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羊在等狼回来》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岩羊在等狼回来》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岩羊在等狼回来》读后感 篇1
这几天,我读了《岩羊在等狼回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所以向大家推介,希望大家也喜欢。
这本书是我国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考察散记。作者以优美、简洁、生动的文字记述了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洒落出对大自然和野生生物的珍爱,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书中对每一个自然保护区的记述,都是依次按照“自然保护区名称、观察对象、地点、地理概况和观察季节”列出,便于读者能在今后的考察做到心中有数。作者对生态保护和生态演替方面问题的.思考,其尊重科学的态度、入微观察的精神很值得专业人员学习。
这本书之所以让我这么喜欢,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把植物与动物近距离、慢动作详细地观察,每篇文章还附有思考问题和野外生态照片,供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扩充知识。例如《零下40度访雪》一文,在生动记述了珍禽雪hao的憨态可掬的外貌和生活习性之后,提出“它的脚为什么不怕冻?”的思考问题,让青少年进一开动脑筋。书中描述的还有关于大斑啄木鸟啄食松子以及多花兰、铁杉等许多动植物特点的观察和思考,都是很有意义的。由此可见,该书不仅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也适宜作为小学,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以及品德教育,从小养成珍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栖息于其中的野生动物,从思想上杜绝那些到处毁坏环境、摘花折枝、乱扔垃圾、残害生灵、乱涂乱刻的不良行为,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本好书。
希望大家有空也读一读这本书。
《岩羊在等狼回来》读后感 篇2
暑假我读了一本叫做《岩羊在等狼回来》的书。
书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和它们的习性。
其中的梅花鹿,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曾经在中国东 部广布的它们, 目前仅分布在几个狭小的保护区内。
梅花鹿在夏天毛色非常漂亮, 但到了冬天,毛会发长,颜色暗淡,白色的.斑点自然就看不到了。
有种动物被东北渔民称为“绵羊宝宝” 。它们可不是什么羊,它们可是一种 珍禽——卷毛鹈鹕,它们体长 1.7 米,重 20 斤,加上卷卷的羽毛,可不真像一 只绵羊么!卷毛鹈鹕喜欢群居,以捕鱼为生。它们会合作将鱼赶到浅水处再钻进 水中用大嘴巴吃鱼。
贺兰山里有种动物叫岩羊,可是山里草不够吃,于是岩羊要爬上山崖去吃 长在山上的树叶, 却总有些不慎摔下山崖。
原因在于——这里以前是用于放牧的, 为了羊群和牧人的安全, 20 世纪 70 年代曾大规模猎杀山里的狼。
岩羊没了天敌, 不用担惊受怕,不用亡命奔跑,数量多了起来,自然变得很娇气,草自然就越来 越不够吃了。
《岩羊在等狼回来》生动地描写了各种动、植物的习性、特点,同时也多 次提到人类的罪恶, 许多动植物的生命都消失在人类的手中。
如果人类不去捕杀, 岩羊、中华凤头燕鸥、红原鸡、肥鲵等动物会变成濒危动物吗?没有砍伐,还用 建自然保护区吗?所以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爱护我们人 类共有的家园!
《岩羊在等狼回来》读后感 篇3
岩羊怎么会等狼回来呢?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大吃一惊,但读完以后,我就明白了书名的真正含义。
书中讲述了许多珍稀动物的生存状况,比如武夷山上的白鹤、黄腹角雉、江苏大丰的麋鹿……而书的标题就源自于其中的一篇文章:《岩羊在等狼回来》。作者经年累月地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进行观察,但从没有看见过岩羊如传说般健步如飞,善于攀岩的本领。岩羊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在贺兰山,数量已经超过2.3万只。对于面积不大的`贺兰山来说,岩羊的生存空间相当紧张,贺兰山的草也逐渐不能满足岩羊的需求了。这都是因为岩羊没有了天敌——狼。自20世纪70年代的大规模猎杀狼群后,山上的草食动物不用再被天敌追杀。但岩羊没有了天敌,反倒失去了一些求生的本领,现在岩羊的数量更是不受控制,但它们最终可能面临被饿死。
由此可见,人为制造的‘‘生态环境’’,并不能真正提高动物的存活率,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则,反而事与愿违。岩羊只有等来了天敌——狼,我们才能再次看到它们在贺兰山上一跃而起的轻盈姿态和身影!
《岩羊在等狼回来》读后感 篇4
大自然中有些什么物种,它们是怎样生活的?除了少数知名的自然保护区,全国还有哪些各具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在那里生活着哪些动植物,它们有些什么故事?在这本名为《岩羊在等狼回来》的书中,我们都能获得信息,得到启发。这里有等狼回来的岩羊,有缺少大树的原始森林,有憨态可掬的雪鸮,有像蝴蝶的蛾子,有恋爱的大树蛙……
本书为国内原创科普读物,由中科院院士郑光美作序并推荐。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文学性的描述,向读者们介绍了生活在各个自然保护区中的动植物,讲述了关于它们生存、生活的故事,并配以大量精美照片。
书中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能使读者领略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跟随着那些可爱的精灵们畅游自然,也能引起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引导公众走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文字工作者,也是自然爱好者,书中内容是她们几十年积累的自然观察体验。她们热爱自然和自然中的一切生灵,用笔记录下关于动植物的有趣故事以及自己的观察体验,用镜头记录自然界中的美好瞬间。她们乐于与读者分享在大自然中获得的乐趣、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信息和知识。“自然保护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又枯燥的名词,但在她们的`笔下变得精彩纷呈、热闹非凡;而看似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动植物”们,其实也在我们的周围遵守着它们的生存法则,过着它们的生活。
作者钟嘉为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1992年,她就曾以荒漠治沙为主题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6年来,她的观鸟足迹遍及全国所有省市区及港澳台,深入50多个自然保护区并以自然保护为题写过大量报道,业余主持编辑出版民间刊物《中国鸟类观察》超过10年,目前是全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项目负责人。
作者袁屏为江苏观鸟会负责人。她自2006年开始观鸟,野外记录鸟种830种,拍摄物种涉及鸟、兽、昆虫、两栖类、鱼类、植物等,共上万张图片,近年来,配图发表了大量自然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