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祝福》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祝福》有感(精选21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祝福》有感 篇1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2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 20。
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3
新年的喜气还在爆竹燃放后的烟雾中弥漫,人们谈笑风生,忙着杀猪宰羊,求神拜佛,完全没有察觉到有一个人正在他们眼前死去。这个人便是祥林嫂,鲁迅笔下的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乞丐。
鲁迅生动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受侮辱、受压迫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祥林嫂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不断地挣扎与抗争,但终究还是被旧社会压垮、吞噬了。不但平平安安地做人的权利没有争得,就是完完整整地保全自身的希望也已破灭。祥林嫂的反抗完全是出于自发的,她对自身的反抗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祥林嫂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旧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摧残。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祥林嫂死了,但究竟是谁杀害的她呢?是她婆婆还是卫老婆子?不,她们只是整件事情的导火线;那是其它的佣人?不,他们也仅仅起了推动作用;还是鲁四叔和鲁四婶?也不是,真正操纵这些人的是封建思想的禁锢,使他们变得如魔鬼一般,造成了祥林嫂的逐步沦落。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天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如果能让祥林嫂在我们这个时代再重生一次,也许她能够像现代的中年妇女一样,让自己的儿子丈夫挽着,幸福地笑着!
读《祝福》有感 篇4
鲁迅的《祝福》这篇文章是我在学校里读的一篇散文。本来我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但读后我倍压抑,心情十分沉重。
我个人认为,《祝福》是鲁迅写得最能反映封建社会的愚昧无知的小说。他用“我”的眼光(“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把祥林嫂这个人物鲜活地表现出来,把世态的苍凉,封建社会的黑暗暴露无遗。无论是从写事还是写人上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能反映旧社会丑恶的文章。在我认知鲁迅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只是一个思想前卫,语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为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后,我对他的看法渐渐改变,觉得他是一个凭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国文坛上的泰斗。
鲁迅的《祝福》一开始就给人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写那满天飘舞的雪花,让人感到荒凉痛苦。然后鲁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剧。鲁迅的叙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绑走——再嫁——失去丈夫和儿子——再打工——遭唾弃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达出来,全文鲁迅用一个见证人的叙述方法叙述祥林嫂的一生,没有直接在文章中表达出对祥林嫂的同情。但他在叙述中让读者深深被故事吸引,使大家同情祥林嫂,这表现他的深刻的文学造诣是极高的。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我觉得文章最费解也最发人深思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先生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现生活的。而鲁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当时的社会的黑暗愚昧展示给读者。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后,她回到鲁家打工,主人并没有关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现比不上以前了,而且还认为她是个克星,在祭奠的时候不让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资去捐了条门槛,但是却仍然没有法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过不了自己一关,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杀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却没有人把她当人看待,只是说她死的不是时候。
鲁四老爷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所持有的是保守的封建道德观,对祥林嫂是鄙夷的;而小说中的我是小资产阶级,是萌发的新生力量和先进思想的代表,虽说唯唯诺诺,但对祥林嫂的遭遇是抱以同情的。从西汉至清末,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深扎在中华民族的头脑中,男子三纲五常,女子三从四德,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两千多年的根深柢固,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面临进步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封建的道德准则是与社会现实脱轨,无视人权的。思想的因循守旧是当时中国落后而不奋起的根源。鲁迅呐喊着,以慰籍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和前驱者,唤醒麻木的人们,鼓舞进步青年寻求救国之道……
所以,我要说,站起来吧!迷茫中的人们。起来奋斗吧!
读《祝福》有感 篇5
鲁迅先生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家,前不久读了他的一篇小书《祝福》心中感受颇多。这本小说也让我看到了那个黑暗的封建时代。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可以说她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出没有一处不悲惨的地方。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可是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思想的束缚。在她的丈夫死去以后,她的`婆婆竟然要将她卖给其他人。当时的祥林嫂还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她逃走以后跑到镇上一位地主家里面当佣工,可是没想到,没过多久就被婆婆给抢走了,卖到贺家。
她一开始的时候是想反抗的,可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只能够顺从。比较幸运的是,她的丈夫贺老六是一位比较淳朴的农民,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没多久就有了儿子阿毛。很多人都觉得而且包括祥林嫂,自己也觉得自己可以过上一个好日子了。但是天不遂人愿,谁也想不到贺老六因为伤寒让自己的病复发而死,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也因为一次外出的时候被狼叼走给吃掉了。她的大伯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天煞孤星,所以将她赶出家门。就这样嫌少,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她已经彻底崩溃了,最后在别人庆祝新年的时候她被冻死了。我们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极其悲惨,一开始的时候她是一个善良淳朴并且顽强的农村妇女。可是她出生的时代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以没有人会关心她的命运,所以她会被践踏破坏。
以小见大,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文笔中见到当时我国的情形。因为祥林嫂只是当时我国封建社会许许多多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这些妇女的一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下许多普通母亲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向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劳动妇女的践踏和迫害。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本质。也许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会写下这篇小书向我们揭示当时中国的黑暗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篇小说让我读懂了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黑暗的社会,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出生在如今这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6
我读了《祝福》这篇文章后,深深地为旧中国的妇女感到不平,和对旧封建社会宗教制度强烈的不满。祥林嫂之死,其最悲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在于造成物质贫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不通的封建礼教。不但它的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相矛盾,而且它的神权主义又与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互相冲突(阎王不惩罚强迫妇女改嫁者)。这种荒诞和野蛮的可怕还在于:广大群众的思想的麻木,在牺牲的弱女子的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如冲茶的短工)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表示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更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种医学专用性甚至对于受害者也是一样,连祥林嫂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
《祝福》中主要反映了主人公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她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妇女,她勤劳善良,对生活一无所求;她饱受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残,终于凄然无告地默默死去。
故事开始是讲祥林嫂死了丈夫后,仍在家任劳任怨地啊作。而她婆婆却在她堂伯的诱利下想把她嫁掉为她的小叔娶亲。可见,旧中国的妇女是没有自由、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一切均由长辈去安排,实在是可悲。当她逃到鲁四爷家中做帮工时,又因她是寡妇而遭到鲁四爷的讨厌。本来在他家做个女工也算不错,但好景不长,最后还是逃不脱她婆婆的手掌心,被抢回去塞进花桥嫁到山坳里去了。当时的妇女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羊一样,毫无投生的机会。
祥林嫂最后还是认命了,她与后夫结婚时向地主借了钱。夫妻辛勤地劳动,挣来的钱仍不够还,反而越滚越多,财主追债没钱就要封屋。就在追债的这一天,祥林嫂失去了一切,儿子被狼吃掉了,原来已卧床不起的丈夫也被活活气死。屋被收走了,祥林嫂一无所有。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是何等残忍啊。它贪得无厌,不顾一切,运用各种手段来对无产阶级农民进行剥削。
祥林嫂第二次出现在鲁家时,并没有得到鲁四爷的同情,可怜,反另他更讨厌。每次过年的祭忌品都不让她碰,说她的手不干不净,她碰过的东西祖宗会不吃。祥林嫂精神又受到一大打击。可见旧中国对封建迷信中毒之深又如播种一样散在当时人民的脑子里,使它们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生长繁殖。更可悲的是祥林嫂把存了一年的工钱拿去捐了门槛,以为用门槛作为自己的替身,让千人踏、万人跨就会赎了“罪”,争得做人的资格,难道当时的妇女还不如一根门槛吗?
最后,由于过多的精神压抑,使祥林嫂崩溃了,这更使得鲁四爷讨厌,终被他辞退了。祥林嫂只能靠行乞度日。然后在一个风雨交迫的日子,在一个人人祝福的大年夜中死去。她死之前还念念不忘说:“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而鲁四爷却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大年夜中死去,可见她是一个谬种。难道人有选择什么时候死的权利吗?枉他还是个读书人呢!可见,当时人民受的是严重的封建宗法制度的摧残。
《祝福》中所描绘的鲁镇,就是封建迷信思想统治下中国农村的缩影。祥林嫂在年终祝福中无限凄苦地死去。而压迫者却在兴高采烈地为自己祝福。这一典型环境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尖锐的阶级对立。突出了悲剧产生的历史背影和社会腐败无能的根源。
鲁迅是站在辛辣讽刺和批判现实的立场上写这篇小说的,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财东家奢侈的祭祀祝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正是中国二三十年代穷人富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在这种对比中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小说中祥林嫂每况愈下的命运都通过祝福的特定场面来体现,捐门槛是对死后来生的一种祝福和希望,最后连这个希望都破灭了,那么,穷人的“福”从何而来?鲁迅留给读者一个深深的思考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了,祥林嫂的类似悲剧也不会再重演,旧中国的黑暗也会绝迹。我们是时代的新人,应有时代的精神,应勇敢地向我们自己的理想追求、拼搏!
读《祝福》有感 篇7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8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9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 20。
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10
《祝福》是一篇让我感觉很多的文章。在文章中,祥林嫂子的生活是坎坷的。她深受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和无人性的伤害。40岁时,她的头发是白色的,脸是无血的,就像一具直立的尸体,最终导致了生命的毁灭。
这样一个普通而简单的底层劳动妇女,只是想过上安全的生活,可以生存,但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虽然封建礼教的毒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人性的冷漠也不容忽视。这不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而且在当今社会也存在。
一位老人勇敢地抓住了小偷,但他周围的路人都在旁观,没有人帮忙;一位头发几乎全白的老人出现在公交车上。老人年纪大了,腿脚不灵活,行动有点慢。公交车司机不耐烦地催促老人快点,公交车上的乘客没有站起来让座;一个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的学生站在高楼顶上,想自杀。楼下的人不仅没有劝阻他,还让他想开车,相反,幸灾乐祸地喊道:跳啊!跳得快,为什么不跳呢?跳得快,为什么不跳呢?……生活中这些情况时有发生。我们不应该反省自己吗?反思以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扮演了一个只想看热闹,不为别人设定出地的旁观者的角色。
幸运的`是,还有一群人默默帮助别人,无私奉献。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就是其中之一。谢延信遵守妻子你死后,我必须好好照顾我的岳父和岳母的承诺。妻子离开后,他小心翼翼地照顾他的岳父和岳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几十年来,他没有抱怨。他一直支持两位老人和女儿。只有谢延信才能体会到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风风雨雨。谢延信就像一头瘦弱的老马,一步步登上善良的巅峰,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在这样一个提倡和谐社会的圈子里,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善良的本性,因为人性生来就是善良的,但他们不小心走错了方向。我们不乞求做任何惊天动地的伟大事情,只有本能地善待他人,让有困难的人看到一缕阳光,感受到一丝温暖,找到一点希望。善良的人性就像一朵娇嫩的玫瑰,只要我们能小心照顾,小心照顾,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残酷的玫瑰再次展现它的香味!祥林嫂子将永远成为过去,和谐的社会将不再有这样的悲剧!
读《祝福》有感 篇11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 20。
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12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有许多的坎坷,许多的挫折。但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努力奋斗,就一定会看到雨过天晴的彩虹。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曾明悦的小女孩在生活中遭遇的一些挫折,以及她战胜困难的故事。她在小学六年级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生前去医院看他时,他还高兴的说,等病好了,就带她和弟弟去海洋馆看白海豚,但现在爸爸再也不能带他们出去玩了。她每天晚上都把自己捂在被子里偷偷的哭,当我凝望着那幅“母女痛哭”的插图时,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她在学校时,被同学嘲笑。妈妈一天打两份工,早上送餐,下午去面包店当学徒。但工作不怎么顺利,送餐时出了车祸,肇事车主还误以为妈妈是碰瓷的。但命运并没有将她打败—她并没有沉浸在苦痛中,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面对现实。凭自己的努力撑起这个家,读到这儿,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小时候,我们总是生活在父母的臂膀下,体会不到现实的生活有多么的残酷,多么的无情。但现在我们长大了,不需要父母再关怀倍至的操劳了。我们要学会独立,学会面对现实,要像雏鹰学习飞那样,即使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依然保持坚强,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坚持这个信念,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翱翔于天际。
读《祝福》有感 篇13
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就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概括的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两种表现形式: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当女工,可以说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她在鲁四老爷家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残汤剩饭,工资十分低微,但她却十分满足。不仅卖力干活,而且“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并不认为鲁四老爷家压迫她,剥削她,反而对鲁家还有一种忠实得感激之情。这就是中国农民忠厚善良却缺乏阶级觉悟的悲哀。然而,连这样的时代也并不能维持太久,随之而来的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由于封建的“夫权”,她被婆婆绑架回去,而且卖给了深山里得贺老刘。好不容易和贺老刘在一起度过了两年对她来说已经非常幸福得时光。但很快,贺老刘病死,心爱得儿子阿毛也被狼叼去,大伯趁火打劫,前来收屋,她被封建得“族权”赶出深山,不得不再度到鲁家当佣人。而因为她的过去经历,在鲁四老爷心目中,她以成了“不干净”,“败坏风俗”的人,被无情剥夺了参与“祭祀’的权利。正当她困惑不解得时候,又受到封建”神权“的进一步打击。做了封建迷信牺牲品得柳妈得一番话,又向祥林嫂心灵深处狠狠得剜了一刀。当她支取历来积存的全部钱,指了门槛,她内心舒畅,坦然地回来,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转,得到的`却仍是“放着吧,祥林嫂”这样的拒绝。
祥林嫂已然已经受不住这个以外得沉重打击,她当时就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一个善良的灵魂被彻底摧毁,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终于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渊。
而然,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祥林嫂这一连串悲惨的遭遇,而在于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当成幸福。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剧中的最大悲剧。
读《祝福》有感 篇14
《祝福》由“我”的口吻介绍了鲁四老爷家曾经的仆人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儿子被狼叼走,使得她精神出现了问题,手脚也不在麻利,变得迷信。一系列的行为使其被赶出了鲁家,以乞讨为生。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是可怜的。两任丈夫,儿子先后去世,有这样遭遇的人,她一定是可怜的,但同时她也是可恨的。她不应该把自己的遭遇一遍遍的讲述了别人,以求博得对方的一声叹息、一声安慰、或者是对方的一个可怜的眼神。是她自己一直在自讨没趣,用自己血淋淋的痛苦来作为别人的谈资,自己破灭了自己的希望,自己让自己变得廉价。她一直活在过去的世界中,沉浸在痛苦中,不懂得万事向前看,一直在痛苦中沦陷。
另外便是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冷漠。鲁四老爷的封建思想与冷漠无情,使其将祥林嫂赶走了,断了祥林嫂的物质来源。柳妈则是断了祥林嫂的精神支撑,给祥林嫂的死亡加上了最后一把火。失去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吃撑,祥林嫂的死亡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觉得祥林嫂的死亡在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种解脱,毕竟“地狱的事谁也说不清”,死了最起码不在受折磨!
读《祝福》有感 篇15
高二之前,我还没读过原著,虽听过祥林嫂的大名,但她究竟有什么故事,我便不大了解了,当时只知道是一出经典老戏里的一个人物,仅此而已。由于"祥林嫂"名气太响,以至于自小便一直以为《祥林嫂》就是原著名字。高一暑假,一家越剧班子来我村演出,剧目就是《祥林嫂》。对于这出戏,村里年长的观众们多是不太喜欢的,比起凄凄惨惨的悲剧他们更愿意看热闹欢喜的故事,嫌这戏太冷清,不好笑。可能这也是《祥林嫂》这部戏一直鲜少演出的原因吧。不过我当时看了这戏的感受却是十分震撼的,情节的起伏、思想的波动在戏台上渲染的入木三分。戏唱完了,余兴未散,回家就在百度上输入"祥林嫂"。百度百科第一句话就给我带来了巨大惊喜——"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如此悲剧却用了 "祝福"二字作标题,此刻便更因作者精湛的讽刺艺术而佩服了。
这种讽刺艺术在我们所熟悉的另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那便是安徒生的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祥林嫂最终冻死在大年夜里,而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冻死在新年夜里,欢喜的日子里发生悲剧,仿佛在阳光下感到严寒,展现了悲剧在伤不在惨的魅力。"惨"指的是故事写了一件悲惨的事,而"伤"则是激起读者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感到悲伤。写一件悲惨的事情容易,可要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悲伤那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因此悲剧的"伤"比"惨"更能展现作者的功底。"女孩在夜里冻死",这只是一件悲惨的事件,读者只能感受到惨,却难以激发悲伤。而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她的死亡时,未曾用到一句"我好惨""我好难过"之类催泪悲情的句子,反而都是用"喷香的烤鹅"、"慈祥的奶奶"、"挂满礼物的圣诞树"、"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她脸上"这类美好的词句替代。作者虽未着墨她如何凄惨痛苦,但愈是提及这些美妙的事物,便愈是能令读者联想到她的现实是多么不幸,从而产生同情;当美好的幻象一幕幕从女孩的眼中闪现,读者们的心绪也便跟着产生波动,直至结尾潸然泪下。这便充分地达到了"伤"的效果。
借美好衬托悲伤,这一手法不仅出现于悲剧,在喜剧作品中也同样适用。如《大话西游》,谢霆锋对它的评价是"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而一篇了不起的悲剧,其魅力就在于它让人在平淡中感受到波动、在人群中感受到孤独、在温暖的阳光里让人倍感凄凉。这比直接浓墨重彩地唠叨"她好惨啊她好惨"更能打动读者。
至于《祝福》中的思想表现手法,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梁祝》、《一缕麻》等戏剧。
就以《梁祝》为例子。《梁祝》里面有坏人吗?没有。有人要问了:马文才不是坏人吗?当然不是。很多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梁山伯,总会给他树立一个boss,既然马文才是情敌,那boss的黑锅只能是马文才来背。可实际上《梁祝》整出戏里,马文才压根就没出场过,更没做过什么坏事,人家也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而且他也是明媒正娶并非逼婚,那么为什么会给人一种他是恶人的错觉呢?唯一的解释是他想追求祝英台,可英台是山伯的呀,山伯又是男主啊,我们惯常的思维里男主追女主天经地义,你马文才一个暗场的凑什么热闹!啥叫暗场?就是只活在他人台词里、连龙套都轮不着跑的角色。因此在获取观众的支持上,仅从这一点他就输给了享有主角光环的梁山伯。其实,倘若把《梁祝》这一标题改叫《马祝》那么马文才显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同情,观众们的骂声也会随之转移到梁、祝二人身上。细细一想,他从头到尾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自己按照正规的流程求亲,获得女方家长批准后,正风风光光的办着婚礼等着花轿子抬家来,冷不丁听说新娘子死了,自己还凭空落下个横刀夺爱的黑锅,岂不比窦娥更冤?在《梁祝》全戏里,马文才既无刁难过梁山伯,又未逼迫过祝英台,他仅仅是按当时社会最规矩的流程求亲,未做过一件不通情理的事情,那么显然他不是构成悲剧的反派。
既然马文才不是坏人,那么构成悲剧的坏人是谁?人们会想到第二个boss候选人:祝老爷。然而祝老爷也不是坏人。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祝老爷肯让女儿假扮男子去读书,这已经算是很开明了。同时对梁山伯也是以礼相待,之所以拒绝梁山伯也并不是因为嫌他家穷而是因为自己已经许诺把女儿嫁给马家。在这种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家庭,无故悔婚绝对是一件很缺德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家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拒绝的梁山伯。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马文才和祝老爷都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按照那个时代正确的制度、正确的流程、正确的道德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既然没有坏人,又为何会造成悲剧呢?这就正好引出了这部剧比其他戏剧伟大的地方:错误的不是个人而是时代。
通常的戏剧、小说作品中,悲剧往往是由一个坏人引起的,当结尾主角打败那个坏人后就立马天下太平了。可《梁祝》这部戏里都是好人啊,为什么好人在遵循制度的同时还会酿成悲剧呢?那么原因就不是出在人身上,而是出在制度身上。是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遵守这个不良制度的人,不过是该制度操控下的一个可悲的傀儡(包括遵守该制度去"害人"的以及因遵守该制度而"被害"的)
与《梁祝》类似,《一缕麻》也是全程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在遵纪守法,却也因此接连酿造了好几起悲剧。
如此看来,祥林嫂的故事就与他们太相似了。她所遭遇的四叔等人也不算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封建社会里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她所受到的也是封建好人们"遵纪守法"所引起的悲剧。不过祥林嫂又比上述两部戏曲的主角要更倒霉一些:
《梁祝》里头,祝老爷对梁山伯是以礼相待,后来又觉得过意不去还不停的送金送银给他。马文才压根就不认识梁山伯,更不可能刁难他。梁山伯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气死的。
《一缕麻》的男主更是人生赢家。一个傻子娶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虽然中途运气不好得了病死掉了(故事本可以就这样结束,不过如此岂不是和梁祝太过相似?)就在大家哭灵的时候,这傻子又活了,而且智商就像吃了脑白金+黄金搭档一样噌的一下从0飙升到 20。
那么祥林嫂遇到的人显然都比他们俩遇到的要狠得许多。先是被婆婆出卖,再是被四叔扫地出门,即便是中途短暂的与老六一起的幸福时光那也是靠被婆婆贩卖这一悲惨遭遇所带来的。然而祥林嫂与梁山伯、荣少爷的不同不仅在于外界遭遇,在自身个性上祥林嫂也与他俩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同:
梁山伯是太过被动,什么好运厄运都是等着它来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如果不是祝英台给他机会,他压根没有爱情;而遇到困难之后他也一点都不知道反抗、不懂得如何应对困难、没有为两人的爱情想过一丝解决困难的主意。有时候观众就会想,这呆头鹅要是主动点或者机灵点说不定就能把悲剧变成喜剧了。那么这一假设在《祝福》里得到实验:
祥林嫂与梁山伯在这方面是很有区别的:她是知道反抗的,是动过脑子的,她为了摆脱厄运是采取过各种措施的。她不像梁山伯那样被动无主见。然而即便如此,为何她最后还是悲剧了?因此不论梁山伯还是祥林嫂,他们的问题都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制度问题。祥林嫂真正的敌人不是四叔也不是四婶,而是制度。毕竟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下,全世界遵循该制度人都会是她的boss。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江河,那么制度、礼教就是一场风浪,她陷落了封建礼教制造的漩涡里,试图游出来,然而整条江河都是漩涡,她刚从这里游出来,转眼又卷到了另一个漩涡中。虽然我们在心灵鸡汤里常看见"想要摆脱困难、求幸福只能靠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之类的字句,然而在时代的波涛里,有时候问题还偏就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是真的就出在时代上。真正能让她摆脱苦难的方式,就是等封建时代的风浪平息了,这些漩涡才会消失,她才能游到岸上。
从上述几篇作品里,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启发:
在畅销书中,所有的坏事尽可以由一个反派、一个坏人来做;可是在伟大的作品里,反派不一定是坏人A或坏人B,而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气、制度。而遵循这些制度的好人,往往成为酿造主角悲剧命运的反派。《白蛇传》里面的法海就是典型的做了一件正确的坏事。如果悲剧只是由一个坏人酿造,那问题也就只局限于这一个坏人;而好人与制度所产生的悲剧,那便足以折射整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16
鲁迅先生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家,前不久读了他的一篇小书《祝福》心中感受颇多。这本小说也让我看到了那个黑暗的封建时代。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可以说她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出没有一处不悲惨的地方。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可是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思想的束缚。在她的丈夫死去以后,她的婆婆竟然要将她卖给其他人。当时的祥林嫂还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她逃走以后跑到镇上一位地主家里面当佣工,可是没想到,没过多久就被婆婆给抢走了,卖到贺家。
她一开始的时候是想反抗的,可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只能够顺从。比较幸运的是,她的丈夫贺老六是一位比较淳朴的农民,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没多久就有了儿子阿毛。很多人都觉得而且包括祥林嫂,自己也觉得自己可以过上一个好日子了。但是天不遂人愿,谁也想不到贺老六因为伤寒让自己的病复发而死,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也因为一次外出的时候被狼叼走给吃掉了。她的大伯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天煞孤星,所以将她赶出家门。就这样嫌少,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她已经彻底崩溃了,最后在别人庆祝新年的时候她被冻死了。我们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极其悲惨,一开始的时候她是一个善良淳朴并且顽强的农村妇女。可是她出生的时代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以没有人会关心她的命运,所以她会被践踏破坏。
以小见大,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文笔中见到当时我国的情形。因为祥林嫂只是当时我国封建社会许许多多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这些妇女的一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下许多普通母亲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向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劳动妇女的践踏和迫害。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本质。也许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会写下这篇小书向我们揭示当时中国的黑暗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篇小说让我读懂了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黑暗的社会,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出生在如今这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17
当我看完了鲁迅先生的《祝福》之后,心十分的沉重,本文讲了祥林嫂因为自己的两个丈夫和孩子都死了,而被大家所鄙视,尽管她捐了一个门槛,但还是没有改变大家对她的鄙视,最后她在新年中死去。
因为当时的人都相信好女不嫁二男,因此对于祥林嫂便充满冷淡,鄙视,那时的人们多么愚昧,无知。不光是他们,连祥林嫂也相信好女不嫁二男这一句话,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祥林嫂·用自己的血汗钱,买来了门槛·,让成千上百的人从上面跨过,为的就是赎罪,不让自己死后被砍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可是人们还要那样对待她,四婶打发她走,不让她在这工作,让她成为了乞丐;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便变成了渣滓,不但不给予她同情,反而让人觉得厌烦。
看完了这本书,我厌恶当时的封建社会思想,但又感到十分幸福,因为我出生在这样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
读《祝福》有感 篇18
鲁迅先生的文章。一个听似很美的名字,却演绎着十分悲切的故事。
第一次接触它时,才一年级。那是和奶奶一起看戏时接触到的。那时侯,坐在离台很远的地方,远远的只能模糊看到一个衣着佝偻的老太太提着一只篮子,在一户人家的门口徘徊抹泪,看样子好象是被人赶出来的。于是,便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怜悯。只是怜悯,没有别的感情。
过了很久,大约是三年级了吧,第二次在书本上看见了《祝福》的影子,那是哥哥的语文书。翻了看看,祥林嫂的身影在眼前晃。只有两种感觉:可怜。愤怒。觉得老了的祥林嫂特别可怜,既没了丈夫,又失了孩子,而且遭受人家的嘲讽,最后给逐走成乞丐——死了。至于那些人,太可恶,太坏,不仅不给予同情,还骂她、赶她,有没有道德?
这种感觉很快就忘了,直到今年看到全版《祝福》。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祥林嫂向人们诉说她的孩子却遭嘲讽的片段:“……她就只是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难道,难道人们不能理解一个女人在丧夫之痛后得到的一个天大的喜讯——孩子,她几乎是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可是很不幸,上天又把礼物收了回去,她就一无所有了——丈夫没了,孩子没了,希望也没了。那么,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难道,连一点点回忆的时间都不能让她拥有么?那么这太残忍了。是的,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就把它当作儿戏来耍。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她命运多舛,一桩一桩的不幸就像一把又一把尖刀,插在她脆弱的心脏,使她终于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悲惨地死去。她在春天来到,又在春天死去,那封建的网一直一直照在她的头上,使她没有了春天,永远只能拥有毒热的夏天、忧伤的秋天和残酷的冬天。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我,最终——无语。
《祝福》的最后说:“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扫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我合上书。忽然间,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阳光撒在书面上,祝福两字显得更加夺目、耀眼,似乎在为旧社会的女人默哀,为现在喜悦......
读《祝福》有感 篇19
一位名叫大卫的美国孩子,因为父亲的一元钱,成为了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这你相信吗?如果你不相信,那你就错了。一个人有了梦想,就等于有了成功的一大半。今天我就读了这样一个难以置信的故事,名字叫《一枚硬币的祝福》。
大卫小时候很贫穷,十二岁那年,当其他同学都得到了圣诞节礼物时大卫的父亲却只给了他一枚硬币,父亲让大卫买一份,大卫买下报纸,看了一篇介绍喜剧演员经历的介绍,大卫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喜剧演员,许多看过去,他真的成为了一名喜剧演员。他回忆过去,别人仅仅得到礼物,而我却得到了一个梦想。
当大人准备送我们一个昂贵的小汽车时,最好先考虑送他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天空——梦想。也许一个梦想只花一枚一元的硬币,但这一元硬币买来的梦想却能享用一生。有些时候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是在偶然间铸就的,就像大卫一样。只有抓住那“偶然”提供的灵感,付出行动,坚持下去,才能成功。你想成为什么人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到底能成为什么人,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人。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只要有了梦想,并朝梦想努力,就能成功。
虽然现在我还没有办法长大,实现我的梦想,但是,现在我一定要打实基础,努力实现我的梦想。
读《祝福》有感 篇20
鲁迅先生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家,前不久读了他的一篇小书《祝福》心中感受颇多。这本小说也让我看到了那个黑暗的封建时代。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可以说她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在她的身上我们看不出没有一处不悲惨的地方。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可是因为受到封建礼教的思想的束缚。在她的丈夫死去以后,她的婆婆竟然要将她卖给其他人。当时的'祥林嫂还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她逃走以后跑到镇上一位地主家里面当佣工,可是没想到,没过多久就被婆婆给抢走了,卖到贺家。
她一开始的时候是想反抗的,可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只能够顺从。比较幸运的是,她的丈夫贺老六是一位比较淳朴的农民,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没多久就有了儿子阿毛。很多人都觉得而且包括祥林嫂,自己也觉得自己可以过上一个好日子了。但是天不遂人愿,谁也想不到贺老六因为伤寒让自己的病复发而死,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也因为一次外出的时候被狼叼走给吃掉了。她的大伯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天煞孤星,所以将她赶出家门。就这样嫌少,成为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她已经彻底崩溃了,最后在别人庆祝新年的时候她被冻死了。我们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极其悲惨,一开始的时候她是一个善良淳朴并且顽强的农村妇女。可是她出生的时代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以没有人会关心她的命运,所以她会被践踏破坏。
以小见大,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文笔中见到当时我国的情形。因为祥林嫂只是当时我国封建社会许许多多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这些妇女的一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下许多普通母亲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向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劳动妇女的践踏和迫害。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本质。也许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会写下这篇小书向我们揭示当时中国的黑暗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篇小说让我读懂了封建社会是一个非常黑暗的社会,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出生在如今这个时代。
读《祝福》有感 篇21
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会有许多的坎坷,许多的挫折。但只要我们咬紧牙关,努力奋斗,就一定会看到雨过天晴的彩虹。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曾明悦的小女孩在生活中遭遇的'一些挫折,以及她战胜困难的故事。她在小学六年级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生前去医院看他时,他还高兴的说,等病好了,就带她和弟弟去海洋馆看白海豚,但现在爸爸再也不能带他们出去玩了。她每天晚上都把自己捂在被子里偷偷的哭,当我凝望着那幅“母女痛哭”的插图时,我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她在学校时,被同学嘲笑。妈妈一天打两份工,早上送餐,下午去面包店当学徒。但工作不怎么顺利,送餐时出了车祸,肇事车主还误以为妈妈是碰瓷的。但命运并没有将她打败—她并没有沉浸在苦痛中,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面对现实。凭自己的努力撑起这个家,读到这儿,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小时候,我们总是生活在父母的臂膀下,体会不到现实的生活有多么的残酷,多么的无情。但现在我们长大了,不需要父母再关怀倍至的操劳了。我们要学会独立,学会面对现实,要像雏鹰学习飞那样,即使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依然保持坚强,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坚持这个信念,相信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翱翔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