获很大。本书不仅对教育研究者,特别是帮助教师认识学生学习的机制,改进自己的教学十分实用,也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提供了方法。
本书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关于学习研究的实用性读本。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质疑文化”。学生的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更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作用的结果。因为学习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深层次的意义。学习者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创造者”。学习是互动的结果,当学习者的心智活动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丰富的互动时,他的知识水平就会有进步。
学生如何搞好学习呢?根据书里的建议,作为教师,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学习者需要记忆的东西或知道的操作程序,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并帮助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然后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目标。只有当学习这种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东西,特别是当学习者能够利用其所学时,他们才对这样的学习感兴趣。如果学习者能够改变原处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学生才能真正学习。
动机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的动力,动机被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使某一行动得以启动指引学习者进入可以让他满意的情境。同时,动机维持着将一个计划目标进行到底所必须的精力。概括而言,一个有动力的学生会表现出明确的行动愿望。他能感受到某项活动对完成他的计划具有怎样的价值和重要性。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所要求的活动,有能力达到所期待的要求,相反,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吃力,没有办法将学习进行到底,他看不到学习的价值,不知道教师提供的知识可以做什么。于是他采取回避策略,换句话说,他竭尽所能地什么都不做,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至关重要。
怎样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呢?老师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给学生上课,一直坐着听这种课,不会让学生产生什么学习动机。有心的老师已经发现,正面强化永远是上策。责备、训斥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让学生相信他“可以”,至少是具有某些能力,那么他就会学习,就会进步。
这本书篇幅不大,作者安德烈言简意赅地讨论了学习的`许多方面,诸如社会和文化维度下人类对学习的认识,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历史演进,学习的生理学和社会学基础等。但作者的重点,在于对今天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做系统性的分析,并总结和提炼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方案。教学不是件轻松的差事,而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学既有心理要求又有技术要求,教师既得有耐心,又得有想法,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