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白说》有感

2024/04/2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白说》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白说》有感 篇1

“有些话说了等于白说,可反过来想想,不说白不说。”知名新闻人白岩松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这倒是也很好的解读了本书的题目《白说》。真的是白说吗?作为入行多年的资深新闻人,白岩松向来都是以能说而著称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道出了“多说固然危险,但沉默更加危险”的内心感言,让人不禁对新闻工作者有了重新的认识。看了这本书,我也不禁对自己从事的收费站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要敢说、要会说。

要敢说,这是义务所在、职责所在。新闻人要敢说,这是肩负着实现大众知情权的重任。我们要敢说,是出于对提升工作质量和使命职责的考虑,是在发现同事有违规违纪行为之后善意提醒纠正,是在发现司机有逃漏费行为时大胆指出制止。

敢不敢说,更多的是体现了身为高速公路工作者的态度和信念。作为一名党员,接受过党的教育和国家栽培的,理应对不文明、不正当、不合法的现象和行为拿出坚定的态度。大胆去说,保证通行费足额征收,这是我们的义务所在,职责所在。

要会说,这是技巧所在、方法所在。人们常说,对人做事要讲究方法,不能意气用事、盲目蛮干。比如和司机师傅的沟通,即便对方有错在身,也不必得理不饶人,善待司乘,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法依规处理,更重要的是让对方真正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再比如同事之间性格不合、有误会,我们也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换位思考,善待同事,不用侮辱性的、挑衅性的语言来攻击别人。

有技巧、有方法的表达,往往能促进事情往好的一方面发展。从在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为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负责,如果不讲究方法,想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失去了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成熟的收费班长的水准和操守。

沉默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敢于去说就是一种进步,而有方法、有技巧的去说就更是难得。无论是治理不法司机偷逃费工作需要考虑;还是从同事之间交流经验方法,沟通感情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敢说、会说的人。

读《白说》有感 篇2

白说不白说

——读白岩松《白说》感悟

还记得几年前读了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感觉他写的文字就像他做的节目一样,直抵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一些思考。所以挺喜欢他的书,最近阅读了他的新作《白说》一书,我对作者又有了一种认识。书中秉承了主持节目的风格,充满了睿智,以其凌厉且平实的笔锋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印象最深的是其在汶川地震灾区时的直播,朗诵了一首诗《生死不离》,并用《德意志安魂曲》配乐,白岩松称之为‘莫名其妙觉得它对’,归纳出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白岩松的书中文字处处有这样的妙句,读后受益颇深。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时自己也在想,我用什么塑造学生的灵魂了?还是应该就像白岩松在书中说的那样“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我们教育者应该有的信心和力量去塑造人?我也并不相信世界上的哪一本书能一下子改变你的人生态度或者轨迹,但是我却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能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我想这就是阅读的意义,也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读完《白说》,觉得白岩松并没有“白说”。金句层出不穷,比如“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等。书里的内容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位媒体评论员的思想性。虽然白岩松自己说“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可他却说得乐此不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担当。尤其欣赏的是他在书的封皮上写的'一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很平淡的话,却掷地有声,他的责任感,他的作为新闻人的担当无不令人佩服。

他文字背后有时间的沉淀和文化人的隐忧。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像小说的番外一样,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白说》,真不会白说,总会有那么一些文字打动你。

每次读白岩松老师的书都会觉得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在这个浮夸的社会当中,人们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而变得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白岩松老师总会通过亲力亲为给我们指引方向。《白说》亦然如此。它集中了白岩松老师近几年在不同场合的讲座,通过后期对内容的重新编排使得文章逻辑更清晰,语言更“白岩松”,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从《白说》中可以看出,老练睿智果敢的白岩松,依然坚持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著作发声,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但“不说,白不说”。单凭这份气概和气度,足以令人钦佩。而作为一个普通人,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了一位好友,带给我们的是让我们能够在现实中,寻找一点生之哲理,活之泰然的勇气和信心。

这次全国职工读书活动让我结识这本书,书只读了三分之一,但这些文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让人无法不喜欢,欲罢不能,继续读之。

读《白说》有感 篇3

白说不白说

——读白岩松《白说》感悟

还记得几年前读了白岩松的书《幸福了吗》,感觉他写的文字就像他做的节目一样,直抵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一些思考。所以挺喜欢他的书,最近阅读了他的新作《白说》一书,我对作者又有了一种认识。书中秉承了主持节目的风格,充满了睿智,以其凌厉且平实的笔锋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印象最深的是其在汶川地震灾区时的直播,朗诵了一首诗《生死不离》,并用《德意志安魂曲》配乐,白岩松称之为‘莫名其妙觉得它对’,归纳出没有信仰的时候,音乐也是信仰。白岩松的书中文字处处有这样的妙句,读后受益颇深。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时自己也在想,我用什么塑造学生的灵魂了?还是应该就像白岩松在书中说的那样“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我们教育者应该有的信心和力量去塑造人?我也并不相信世界上的哪一本书能一下子改变你的人生态度或者轨迹,但是我却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能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我想这就是阅读的意义,也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

读完《白说》,觉得白岩松并没有“白说”。金句层出不穷,比如“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等。书里的内容一如既往地呈现出一位媒体评论员的思想性。虽然白岩松自己说“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可他却说得乐此不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担当。尤其欣赏的是他在书的封皮上写的一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很平淡的话,却掷地有声,他的责任感,他的作为新闻人的担当无不令人佩服。

他文字背后有时间的沉淀和文化人的隐忧。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像小说的番外一样,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白说》,真不会白说,总会有那么一些文字打动你。

每次读白岩松老师的书都会觉得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在这个浮夸的社会当中,人们难免会碰到各种问题而变得找不到真正的自己,白岩松老师总会通过亲力亲为给我们指引方向。《白说》亦然如此。它集中了白岩松老师近几年在不同场合的讲座,通过后期对内容的重新编排使得文章逻辑更清晰,语言更“白岩松”,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从《白说》中可以看出,老练睿智果敢的白岩松,依然坚持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著作发声,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但“不说,白不说”。单凭这份气概和气度,足以令人钦佩。而作为一个普通人,阅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了一位好友,带给我们的是让我们能够在现实中,寻找一点生之哲理,活之泰然的勇气和信心。

这次全国职工读书活动让我结识这本书,书只读了三分之一,但这些文字就像一个个小精灵,让人无法不喜欢,欲罢不能,继续读之。

读《白说》有感 篇4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的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读《白说》有感》。

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虽说这是作者白岩松对作品的谦虚,但作为新闻媒体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绝对是当下中国的现状——不管你是谁,你说了什么,都有人会持怀疑态度,大多数,都会。

就拿“罗一笑”来说吧,应该是近些天的事,可怜的小女孩罗一笑,患上了绝症血癌,她的父亲罗尔就在微信上众筹,话说罗尔好像是个编辑,当然很能写,再说女儿的病,做父亲的,悲伤也是真情流露,在热心网友的帮助下打赏很快到了两百多万,这事本来就这么完了,但不,随后就有“热心喷子”和“医学专家”来挑刺找茬了“这臭不要脸的骗子深圳几套房呢”、“这病撑死两万”。绝症,两万就能给你治疗,两亿也未必能挽回一个生命。不管这病要多少钱治,这都不叫骗,这都是自愿的,除非他女儿没得病,这叫骗。就这几天吧,罗一笑死了,捐献了眼角膜、遗体。说句没良心的话,亏是死了,捐了眼角膜,证明了清白。其实证明清白本身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但如果这件事一直是以一个骗局存在下去,以后,还会有人为更多的“罗一笑”出钱帮助吗?宁愿它是假的,为骗子“捐”个10块钱,也不能让真的,可怜的人在骗局的阴影里挣扎着无助的死去。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最直观的方面,真假难分,怀疑是有必要的。记得,那张表格试卷上有一题,“网民认为网上说真话的重要性”竟然有80%的人认为“不重要”或“无所谓”。

这是最简单的,没什么好讲。深点层面的,中国人不信仰,大多数,我说的信仰和白岩松说的一样,不一定要信什么牛鬼蛇神,有的时候你信这些神啊菩萨的也没用,只要你是为了利益而信仰的,你对他们没有敬畏之心,而是把他们当交易对象“我给你烧香,你给我保佑”那就废了,甭管你信的是谁。像白岩松说的信仰甚至可以是音乐,“总有一些时候当我们听到一段旋律,会感慨世界也不是那么糟糕”。信仰,就是那么回事。白岩松的.信仰,是新闻。

“没信仰的人不会想活着,因为他的生活没意义。”“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两句话好像都对,但很矛盾,我可没见到过中国人集体跳楼。其实中国人不是不信仰,我们信仰利益,这不是钱什么的利益,而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利益——人自己的快乐,任何以自己为中心的信仰都是虚无的,人本身需要信仰来维持精神上的需求,你却信仰人,这不就和某个邪教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吗?当然,夸张了。中国人不还活得好好的吗?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还受点儒、法、墨、道的影响,知道点基本做人原则,再加上人对幸福快乐的追求本身没错,前提是你对幸福快乐的定义是可以有的,或者说就算你的定义不对,你的追求能在道德面前让步,这也行。

说这么多,还没说做事没原则,喜欢疑神疑鬼和信仰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血战钢锯岭》里的医疗兵多斯,在大部队撤回的情况下,他独自一人冒着日本人的枪林弹雨救下了72人,这和抗日神剧不一样,这儿的子弹是会杀人的,这里的日本人不是智障,这是真正的战争,他始终想着再救一个“save one more!”,他从不怀疑,这是对的,为什么这么坚定?因为这是上帝跟他说的。

这种对真理的坚信不疑,中国人,缺。

对于信仰的话,不会有人因为我说了就怎样。说了也是白说,但不说白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