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现母亲》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发现母亲》有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发现母亲》有感 篇1
首先,要感谢学校有机会让我们接触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在对老大的教育上,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很严格,进而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严格,我总觉得孩子其实可以做的更好,而忽略了,其实老大在很多方面已经做的很不错;我脾气很急躁,做事很麻利,不喜欢拖泥带水,所以特别讨厌孩子做事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所以就会经常催着她去做,孩子对此很反感;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家里的事情,学校的事情需要处理,我没有很多时间耗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喜欢快刀斩乱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少耐心,造成孩子做事也没有耐心;因为我不喜欢看书,所以也没有从小陪着孩子读书,造成孩子也不喜欢读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都会多多少少有父母的影子。其实对于老大,我没少说她,但效果甚微,当时有用,等下次再遇到时,就又恢复原样了。尽管言教在孩子的思维能力具备后效力很大,但是,言教的基础仍然是身教,如果身教不好,那么言教的效果不可能好。只有身教和言教同时进行,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孩子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我深深觉得老大身上的很多毛病,跟我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必须行动起来,做出改变,和老大一起为老二做榜样。
首先,我需要从思想上先认识到,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老师把别人的孩子培育的很成功,但却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这种代价是很沉重的,这其实是作为老师的一大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能因为工作太忙,而放弃了对孩子的管理,学生是别人的最多跟你三年,而孩子是自己的,要跟自己一辈子。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其次,我必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变,以平和的心态去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不时的跟孩子聊聊这几天她有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给我们了巨大的惊喜,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赏,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放下手机,放下家务,放下工作,陪着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跟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一起共读优美的语句。周末陪孩子一起去上辅导班,跟她一起学习。努力把孩子往更优秀的方面培养,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读《发现母亲》有感 篇2
这本是母亲看的书,但我也从中收获良多。这本书关注的母亲对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及贡献。它打破了一般思路从母亲要干什么,而是认为母亲对孩子更多的是指导。
如果一个国家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教育系统有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那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这值得我们大家深思,要成才,先成人。良好的家教对今后的发展有深远作用,甚至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更重要,翻开史书,有才无德之辈比比皆是,但骂名远扬。我们应该在母亲的教导下走对路子。
每个人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会有一个助手,那是母亲。在我们伤心时安慰我们,在我们成功时分享喜悦。他们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茁壮成长,这也是我们需要感激的。书中有一个观点,母亲与父亲是不同的,母亲更多的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一个预先的期望,并变成孩子的形象。
而父亲更多的是扶起伤痛,走下去。胡适曾将家乡的生活,说:“除了读书看书以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对胡适有强大的塑造性,是对孩子未来的加工,当孩子走上社会时,是孩子的维护者。母亲支持孩子的发展。
我也不禁想到了如今的教育,现在家长有一个误区,孩子学不好是学校的责任,却往往忘了作为家长的责任。现在家中有了教育,再由学校培养。家校的联系才让孩子更好的前行。书中还认为有着慈祥的心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也是和谐的,那些失去这种慈祥形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会出现偏离,对于母亲来讲,她们的心灵应是无争的,平静的,也总是博大无比的。
应此孩子能够在这片心灵下自由安详的成长。而当这些孩子在自由安详的环境中成长,母亲的心灵却受到外来威胁时,他会把这种不安全感不自觉的传导孩子身上,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心灵封闭,甚至会造成性格偏激,具有消极的影响。母亲应在这是转变这种观念,如果孩子上学与知识和同学有矛盾,要学会引导。这更需要母亲的关怀,母亲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操心,为我们得到的努力,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设么,不是吗?好好学习,好好感恩。
读《发现母亲》有感 篇3
这本是母亲看的书,但我也从中收获良多。这本书关注的母亲对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及贡献。它打破了一般思路从母亲要干什么,而是认为母亲对孩子更多的是指导。
如果一个国家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教育系统有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那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这值得我们大家深思,要成才,先成人。良好的家教对今后的发展有深远作用,甚至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更重要,翻开史书,有才无德之辈比比皆是,但骂名远扬。我们应该在母亲的教导下走对路子。
每个人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会有一个助手,那是母亲。在我们伤心时安慰我们,在我们成功时分享喜悦。他们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茁壮成长,这也是我们需要感激的。书中有一个观点,母亲与父亲是不同的,母亲更多的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一个预先的期望,并变成孩子的形象。
而父亲更多的是扶起伤痛,走下去。胡适曾将家乡的生活,说:“除了读书看书以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对胡适有强大的塑造性,是对孩子未来的加工,当孩子走上社会时,是孩子的维护者。母亲支持孩子的发展。
我也不禁想到了如今的教育,现在家长有一个误区,孩子学不好是学校的责任,却往往忘了作为家长的责任。现在家中有了教育,再由学校培养。家校的联系才让孩子更好的前行。书中还认为有着慈祥的心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也是和谐的,那些失去这种慈祥形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会出现偏离,对于母亲来讲,她们的心灵应是无争的,平静的',也总是博大无比的。
应此孩子能够在这片心灵下自由安详的成长。而当这些孩子在自由安详的环境中成长,母亲的心灵却受到外来威胁时,他会把这种不安全感不自觉的传导孩子身上,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心灵封闭,甚至会造成性格偏激,具有消极的影响。母亲应在这是转变这种观念,如果孩子上学与知识和同学有矛盾,要学会引导。这更需要母亲的关怀,母亲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操心,为我们得到的努力,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设么,不是吗?好好学习,好好感恩。
读《发现母亲》有感 篇4
这本是母亲看的书,但我也从中收获良多。这本书关注的母亲对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及贡献。它打破了一般思路从母亲要干什么,而是认为母亲对孩子更多的是指导。
如果一个国家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教育系统有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那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这值得我们大家深思,要成才,先成人。良好的家教对今后的发展有深远作用,甚至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更重要,翻开史书,有才无德之辈比比皆是,但骂名远扬。我们应该在母亲的教导下走对路子。
每个人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会有一个助手,那是母亲。在我们伤心时安慰我们,在我们成功时分享喜悦。他们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茁壮成长,这也是我们需要感激的。书中有一个观点,母亲与父亲是不同的,母亲更多的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一个预先的期望,并变成孩子的形象。
而父亲更多的是扶起伤痛,走下去。胡适曾将家乡的生活,说:“除了读书看书以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对胡适有强大的塑造性,是对孩子未来的加工,当孩子走上社会时,是孩子的维护者。母亲支持孩子的发展。
我也不禁想到了如今的教育,现在家长有一个误区,孩子学不好是学校的责任,却往往忘了作为家长的责任。现在家中有了教育,再由学校培养。家校的联系才让孩子更好的前行。书中还认为有着慈祥的心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也是和谐的,那些失去这种慈祥形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会出现偏离,对于母亲来讲,她们的心灵应是无争的,平静的,也总是博大无比的。
应此孩子能够在这片心灵下自由安详的成长。而当这些孩子在自由安详的环境中成长,母亲的心灵却受到外来威胁时,他会把这种不安全感不自觉的传导孩子身上,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心灵封闭,甚至会造成性格偏激,具有消极的影响。母亲应在这是转变这种观念,如果孩子上学与知识和同学有矛盾,要学会引导。这更需要母亲的关怀,母亲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操心,为我们得到的努力,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设么,不是吗?好好学习,好好感恩。
读《发现母亲》有感 篇5
首先,要感谢学校有机会让我们接触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在对老大的教育上,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很严格,进而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严格,我总觉得孩子其实可以做的更好,而忽略了,其实老大在很多方面已经做的很不错;我脾气很急躁,做事很麻利,不喜欢拖泥带水,所以特别讨厌孩子做事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所以就会经常催着她去做,孩子对此很反感;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家里的事情,学校的事情需要处理,我没有很多时间耗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喜欢快刀斩乱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少耐心,造成孩子做事也没有耐心;因为我不喜欢看书,所以也没有从小陪着孩子读书,造成孩子也不喜欢读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都会多多少少有父母的影子。其实对于老大,我没少说她,但效果甚微,当时有用,等下次再遇到时,就又恢复原样了。尽管言教在孩子的思维能力具备后效力很大,但是,言教的基础仍然是身教,如果身教不好,那么言教的效果不可能好。只有身教和言教同时进行,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孩子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我深深觉得老大身上的很多毛病,跟我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必须行动起来,做出改变,和老大一起为老二做榜样。
首先,我需要从思想上先认识到,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老师把别人的孩子培育的很成功,但却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这种代价是很沉重的,这其实是作为老师的一大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能因为工作太忙,而放弃了对孩子的管理,学生是别人的最多跟你三年,而孩子是自己的,要跟自己一辈子。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其次,我必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变,以平和的心态去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不时的跟孩子聊聊这几天她有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给我们了巨大的惊喜,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赏,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放下手机,放下家务,放下工作,陪着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跟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一起共读优美的语句。周末陪孩子一起去上辅导班,跟她一起学习。努力把孩子往更优秀的方面培养,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读《发现母亲》有感 篇6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这段话是《发现母亲》这本书的卷首语。我们都知道要开车,先要考驾照,很多行业都要先培训再上岗。但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先学习怎样做父母呢?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给他把尿、喂奶、止哭之类的琐事,已经让年轻的父母忙的焦头烂额,更不要说去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了。有句话说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这样吗?想问一问大家,你对三岁之前的事能记起来多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开始,脑细胞纯粹是自然状态,因此不能发挥作用,婴儿出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智力的发展,逐渐出现连接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桥梁一样的突触,只有众多的细胞互相拉起手来,才能处理外界的信息,表现出头脑的特有作用,这些脑细胞的连接,正好相当于0岁—3岁这一时期,半岁时,婴儿的脑重是出生时的两倍,三岁时可增加至成人的80%。3岁之前,宝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都基本形成,这是因为有兴趣的神经通路会越来越发达,不用的会消退,由于脑的结构基本形成,以后的改变就少得多。所以,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
我个人觉得优秀及成功的孩子必然拥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和内在成功要素,同样在一群身体正常其潜质一样的孩子中为什么有的孩子到后来变得非常优秀而有些却变得如此平庸!在一些成功的孩子及家长身上我希望能够提炼出其教育的精华所在,因为不管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他们成功的精髓都是一致的。以下是我对这方面内容的感悟和整理的一些他人的案例。
一、百善孝为先,明理的开始。
中国人讲究孝道,在家庭中必须懂得孝敬父母,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必然拥有一颗爱心,让孩子学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及长辈,懂礼貌,这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做父母的要身体力行,让孩子在家庭人际交往中学到并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关怀,在他成人后也必将善待他人,并受人尊重和爱戴,同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学习,孩子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也将会大大提高。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很少让大人操心,即使不怎么管他,他都能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而有些孩子,你即使打了,骂了,说了,依然我行我素,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孩子本身很多需要他自己做的事情被长辈代劳了,这导致了孩子行为能力的低下,对家人的依赖程度加强,造成了孩子在家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易发脾气,而在外人面前则表现出不敢交流,没有安全感,封闭自己等不好的行为方式。
有些家长对孩子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意识,当孩子需要什么,当孩子想要得到什么,都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总想着不要让孩子吃亏,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直到孩子在一次次满足中失去了他应该得到的锻炼机会,从而变成家里是霸王,在外却很胆小,而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则会容易产生没有安全感,无法尽快融入学校正常的教学及生活。有些家长则是坚持所有一切可能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让孩子独立去做,在不断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过程中孩子在独自完成中收获了自信,为此孩子知道那些事情我能做,那些事情我可以做的更好,从而收获成功的快乐,并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培养孩子在思想上的成熟,做事的条理性,这样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如何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内心的勇气。
一个有自信的孩子,其特点是敢于并善于与他人沟通,做事胆大心细。自信的获得应该来自多方面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一个学生获得自信更多来自他的学习以及成绩,因为这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是一个误区,优秀的孩子不一定从小看他的成绩来判断,而是着重挖掘他的潜质,而这些潜质就像我们平时播种耕耘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生根发芽,到一定阶段会促进孩子的成绩提高。
一位家长在他的日志上写他儿子喜欢吹单簧管,吹的还是不错的,结果第一次要登台表演,孩子心里蛮紧张的,经过多次练习,到表演的那一天,还是有些紧张,爸爸就告诉他:“这是一个心理的一道坎,你迈过去了,以后你都不会胆怯了。”另外还告诉孩子,爸爸就在台下听,你就当吹给爸爸听。结果那天表演很成功,从孩子开心的表情中感觉到他收获了自信。
所以自信是来自于孩子有勇气完成一件事,在不断完成他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后,自然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而这颗心脏会时常告诉他:“你能做到!你一定行!”
四、劳动的意义。
父母总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为了这个家在外面工作如何如何辛苦,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照顾他的生活,反正你说了N多道理,他可能知道,但他无法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让孩子劳动起来,他才会明白劳有所获的道理。
一天读小学的儿子问***妈要五块钱,妈妈问他要钱干什么,他说天热要买冰棒吃,结果***妈没有给他,他气的不得了。后来爸爸问他,到底为什么这么生气,孩子说的理由让他感到意外,孩子说同学有时请他吃冷饮,次数多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想得到零花钱,来回请同学。爸爸觉得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便给了他五块钱,但又不想以后直接就给他钱,因为你给予他的,他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所以爸爸问孩子:“以后想得到零花钱吗?”,孩子点点头,爸爸接着说:“那我给你一个挣钱的机会怎么样?”,他听了很高兴,忙问是什么机会,爸爸便告诉他:“以后大人做饭,等大家吃完饭,你把碗筷洗了,厨房收拾干净,客厅地面打扫干净,按照这里最低工资标准乘以你劳动时间和八小时工作时间的比值,算下来每周给你六元”,从此以后家里饭后的家务劳动就交给了他,刚开始他做的挺好,但时间一长他就有些不那么仔细了,这时在扣他工钱的时候会跟他说:“如果爸爸妈妈在单位工作不仔细认真同样也会挣不到钱,老板也会扣工资的!”,甚至有一次他突然对爸爸说:“老板,今天能不能请病假?”,他举起一只手,原来有一点小擦伤,他碰到水有些痛,爸爸便告诉他,如果父母也因为这一点小毛病请假,我们同样在老板那里得不到任何报酬。慢慢的爸爸能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吃完饭他会很自觉的去做好他的工作,他明白了什么叫付出与得到,甚至他会有计划的花钱,因为他知道通过劳动得到的钱是不容易的。
当孩子知道劳动的意义,我们再去引导孩子什么是体力劳动,什么是脑力劳动,当我们用生活的实例展示给孩子脑力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是体力劳动的很多倍,相信孩子会明白学习对一个人的价值体现是多么的重要。
五、培养孩子的兴趣。
发现并挖掘孩子的兴趣,可提高孩子对事物的关注度,拓展孩子视野的同时,提升其创造力和自律能力。
六、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
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在挫折中应该选择屈服还是坚强,我觉得在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拥有好心态,是让我们及孩子学会从好的一面来看待事物,这样孩子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生活。
现在的教育,给予孩子太多束缚,因为成绩总是考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这结果导致了很多孩子在这样的评级标准中发现不了自己的特长,让孩子失去自信。那对于我们家长来讲,如果我们也只是去看重结果,那么孩子会完全把学习当成任务,而不能看到学习的本质。所以我们如果能在上述的描述中有所启发,那么我们的眼光就能看得更加长远些,因为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必然会让孩子明白更多的道理,明理的开始必然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从而让他们体味到生活快乐!收获精彩的人生!
读《发现母亲》有感 篇7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 “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
读《发现母亲》有感 篇8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 “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