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育名著》读后感

2024/04/2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1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竖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读教育专著的读书心得范文2:《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2

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么?,如果你对这个问题还感到很陌生的话,那么就请你读一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吧!

安利柯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而引发了感想做的纪录。但是从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东西。

在安利柯眼中的世界里,“好人”和“坏人”有明显的区别。“好人”是善良,诚实,会尊敬他人的人.“坏人”则是会欺骗、邪恶;心术不正;做错事不知道悔改,只会推卸责任的人。你看,是不是很简

单?所以我们要用一种更简单的眼光去看别人。其实人都是善良,纯真和温暖的,用另一种眼光看别人,看社会,这就是《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的.

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洛马格那的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杂货店的孩子,由于输了钱被奶奶发现了,奶奶语重心长地教导了他,并诉说了如何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孩子虽然嘴上没说,心里早已被打动。正在此时,一场噩梦降临,两个强盗闯入家中,一个用刀威胁老人,另一个抢了钱,正当他们离开时,老人认出了其中一个,那强盗立即要杀人灭口,一刀向老人刺去,孩子舍身护住了老人,自己却被刺中。强盗逃走后,孩子不顾自己的伤,还安慰着老人,最后因失血过多而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故事当中有高兴也有忧伤,有懂事也有调皮;有对先生和身边优秀人物的尊重和敬佩,也有对嫉妒者和以强凌弱者的不屑一顾与厌恶。“在学校里,无论什么阶级的人,都成了平等的友人了。”;“卖炭者的儿子与绅士的儿子平起平坐。”告诉人们意大利孩子在学校是如何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地学习与生活的。

书中提到了这样许多感人肺腑的事情:“二年级学生洛佩谛为了救一个站在当街的一年级学生,而赶在车子前面,救出了他,自己却被车子轧断了一条腿。同学、老师、校长都纷纷称赞他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救助朋友的人”。“一个小男孩因为受别人羞辱而气愤地将墨水瓶丢向欺侮他的同学,不想却丢在了刚走进教室的先生身上。先生并没有盲目地责怪他,而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并“请”肇事者亲自承认错误。最使我感动的是一个名叫《小抄写员》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叙利亚的五年级学生,为了分担父亲工作上的压力,深夜悄悄地爬起来,替父亲抄写白天没有抄完的稿子,为贫困的家庭换得一点微薄的生活费。刚开始,他不知情的父亲还以为是自己的抄写速度加快而高兴,可是不久便发现叙利亚上课打瞌睡,功课成绩也从头几名降了下来,不免对叙利亚感到失望。叙利亚自己也感到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直到有一天,父亲看见了深夜伏案抄写的叙利亚时,才恍然大悟,父亲一下子把叙利亚抱到床上,满怀愧疚地对他说:孩子,你辛苦了!爸爸错怪你了》”。

还有《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一些故事都令人潸然泪下。

读了《爱的教育》使我感受到一种纯真的友情,博爱的亲情。无私的师生之情。这些都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亚米契斯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他在学校、校外的所见所闻,并且写成一个个很小的故事。让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份情感。充满爱心、献身教育事业的老师;对孩子关怀备至、拳拳之心的父母;清纯善良、活泼可爱、见义勇为、心灵高尚的小学生,还有那使安利柯永生难忘的小学校园生活。它会让你感动,让你读起来就好象在充满爱的海洋里翱翔。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爱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是“爱”真正的含义

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我们梦想的天堂!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3

对于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了解,首先是由于阅读了他的成名作《达·芬奇密码》,这已是去年十一月间的事了。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当初一口气将《达·芬奇密码》读完,并写了一篇《读后感》发在悠悠的博客上。出于对的丹·布朗魔鬼般的创造手法的痴迷,在读完《达·芬奇密码》之后,我就毫不犹豫地又从书店里买来他创作的第三部小说《骗局》。

所谓凡事难了。世间万事万物,总是不会处于人的完全掌控之下。一面,由于世界变化随时而在;另一面,由于人性本就善变。“变”永远是世界、是人生、是一切的主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许就是基于认识到世界的大变,才在说出这句千古名言之后,放弃了对王位的继承,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而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自然,悠悠乃凡夫俗子,无王位可继承之忧。然而,“变”同样考验着悠悠。就在悠悠准备手捧《骗局》,接受丹·布朗的再一次“欺骗”之际,女儿却对悠悠隆重推荐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悠悠一向颇珍重女儿的偏好。于是乎,有这么一段时间,日本作家的作品成了悠悠与女儿共同探讨的话题——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等等。

《骗局》随手一放之后,就这样过了月、过了年。直到最近悠悠整理书橱(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书橱成了悠悠的任务,也是悠悠的兴趣与享受)时,才让《骗局》重现。拿着《骗局》,悠悠就像见到一位被疏远的老友,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丹·布朗是一个悬念大师,这一点悠悠在读他的《达·芬奇密码》时就得到充分体会。紧张的情节、曲折的故事,总是让人不忍释手,总好像有人在后面催促着你,总觉得你应该立马读完,否则别人就会拿走的那种紧迫感。读《骗局》也同样有这种感受。

《骗局》自然是叙述一场骗局。这是一场政治的骗局。

书的一开始一个地质学家就被三角洲部队杀死在渺无人烟的北极。故事风云突起,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随着故事的推进,对迷底探求的渴望,让读者始终处于欲罢不能的心态之中……

三角洲部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侦察局,这些神秘的机构更让故事显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总统、总统候选人、局长、专家,这些人物间勾心斗角、欺骗与被欺骗,阴谋与反阴谋,让故事充满灵与肉、善与恶的争斗。冰冷的北极、深邃的冰川、汪洋的大海,这样的环境,使故事更充满深不可测、神奇万分。故事层层推进、悬疑逐个解开,读者的神经却始终紧绷,大气也不敢喘一口。正如小说所言:“最了不起的计划往往可能被最细微的障碍所破坏”(见小说第121章),随着细节的不断展示,尤如手剥竹笋,故事的最终结局慢慢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时,读者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

《骗局》的成功,不但是作者叙述了一个充满离奇、曲折诱人的故事,更在于作者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

白宫情报联络官雷切尔、航天局局长劳伦斯·埃克斯特龙、美国总统扎克·赫尼、总统候选人塞奇威克·雷克斯顿议员,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雷切尔的上司、国侦局局长威廉·皮克林,正是他所设计的这场骗局,就连总统、参议员、航天局局长等重要人物都成为被骗的对象。

不过,对于皮克林局长设计这个阴谋的动机,悠悠认为小说写得过于草率,解释也比较牵强。悠悠意为这是这部小说唯一的不足之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朋友对此是否认同,悠悠也就未为可知了。

也许是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小说《骗局》刚发表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更别说是轰动效应了。《骗局》一书涉及的是政府机关和总统腐=败的问题,展示的是一系列美国政治黑幕,然而,当时美国人还沉静在“9·11”事件所激起的无比爱国热忱之中,此时《骗局》所涉及的内容,是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其受到冷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悠悠始终认为小说是如此的精彩,如此地让人回味,如此地引人入深。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5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读教育专著读后感。教育新形势下,对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十分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动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就应有自我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话,没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没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他注定了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氛围。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完美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我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我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决定、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读后感《读教育专著读后感》。”

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三、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这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推荐》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学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渐归于平静,让自我始终持续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能够拯救我们自我。我们透过学习,让知识活化成了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完美的生活。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6

前几个星期,我挤出时间,读完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终于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现实中,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20xx.12.5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7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middot;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证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能够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好处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盼,她期盼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盼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盼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盼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齐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状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我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务必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务必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我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推荐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理解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但是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就应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我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就应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一样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理解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8

对于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了解,首先是由于阅读了他的成名作《达·芬奇密码》,这已是去年十一月间的事了。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当初一口气将《达·芬奇密码》读完,并写了一篇《读后感》发在悠悠的博客上。出于对的丹·布朗魔鬼般的创造手法的痴迷,在读完《达·芬奇密码》之后,我就毫不犹豫地又从书店里买来他创作的第三部小说《骗局》。

所谓凡事难了。世间万事万物,总是不会处于人的完全掌控之下。一面,由于世界变化随时而在;另一面,由于人性本就善变。“变”永远是世界、是人生、是一切的主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许就是基于认识到世界的大变,才在说出这句千古名言之后,放弃了对王位的继承,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而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自然,悠悠乃凡夫俗子,无王位可继承之忧。然而,“变”同样考验着悠悠。就在悠悠准备手捧《骗局》,接受丹·布朗的再一次“欺骗”之际,女儿却对悠悠隆重推荐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悠悠一向颇珍重女儿的偏好。于是乎,有这么一段时间,日本作家的作品成了悠悠与女儿共同探讨的话题——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等等。

《骗局》随手一放之后,就这样过了月、过了年。直到最近悠悠整理书橱(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书橱成了悠悠的任务,也是悠悠的兴趣与享受)时,才让《骗局》重现。拿着《骗局》,悠悠就像见到一位被疏远的老友,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丹·布朗是一个悬念大师,这一点悠悠在读他的《达·芬奇密码》时就得到充分体会。紧张的情节、曲折的故事,总是让人不忍释手,总好像有人在后面催促着你,总觉得你应该立马读完,否则别人就会拿走的那种紧迫感。读《骗局》也同样有这种感受。

《骗局》自然是叙述一场骗局。这是一场政治的骗局。

书的一开始一个地质学家就被三角洲部队杀死在渺无人烟的北极。故事风云突起,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随着故事的推进,对迷底探求的渴望,让读者始终处于欲罢不能的心态之中……

三角洲部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侦察局,这些神秘的机构更让故事显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总统、总统候选人、局长、专家,这些人物间勾心斗角、欺骗与被欺骗,阴谋与反阴谋,让故事充满灵与肉、善与恶的争斗。冰冷的北极、深邃的冰川、汪洋的大海,这样的环境,使故事更充满深不可测、神奇万分。故事层层推进、悬疑逐个解开,读者的神经却始终紧绷,大气也不敢喘一口。正如小说所言:“最了不起的计划往往可能被最细微的障碍所破坏”(见小说第121章),随着细节的不断展示,尤如手剥竹笋,故事的最终结局慢慢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时,读者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

《骗局》的成功,不但是作者叙述了一个充满离奇、曲折诱人的故事,更在于作者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

白宫情报联络官雷切尔、航天局局长劳伦斯·埃克斯特龙、美国总统扎克·赫尼、总统候选人塞奇威克·雷克斯顿议员,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雷切尔的上司、国侦局局长威廉·皮克林,正是他所设计的这场骗局,就连总统、参议员、航天局局长等重要人物都成为被骗的对象。

不过,对于皮克林局长设计这个阴谋的动机,悠悠认为小说写得过于草率,解释也比较牵强。悠悠意为这是这部小说唯一的不足之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朋友对此是否认同,悠悠也就未为可知了。

也许是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小说《骗局》刚发表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更别说是轰动效应了。《骗局》一书涉及的是政府机关和总统腐=败的问题,展示的是一系列美国政治黑幕,然而,当时美国人还沉静在“9·11”事件所激起的无比爱国热忱之中,此时《骗局》所涉及的内容,是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其受到冷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悠悠始终认为小说是如此的精彩,如此地让人回味,如此地引人入深。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9

对于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了解,首先是由于阅读了他的成名作《达·芬奇密码》,这已是去年十一月间的事了。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当初一口气将《达·芬奇密码》读完,并写了一篇《读后感》发在悠悠的博客上。出于对的丹·布朗魔鬼般的创造手法的痴迷,在读完《达·芬奇密码》之后,我就毫不犹豫地又从书店里买来他创作的第三部小说《骗局》。

所谓凡事难了。世间万事万物,总是不会处于人的完全掌控之下。一面,由于世界变化随时而在;另一面,由于人性本就善变。“变”永远是世界、是人生、是一切的主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许就是基于认识到世界的大变,才在说出这句千古名言之后,放弃了对王位的继承,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而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

自然,悠悠乃凡夫俗子,无王位可继承之忧。然而,“变”同样考验着悠悠。就在悠悠准备手捧《骗局》,接受丹·布朗的再一次“欺骗”之际,女儿却对悠悠隆重推荐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悠悠一向颇珍重女儿的偏好。于是乎,有这么一段时间,日本作家的作品成了悠悠与女儿共同探讨的话题——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等等。

《骗局》随手一放之后,就这样过了月、过了年。直到最近悠悠整理书橱(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书橱成了悠悠的任务,也是悠悠的兴趣与享受)时,才让《骗局》重现。拿着《骗局》,悠悠就像见到一位被疏远的老友,愧疚之心油然而生。

丹·布朗是一个悬念大师,这一点悠悠在读他的《达·芬奇密码》时就得到充分体会。紧张的情节、曲折的故事,总是让人不忍释手,总好像有人在后面催促着你,总觉得你应该立马读完,否则别人就会拿走的那种紧迫感。读《骗局》也同样有这种感受。

《骗局》自然是叙述一场骗局。这是一场政治的骗局。

书的一开始一个地质学家就被三角洲部队杀死在渺无人烟的北极。故事风云突起,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随着故事的推进,对迷底探求的渴望,让读者始终处于欲罢不能的心态之中……

三角洲部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侦察局,这些神秘的机构更让故事显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总统、总统候选人、局长、专家,这些人物间勾心斗角、欺骗与被欺骗,阴谋与反阴谋,让故事充满灵与肉、善与恶的争斗。冰冷的北极、深邃的冰川、汪洋的大海,这样的环境,使故事更充满深不可测、神奇万分。故事层层推进、悬疑逐个解开,读者的神经却始终紧绷,大气也不敢喘一口。正如小说所言:“最了不起的计划往往可能被最细微的障碍所破坏”(见小说第121章),随着细节的不断展示,尤如手剥竹笋,故事的最终结局慢慢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时,读者才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

《骗局》的成功,不但是作者叙述了一个充满离奇、曲折诱人的故事,更在于作者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

白宫情报联络官雷切尔、航天局局长劳伦斯·埃克斯特龙、美国总统扎克·赫尼、总统候选人塞奇威克·雷克斯顿议员,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雷切尔的上司、国侦局局长威廉·皮克林,正是他所设计的这场骗局,就连总统、参议员、航天局局长等重要人物都成为被骗的对象。

不过,对于皮克林局长设计这个阴谋的动机,悠悠认为小说写得过于草率,解释也比较牵强。悠悠意为这是这部小说唯一的不足之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朋友对此是否认同,悠悠也就未为可知了。

也许是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小说《骗局》刚发表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更别说是轰动效应了。《骗局》一书涉及的是政府机关和总统腐=败的问题,展示的是一系列美国政治黑幕,然而,当时美国人还沉静在“9·11”事件所激起的无比爱国热忱之中,此时《骗局》所涉及的内容,是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其受到冷落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悠悠始终认为小说是如此的精彩,如此地让人回味,如此地引人入深。

《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10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读教育专著读后感。教育新形势下,对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十分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动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就应有自我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话,没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没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他注定了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搞笑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氛围。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完美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我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我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决定、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读后感《读教育专著读后感》。”

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三、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这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推荐》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学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渐归于平静,让自我始终持续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能够拯救我们自我。我们透过学习,让知识活化成了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