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发现母亲读后感

2024/04/2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发现母亲读后感(精选22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如何认识母亲这个重大角色,《发现母亲》一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作者认为,人的生产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虽然她在体力上抵不上一个男子,可她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同时她也可以把孩子教唆成无恶不作的杀人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占90%以上。只要母亲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对孩子带来毁灭性的损害和打击。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成功人士的身后往往有一位优秀的母亲:

宋代的贤相张浚,幼时丧父,母亲计氏矢志苦守,孤儿寡母,度日艰难。但张母端正平直,治家教子有方。张浚刚会说话,母亲就让他诵读父亲生前写的文章,到他能记事,就告诉他父亲的言行,“无顷刻失教”。所以张浚幼时就行止端正,走路腰板挺直,目不斜视,说话不打诳语,他20岁刚行冠礼,就进了国子学,母亲送他远行时哭泣着说:“我们孤儿寡母,门户寒微,你只能靠自己成才立业了,你应当把你祖父和父亲的事业时刻挂在心上。”并书写了数十条诫语送给张浚。后来张浚一生不断进取,爱国重贤,官至宰相。他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等。绍兴八年,金使以招谕为名南下议和,他不顾自己遭贬永州的逆境,连上五十疏表示反对,为后人所推崇。

一个寡母带着孩子,其生活之艰苦,可为世人所想象,却能在如此之逆境中把孩子培养得如此之优秀,可值得现今为人母者去思考。现在有很多母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母亲对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的父亲逝世以后,他便过着乞丐般的生活,35岁便早逝了。帕斯卡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也说:“我18岁起没有一天不苦恼。”约翰罗斯金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概括说:“一般来说,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日本教育家黑田郎对此曾评论说:“艺术或学术的天才们,在父母的期待下接受了极端的天才教育,结果变得伟大。但是,许多人也因此而遭受灾祸,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使终生不幸。”这些天才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本身却是不幸福的,之所以如此,是人类在注意智力的同时忽视了更本质的精神的培养。因此,井深大说:“20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变化。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的教育’。如果从早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肯定会培养出英才或秀才。但是,我发现,如果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进行‘幼儿教育’则是错误的。总之,最重要之处,并非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智力,而应以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我要再三强调的是,要把忘却了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三不朽”说,即立言、立功、立德,立言是最低层次的,而立德则是最高的要求。进入立德这种境界,人会对这个世界抱一种感恩的心理:因为有千千万万人的创造,才会有我今日的一切;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年的历史,才让我经历了这个大千世界。每一个黎明,都会感谢上苍又多给了自己一天的创造,每一个夜晚,都会感到一种慰藉的满足。每一天都是以欣喜的心情经过,每一件事情都是以宗教的态度对待,他就还会为任何外界的诱惑所干扰,因此他一定会创造出最大的事功。对于立德来说,成才仅是结果,而决非目的。到了这种境界,便如老子所说:“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有了这种幸福观,莫扎特也许不会潦倒,帕斯卡也许不会早逝,尼采也许不会疯狂。他们会像马斯洛所选出的'自我实现的爱因斯坦一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样,早期教育不再是智力教育,而是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让人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有一个如马克思赞颂林肯那样的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所以就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本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母亲的职责,认识到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乃至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此书是母教的一次自我反思,具有丰富的思想和信息,立论严谨、观点新颖,可读性、启迪性也很强,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精彩案例,遣词造句十分精炼,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教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也是令许许多多父母困惑的一个大问题。《发现母亲》为困惑的父母解答了这一问题,给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将成为父母的人上了一堂最重要的家教必修课。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2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如何认识母亲这个重大角色,《发现母亲》一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作者认为,人的生产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虽然她在体力上抵不上一个男子,可她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同时她也可以把孩子教唆成无恶不作的杀人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占90%以上。只要母亲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对孩子带来毁灭性的损害和打击。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成功人士的身后往往有一位优秀的母亲:

宋代的贤相张浚,幼时丧父,母亲计氏矢志苦守,孤儿寡母,度日艰难。但张母端正平直,治家教子有方。张浚刚会说话,母亲就让他诵读父亲生前写的文章,到他能记事,就告诉他父亲的言行,“无顷刻失教”。所以张浚幼时就行止端正,走路腰板挺直,目不斜视,说话不打诳语,他20岁刚行冠礼,就进了国子学,母亲送他远行时哭泣着说:“我们孤儿寡母,门户寒微,你只能靠自己成才立业了,你应当把你祖父和父亲的事业时刻挂在心上。”并书写了数十条诫语送给张浚。后来张浚一生不断进取,爱国重贤,官至宰相。他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等。绍兴八年,金使以招谕为名南下议和,他不顾自己遭贬永州的逆境,连上五十疏表示反对,为后人所推崇。

一个寡母带着孩子,其生活之艰苦,可为世人所想象,却能在如此之逆境中把孩子培养得如此之优秀,可值得现今为人母者去思考。现在有很多母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母亲对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的父亲逝世以后,他便过着乞丐般的生活,35岁便早逝了。帕斯卡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也说:“我18岁起没有一天不苦恼。”约翰罗斯金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概括说:“一般来说,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日本教育家黑田郎对此曾评论说:“艺术或学术的天才们,在父母的期待下接受了极端的天才教育,结果变得伟大。但是,许多人也因此而遭受灾祸,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使终生不幸。”这些天才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本身却是不幸福的`,之所以如此,是人类在注意智力的同时忽视了更本质的精神的培养。因此,井深大说:“20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变化。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的教育’。如果从早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肯定会培养出英才或秀才。但是,我发现,如果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进行‘幼儿教育’则是错误的。总之,最重要之处,并非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智力,而应以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我要再三强调的是,要把忘却了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三不朽”说,即立言、立功、立德,立言是最低层次的,而立德则是最高的要求。进入立德这种境界,人会对这个世界抱一种感恩的心理:因为有千千万万人的创造,才会有我今日的一切;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年的历史,才让我经历了这个大千世界。每一个黎明,都会感谢上苍又多给了自己一天的创造,每一个夜晚,都会感到一种慰藉的满足。每一天都是以欣喜的心情经过,每一件事情都是以宗教的态度对待,他就还会为任何外界的诱惑所干扰,因此他一定会创造出最大的事功。对于立德来说,成才仅是结果,而决非目的。到了这种境界,便如老子所说:“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有了这种幸福观,莫扎特也许不会潦倒,帕斯卡也许不会早逝,尼采也许不会疯狂。他们会像马斯洛所选出的自我实现的爱因斯坦一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样,早期教育不再是智力教育,而是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让人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有一个如马克思赞颂林肯那样的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所以就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本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母亲的职责,认识到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乃至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此书是母教的一次自我反思,具有丰富的思想和信息,立论严谨、观点新颖,可读性、启迪性也很强,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精彩案例,遣词造句十分精炼,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教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也是令许许多多父母困惑的一个大问题。《发现母亲》为困惑的父母解答了这一问题,给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将成为父母的人上了一堂最重要的家教必修课。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3

最早接触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是看到《中国教育报》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书中的观点强烈的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这本书的名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后来听刘莹老师说他手中有这本书,就在春节前借来拜读,读后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对教育的无知。

这本书用发现二字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问题思考,后来我也发现很多教育专家用词频率最高的就是“发现”,周六我去47中参加新课改讲座,台上作报告的是潍坊广文中学的校长赵桂霞,上午三个小时的报告最少使用“发现”20次,其中有很多的题目是:发现课程;一张照片的发现;桌子被砸发现离校课程等。发现是对每一个教育行为的反思,发现是教育智慧的闪现、发现是对教育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

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更何况我们老师呢。

原来我一直认为,女人刚生完孩子后是由于缺少一种元素而出现不同层次的抑郁,这种抑郁期到三岁基本消失,抑郁期的时候常常与丈夫、婆婆发生一辈子激烈的碰撞,这也是中国婆媳关系不和协的根源,看完这本书才让我知道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书中说:“由于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因此人出生后的这三年极为重要。尽管人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亲,但是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那样”。连体婴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兴就哭、发脾气,一会儿就会呵呵地笑。

这样的结果给丈夫一种感觉不像原来的爱人了,给婆子的感觉是这个媳妇这么不通情达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懂他、爱他、理解他的伙伴,真是棒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与母亲是一种感通状态,他们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听妈妈的话而不听其他任何的话,而上学以后,很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的妈妈。这个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关系,孩子自然就会进入“亲其师,信其道”的轨道上。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4

做了二十多年教师,一直觉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读了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后,我如梦初醒。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者经过认真考查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但中国毕竟是个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国家,唐宋之后女性教育与日俱下,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多是为了男性的利益,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得大行其道,禁固女性的发展。

作为新中国的女性应该是极其幸运的,现在的女性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程度却并不是普遍的。许多女性在社会所承担的诸多角色中恰恰忽视了母亲的角色,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只是为了自身能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拚高低,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在《发现母亲》中,作者提出:“女性的特点适合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子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教育孩子如此重要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作为社会中的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创造条件让女性的功能回归,让女性都成为出色的母亲,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母教的国家,许多女性专职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日本战后的迅速掘起和全国上下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而在我国女性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平等竞争,让女性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耽误了孩子的教育。

这是严重的错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绝不可以忘记自己是母亲。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哪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即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房子,父亲是大树,为母亲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给母亲和孩子一个温馨可靠的家,让教育得以在家庭中顺利进行下去。父爱母爱是不相同的,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和依靠,他的教育让孩子认识社会溶入社会,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没有不是的孩子——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端。”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5

看到《发现母亲》里的情节,很多父母的高要求,严厉,吝啬爱的付出,发生了许多悲剧。本来应该是最亲密的母子、父子,却成了死敌、成了他们手下的亡魂。我们应该反省的是什么呢?“虎毒不食子”。

为何父母会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值得我们每个为人父母者深思。哪里出了问题呢?教育?谁的教育?哪里的教育?我想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我曾看过一段演讲,说孩子上了中学,中学老师说你们小学老师是怎么教的?上了高中,高中老师说你们初中老师怎么教的?上了大学,大学老师说你们高中老师怎么教的?追本溯源,还是我们父母怎么教的?

在很小的时候,记事就听爷爷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父母在三岁前没有教好,那么就有点棘手。三到七岁还没有教好,就不好再改了。可是我们就不去纠正了吗?不,我们是父母,有义务和责任帮助我们自己的孩子改掉他的坏习惯,让他们走上正轨。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细致、智慧的应对,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待我们深爱的孩子。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6

另外,现在社会女性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平等竞争,让女性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绝大多成为了工作当中的女强人、女汉子,却严重疏忽了孩子的教育。

这是严重的错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绝不可以忘记自己是母亲。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女人好累啊)

现在人们没有意识到母亲的重要性,更没想过如何去训练母亲。很多人都是应用着最原始的方法,摸索着教养方式。同样也是错误的资源浪费。孩子是一件精细的艺术品,需要我们组装,可是没有附带说明书!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7

有些人已经长大了,应该出去工作养活自己,但却不知道努力,还让母亲不停地劳动或者向父母要钱花。这种人根本就是寄生虫,不需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社会也不需要这样没用的人。他们父母养大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含辛茹苦养大他们,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这样的人活着也没有任何价值。

有些孩子,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会冲着父母大喊大叫发脾气。他们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时候,母亲的心比他自己要难受的多。哪个母亲不愿意看见孩子高高兴兴的笑脸,而愿意自己孩子成天愁眉苦脸的。

我不要做这样的孩子。虽然我也做过一些感觉愧疚母亲的事情。但是我会好好报答母亲,用我的学习成绩用我的本领和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一定会是好样的。

最后我要对妈妈说:“谢谢您,妈妈!”

(1)在我们的生活中,换了哪个母亲出于对自己小宝贝的爱都会这样做的。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2)有的人因为母亲给的钱少了,甚至会用刀刺向母亲,这样的人比毒蛇还狠毒,那是生他养他的妈妈啊!

(3)要是换了我,我不会那样做,我要用实力证明自己,创造辉煌!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8

做了二十多年教师,一直觉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读了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后,我如梦初醒。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者经过认真考查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但中国毕竟是个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国家,唐宋之后女性教育与日俱下,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多是为了男性的利益,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得大行其道,禁固女性的发展。

作为新中国的女性应该是极其幸运的,现在的女性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程度却并不是普遍的。许多女性在社会所承担的诸多角色中恰恰忽视了母亲的角色,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只是为了自身能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拚高低,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在《发现母亲》中,作者提出:“女性的特点适合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子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教育孩子如此重要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作为社会中的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创造条件让女性的功能回归,让女性都成为出色的母亲,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母教的国家,许多女性专职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日本战后的迅速掘起和全国上下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而在我国女性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平等竞争,让女性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耽误了孩子的教育。

这是严重的错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绝不可以忘记自己是母亲。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哪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即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房子,父亲是大树,为母亲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给母亲和孩子一个温馨可靠的家,让教育得以在家庭中顺利进行下去。父爱母爱是不相同的,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和依靠,他的教育让孩子认识社会溶入社会,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没有不是的孩子——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端。”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9

朋友推荐后,有时间就看看,有些感触。

书中的观点:我们应从小就修炼自己,才能对孩子有好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教”了什么。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优秀的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刻意地去教什么,只是自己有很好的品行、很好的习惯。我们爱孩子,我们希望他(她)成才,希望他们快乐,希望他们健康,那么,我们自己就要先做到。

这一点说着容易做着难,但看你怎么想,既然自己都做不到,又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呢?所以,不要要求孩子达到完美,不要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未实现的愿望,而让他们自己来决定该做什么。我们父母活好自己,也要让孩子有自由,也活好自己。

一点体会,愿父母们共勉之。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0

在读完王东华教授写的《发现母亲》实践本后,又读了《发现母亲》上册。我把读后感,说给你听。

王东华教授说,母亲是一种职业,每个女性应该不负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我曾经一度为照顾孩子而苦恼,我庆幸遇见并读完这本书,让我倍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昨晚,夜半醒来,发现儿子蜷缩着身子紧挨着我,替他盖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脸,忽然心生出感动,也不由问自己:“儿子依偎着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年?”

已经六岁的儿子,早已到了跟我们分床睡的年龄,可是分了几次分不开,此刻很庆幸自己当时放弃跟儿子分床,否则哪还能感受到这么温馨的时刻。

在儿子两岁左右,陆续开始给他读书,因为是男孩子,有意识给他读一些科普和历史类的书,本以为收获不大,没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饭,儿子用餐椅的靠背当成高气压,用餐桌当低气压,并说高压的气流是向下的,低压的气流是向上的,惊喜于他的成长和进步。

五岁时,我利用两天时间,带他看了最想让他学的跆拳道班,绘画班和钢琴班,他毫不犹豫选择钢琴班,我曾一度为他选择钢琴班而失望多时,但当他忽然有一天娴熟地谈下一曲《春之歌》时,当他晚上睡觉前要求听一听钢琴曲“享受会儿”再睡时,在他迫不及待要给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最喜欢听的《菊茨郎的夏天》时,当看到他在班里给小朋友们弹下电子琴,并跟我说“妈妈,我发现钢琴和电子琴最大的区别是,弹钢琴很轻松,弹电子琴时两条腿老不自觉发颤”……我就暗暗为当初没有扼杀他的爱好而庆幸。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1

在《发现母亲》一书里,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儿子,在我还不懂怎样教育、开发你的潜能时生了你,让你没有那么优秀,那么完美,你会埋怨妈妈吗?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妈妈,让你也成为独一无二的优秀男子汉,我们共同努力吧!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们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伯乐吗?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特点,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吗?我在努力的路上,您出发了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母误子半轮,子误己一生。母亲耽误孩子6年,孩子就会耽误自己一生,这真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了!要怎样不耽误孩子呢?就是我们做父母应该思考的。

我想应该遵循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家庭教育中的8个优先于:一、理念(优先于)方法。二、兴趣(优先于)知识。三、状态(优先于)能力。四、品德(优先于)分数。五、空间(优先于)帮助。六、感受(优先于)道理。七、习惯(优先于)聪明。八、关系(优先于)期望。这个标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自己感觉应该是尊重吧。尊重孩子这个个体,他不是我们任何人的附属品,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不能随便的把我们的爱好、喜好,强加给他。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意见,尊重他的存在。我想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2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如何认识母亲这个重大角色,《发现母亲》一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作者认为,人的生产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虽然她在体力上抵不上一个男子,可她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同时她也可以把孩子教唆成无恶不作的杀人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占90%以上。只要母亲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对孩子带来毁灭性的损害和打击。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成功人士的身后往往有一位优秀的母亲:

宋代的贤相张浚,幼时丧父,母亲计氏矢志苦守,孤儿寡母,度日艰难。但张母端正平直,治家教子有方。张浚刚会说话,母亲就让他诵读父亲生前写的文章,到他能记事,就告诉他父亲的言行,“无顷刻失教”。所以张浚幼时就行止端正,走路腰板挺直,目不斜视,说话不打诳语,他20岁刚行冠礼,就进了国子学,母亲送他远行时哭泣着说:“我们孤儿寡母,门户寒微,你只能靠自己成才立业了,你应当把你祖父和父亲的事业时刻挂在心上。”并书写了数十条诫语送给张浚。后来张浚一生不断进取,爱国重贤,官至宰相。他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等。绍兴八年,金使以招谕为名南下议和,他不顾自己遭贬永州的逆境,连上五十疏表示反对,为后人所推崇。

一个寡母带着孩子,其生活之艰苦,可为世人所想象,却能在如此之逆境中把孩子培养得如此之优秀,可值得现今为人母者去思考。现在有很多母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母亲对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莫扎特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的父亲逝世以后,他便过着乞丐般的生活,35岁便早逝了。帕斯卡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也说:“我18岁起没有一天不苦恼。”约翰罗斯金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概括说:“一般来说,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日本教育家黑田郎对此曾评论说:“艺术或学术的天才们,在父母的期待下接受了极端的天才教育,结果变得伟大。但是,许多人也因此而遭受灾祸,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使终生不幸。”这些天才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本身却是不幸福的,之所以如此,是人类在注意智力的同时忽视了更本质的精神的培养。因此,井深大说:“20年过去了,社会发生了变化。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的教育’。如果从早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肯定会培养出英才或秀才。但是,我发现,如果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进行‘幼儿教育’则是错误的。总之,最重要之处,并非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智力,而应以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我要再三强调的是,要把忘却了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三不朽”说,即立言、立功、立德,立言是最低层次的,而立德则是最高的要求。进入立德这种境界,人会对这个世界抱一种感恩的心理:因为有千千万万人的创造,才会有我今日的一切;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年的历史,才让我经历了这个大千世界。每一个黎明,都会感谢上苍又多给了自己一天的创造,每一个夜晚,都会感到一种慰藉的满足。每一天都是以欣喜的心情经过,每一件事情都是以宗教的态度对待,他就还会为任何外界的诱惑所干扰,因此他一定会创造出最大的事功。对于立德来说,成才仅是结果,而决非目的。到了这种境界,便如老子所说:“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有了这种幸福观,莫扎特也许不会潦倒,帕斯卡也许不会早逝,尼采也许不会疯狂。他们会像马斯洛所选出的自我实现的`爱因斯坦一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样,早期教育不再是智力教育,而是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让人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都有一个如马克思赞颂林肯那样的一个幸福圆满的人生:

所以就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本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母亲的职责,认识到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乃至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此书是母教的一次自我反思,具有丰富的思想和信息,立论严谨、观点新颖,可读性、启迪性也很强,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精彩案例,遣词造句十分精炼,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文学作品来欣赏。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教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也是令许许多多父母困惑的一个大问题。《发现母亲》为困惑的父母解答了这一问题,给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将成为父母的人上了一堂最重要的家教必修课。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3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在我奶奶去世以后,我读过一篇读者文摘上的文章,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个,我哭了好几天。刚看到了这句话还是很心酸。可能我的恋母对象是我的奶奶和姑姑吧。对有妈妈的孩子来说,妈妈就是精神支柱吧。我希望自己做好我儿子的精神支柱,努力成为儿子的骄傲,也让儿子成为自己和我的骄傲。

在《发现母亲》第五章里面:教育,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向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发问:

第一任老师是最容易当的吗?

第一任老师是谁都可以胜任的吗?

第一任老师是有任期的吗?

第一任老师是可以推卸责任的吗?

第一任老师的职责仅仅限于老师吗?

第一任老师说不能状母亲职责之万一:母亲教的是自己的孩子,老师教的是别人的孩子──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我也会扪心自问,我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吗?人人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每当这个时候,许多人说自己运气不好没有养个好孩子。但是真的是孩子不好吗?是不是我们自己不好,把孩子教成这样得呢?为人父母的问过自己吗?我们都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好习惯定终生。可是养成一个好习惯,这个习惯,是取决于孩子吗??还是取决于自己呢?在我看来,取决于父母。父母的好习惯,孩子会继承,比较容易坚持。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4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当每个人见到这个词时,内心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当我有幸读到发现母亲这本书时也是这样,心里暖暖的,而如何认识母亲这个重大角色,《发现母亲》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发现母亲》这是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书本封面的两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赫然映入我的眼帘,也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体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贯穿全文,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未来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记得我们伟大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你们就像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这个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看古往今来,国家、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是很高的,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孩子的希望就是社会的希望。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又是分不开的,这个希望的实现与否离不开母亲的栽培,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便是生活中的风筝线,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越来越多,许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能当龙凤,这样的愿望当然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却不是每个家长能真正明白并真正做好的。这样的父母数量不在少数。一方面一厢愿的希望孩子才,一方面又不知如何去做。更有一些采取了极端不合孩子心理特征的强硬手段。近几年我们看到因为教育孩子而发生了多少悲剧,有对孩子打骂的,也有百依百顺的。不断报导的孩子自杀事件,孩子离家出走事件,他们本应是鲜艳的花朵,本应是父的希望和家的未来,本应在长大后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义务。可是却在生还没有起步时就惨遭毁灭,如同航船还未起锚就己翻沉。家庭、学校、社会在孩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担负起责任,去教育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应该得到的权利。

孩子教育的第一步更是关系重大,那就是孩子长的家庭和孩子的父母。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无比圣洁的,心灵如雪一样纯净,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是否诚惶诚恐的想过你要拿什么给予你的孩子。你该为孩子做些什么,你要把孩

子教育怎样一个。这绝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就可以做到的,更不是用很多的金钱可以买到的。

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应该崇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皮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虽然学历不高,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行,用行动来引导和教育我们凡事都要认真做,不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工作在左邻右舍中换来的认可和无数赞美,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最值得尊重的人生导师。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母亲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老师,许多东西都是孩子第一时间从母亲身上模仿学习出来的。一个孩子长大后对社会是否有贡献,是否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关键就是我们的母亲,“母亲”是一种职责,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就像作者所说的,“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师”。

读罢《发现母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很庆幸在我即将成为母亲前读了它,希望每一位为人母或是准妈妈都能好好读读《发现母亲》这本书,只要你愿意从上网、逛街的闲暇时间中挤出一点点时间,从书中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衷心的祝愿每一位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位好母亲。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5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着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 “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着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 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伟大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 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 !”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6

《发现母亲》这本书,在09年刚进入母婴中心时,就听曹主任说过,更清晰的记得她说过书中的两句经典“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但我却一直没有接触过它。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他提出:“女性的特点适合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子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

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7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当每个人见到这个词时,内心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当我有幸读到发现母亲这本书时也是这样,心里暖暖的,而如何认识母亲这个重大角色,《发现母亲》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发现母亲》这是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书本封面的两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赫然映入我的眼帘,也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体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贯穿全文,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未来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记得我们伟大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你们就像是早晨8、9点钟的太阳,这个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看古往今来,国家、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是很高的,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孩子的希望就是社会的希望。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又是分不开的,这个希望的实现与否离不开母亲的栽培,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 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便是生活中的风筝线,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的越来越多,许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能当龙凤,这样的愿望当然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却不是每个家长能真正明白并真正做好的。这样的父母数量不在少数。一方面一厢愿的希望孩子才,一方面又不知如何去做。更有一些采取了极端不合孩子心理特征的强硬手段。近几年我们看到因为教育孩子而发生了多少悲剧,有对孩子打骂的,也有百依百顺的。不断报导的孩子自杀事件,孩子离家出走事件,他们本应是鲜艳的花朵,本应是父的希望和家的未来,本应在长大后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义务。可是却在生还没有起步时就惨遭毁灭,如同航船还未起锚就己翻沉。家庭、学校、社会在孩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担负起责任,去教育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应该得到的权利。

孩子教育的'第一步更是关系重大,那就是孩子长的家庭和孩子的父母。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无比圣洁的,心灵如雪一样纯净,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是否诚惶诚恐的想过你要拿什么给予你的孩子。你该为孩子做些什么,你要把孩

子教育怎样一个。这绝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就可以做到的,更不是用很多的金钱可以买到的。

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应该崇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皮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虽然学历不高,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行,用行动来引导和教育我们凡事都要认真做,不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工作在左邻右舍中换来的认可和无数赞美,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最值得尊重的人生导师。

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母亲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老师,许多东西都是孩子第一时间从母亲身上模仿学习出来的。一个孩子长大后对社会是否有贡献,是否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关键就是我们的母亲,“母亲”是一种职责,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 就像作者所说的,“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师”。

读罢《发现母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很庆幸在我即将成为母亲前读了它,希望每一位为人母或是准妈妈都能好好读读《发现母亲》这本书,只要你愿意从上网、逛街的闲暇时间中挤出一点点时间,从书中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衷心的祝愿每一位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位好母亲。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8

寒假期间读了《发现母亲》这本书,把80万字的书读完,应该也需要一番功夫,但我还是非常着迷的把它“啃”完了,细细回味,觉得它确实值得一读。一是敬佩作者不但文才好,而且更重视通过事实、实例和各种实验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人不得不信服;二是感觉自己这方面了解的太少,看到这本书有些晚了,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三岁决定人的一生)但不管怎样说,因为毕竟我们是做教师的,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学生当成是我们的孩子般的来爱护、教育。读了此书,有3点很值得共享。

一、所谓让孩子玩,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同样是搭积木,在开始是让孩子训练手的灵巧性,在稍大之后可以告诉每一块积木的作用,一个5岁的孩子和一个3岁的孩子在搭积木时不应该是一个层次上的,但现在孩子却是如此,这就是如同孩子在上课,而老师每天只让孩子念同样的课文,因此,孩子的玩不应该是“瞎玩”,至少不应该全部是“瞎玩”,应该是有目的的,是睁着眼睛的玩。做为一名母亲,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让孩子尽情的“玩”吧,“玩”就是孩子的.第一任务,这我很赞同,读了《发现母亲》的书,我开始意识到“玩”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自己的生活中,也立志做个好母亲,好好的陪孩子玩,还要赋予“玩”丰富的内容,我想我会做到的。

二、铃木镇一认为要改掉坏习惯是不可能的,唯一能做的便是培养正确的习惯以超越它。

确实是,一个坏习惯是很难改正的,他是学生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特别是坏习惯往往有它优越舒适的特性,很难让学生一次改正,但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过程,经常的在孩子的耳边提醒,以督促他们形成好习惯,超越坏习惯,我想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也许就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了。

三、家校结合的方法:冷静的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错误,启发孩子理解老师的心情,指出老师是关心和爱护他的,老师虽然生气,只要他认真改正错误,老师就会欢迎,()同时,母亲要把孩子改正错误的决心转告老师,让老师对孩子不抱成见。对孩子的进步充满信心。

做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经常的跟家长打交道,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良方,有时会把孩子的错误毫无保留的告诉家长,而很多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直接就在老师面前揍孩子了,有的回到家里训,有的则能处理的很科学。所以,我们还有义务去感化,甚至是教育家长,正确的面对孩子的错误,用科学的家校结合的方法去管理和培养孩子。

书中倡导的好:教育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之一,我们也该一道成长了,给自己的孩子做个榜样,更给身边的孩子做个榜样。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19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这段话是《发现母亲》这本书的卷首语。我们都知道要开车,先要考驾照,很多行业都要先培训再上岗。但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先学习怎样做父母呢?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给他把尿、喂奶、止哭之类的琐事,已经让年轻的父母忙的焦头烂额,更不要说去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了。有句话说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这样吗?想问一问大家,你对三岁之前的事能记起来多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开始,脑细胞纯粹是自然状态,因此不能发挥作用,婴儿出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智力的发展,逐渐出现连接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桥梁一样的突触,只有众多的细胞互相拉起手来,才能处理外界的信息,表现出头脑的特有作用,这些脑细胞的连接,正好相当于0岁—3岁这一时期,半岁时,婴儿的脑重是出生时的两倍,三岁时可增加至成人的80%。3岁之前,宝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都基本形成,这是因为有兴趣的神经通路会越来越发达,不用的会消退,由于脑的结构基本形成,以后的改变就少得多。所以,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

我个人觉得优秀及成功的孩子必然拥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和内在成功要素,同样在一群身体正常其潜质一样的孩子中为什么有的孩子到后来变得非常优秀而有些却变得如此平庸!在一些成功的孩子及家长身上我希望能够提炼出其教育的精华所在,因为不管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他们成功的精髓都是一致的。以下是我对这方面内容的感悟和整理的一些他人的案例。

一、百善孝为先,明理的开始

中国人讲究孝道,在家庭中必须懂得孝敬父母,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必然拥有一颗爱心,让孩子学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及长辈,懂礼貌,这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做父母的要身体力行,让孩子在家庭人际交往中学到并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关怀,在他成人后也必将善待他人,并受人尊重和爱戴,同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学习,孩子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也将会大大提高。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很少让大人操心,即使不怎么管他,他都能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而有些孩子,你即使打了,骂了,说了,依然我行我素,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孩子本身很多需要他自己做的事情被长辈代劳了,这导致了孩子行为能力的低下,对家人的依赖程度加强,造成了孩子在家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易发脾气,而在外人面前则表现出不敢交流,没有安全感,封闭自己等不好的行为方式。

有些家长对孩子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意识,当孩子需要什么,当孩子想要得到什么,都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总想着不要让孩子吃亏,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直到孩子在一次次满足中失去了他应该得到的锻炼机会,从而变成家里是霸王,在外却很胆小,而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则会容易产生没有安全感,无法尽快融入学校正常的教学及生活。有些家长则是坚持所有一切可能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让孩子独立去做,在不断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过程中孩子在独自完成中收获了自信,为此孩子知道那些事情我能做,那些事情我可以做的更好,从而收获成功的快乐,并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培养孩子在思想上的成熟,做事的条理性,这样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内心的勇气

一个有自信的孩子,其特点是敢于并善于与他人沟通,做事胆大心细。自信的获得应该来自多方面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一个学生获得自信更多来自他的学习以及成绩,因为这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是一个误区,优秀的孩子不一定从小看他的成绩来判断,而是着重挖掘他的潜质,而这些潜质就像我们平时播种耕耘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生根发芽,到一定阶段会促进孩子的成绩提高。

一位家长在他的日志上写他儿子喜欢吹单簧管,吹的还是不错的,结果第一次要登台表演,孩子心里蛮紧张的,经过多次练习,到表演的那一天,还是有些紧张,爸爸就告诉他:“这是一个心理的一道坎,你迈过去了,以后你都不会胆怯了。”另外还告诉孩子,爸爸就在台下听,你就当吹给爸爸听。结果那天表演很成功,从孩子开心的表情中感觉到他收获了自信。

所以自信是来自于孩子有勇气完成一件事,在不断完成他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后,自然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而这颗心脏会时常告诉他:“你能做到!你一定行!”

四、劳动的意义

父母总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为了这个家在外面工作如何如何辛苦,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照顾他的生活,反正你说了N多道理,他可能知道,但他无法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让孩子劳动起来,他才会明白劳有所获的道理。

一天读小学的儿子问***妈要五块钱,妈妈问他要钱干什么,他说天热要买冰棒吃,结果***妈没有给他,他气的不得了。后来爸爸问他,到底为什么这么生气,孩子说的理由让他感到意外,孩子说同学有时请他吃冷饮,次数多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想得到零花钱,来回请同学。爸爸觉得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便给了他五块钱,但又不想以后直接就给他钱,因为你给予他的,他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所以爸爸问孩子:“以后想得到零花钱吗?”,孩子点点头,爸爸接着说:“那我给你一个挣钱的机会怎么样?”,他听了很高兴,忙问是什么机会,爸爸便告诉他:“以后大人做饭,等大家吃完饭,你把碗筷洗了,厨房收拾干净,客厅地面打扫干净,按照这里最低工资标准乘以你劳动时间和八小时工作时间的比值,算下来每周给你六元”,从此以后家里饭后的家务劳动就交给了他,刚开始他做的挺好,但时间一长他就有些不那么仔细了,这时在扣他工钱的时候会跟他说:“如果爸爸妈妈在单位工作不仔细认真同样也会挣不到钱,老板也会扣工资的!”,甚至有一次他突然对爸爸说:“老板,今天能不能请病假?”,他举起一只手,原来有一点小擦伤,他碰到水有些痛,爸爸便告诉他,如果父母也因为这一点小毛病请假,我们同样在老板那里得不到任何报酬。慢慢的爸爸能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吃完饭他会很自觉的去做好他的工作,他明白了什么叫付出与得到,甚至他会有计划的花钱,因为他知道通过劳动得到的钱是不容易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20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在我奶奶去世以后,我读过一篇读者文摘上的文章,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个,我哭了好几天。刚看到了这句话还是很心酸。可能我的恋母对象是我的奶奶和姑姑吧。对有妈妈的孩子来说,妈妈就是精神支柱吧。我希望自己做好我儿子的精神支柱,努力成为儿子的骄傲,也让儿子成为自己和我的骄傲。

在《发现母亲》第五章里面:教育,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向“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发问:

“第一任老师”是最容易当的吗?

“第一任老师”是谁都可以胜任的吗?

“第一任老师”是有任期的吗?

“第一任老师”是可以推卸责任的吗?

“第一任老师”的职责仅仅限于“老师”吗?

“第一任老师”说不能状母亲职责之万一:母亲教的是自己的孩子,老师教的是别人的孩子──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

我也会扪心自问,我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吗?人人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每当这个时候,许多人说自己运气不好没有养个好孩子。但是真的是孩子不好吗?是不是我们自己不好,把孩子教成这样得呢?为人父母的问过自己吗?我们都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好习惯定终生。可是养成一个好习惯,这个习惯,是取决于孩子吗??还是取决于自己呢?在我看来,取决于父母。父母的好习惯,孩子会继承,比较容易坚持。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21

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女性共读。更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孩子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养牛、养鸟、养鱼、养花都要懂得专门的方法,而养孩子呢?王老师的反问正道出我国育儿的欠缺之处。我们什么时候想到要为即将到来的一个生命去打电话咨询,去购买一本书籍,去拜访一个教育成功的母亲呢?在今天,什么都在讲品牌,可是谁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谁注意到了这个世界——母亲这个本质呢?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孩子成长的筝线应牢牢地捏在母亲手中。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原来是自己没时间照顾孩子,或者说为了孩子上寄宿制学校而拼命忙于挣钱,这不仅不表明你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恰恰相反,却表明了你对孩子教育的无知。如果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那就是说自己没时间做人。因为自己的做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书。

写的太好了,读到这些时,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现实,有多少家长不是自己图省事把孩子送来,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纵然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替代一个母亲的位置啊!越读我越想建议我班甚至我校乃至全社会的家长朋友们都来读读这本书。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22

作为一个8岁男孩的妈妈,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作为老师的自己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知识与经验的匮乏。如何与儿子相处,如何管教好孩子,常常困扰的我彻夜难眠。在一次宝鸡市教育学院举行的家庭教育大讲堂中,认识了畅占亭老师,他对孩子的教育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和他相比感觉作为母亲的自己在教育孩子上远远做的不足。

就在听他的讲座中听到了王东华教授,知道了《发现母亲》这本书,觉得他倡导的共读一本书的理念,让我受益很多,共读《发现母亲》让我有种想加入其中的冲动。但是我这个人做事比较拖拉,干事总是想想很冲动,结果没行动,很多事都只停留在了自己的大脑中,就这样事情被我一放就是一年多。

在这一年多中孩子的教育也是在威逼利诱与哄吓中进行,与孩子的关系时好时坏,孩子有时竟然会说我是个假妈妈。干工作也总打不起精神甚至时常会有应付想法,生活也感到没有意思,自己的整个世界都没有了目标。天哪,感觉自己怎么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往日的自信哪去了,往日的激情哪去了,自己怎么把日子过成了这样?

在这样浑浑噩噩的日子中只知道成天手里拿着手机,在那不停的刷屏,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天在手机上也没干什么正事,只是虚度了光阴,浪费了时间。内心的无力感渐渐蔓延,自己都开始讨厌自己这样的日子了。讨厌的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斗志,没有精气神,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乱。干什么事什么事不成,报个驾校学驾照科目二考了两次都没过,我怎么这么笨,自己怎么这么差劲!

不能这样过,不能这样生活,内心一个声音向我发起了强烈的抗议,要给自己找些事做,让这无聊的生活变得充实。在又一次无聊的拿起手机在微信里打发时间乱翻时,朋友圈中畅占亭老师的分享引起了我的注意,“共读《发现母亲》”,“幸福家庭读书会”,一年前的记忆从脑海中跳了出来。对!读书!来!学习!让自己忙碌起来,让自己空虚的内心充实起来!

联系畅占亭老师,加入幸福家庭读书会,给自己找事干,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立即行动!终于拿到了《发现母亲》这套书。兴奋回到了自己身边。在畅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录制了自己的第一段音频。读着共读宣言,感觉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我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对,我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要让好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要更加自信,我要更加充实!

读好了第一段录音,可自己却迟迟不敢发出去,发出去听了又撤回,总感觉对自己不满意,我的声音难听吗?大家会嘲笑我吗?不自信的心理又在作祟了。发送!不管了,迈出第一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一个音频发出后受到了畅老师和群友们的认可,大家都觉得我的声音好听。看到大家发来的鲜花和鼓掌,我在心里为自己高兴,更坚定了读下去的信念。看到大家在群里发的音频,心中产生了在“喜马拉雅”里运用音频将《发现母亲》读完的计划。付诸行动,每天十分钟,再也不能拖拉下去了。选背景音乐,录制音频,发布,分享……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喜马拉雅上发布了34条音频,朗读《发现母亲》成了一天中我最期待的事情。

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变了,心中有了目标,每天有了该干的事情,整个人也精神了。突然有一天,我在订阅的“王东华母亲教育”中听到了自己朗读的音频,当时的欣喜真让我激动,能得到认可我太开心了,这更让我坚定了读下去的信念。在不久前的一天,我接到了王东华教授的助理安娜老师打来的电话,她竟然是来向我约音频的,还在电话里对我的朗读进行了肯定。

朗读《发现母亲》,让我又恢复了自信,做事情也有了斗志,而且就像共读宣言中说的那样,每天都有好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这个暑假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驾照。在我的影响下,儿子也比以前优秀了,我们母子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孩子变得越来越自觉了。我整个人也有了自信,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阳光,现在的朗读与第一次相比,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话语间感受到了那份自信、阳光与幸福。

坚定信念,不怕困难,迎接挑战,相信自己一定行,我用读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我用读书改变了手机的功能,我要用声音来影响中国人读书,我要用共读让微信群里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坚定地做一名推动国人读书的快乐书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