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中华文化读后感

2024/05/02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中华文化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1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会热情澎湃,心中豪情油然而生。

自从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后,我更加为祖国这条龙的精髓而自豪。

我们的眼睛里看着的是祖国伟大的身躯,我们嘴里吟唱着的是儒雅的诗词歌赋,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文化先人的血液,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更是祖国这条观闻世界上下五千年的龙的脊骨。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仍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然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姜女的哭声似乎还在长城底下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这其中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贴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

可是,那些被人遗忘的文化呢?

那呈长菱形的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妇女专用文字,可如今熟知的人却少之又少。那曾风靡一时,奇特绚丽的皮影戏,如今也无人再知道戏艺人的“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辉煌历史。

在我的记忆里的那些辉煌历史早已暗淡无华,甚至戏院也破旧不堪,仿佛一位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难道我们这些被称作“炎黄子孙”的人就要看着那宝贵的文化从岁月中逝去?不,我们不认可!丢了这些国粹,我们的祖国这条龙就如没有血肉般!

庆幸的是在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卫者。还记得我们这儿的一位已到暮年的老人,他是我们这儿有名的皮影戏戏师。每到一些重大的日子里,他总会搬出他珍藏的皮影戏舞台,重新上演一场叱咤风云的戏曲,用自身的行动来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并且不遗余力的把戏曲精华交给那些好学的年轻人。

可守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像这位老先生一样的守护者,更需要新鲜的,迸发活力的血液!看,白发苍苍的老人亦能如此,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莘莘学子,又怎么能袖手旁观!但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之后就启发我探索到了很多答案。

我们可以寻访那些藏在民间伟大的文化传承人,用心去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并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把先人的智慧的结晶孜孜不倦的传承给下一代。

我们可以积极的投入保护文化遗产活动中,组织一些志愿者,走街串巷的把文化古物、精神遗产的历史记录下来,并和政府商议对这些文化实施怎样的保护。

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力量,在博客、空间上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文化,让身边的人甚至海外华侨重新对文化的传承有所重视,呼吁更多的人保护文化遗产。

让我们携手起来,共同努力,一起贡献出那点微薄之力保护并传承那如今少之又少的“龙的脊骨”吧!让我们中国这条龙更加神武飞翔吧!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课外书,其中的内容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深。特别是当我读到《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后时,文中的主人公范仲淹小小年纪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自强不息,人穷志不穷,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宰相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写到范仲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能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但他毫无怨言,每天凌晨鸡鸣就起床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睡。读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古人小小年纪尚且如此,作为新中国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学习范仲淹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如今我们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鸡鸭鱼肉是家常便饭,而且每天还有零用钱花;学习条件更是不用讲,上学读书由国家统一安排,不用交一分钱,学校的教室宽敞明亮,装有电灯、电扇……。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可如今天的我,偏偏就做不到,真是惭愧呀!有时上课开小差、搞小动作,不认真完成作业,上周语文老师布置我们背诵的课文,我现在都还没背下来。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平时父母叫我帮忙做些家务,我也总是推三拖四,很不情愿,一心就想着玩。现在看来,真是太不应该了,与范仲淹相比,我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好多少倍,可我却不懂得去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想从今往后再不能这样了,在学校要认真学习,在家也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们要学习范仲淹心静如水,心无杂念的学习态度。文中提到有一次皇帝路过范仲淹的学校,全城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的去看皇帝,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读到这里,我不得不对范仲淹产生敬佩之情,而且自愧不如,这种坚定的`学习态度真是太难得了,很值得我去学习。想想现在的我,下课铃一响我就坐不住了,人在教室心却不知飞到了哪里。晚上在家写作业的时候,心却老想着电视。我想以后再不能这样了,要像范仲淹一样,能禁得起诱惑,用平静的心态去学习。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以后,我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能人穷志气短。我立志要像范仲淹一样,发奋学习,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有用之才。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3

夜已深,天空中铺满了繁星。我还在书桌前不知疲倦地读着《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几个小时过去了,不知不觉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但我的脑海中却像电影般放映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悠悠历史,中华民族创造的无数的辉煌成就。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人物们创作了许多著作流传至今: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的一些发明还传到了西方——那就是“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令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样子,下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目标是使中华崛起,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书法家。虽然这个目标在他的映衬下显得十分渺小,但我会努力地实现它。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被赞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现在的书、材料都是由打印机打印,不用手抄,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书法的用处越来越少;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把这项传统文化学好,想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现在的我天天练书法,但还是不够美观。要是参加比赛的话很难得到高级别的大奖,所以我要坚持不懈地练。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捧着我的书法作品去领取奖励呀!上个学期,在学校的硬笔比赛中,我已准备充分,但还是只得到了二等奖。不过,我不气馁,心想,别人可以得一等奖是他们刻苦练习才写得好,这一等奖其实是证明了他们刻苦努力的结果,是一种荣耀,只要我不放弃,坚持练习,一定能不断进步的。所以我现在要加把劲儿练习,争取下一次比赛名列前茅。机会终于来了,去年暑假的时候,得到广西要组织开展西南部赛区的书法比赛的消息后,我就努力、不停地练,最后虽然只得了三等奖,却让我感受到了努力的收获,也让明白练习书法不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获得大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快乐。今后,我要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一样,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书虽然已经读完了,但是思考还在继续,书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我回味无穷。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课外书,其中的内容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深。特别是当我读到《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后时,文中的主人公范仲淹小小年纪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自强不息,人穷志不穷,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宰相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写到范仲淹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只能到寺院的僧房去读书,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但他毫无怨言,每天凌晨鸡鸣就起床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睡。读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古人小小年纪尚且如此,作为新中国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学习范仲淹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如今我们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鸡鸭鱼肉是家常便饭,而且每天还有零用钱花;学习条件更是不用讲,上学读书由国家统一安排,不用交一分钱,学校的教室宽敞明亮,装有电灯、电扇……。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可如今天的我,偏偏就做不到,真是惭愧呀!有时上课开小差、搞小动作,不认真完成作业,上周语文老师布置我们背诵的课文,我现在都还没背下来。回到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平时父母叫我帮忙做些家务,我也总是推三拖四,很不情愿,一心就想着玩。现在看来,真是太不应该了,与范仲淹相比,我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好多少倍,可我却不懂得去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想从今往后再不能这样了,在学校要认真学习,在家也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们要学习范仲淹心静如水,心无杂念的学习态度。文中提到有一次皇帝路过范仲淹的学校,全城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的去看皇帝,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读到这里,我不得不对范仲淹产生敬佩之情,而且自愧不如,这种坚定的学习态度真是太难得了,很值得我去学习。想想现在的我,下课铃一响我就坐不住了,人在教室心却不知飞到了哪里。晚上在家写作业的时候,心却老想着电视。我想以后再不能这样了,要像范仲淹一样,能禁得起诱惑,用平静的`心态去学习。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以后,我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能人穷志气短。我立志要像范仲淹一样,发奋学习,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有用之才。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5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6

今天我又捧着我的"良师益友"——《传承中华文化》这本书,利用课余时间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颇有收获。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有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有百读不厌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豪迈奔放的诗歌,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建筑艺术,有众所周知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每个故事都向我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一面,不一样的道德主义。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强不息,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范仲淹长大后,到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读书认真刻苦,分秒必争,5年的时间竟然不曾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读感到昏昏欲睡,把水浇到脸上醒脑提神。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不但领悟了六经的主旨,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当今社会,必须刻苦用心学习。我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而深感内疚。

于是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过去我是个顽皮的孩子,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到学校就跟一群同学讨论穿着打扮、谈论玩手机的乐趣;上课时人在教室心在外,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趁机大惊小怪、乱喊乱叫,有时还会尽出洋相,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每次老师布置作业抄写生字,多数同学写完了又读了十多次,我才写了不到一半歪歪斜斜不太像字的字;听写就更不用说了,每次上交的`都是干干净净的空本子;再看看自己的作业吧,可惜我的老师说看不懂,甚至还要请我当翻译;每天放学到家,奶奶都把可口的饭菜做好了,我急忙吃完饭,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游戏,总之就是厌学。每天都是这样虚度光阴,我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第一,老师拿我没办法,妈妈也为我感到伤心。学习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读书的精神,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决心改掉缺点,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了。

“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书中的这句话说得特别好。对我特起鼓劲。从今天起,我一定要痛改前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范仲淹为榜样,刻苦学习。上课时,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有不懂的虚心请教,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放学回家帮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多抽些时间阅读课外书,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要懂得惜福,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好少年。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7

“我们,是中国人。”

短短的六个字,却深深地、深深震撼了我。

翻开《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小书,我眼前浮现出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那光耀百代的文化成果令我惊叹,如此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无疑是历史长河中夺目的智慧结晶。

中国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著称,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如今的隶书、草书、楷书,汉字一直以一种独特的神韵吸引着我们。

记忆里,在妈妈亲切指引下,我早早地与汉字结下不解之缘,童语中熟稔了“上中下,人口手”,长大后,我开始学习书法,在这奇妙的墨韵世界里,感受到了汉字之美:古朴长的隶书、行云流水的行书、挥洒自如的草书、优雅严谨的楷书……我沉醉于她母亲般的魅力,似乎与我的血脉相连,难以割舍。

你看:一个个汉字构成了多彩的诗词世界,当中有“兼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美妙意境,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高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非凡想象……这是汉语独有表达,而丰富的.文学体裁,《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则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学的姹紫嫣红、瑰丽璀璨。

但在这个物质文化空前发达的时代,人们与美丽汉语的感情似乎渐渐淡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更多的中国人选择使用键盘书写,而流传了几千年的汉字在人们的笔尖下变得生疏和踌躇起来,以至有人惊呼:‘汉字危机’来了!的确,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地执笔书写、吟诵诗文呢?

我喜欢看两档节目:《中国汉语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它们都以一种让现代人较易接受的方式,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受益匪浅。著名学者叶嘉莹如是说:“中国古典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若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我一生一世都热爱古典诗词,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教师,仍然要教古诗词”

其实,传承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专家学者们的责任,更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全世界都在学讲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我们说的话,让全世界都认真听话。”是的,只要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总有一天,孔夫子的语言会成为国际的流行语,世界都会是我们至美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8

今天我又捧着我的"良师益友"——《传承中华文化》这本书,利用课余时间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颇有收获。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有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有百读不厌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豪迈奔放的诗歌,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建筑艺术,有众所周知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每个故事都向我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一面,不一样的道德主义。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强不息,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范仲淹长大后,到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读书认真刻苦,分秒必争,5年的时间竟然不曾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读感到昏昏欲睡,把水浇到脸上醒脑提神。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不但领悟了六经的`主旨,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当今社会,必须刻苦用心学习。我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而深感内疚。

于是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过去我是个顽皮的孩子,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到学校就跟一群同学讨论穿着打扮、谈论玩手机的乐趣;上课时人在教室心在外,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趁机大惊小怪、乱喊乱叫,有时还会尽出洋相,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每次老师布置作业抄写生字,多数同学写完了又读了十多次,我才写了不到一半歪歪斜斜不太像字的字;听写就更不用说了,每次上交的都是干干净净的空本子;再看看自己的作业吧,可惜我的老师说看不懂,甚至还要请我当翻译;每天放学到家,奶奶都把可口的饭菜做好了,我急忙吃完饭,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游戏,总之就是厌学。每天都是这样虚度光阴,我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第一,老师拿我没办法,妈妈也为我感到伤心。学习了范仲淹自强不息、刻苦读书的精神,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决心改掉缺点,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了。

“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书中的这句话说得特别好。对我特起鼓劲。从今天起,我一定要痛改前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范仲淹为榜样,刻苦学习。上课时,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有不懂的虚心请教,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放学回家帮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多抽些时间阅读课外书,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要懂得惜福,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好少年。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9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着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思维的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谐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发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伦理思想皆曾经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弘扬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无疑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漫长的暑假,同时也是最清闲、最轻松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规》细细品读,感触良多。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道当中。

《弟子规》的首篇总序告诉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孝顺,那么他便丧失做人的根本。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如何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所以也就更谈不上回馈社会。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

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弟子规》以朴实、精炼、易懂的语言让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中华文化读后感 篇10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