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高手》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高手》读后感 篇1
今天看了书里“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这一篇,文章开头就放了一张物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张照片,也就是大家每逢考试就刷遍朋友圈求大神保佑的那张,爱因斯坦、普朗克、居里夫人……用书里的原话说:“这些人的名字如同恒星照耀着人类历史”。
放眼现在,当今世界的那些物理学家、科学家们仿佛是隐居山林的高手,叫的上名字的有几个?怕是一个手指头也绰绰有余了吧,对于大家来说爱因斯坦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物理学家们貌似是站在了巨头的肩膀上,不管再怎么努力也超越不了那个时代的“英雄”。
殊不知也许是那一代的“英雄”们赶上了好时代,很多未知的果实靠一个人单打独斗也许就能有所成就,打开未知领域的大门,物理学在当时也没多少人搞,完全是新兴领域,当然我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抱以十分的肯定与崇拜,但细究当下的科学家、学者“默默无闻”的原因,怕是因为现在的'学术研究多数都是充满竞争、充分交流,这意味着你会有很多高手,并且这些高手们的水平都差不多。
所以我们这一代的物理学家水平并不差,相反的他们的也许比那个时代的人更聪明,他们要思考的问题更复杂,知识水平以及思考的深度都远超那一代,只是因为现在的高手都没有什么个性,以及“绝招”。
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缺少个性化也是竞争所带来的结果,书里举了拳击比赛、足球比赛和围棋比赛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因为竞争激烈,对手所具有的特性自己也有,今天的球星出头,靠的是天赋、科学训练、艰苦奋斗和运气,而且在大家都同等努力的情况下,决定胜负的基本就是运气了,比如拳击比赛,拳法差不多的时候比的就是谁的力气大,而足球比赛决定胜负的因素运气也占很大一部分。
那么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和交流的时代里,我们就只能互相模仿,乞求运气吗?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干什么?
书里给了两个根据时代产物总结的教训:
第一,你应该尽可能的去一个新兴领域,领域不成熟,竞争不激烈,你就有更大的自由度。
第二,如果你在一个成熟的领域,你就要尊重这个领域的规律,不随便标新立异,而是“创新”。当每个人的特点都差不多,那就不能再称之为特点了,你需要发掘自己的新特点,没有谁的想法是和别人一模一样的,你总是有一点不一样的。
《高手》读后感 篇2
初读《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这本书时,说实话,有些失望。“沟通高手”,这无非不就是讲班主任如何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吗?而且本书中的案例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性,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学生,所以我就带着些许“不屑”开始每天阅读。不知不觉中,我已沉醉其中。如今已读完前两辑的内容,接下来我就前两辑的内容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一、心平气和,满怀期待
在第一辑的四个案例中不管是频繁迟到的w、家庭问题复杂的燕子,或是复读高考的小白、英语默写过关的新杨,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些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都比较棘手,一旦处理不当,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前两个案例。然而本书中的老师,即使沟通教育之后,学生不久又会“原形毕露”,但是这里面的老师依然不离不弃,对他们满怀期待,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包容他们。
相比之下,比我们大发雷霆有效得多。因为生气时的言辞肯定会比较激烈,伤了自己的身体,也伤了学生的心,长久下去,班里的学生敢怒不敢言,心服口不服,拉远师生的距离,更不利于我们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二、互相尊重,换位思考
案例一中提到:师生发生争执,老师要先降温。对此我深表赞同。
很多情况下班主任面对学生屡次犯下相同的错误,难免会暴跳如雷,从而居高临下地对学生展开批评教育,劈头盖脸地指责、呵斥,最后学生低下了头,闷闷不乐地走出办公室,老师在办公室里咬牙切齿地说:“真是屡教不改!真不想再管他了!”
可想而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依然会再犯相同的错误,老师与学生再次针锋相对,长久下去,师生关系愈发紧张,师生矛盾一触即发。
有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殊不知他们是一群不断成长中的人,特殊的认知水平和心智发育水平,决定了教育应具有反复性、长期性,所以我们老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不厌其烦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尊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高手》读后感 篇3
我想没有什么比写一篇读后感更能让人记忆一本书的精彩内容了,作为知识付费时代的幸运儿,我们能花十多个小时就将他人几年的思想结晶悉数收编,这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自己的方式。方文山在《奇葩大会》亦如是说。
整本书,从我的角度来认识,算是围绕着“重新定义成功”这一主题讲述各种精英人士的故事,幸运的、刻苦的、爆发的、累积的、科学的、宏观的。以下,自己选取了读书过程中勾注,事后亦认为有趣的句子分享。当然,在这之前,我从不认为我们能被颠覆的、被绝对新奇的观点打动,能让我们有所感知、感动的应该称作共鸣,那个理论日积月累埋在我们心里,只是恰在此时此刻被提炼,与我们邂逅,然后我们认同它。首先,我们即是这样的人。能被轻易颠覆的,都是摇摆不定的自我怀疑者。
“人们特别容易记住自己逆风前行时付出的努力,而忘记顺风时的幸运”,文中提到成功者也更多仰仗运气时这样写到,我理解的本意是,达成心中所愿,实力与努力都必不可少,当画龙点睛的“运气”也难以或缺。故不必为了一直在路上而急躁。
“事实上,就连哲学在内,今天欧美的哲学家也没有人把康德、罗素、维特恩斯坦当圣人对待,一切理论都要被发展和超越”,深深的'认同感,我们需要先驱,需要偶像,但尊重他们最好的方式,超越他们甚至颠覆他们。当然不是为了颠覆而故意找茬,我想你明白我在说什么。
“所以读书到底有啥用,这个问题,是每个读书人都得面对的问题,不能因为我们痴迷于读书就不问有没有用。想明白这个问题,爱读书的才能读得心安理得,不读书的也是理性选择”。很多事情,初期都凭借着感觉在进行,但最终,也需要说服自己,我为何要继续前行,风雨无阻,爱,是否值得。
“环境也没有目的......环境只是冷漠地看则这些生物有时候气候剧烈变化,就可能有大规模的物种灭绝,有时候气候温暖,就可能有五种爆发——“环境根本不在意””。之前也写过相应内容的文章,说我们只是上帝腿毛上的有生命的灰尘,但对上帝而言,这一切无关紧要,不比在意。无人对我们负责,我们却该对短暂的人生承担使命。
“晚睡晚起和早睡早起的实际清醒时间不是一样的吗?早起有什么了不起呢?”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提问的角度,即“凭什么”。在打破生鸡蛋前,我们无法将它立起来。绝大多数事情都非常容易,例如自律。
“当你给人铺路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在左右他的前进方向”。这就有些厚黑了,但不可否认,是对的。有时候我们总抱怨自己承担得多了,当决定我们地位和收入的标准不是能力,而是不可替代性。替代我们的成本越高,我们就越有价值,那么,后面的就不用我来解释了。“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区别以上两者”。这简直像一道闪电,直接将人击倒。
“当你看到一位老人,每天见同一个人,去同一家餐馆,坐在同一个座位,点同样的饭菜,你可能会以为他的生活很无聊——殊不知,这才是最浪漫的事,他是在享受自己用一辈子的时间所探索出来的成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担心有人误解自己,我们也偶尔用臆想去描绘他人。
“你有时候没有万全之策,只能去尝试和冒险——依我之见,这样的生活更有意思”。
“我们多一个视角,就多一个自由度,就不容易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情景之中”。在关于宇宙内容的文段里,出现了这一句话,的确如果看过宏大的《三体》,如果知晓宇宙的浩瀚,即使不能宽广心胸,也能让人多个安抚自我的角度。
最后,用菲茨杰拉德的这句话来结束文章,也是书中引用过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高手》读后感 篇4
看完青年励志作家李尚龙先生的《生活的高手,从来不会让情绪控制自己》,有些感慨。
同事小王最近事情特别多,年底了,各种工作报告,各种资料盘点,各种总结忙得天昏地暗;事情一多,还容易出问题,一不小心就会被K。搞得我们小王同志老是抱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前段时间,在制作一款产品的样板时,出现了一些异常,这个产品上上下下主管都非常重视,小王的老板也多次告诉他,每一个问题点都要记录 下来,要检讨改善对策,要明确责任人,要明确完成时间,要跟进到期的改善是否已经完成。当然小王手上肯定不只是做这一件事情,他把这件事情安排给手下的一个兄弟小李,小李做完也没有主动报告,小王淹没在事山事海中也没有及时跟进。最后的结果是老板在会议中问小王产品处理的进度,小王回答不上来。
那天下班,小王非常难受,自己每天这么认真的工作,到头来是得到的不是称赞,反而是怒骂。
接下来的一周,小王重新盘点了部门的工作,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执掌,明确了报告的制度,以保证他这个团队所有的工作进度他可以实时掌控,一段时间来,运行良好,部门整体的运转效率提升了,小王还得到了老板的嘉奖。
工作就是这样,它才不管你做不做的过来,该来的都会如期而至。我们能做的是竭尽全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们自身能掌控的时候尚好,如果是跨团队的合作,伙伴方被他的琐事淹没,不能履约将是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
小周组织了一次庆生活动,活动的对象是小张团队当月生日的伙伴,小周为了做好这次庆生活动准备了很久。做活动规划和活动预算的时候被公司的财务单位来回退单N多次,最后终于驯服了财务爸爸们,成功把单子签完;提前确认参加的人员名单,跟催一次又一次,才把名单收集好;为了请到嘉宾,小周硬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一众主管推掉了别的重要活动来参加;为了把会场布置好,小周拖着一个不到100斤的`小身板忙前忙后,那挥汗如雨的场景脑补都觉得不忍。
结果到了活动时间,小张团队很多人没有来,打电话一问不是这件事就是那件事,来不了,小张本人也没有过来。结果是搞得小周和一众嘉宾都呵呵了。
后来了解才知道,大家都不太愿意和小张带领的团队进行这种合作,因为他们总是将自己淹没在琐事中,不得抽身,最后结果是拖累别的团队。
同事小吴作为管培生,来到公司不久即将面临确定工作岗位的关键时候,他本人的意向是做研发岗位。HR给他联系了研发部门的主管陈生面谈,小吴刚向陈生问好,两人坐下没有5分钟,陈生的电话响起,一个电话接了10分钟;回来谈话没有5分钟,陈生电话又响了,然后陈生接着电话出去了,小吴这一等就是1个小时,后来实在等不下去了,小吴用便签给陈生留言陈主管:今天有事先走,改天再谈。
其实小吴起身离开的一瞬间,已经下定决心不会来这个部门定岗,所谓的改天不知道是哪一天!一个部门主管,长期被琐事淹没,哪有功夫抽身好好管理这个部门,思考整个部门的规划,不过是在当救火队员而已。
后来了解的情况果真如此,陈生管理的部门混乱不堪,人人忙的焦头烂额又错误百出。其实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头人,主要的经历应该是在制定工作规划和检查工作执行状况上,而不是一直在执行和处理漩涡中沉沦。
王总和周总是我们相邻单位的两个主管。
每次看到王总都是闲庭信步,面带微笑,看到他就如同春风拂面,安定祥和。他的部门极少出现什么错误,他个人也显得不是那么忙碌。究其原因我想他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规划和检查工作上。
周总则不然,每次看到他都好像在跑,好像后面有人追她似的,一照面就是一声长叹,哎,又搞了个屁事我要去处理了。永远都是在搞屁事和处理屁事的了路上,忙碌不堪。
无论是工作和还是生活,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有的人能理清头绪,有条不紊的进行,活脱脱的给我们演绎,生的容易,获得漂亮。他们活成了生活的强者。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扒开琐事的枷锁,活出强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