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认知天性读后感

2024/04/3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认知天性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认知天性读后感 篇1

十年后,我依旧能这么说,这本书在大学时期带给我的影响跟《未来简史》一样大。《未来简史》让我决心从土木转专业到计算机,《认知天性》则是改变了我多年来对于学习的错误观念和方法,让我能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不被淘汰。

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我们的智力并非天生确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

最近我的祖师爷,DNA之父沃森(他是我高中班主任导师的导师,所谓叫他祖师爷)的荣誉被摘,因为他提出人的智商因为人种和基因存在差异图:智商分布区间地图。

作为一个东亚人,我当然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哈哈哈哈,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呢。我觉得这个说法没毛病,就像我们愿意承认黑人比起我们更有运动天赋一样。只是接受差距这种东西本身是困难的,至少对于大部分能力低下的人来说,承认差距是很痛苦的。

如果用《认知天性》的观点来支撑沃森的看法: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智模型,建立新的连接。那么,我认为东亚有智商优势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久不衰的文明,甚至同化了一部分犹太文明(在河南,山西地区)。正如一个真理: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财产。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高考状元多出在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老师的家庭,或者说,父母是博士的小孩会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有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人类平均智商超过了科学家预期发展,毋庸置疑,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就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公民的知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越是发达,富裕的地区,就越是重教育,美国就不用说了,在我国,江浙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来的同学也确实会比内地一些地区的同学更热爱学习,作为一个中部城市来的我很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更开阔的眼界和对学习更大的热情。所以,东亚人的智商优势,恰恰是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在中华文明的照耀下成长的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祖先的思考方式,会比那些原始村落长大的小孩更容易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连接,这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产。

回到正题,说说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连接的过程,本质就是知识链与记忆结。本书针对学生提出了学习三部曲:学习阶段的随时检索,学习过后有间隔地安排检索,和在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本书纠正了我学习时的一些错误观念。第一条,喜欢反复看学习材料,比如我学习《计算机网络》这本书的时候,制定的计划就是反复看这本书。这是错误的,书中指出,反复浏览这些资料并不能让你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相反,因反复阅读而产生的熟练感会让你产生错误的“元认知”(大白话说,就是逼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材料。而实际上,“看熟”不代表“掌握”。相反,把关键内容提取出来,通过检索关键内容建立联系的.方法更有助于理解知识并长期记忆。

我喜欢通过做框图的方式来梳理内容,个人认为,那些概念图会比西方的思维导图更适合中国人有逻辑性的思考方式,但我在做框图的时候有个误区:喜欢把每一章节的细节内容都摘录下来,有时候,框图更像是一个图像版的书,而不是个人的思考过程。在初次学习中适当舍弃一些细节是必要的,因为书中提出学习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连本章节的框架都不理解,就想要去理解细节的东西,是揠苗助长的。所以做概念框图的时候,要改变原来那种事无巨细的做法,而是从大到小,就像遍历一棵树一样,从根到结点。

书中指出,学习中真正关键的步骤,是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联系。曾经被我误解为概念比题重要。其实,如果一道题能助你更好地理解一个概念的话,也是不错的。在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联系中,可以用一些比较巧妙的方法,比如助记,记忆宫殿等等,同时,跟别人授课也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所以我打算在b站上开个号专门讲解一些与计算机,数学等相关的概念或是说书。

书中指出,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有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学土木就是集中练习,考试前一段时间复习突击,因为我的目的是pass,而不是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本学科的心智模型。事实上,我很排斥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土木的心智模型,因为不感兴趣,这种抗拒是生理上的。所以土木的学习效果不如计算机。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有利于建立心智模型。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检索,大家总是觉得这样会很慢,没有效率。学过的东西过一段时间不看就会忘记。其实不是这样的,正因为会忘记,所以这个检索的过程更有价值,更有助于建立连接,并且在以后能快速检索到这条知识通路。只是这个过程往往会伴随着沮丧,这是正常的。这也是本书提到,要克服这种心理,懂得纠错的过程是可贵的。检索时付出的精力越大,知识掌握越牢固。

书中还指出,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效果更好。就拿学习数学公式来说,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可以轮换接触不同的问题和解法。

总结,我对我自身的学习过程调整如下:通过画框图的方法理解知识体系,同时对知识体系与现实建立联系,再由浅入深。每隔一段“学习间隔”就问问自己,有哪些概念,含义是什么,与现实有什么联系。

认知天性读后感 篇2

1.重复读写vs检索式的学习

重复读写,这个应该很多人都清楚,从小的重复读课文,记重点,记单词。检索可以理解成百度搜索一样,在脑中去搜索你学到的知识,检索式的学习是指你学完一遍之后要把书关上,去回顾书中的的内容,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怎么阐述的?通过检索,思考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书中讲了不少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这样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重复读写为什么效果不好呢?重复读写,看上去很熟练,你会觉得相关的知识都清楚,往往给你一种你完全掌握的假像,但实际上对于知识并没有掌握,在重复读写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大脑可能根本就没有运转。

检索式学习,在检索的过程中,大脑会找思考,找到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会加速运转,与相关知识点的树突将会接合,形成更快速的结全链。

2.集中练习VS间隔练习,穿插练习

当你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练安排的练习通过都是集中练习。投篮怎么练呢,今天先练投篮,先练手部动作,教练先示意加讲解标准动作,然后开始练习,在教练的指导和不断的练习下,手部动作标准了;接下来练腿部动作,同样的套路再来一遍;再接着把手和腿部动作组合在一起不停的练习。最后大家都能够熟悉的掌握这一套动作。然后第二天开始练习运球,同样的套路;第三天开始练习其他的.。这个就称之为集中练习。

而间隔练习和穿插练习则不太一样,比较今天上午练投篮的手部动作,下午可能练运球的某一个动作。第二天上午可能练抢篮板的动作,下午练习投篮的腿部动作。

集中练习讲究的是一段时间只练习一种动作,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则是要求一段时间练多种动作,然后过段时间又需要把之前的动作拿回来练习。书中用投沙包,体育练习这样实际的对比例子说明了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其背后的原理在于集中练习往往练习的是人的短期记忆,短期来看人们很快就掌握了一个知识,一个动作,但由于缺少下一步的机制转化为长期记忆,很快就容易忘记。并且在实际使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知识,动作。而穿插练习,间隔练习则利用了人的记忆曲线,以及前面讲的检索学习,通过综合的,多次短时的练习,将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生活中如何进行间隙练习呢,比如你今天在看书的时候,有些书可以不必按照书中1,2,3这样的章节看,可以先看1,再看3,再看2,当然仅限前后没有先后顺序的书才行。或者看一部分之后再看看其他内容的书,刷刷剧(给自己看抖音找了一个好借口),再回过头来看,看完之后放一段时间再来回顾。樊登读书里面就讲到他看完一本书后放一段时间再来写思维导图,也是利用的这一点,我这个读后感也是在看完书之后几天再写的。都是利用的间隔学习,过一段时间,让自己的记忆有一些遗忘,加工以后,再进行检索,加深印象。

关于这一块书中有讲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人都认识到了穿插,间隔练习的好处,但后面这些人又回到了集中练习。作者认为集中练习可以给人看来短期的成就感,让你觉得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而穿插,间隙练习则要过几天,甚至好几天才有效果,虽然效果好,但是收益在一段时间以后,所以人们为了短期的成就感,又回到了低效的学习方法。

认知天性读后感 篇3

前两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攻读了《认知天性》这本书。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有感而发,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刚刚毕业不久,就我本人而言,我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有很多领域我还没有涉及;有很多很多东西我需要去学习。《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从小我都是学习成绩平平,但是也不是特别差的那种,在小学初中一直都处于中上等,高一的时候差一分进入重点班,当时的我选择了留在了普通班,这个成绩让我在当时的班级很快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重视,于是我在老师的重点关注下成绩也算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当时也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因为贪玩与班里的同学打成了一片。高二分文理科,我选了文科,好多经常在一起相处的同学都分开了,还算幸运,新的班级里有一个之前班级中关系还不错的一个女生,其它同学都不怎么认识,同时家里人也在给我灌输思想,到高二了,可跟高一不一样了,高考在即,不能再和以前一样贪玩了,于是,我和这位女同学走上了学习为主的道路。我们两每天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有时时间紧迫的时候连晚饭都不吃,和时间赛跑。

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真的不无它的道理,第一次月考,我竟然考了班级第一,新班级,新气象,老师对于新接班的同学的了解当然看成绩,于是,在老师、班里同学的认知促使以及家里的管教下,我成了一名,他们眼里的“好学生”。因为学的是文科,各个科目需要牢记的知识点较多,台灯和小桌子都是必需品,每天早上,我们这批所谓的好学生五点起床,晚上熬夜做题,有时候一做就是晚上一两点。课本上五颜六色的颜色标记,各种笔记密密麻麻。总之,高一之后的那两年,是真真正正的用心学习了两年。通过这两年,我打破了家里人对我以往的认知,我没有走上她们为我规划的专科之路,然而我并不为之庆幸,因为我付出的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应该只是考取这样的一个成绩,毫不夸张的说,我甚至吃饭都在记单词。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很多人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是事实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所有学到的道理和经验,但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那些不给自己出难题的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我想之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自认为老师讲的我都懂了,很轻松的.接受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点。结果就是,即使我很努力,但我已经陷入了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有的人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人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去不断的加大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做好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或者每周接触一件新事物、新领域,这是我读过这本书的切实想法。

认知天性读后感 篇4

前两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攻读了《认知天性》这本书。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有感而发,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刚刚毕业不久,就我本人而言,我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有很多领域我还没有涉及;有很多很多东西我需要去学习。《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从小我都是学习一般,但是也不是特别差的那种,在小学初中一直都处于中上等,高一的时候差一分进入重点班,当时的我选择了留在了普通班,这个成绩让我在当时的班级很快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重视,于是我在老师的重点关注下成绩也算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当时也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因为贪玩与班里的同学打成了一片。高二分文理科,我选了文科,好多经常在一起相处的同学都分开了,还算幸运,新的班级里有一个之前班级中关系还不错的一个女生,其它同学都不怎么认识,同时家里人也在给我灌输思想,到高二了,可跟高一不一样了,高考在即,不能再和以前一样贪玩了,于是,我和这位女同学走上了学习为主的道路。我们两每天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有时时间紧迫的时候连晚饭都不吃,和时间赛跑。

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这句话真的不无它的道理,第一次月考,我竟然考了班级第一,新班级,新气象,老师对于新接班的同学的了解当然看成绩,于是,在老师、班里同学的认知促使以及家里的管教下,我成了一名,他们眼里的“好学生”。因为学的是文科,各个科目需要牢记的知识点较多,台灯和小桌子都是必需品,每天早上,我们这批所谓的好学生五点起床,晚上熬夜做题,有时候一做就是晚上一两点。课本上五颜六色的颜色标记,各种笔记密密麻麻。总之,高一之后的那两年,是真真正正的用心学习了两年。通过这两年,我打破了家里人对我以往的认知,我没有走上她们为我规划的专科之路,然而我并不为之庆幸,因为我付出的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应该只是考取这样的一个成绩,毫不夸张的说,我甚至吃饭都在记单词。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很多人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是事实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所有学到的道理和经验,但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那些不给自己出难题的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我想之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自认为老师讲的我都懂了,很轻松的接受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点。结果就是,即使我很努力,但我已经陷入了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有的人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人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去不断的加大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做好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或者每周接触一件新事物、新领域,这是我读过这本书的切实想法。

认知天性读后感 篇5

心理学家将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分为:编码(获得信息)、存储(将信息维持一段时间)、检索(以后使用信息)。只要你成功地记起某事,这三个阶段就完好无损。遗忘(或者说出现失败记忆——检索某事时发生的错误“记忆”,却认为它是正确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阶段。

今天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大约多出50%。之后,突触数量的增长会比较平稳,直到青春期前后。经过了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大脑有一段时间会去除突触,因此突触的数量开始减少。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这时,突触大约能形成150万亿个连接。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学习与记忆都属于神经处理过程。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那么有没有策略或做法可以当作认知“乘数”,放大目前的智力水平呢?的确有三种:抱有一种成长心态、像专家那样练习,以及建立记忆线索。你要相信智力水平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认知天性读后感 篇6

你是否还认为长时间的背诵课文中的段落或是不断的重复课本上的术语,就可以把他们牢牢的烙在记忆深处。

你是否读书时还在用荧光笔,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和课本,认为这样就可以把重点内容记到脑子里。

你是否还认为智力水平是天生注定的,学无学业无成是因为先天不足。

但本书研究后发现,反复阅读往往是白费力气,浪费时间,因为反复阅读只能产生短暂记忆,他让我们错误的感觉到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内容,但这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大脑遗忘。

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反复阅读和画下划线不会对我们的长期记忆有帮助,但是许多人仍然坚持使用呢?因为做这些事对于他们来说不大费力,而用大脑思考问题是一个很耗能的过程。大脑很排斥这个过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挑战人类天性的必修课。

那如何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学习的的目的:

首先你要让你学到知识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其次你的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不需要任何思考。同时你需要将技能变成一种心智模型,随时提取,任意切换。

为了这个目标这个目标,书中将形成长时间记忆的学习分为三个步骤。

1、编码:对短期记忆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这些短期记忆还未被巩固,成长为的记忆中的知识表征。

2、巩固:将新知识进行辨识,赋予其含义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进行联系。

3、检索:更新所学知识,并让你能做到学以致用。

其中巩固记忆的几个关键点需要知道。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上的,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和记忆中的事情的。

长期记忆基本上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书读的越多就越容易学习,这就是“知识的滚雪球效应”。因为他原来的知识量够大,所能产生的联系就越多。

其次提高检索效率的方法:

明白回忆所学知识的难易取决于对信息的重复使用,其中阶段性的检索所学,有助于强化记忆间的联系,常用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的考查。

重复进行费力的回忆或练习,有助于把所学知识整合成心智模型,如开车感知和操作就是一个例子。

练习中条件如果发生变化,或在检索中穿插安排对其他资料的学习,能强化自己的辨析和归纳能力建立立体的知识体系。

试着自己对所遇到的问题先尝试解决,就算错也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把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记得更持久。

我们知道了如何思考,那么我们如何建构建我们学习的心智模型呢?

1、富有成效的挫败感是是加深记忆的重要方法: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发力气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了明天字就会消失。

2、检索式练习提高记忆持久性: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式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只需要用一道简单的小问题考考自己,就可以巩固所学强化记忆,而且效果比重读课本和笔记好很多。大脑不像肌肉那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但负责学习的'神经回路确实是可以强化的——具体方法就是记忆检索,并练习所学东西。其中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3、有时间间隔的检索练习能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的中途有时间间隔,你会在中途期间感到稍有生疏,或者把两件或多件事情穿插在一起做时,检索的难度会更大,而且你会觉得收效不佳,但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4、犯错与挫折是给记忆链条打上记忆结的重要方式,如果你感到学习非常吃力,那说明你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达到真正专业程度就要明白,努力和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5、学以致用检验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将新知识放到更广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学习。从心智之中提起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些模型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更好的掌握复杂知识。

《认知天性》教给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如何有效的学习。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能力,你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