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2024/04/30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1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文章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来源,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2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文章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来源,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3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在四季的变换中悄然逝去。

无知无觉间,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青年。这个词汇与我而言似乎陌生却又熟稔,仿佛是本就扎根于内心,时机到了,他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青年或是对无忧童年说的一声再见,亦或是对成长与责任的呼唤。

对此,我有迷茫,有疑惑。我不知成为青年的我将如何自处,更不知道成为青年要面临的是什么。我也未曾细想,直到我看到了这一本令我心中一震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他简约的封面,给人干练安心的感觉。

习惯于先看目录,入眼第一章节就是读书。没错,读书确为重中之重。

翻开书就极为喜欢他的文风,亲切可感,无说教与高高在上之意。

身为一个中学生,我基本不花时间在课外阅读之上,因为满心觉得如此厚重的教科书与教辅已足以满足我的内心世界。也常以中学课业繁重为理由逃避课外的阅读,朱光潜先生一针见血的戳破了我这自欺欺人的想法。的确,时间是挤出来的,有心怎样都能读。各类教科书巩固基础知识,教给我们学识上的知识,而课外书则能教会我们做人。在校园的象牙塔内,我们无法感知社会,学会相处之道,谈论之宜。在课外书的世界里,或许是另一番世界,感受你所从未感受的,以他人之经历充实个人之生活,岂不妙哉!

动与静,情与理,讲求的也不过是中庸之道罢了。

烦恼从何而来,无人能道清,只知静时平添烦恼,许是庸人自扰罢了。闲愁,闲愁,闲而愁,动时愁或消。朱光潜先生的`“尽兴”二字也是刻进了心里,生活目的,生活方式皆在此二字里。静,是一种修养,在浮世中略静,在闹中觅静。不必大动,无需过静,做一个有趣味的人,感知自然,感知身边的人,做一个遭人喜爱的人。论静,论动,不过都是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情与理之间总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也不能苛刻的要求自己过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拥有情感喜怒的生物。过于理性未免太过于不近人情,理性的生活是片面的生活,以理智支配情感,无疑是一种最差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之感性的调剂才是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是印证了孔夫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为最佳!

很庆幸,在茫茫书海中我能选择它,给我的将不只是迷途中有了方向,黑暗中有了闪光,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西天漫漫,人海茫茫,做最好的自己……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4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文章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来源,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5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6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学生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实践,这样的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为什么为我们所接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证实中学生时代。是每一个小孩儿由儿童幼小无知心灵向青少年单纯朴实的心态过渡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把握人生成长基础健康发展的时期,固化这一阶段的思想,学识的'积累,人生的成长导航就颇为关键。

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中学生已开始接触社会,在他们所见所闻中社会上所存在的善、恶、丑、美时常在身旁出现,社会上的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与渲染也毫无疑问地在影响着他们,当今社会,在中学生们看来,祖国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从地面到地下,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下铁轨四通八达,大江大河上一座座举世瞩目,令人赞叹火车铁路大桥、公路铁路大桥飞架两岸,人们进入宇宙空间探索太空神秘已成现实,蛟龙入海探宝已超万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多彩,让人们为之感到幸福?老中青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在享受这一切。故而中学生们也在感知之中。

在社会运动中体会生活的精彩,就此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如此进步,到底靠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是知识,是科学技术,是战斗在各行各业的人们用所学到的,从中学生开始的数理化、各项综合学科及社会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生产中的社会实践工程紧密结合的成果。

读书需要总结,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鱼,社会之大、之广阔、之富有、之精彩如百川入海,中学生必须将自身活跃在海水中,才能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也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有用之人又绝少不了,要学习掌握各种课堂理论知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打牢才能更好的生长。最后提及一句,就《读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所提到的个人也好,学校也好,把学生与社会切割分开的教育,必将是不完善的,时间和成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7

读书甚少,偶尔得知朱光潜先生,遂购来几本其作品。近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此为作者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虽过去近百年,但今读来仍为之共鸣。作者用这十二封信,推心置腹,对青少年正遇见的、很关心的话题,读书、作文、升学等等,抒其意见,用浅析的语言娓娓道来。

劝青年多读书,每天那怕读三五页,几年读下来,收获也非常可观,所谓积少成多。直言,能不能读课外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许多成大业者,其学问多在忙碌中做成。有了读书的兴致,就有可能在纷扰的诱惑中,多出一份抵制的.力量。要读书,则应读有价值的书。读无价值的书,或许无害,但浪费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劝青年在好动的天性之中,要培养能静的能力。静的修养,能让人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大帮助。常言说,冷静处事,于静中才能思考出妥当的办法。

劝青年无论是选课,还是择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兴趣资禀相近,可以发挥个人的才告,效用于社会。无论是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不是顶顶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应该是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不是颓废,不是享乐主义,而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做学问为事业,而忘却了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意义。不应当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而应当亲近自己的兴趣。一味地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及自身兴趣的人,对于生活的真谛并没有很好地领悟到,对于生活的乐趣也就并没有很好地体会得到。实际上,对于事业和学问,兴趣能帮其很好地助推其升华。

劝青年在基础求学阶段,于读书时要广开宽度,不必一味求专。没有足够的宽度,就形成不了专而深的精度。学知识,须知学问是有机的系统,学科之间常息息相通,牵此而动彼。譬如,文学中史学、生物、哲学等知识,如果只想通一窍,而置其它于不顾,那只能走向一窍不通的结果。

上次看见六六写的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在国内读完初二而后随父母赴英读书的孩子,谈到了中英教育差异。记得这孩子谈了三点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学基础学知识求宽度,不求深度,哲学,心理学等等都要学,还有诸如裁缝等选修课。二是注重求学能力培养。这女孩说,不要认为国外读书很轻松,实际上比国内更累,因为老师追得很紧,留下的作业,得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才能完成,学习到半夜是常事,但累而不郁闷,每完成一个项目,心中油然而生成就感。三是自信心的培养。这女孩在国内读书时成绩不拨尖,而不大受老师待见。后初到英国,语言能力弱,一度认为兴许长大后只能从事粗糙的体力劳动,但老师和同学们,夸她,帮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来英国三年时间内得到的夸奖比前十几年加起来都要多得多。待到六六问她今后的大学目标时,她微笑而又坚定地说,考牛津,当然是牛津,因为她优秀啊。

在其中一篇《谈在卢浮宫的一个感想》中,作者结尾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这番话,过去近百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耐苦,应该说这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扭转和改变。甚至可以说,更为严重。

昨天去听课,讲者头衔为北大客座教授,讲解《弟子规》。听了一天课,感觉犹如街头摊贩在吆喝得起劲,却又实在又无货可售,其动作神情堪比传销者,信口开河。今再听某大学历史系教授讲国学,感觉实在很有收获,肚里有货,出口自然有据有观点,是兜售学问者不可比者,可见在其学科领域,还是费了功夫。能不能耐住,是不是在认真做事,随着时间过去,其功效就像女人怀孕一样,终究会显现出来。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者用这十二封信,告诫青年朋友眼光要年得长远点,务一求短期效应,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学会生活,忽随了世俗图近利。虽当初为写给青年所用,但今读来仍受益。读后,推荐杜同学可一读,不知有兴趣否。

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感 篇8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学生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实践,这样的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为什么为我们所接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证实中学生时代。是每一个小孩儿由儿童幼小无知心灵向青少年单纯朴实的心态过渡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把握人生成长基础健康发展的时期,固化这一阶段的思想,学识的积累,人生的成长导航就颇为关键。

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中学生已开始接触社会,在他们所见所闻中社会上所存在的.善、恶、丑、美时常在身旁出现,社会上的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与渲染也毫无疑问地在影响着他们,当今社会,在中学生们看来,祖国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从地面到地下,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下铁轨四通八达,大江大河上一座座举世瞩目,令人赞叹火车铁路大桥、公路铁路大桥飞架两岸,人们进入宇宙空间探索太空神秘已成现实,蛟龙入海探宝已超万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多彩,让人们为之感到幸福?老中青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在享受这一切。故而中学生们也在感知之中。

在社会运动中体会生活的精彩,就此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如此进步,到底靠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是知识,是科学技术,是战斗在各行各业的人们用所学到的,从中学生开始的数理化、各项综合学科及社会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生产中的社会实践工程紧密结合的成果。

读书需要总结,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鱼,社会之大、之广阔、之富有、之精彩如百川入海,中学生必须将自身活跃在海水中,才能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也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有用之人又绝少不了,要学习掌握各种课堂理论知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打牢才能更好的生长。最后提及一句,就《读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所提到的个人也好,学校也好,把学生与社会切割分开的教育,必将是不完善的,时间和成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