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024/04/29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因为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太阳;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书是知识的天空,书是无垠的草原。读书一样让你在假期里心情愉悦。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

暑假期间学校领导倡导每位教师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认真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通过此书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教学理念。寻觅他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的所在。读理论性的书籍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抱着研读的心态阅读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们建议,向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提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实效的。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此,那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精读好这本书,必须要有认真研读的心态,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条件。本书各条的内容虽也没有明显的条理性,教育观点融合在教育叙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通篇没有晦涩的术语,语言明白如话。要消除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畏惧心理,静下心来,一页页、一篇篇地去读。可能在开始阅读前几篇时,会读不下去,这样也不能放弃,硬着头皮读下去,你会发现好象在听一位忠厚长者的娓娓叙谈,你会进入书中的思想境界。

2、要认真阅读书中的实例,领会作者的教育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观点融合在叙事之中。首先要认真阅读书中的教育实例,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教师的例子、学生的例子和学校中的实事,要认真体会作者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标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作好阅读笔记。在作阅读笔记时,要反复体味作者的主要观点,必要时,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和读书感想作些批注。三五百字就行,三点两语也可。这样会加深自己的阅读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许多事例,对我们理解作者的教育观点,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观点的前后联系,总结归纳

本书的100条建议虽然独立成篇,好像互不联系,其实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体现各篇短文之中的,我们在上一部分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各条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要注意前后联系和总结归纳。这是阅读好这本书的关键所在。例如作者关于“课外阅读与独立阅读”的观点,分别在16页上、67页、149页下、166页下、167页上、210页中、520页等处涉及到。

4、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论阅读什么书籍,只有读者进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会引起共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我们阅读他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特别是他文章中平易浅显的教育理论和典型生动的教育实例,与我们的教育实际非常接近,能引起我们对作者提到的教育现象深深的思考。结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5、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学习优秀的经验,并非把个别的方式、方法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运用其思想,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就应取得某种信念。”

这应当成为我们阅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对于学习优秀经验,他还作过一个精彩生动的比喻:“我觉得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而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却不是这样做。校长一听说某座花园里的玫瑰长得很美,就对教师说,你们无去看看,把玫瑰带回来,栽到咱们的园地里。于是教师就去观赏盛开的玫瑰。马马虎虎掘出一株来,把活着的要都砍掉,有时甚至把花枝也折断了,而这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长和教师都很奇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我们也像先进经验的创造者那样,该做的都做了,而经验却没有生根开花……那就是说,这种经验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人们对它的赞扬没有什么道理。以后,我们还是按照老章程办事吧!”但愿我们都能从这移植玫瑰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迪和思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自己在教学中,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愿望?而本书给了一剂良药。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学生最初的学习愿望是很强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什么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愿望逐渐丧失呢?原因有很多,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呢?该书给了我们答案。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学生要想对知识和真理保持持续的兴趣,必须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紧张、激动和惊奇,继而由此带来的胜利感、自豪感可以无限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儿童强烈的学习兴趣与他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不能让儿童禁锢在教室里,让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但是作者并未否认识记和背诵的作用。而是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时,才能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要达到和谐发展,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给了我们一些实用的建议:

1、开展“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带领孩子们去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多种多样的的细微差别。教会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防止儿童眼睛里好奇火花熄灭。儿童对从周围世界里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会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现象。当产生更多不理解的东西时,他对知识的追去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够促进儿童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让知识处于运动之中,让知识变成儿童思维和劳动的工具,在运用知识中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

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就是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他感受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不断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和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

2、编订“童年阅读书目”,力求让每一个儿童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只有书籍成为儿童最具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有学习的愿望。在这些图书中,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当儿童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敢越强烈,学习愿望越高。

3、激发儿童的语言创作。经常跟儿童进行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解自己感到激动的事情。在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设法使儿童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让智力情感激励其他学生。老师也可以点亮第一颗火花,把自己的细想传达给孩子们,激发儿童创作的意向4、让劳动付出成为儿童自尊感的源泉。只有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时,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让儿童为自己的努力付出感到自豪。让儿童在解决问题中一步步体验到成就感、胜利感。这种胜利是儿童自己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努力而完成的欢乐,才是人自尊感的源泉。这是这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我们要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去得胜利的欢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