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由常生龙所著,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读书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也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加强,这是一段漫长的修行,但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会寂寞。下面是我读完此书之后的一些感受时代变迁,科技进步,作为教育者,需要不断的跟着时代成长。如何成长?
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我觉得最好的成长,就是丰富自我的阅历。书中精选了好多作者的研究,有关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有关于籍,教育和生活的,还有提到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和变革即未来等五大方面。每一篇文章都从作者不同的视角去阐述了其中的利弊,有着启迪和唤醒作用,需要细细品味。不管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还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话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时代背景,准确的说,经济和条件允许,行万里和读万卷书,都是当今时代必须去尝试,去体验,去努力成长。其中读万卷书,是成长过程中最经济实用的办法。
书中还提到教书是为了无须教。我是挺想实现这以目标的,但是如何做到无须教?目前我在课堂上的做法就是布置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希望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找到我预设的问题,并在学习过程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我在预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段留意学生的情况,如果有学生有疑问,就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如果有大多数学生问到了同一个问题,则需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讲述这个问题,如果学生都会的问题,就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自己说出自己自主学习的情况。这个对于预留课堂时间自主学习是做到了,可是在学生展示方面还是比较欠缺,这种操作也在根据学习内容在不断的调整着,具体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担心的事?想改变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实现教是为了无须教,但是对于效果,我还是不能胸有成竹。
希望我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实现书中所说:教是为看实现不需要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2
假期里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读后收获很多。李镇西老师说,读书的秘诀无非就是联想和思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联想,在思考,在反思。
书中“教学始于技巧”一文,给我的印象很深。这篇文章是常生龙先生读了美国非凡学校集团领导者道格莱莫夫撰写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之后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莱莫夫总结的五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杜绝退出。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课堂。
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活跃。而有些班级课堂很沉闷,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我们有时会觉得这一个班孩子都不喜欢表现。读常生龙先生写的“教学始于技巧”,我反思了我们的`课堂,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在课堂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级,”我不知道“是这些孩子的口头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赶进度等原因,我们往往不再追问,而是另选一个孩子来回答,从而让那些想躲避老师提问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间。而”杜绝退让“这一原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孩子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
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说”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声,我们就去提问另一个孩子,在他人给出问题的答案之后,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给出引申问题要求他继续作答。当学生发现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那种企图逃避回答问题的学生存在,每个孩子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我想这也是那些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老师的秘诀。
感谢杜组长推荐的这本好书。新的旅途即将启程,我会继续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并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起共沐书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3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是常生龙先生根据多年的阅读,精选50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对于从事教育的我们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书中涉及的内容于我而言实乃博大精深,而我只窥得冰山一角。
一、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自己先变成孩子,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个法宝。于永正老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这句话反映出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于永正老师教了一辈子书,致力于对孩子的研究,研究孩子的天性,研究怎样把自己融入孩子的群体,以至于自己就成为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童心未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教师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和宽容学生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学生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遵循教育的规律,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二个法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人们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不是靠语言规则而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生涯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训练自己,提高朗读的水平。孩子们正是在他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言,培养语感,产生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方式。
以身示范,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三个法宝。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他在学生面前总是穿戴整齐,从不随意;批改作业,课堂板书,字都写的工整认真,没有丝毫的潦草;跟孩子们一起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做,而不仅仅是做一名指挥者。大德无形,大教无痕。于永正老师总是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信当我们学会运用于永正老师的三个法宝时,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做一个挺直腰板的教师。
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例如“人”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一撇一捺,但它所包含的意思却并不简单。“人”字的外形像极了一个左右脚分开,稳稳当当,站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他挺直了腰板不卑不亢,堂堂正正。作为教师,怎样培养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呢?有人说:“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要担起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并不容易。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挺直了腰板做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才能够真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生活中以讹传讹,人云亦云的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吴非说:“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教参,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教师自己不迷信专家,不迷信书本,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所教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才能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有独立思考的学生才会慢慢多起来。
2、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取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只有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挺直腰板,让自己的课堂熠熠生辉,在这样的课堂成长的学生,自然也就容易成长为一个站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三、做一个爱阅读的教师。
大量的,广泛的,坚持不懈的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名师捷径是“阅读——反思——实践”。王崧舟告诉大家,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新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地邂逅。作为教师,唯有孜孜不倦的读书,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学生的智慧。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4
假期里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读后收获很多。李镇西老师说,读书的秘诀无非就是联想和思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联想,在思考,在反思。
书中“教学始于技巧”一文,给我的印象很深。这篇文章是常生龙先生读了美国非凡学校集团领导者道格莱莫夫撰写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之后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莱莫夫总结的.五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杜绝退出。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课堂。
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活跃。而有些班级课堂很沉闷,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我们有时会觉得这一个班孩子都不喜欢表现。读常生龙先生写的“教学始于技巧”,我反思了我们的课堂,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在课堂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级,”我不知道“是这些孩子的口头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赶进度等原因,我们往往不再追问,而是另选一个孩子来回答,从而让那些想躲避老师提问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间。而”杜绝退让“这一原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孩子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
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说”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声,我们就去提问另一个孩子,在他人给出问题的答案之后,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给出引申问题要求他继续作答。当学生发现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那种企图逃避回答问题的学生存在,每个孩子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我想这也是那些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老师的秘诀。
感谢杜组长推荐的这本好书。新的旅途即将启程,我会继续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并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起共沐书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5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一本夫子自道的好书——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专家教师,由这样读书成癖的专家教师谈读书,没有比他更有说服力的了。作者把自己从读书的身体力行中所引发的思考,得到的好处,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同时也为他所读的书作了最适切的推荐和导读。对于读者来说,不啻为一份难得的文化“福利”。
我于这本读书之书,最为动心处多在《名师成长之路》《阅读,是为了活着》《教师要挺直腰板儿》以及《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等篇什。仅为完成这篇读书笔记之目的计,这三五篇文字大抵也足以用来作为引发议论的凭藉了——当然若为更多的收益之目的计,则还是老老实实地逐篇阅读为好。何况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所开出的书单,为我们阅读的进一步延伸省下了太多搜寻之苦和选择的彷徨,实在应该报以最诚恳的谢意。
与作者相比,阅读的怠惰和偏狭令我汗颜——尤其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怠惰和偏狭实在是致命得很。下面言归正题,结合本书阅读体会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生活,兼及读书与语文教师成长的关系,读书于教育的意义等话题。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是句老掉牙的老话,其真理属性却偏偏为我们每时每刻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所不断证明。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我有过太多这样的尴尬时刻。
作者在《名师成长之路》中所谓“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是一句为无数名师的成长与成功证明了的大实话。他转述王崧舟老师的话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从理论的角度看,这样的认知本该为所有的教师所具备,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被所有的教师自觉践行。于是,教学中源自读书少、底子薄的捉襟见肘成为了常态。我们不读书或少读书,就只能依赖于教学参考书;我们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自然就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教学就缺乏自信和开放心态。于是,束手束脚,亦步亦趋,功利化教学日益严重。阅读的匮乏必然导致思考匮乏。思考匮乏,从大处看,必然导致对教学本质的认知匮乏;从小处看,必然导致对教材深入解读和分析能力的匮乏。在教学实践中,阅读和思考的匮乏则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泛化、无根化。因为教学常常处于无根状态,诸如浅尝辄止,语焉不详,或王顾左右等种种教学的尴尬局面就层出不穷。自己所读不多,所思不深,能够给予学生的自然就更少更浅了。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自信就会渐渐丧失,教师离职业倦怠甚至职业恐惧也就不远了。
作者引述程红兵老师的观点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与学生形不成“知识落差”。我以为这是切中肯綮的批评。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从自己的实践和观察中找到足够证明这种批评的事实依据并不难。事实上,因为学科性质等因素,不读书的非语文教师可能更多,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首先作出反思:不读书,何以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探究乐趣和师生互动共进的生命感的课堂?不读书,又何以在互联网时代做一名自信有底气、幽默有活力、敢于敞开心扉应对学生挑战的专业化教师?
作者在自序中描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两件小事,以说明工作和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作为读者,我们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事实就是如此。任何无视“前人的力挺”而懒于和前人对话,惰于向前人汲取营养的后来者,都必然地要多走弯路,甚至无路可走。
二、功夫在诗外
像常老师这样专注于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借书籍之力开拓自己的教育人生,应该是一条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还是一条捷径。循此捷径,努力实践,我想大部分教师都能有所收获,其中胼手胝足、不遗余力者必有大收获。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自觉的认识。
在教育的意义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教育准备的事;“功夫在诗外”,说的也是教育准备的事。教育的准备,我认为“利其思想”比“利其器”更为重要,“利其思维”比“利其器”更为重要。我们常说“厚积薄发”,“厚积”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当然读书之要害,绝不是为了把自己弄成“两脚书柜”,而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和学生形成“知识落差”,应该追求和学生形成“思想落差”、“思维落差”和“视野落差”。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掌握比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应该追求站在更高的思想和思维海拔,拓展更广的人文视野。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的意义上做一名教师,而不仅仅在职业的意义上。退一步,即使是做一名职业意义上的教师,我们也还是需要与学生保持相当的思想/思维/视野落差,才不会早早地陷入职业危机。
作者援引吴非老师的话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正是为了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独立思考”实际上是在“道”的高度诠释了“功夫在诗外”的意义,而在“术”的层面,读书当然也是实践“功夫在诗外”的主要途径。读书在“术”“道”两个层面对教学起到的巨大支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应该感谢长期的文学阅读,特别是诗歌阅读(包括实践)。最起码,阅读让我不会轻易相信教学参考书,更不会满足和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我更愿意尝试在教学中发挥独立思考的优势。长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包括旧诗和书评写作)本来是作为一项业外的爱好而占据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它还在自发期的时候,并不显见其对职业的助力,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愈见成熟,其不计后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就产生了意外的收益——至少,它让我的教学因为更多的左右逢源而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不受一些人们津津乐道的教学规定性的制约。
但是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我不计后果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相对狭窄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上,忽略了与教学相关度更高的专业阅读,我的教学也常常缺乏来自专业阅读的有益营养,因而常常是感性的自由发挥有余,理性的规律寻找和整合不足。现在看来,这是我亟需改进的地方。
当然就算如此,我仍然无意于过分强调读教育教学专著对于教学的功利意义,事实上也不会因为多读了几本教育教学专著就能立竿见影地改善教学。读书对教学的作用正如食物对人的作用一样,是一个长期浸润、兼收并蓄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从“积淀”到“创生”的转化过程。正像人们不会过分迷信来自某一类“食物”的营养,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加庞杂的、去功利心的阅读;我希望做一个阅读上的“杂食”者,并收获阅读本来意义上的快乐。我希望自己的阅读和教学建立起一种类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关系。
另外我想强调,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首先是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发展的前提之一,其自身的发展多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读书于教师,又不是充充电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个源源不断持续给力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升华的生命运行过程,这个过程依然是以自觉地兼收并蓄为本质特征,而这个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影响力——我希望以身体力行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
三、读书即生活
作者引用高万祥老师的话认为,“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生活中一切的丑陋都和这个姿态的缺失有关”,“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教育”,可谓至理名言。
作一点简单的逻辑推理: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美”(完善)的人,但是如果教育缺失了“真正的阅读”,这个“为了”就难以实现;没有“真正的阅读”,人类生活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丑陋”。由此可见,作为主要承担实现这个“为了”的责任的教师,其阅读的意义有多大。教师以自己的阅读影响学生的阅读,以自己的转化促进学生的转化,从而完成教育培养“优美”(完善)的人的终极目标。这就是阅读于教育的意义。愿以此与我的同仁共勉。
作者转述的高万祥老师关于阅读的另一个阐述是,真正对人的精神成长有重要作用的阅读是经典阅读;而没有经典阅读的语文教师,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底气。他还强调,“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他的职业竞争力就减弱了一半”。
我非常认同这些阐述,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经典阅读方面为学生作出应有的示范,特别希望能够继续自觉地投身于文学写作,并更多地重视学术写作,既为强化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更为真正成为能够引领学生阅读成长的导师。基于这样的自我期许,我很乐于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6
“修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旨在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将“读书”这一活动的境界提高了,将“读书”与“教师”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读书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个人修养水平。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作者是特级教师常生龙。常老师在书中说到“选择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期望通过阅读来为自己增添智慧,厚实精神底色”。常老师将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十年间阅读了500多本书,并且为每一本书写了读后感,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就是收录了作者对50本经典著作的读后感受。
本书分为五个专辑;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每个专辑的侧重点不同。既有最接地气的有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书籍,又有理论层面的教育原则、教育策略,既立足当下,又展望未来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开篇作者通过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揭示了让学生喜欢的诀窍,作者分别从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中总结出了三个诀窍:“让自己先变成孩子”“遵循教育规律”“要时刻以身示范”。郭振有先生说过:“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感人故事被学生在校园里或者网络上传颂,那你一定是一名非常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在教师群体中有一些出类拔萃的教育者,我们称之为“名师”,他们或者上课幽默风趣,或者教学质量优异,或者充满人格魅力,或者不停地跋涉探索,寻找教育真谛。他们的成长历程或许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阅读。在“名师成长之路”这一环节,作者从《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中总结提炼,强调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几乎所有的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教师的底蕴是靠教学堆积起来的。华应龙分析道,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激情昂扬,自信慢慢,有底气;不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则习惯照本宣科,缺少自信,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读书既可以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也可以不断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的相关领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伙伴、朋友,“教师蹲下,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风挡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这几个排比加比喻,将师生关系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教师与学生共生共存、相互成就。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告诉我们要担负起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要做一个善于独立思考、情感健全的人,不仅要自己会读书、会思考,也要引导学生会读书、会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挺直腰板儿,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自然也就容易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掩卷沉思,《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常生龙老师向我们推荐了50本书,也告诉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困惑和难题,可以再书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也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最好方式,要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一路读书,一路修行,坚持读书,我们会发现书中的万千风景,正如《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封面上的那句话“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7
读完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闭上眼,脑子里会闪现出无数的经典话语,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已经深深体会到阅读对于一位教师的重要性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
对于读书为什么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为我们做以解答,王崧舟认为读书是“读书_底蕴_教学”的转化过程。于永正说,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近些年,大家已经越来越重视阅读了,为了让老师,让学生保持阅读,学校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最终也是只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阅读应该像闫学老师说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应该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额外的劳逸。
爱看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妙语连珠,也能够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远。很多老师总是疲于工作,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但其实,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时点滴时间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阅读对我们的工作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转化成我们的内在修养,在课堂中取得成效。
当教师真正的走进阅读,那么孩子们也会跟随着老师的步伐,走上阅读的道路。而如何能让孩子完全的'爱上阅读,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在,很多学校确实是很重视阅读,为了让孩子能够阅读,学校精心为孩子设计了阅读检测,阅读试卷,阅读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些活动确实会督促孩子当下进行阅读,但这样的阅读是不会长久的,孩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说为了得到大人奖赏,这是功利性的阅读,而不是自发的,长久的阅读。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要让阅读内化成孩子的一种习惯。习惯是在环境中培养的,当孩子在家里,看到父母总是在捧书阅读时,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会捧起书开始阅读。当孩子在学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各种知识,各种文化信口拈来时,孩子肯定会向往从书中学到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
正如书的题目所说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修炼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学生,感染身边的同行者,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事业。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更加充实和丰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8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xx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9
假期里阅读了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这本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读后收获很多。李镇西老师说,读书的秘诀无非就是联想和思考。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联想,在思考,在反思。
书中“教学始于技巧”一文,给我的印象很深。这篇文章是常生龙先生读了美国非凡学校集团领导者道格莱莫夫撰写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之后自己的感受。文中提到了莱莫夫总结的五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杜绝退出。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课堂。
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会发现,有些班级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活跃。而有些班级课堂很沉闷,回答问题的孩子寥寥无几。我们有时会觉得这一个班孩子都不喜欢表现。读常生龙先生写的“教学始于技巧”,我反思了我们的课堂,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在课堂提问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愿作答的孩子,尤其是高年级,”我不知道“是这些孩子的口头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赶进度等原因,我们往往不再追问,而是另选一个孩子来回答,从而让那些想躲避老师提问的孩子找到了躲避的空间。而”杜绝退让“这一原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个孩子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避提问。
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说”我不知道“或者默不作声,我们就去提问另一个孩子,在他人给出问题的答案之后,一定要让这个孩子再次回答该问题,必要的时候还要给出引申问题要求他继续作答。当学生发现身处必须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的课堂文化场中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估,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那种企图逃避回答问题的学生存在,每个孩子都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我想这也是那些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老师的秘诀。
感谢杜组长推荐的这本好书。新的旅途即将启程,我会继续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并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起共沐书香!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0
一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
常龙生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一、教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二、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一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诉说“该怎样做”,即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至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点距离;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则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试之愿。诚如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XX”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1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
1、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2、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的。导入部分,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习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4、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会发现,儿童正逐渐丢失羞耻心,变得无所畏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信息资源占据了儿童的时间,良莠不齐的知识进入他们的大脑,儿童成人化日趋严重。没有羞耻心和敬畏感、没有思考力,儿童犯罪屡见不鲜。若干年后,今日的儿童将会成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物欲膨胀、信仰缺失的时代,社会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转型、尊重个性。让孩子远离轻浮喧嚣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5、让孩子爱上学习。
老师们常常奇怪为什么自己反复讲的东西学生总是记不住,原来是这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得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老师所讲的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
由此可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授课方式比学科和教材内容重要。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其实,阅读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
一个好读书的民族,幸福指数高,社会问题少。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但书籍确实能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阅读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事实还证明了阅读是一剂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批判性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课程,阅读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只读教科书上的东西,未来的人生只能走进死胡同。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政府、社会、学校应该联合大力鼓励、倡导读书运动,形成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全民阅读的环境。我们要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阅读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网络、报纸的阅读,那些阅读是浅层的信息的浏览,充其量增加了许多莫名的烦恼。
只有深层的阅读,让灵魂完全与哲人对话,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精神的滋养与洗礼,让自己不断的获得丢弃再获得再丢弃的过程。
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2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xx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3
细细品读完《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其中第二辑中的《名师成长之路》、《阅读是为了活着》让我有很深的感触与认同感。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读书感受谈谈体会。
《阅读是为了活着》这一章节中说到: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我们的人生之旅自然会更加充实和丰富。确实是这样,从大学读书起,我就养成了枕上读书的习惯。每晚睡前非要在枕上看会儿书不可,方可安心入睡。因为有睡前读书的习惯,于是我的床头总是堆满了报纸、杂志、教学书籍……而且看书时,我还喜欢随手在书上这边划划、那边标注一下,或是随手记下自己的体会、感悟之类的,因此,床边还杂乱地搁着一些笔、本、纸等,用儿子的话来说,这床名副其实是个猪窝(本人和丈夫都属猪)。就因为这嗜好,儿子也“近墨者黑”,也习惯上床捧一本书。要是在冬夜,蜷缩在暖融融的被窝里读书,实在是一件分外幸福的事儿。我读书我快乐,“有书好读心也暖”。读书,是一段快乐的心灵之旅,放松身心的健身运动。有书在握,静心慢读,把萦于心漫于脑的世念俗虑都抛在身外……
枕上读书,古已有之。据说毛泽东主席也喜欢枕上读书,一代伟人尚好如此,可见枕上读书之魅力所在。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倒是不想这样功利地读书,而是天马行空任意在书中徜徉,我更喜欢“书中自有颜如玉”般的率真。读到伤感处,止不住泪眼朦胧;看到精妙处,忍不住拍案叫绝;翻到诙谐处,憋不住哑然失笑。许多时候,物我皆忘,书人融合,任自己的思维和情感随书中文字的跳跃而放肆宣泄。徜徉在书海里,我看到了如花笑靥,读出了似水柔情,流连在书丛中,俯仰顾盼,感觉生活是如此美妙芬芳,世界是如此千娇百媚,枕上读书梦也香!枕上读书之乐,乐在其中。古人说:书深人贤。一本好书,书里所写的东西,大多是作者长期思考的思想结晶和实践积累,为读者省去了许多不该走的弯路,花较短的时间就能够很好地获得人家千辛万苦才提炼出来的精神智慧,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宝贵的经历经验,何乐而不为呢?
《名师成长之路》这一章节中说到: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是啊,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书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的我,在这点上深有体会,读书、写作、反思、实践,一路走来,虽没有成为名师,至少让我的教学实绩一直名列前茅,也让我在35岁前成为学校最年轻的高级教师;读书也让我成为十五年前学校唯一的教育硕士。这一切的取得都是源于没有放弃读书,把读书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的需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读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回忆每个人的成长,谁没有几本印象深刻的好书像灯塔一样,照亮着自己的人生呢?
读书贵在坚持。作为一名教师,广阔的教学视野依赖于我长期的枕上读书——广博的阅读,阅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每天读书是我作为教师的一种习惯。无论是寒暑假还是节假日,邀旨趣相近的三五好友(同行),不受生活的时间、空一起来读书、分享、交流、思考、辩论,把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各自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如沐春风!每当被孩子们那信赖的目光和真挚的声音包围时,为师的心灵就会徜徉着一种诗意和温暖!
经济低迷时,读书来解惑。经济要振兴,文化需先行。现在新形势的境况下,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信心从何来?那就是读书,从阅读中获取力量,从文化、文学作品、实时报道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振奋我们的精神和信心。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那么,作为一所学校,应该营造一个书香校园,让快乐读书不仅仅是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活动,更是一种静悄悄的变化,是一种师生之间相互感染的氛围,是一种逐步积淀、逐步提升的变化!作为我们家乡宜兴,更应该打造一个书香城市,让更多的人拥抱阅读,守望读书精神!时下的艰辛也许更易促成全社会的读书风气,在阅读中让我们发现一种肯定的力量、前行的动力,一种激励我们拼搏、不懈追求的力量吧!让我们一起来读书,见证更好的自己!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4
打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时,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心得: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5
打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时,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心得: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6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收录了常龙生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常龙生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一、教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二、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
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一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诉说“该怎样做”,即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至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点距离;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则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试之愿。诚如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7
闲暇时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打开浸着墨香的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作者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犹如一张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骥读上几本,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这是一本阅读方法指南。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只需浏览,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阅读中找回自己。”能静心每周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汲取越来越多的知识营养,获取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热爱读书的人,知识不会老化,善于读书的人,才思不会枯竭。
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扉。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8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是一本夫子自道的好书——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专家教师,由这样读书成癖的专家教师谈读书,没有比他更有说服力的了。作者把自己从读书的身体力行中所引发的思考,得到的好处,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同时也为他所读的书作了最适切的推荐和导读。对于读者来说,不啻为一份难得的文化“福利”。
我于这本读书之书,最为动心处多在《名师成长之路》《阅读,是为了活着》《教师要挺直腰板儿》以及《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等篇什。仅为完成这篇读书笔记之目的计,这三五篇文字大抵也足以用来作为引发议论的凭藉了——当然若为更多的收益之目的计,则还是老老实实地逐篇阅读为好。何况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所开出的书单,为我们阅读的进一步延伸省下了太多搜寻之苦和选择的彷徨,实在应该报以最诚恳的谢意。
与作者相比,阅读的怠惰和偏狭令我汗颜——尤其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怠惰和偏狭实在是致命得很。下面言归正题,结合本书阅读体会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生活,兼及读书与语文教师成长的关系,读书于教育的意义等话题。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是句老掉牙的老话,其真理属性却偏偏为我们每时每刻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所不断证明。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我有过太多这样的尴尬时刻。
作者在《名师成长之路》中所谓“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是一句为无数名师的成长与成功证明了的大实话。他转述王崧舟老师的话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从理论的角度看,这样的认知本该为所有的教师所具备,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被所有的教师自觉践行。于是,教学中源自读书少、底子薄的捉襟见肘成为了常态。我们不读书或少读书,就只能依赖于教学参考书;我们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自然就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教学就缺乏自信和开放心态。于是,束手束脚,亦步亦趋,功利化教学日益严重。阅读的匮乏必然导致思考匮乏。
思考匮乏,从大处看,必然导致对教学本质的认知匮乏;从小处看,必然导致对教材深入解读和分析能力的匮乏。在教学实践中,阅读和思考的匮乏则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泛化、无根化。因为教学常常处于无根状态,诸如浅尝辄止,语焉不详,或王顾左右等种种教学的尴尬局面就层出不穷。自己所读不多,所思不深,能够给予学生的自然就更少更浅了。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自信就会渐渐丧失,教师离职业倦怠甚至职业恐惧也就不远了。
作者引述程红兵老师的观点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与学生形不成“知识落差”。我以为这是切中肯綮的批评。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从自己的实践和观察中找到足够证明这种批评的事实依据并不难。事实上,因为学科性质等因素,不读书的非语文教师可能更多,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首先作出反思:不读书,何以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探究乐趣和师生互动共进的生命感的课堂?不读书,又何以在互联网时代做一名自信有底气、幽默有活力、敢于敞开心扉应对学生挑战的专业化教师?
作者在自序中描述了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两件小事,以说明工作和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作为读者,我们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事实就是如此。任何无视“前人的力挺”而懒于和前人对话,惰于向前人汲取营养的后来者,都必然地要多走弯路,甚至无路可走。
二、功夫在诗外
像常老师这样专注于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借书籍之力开拓自己的教育人生,应该是一条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还是一条捷径。循此捷径,努力实践,我想大部分教师都能有所收获,其中胼手胝足、不遗余力者必有大收获。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自觉的认识。
在教育的意义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教育准备的事;“功夫在诗外”,说的也是教育准备的事。教育的准备,我认为“利其思想”比“利其器”更为重要,“利其思维”比“利其器”更为重要。我们常说“厚积薄发”,“厚积”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当然读书之要害,绝不是为了把自己弄成“两脚书柜”,而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和学生形成“知识落差”,应该追求和学生形成“思想落差”、“思维落差”和“视野落差”。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满足于掌握比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应该追求站在更高的思想和思维海拔,拓展更广的人文视野。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教育的意义上做一名教师,而不仅仅在职业的意义上。退一步,即使是做一名职业意义上的教师,我们也还是需要与学生保持相当的思想/思维/视野落差,才不会早早地陷入职业危机。
作者援引吴非老师的话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正是为了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独立思考”实际上是在“道”的高度诠释了“功夫在诗外”的意义,而在“术”的层面,读书当然也是实践“功夫在诗外”的主要途径。读书在“术”“道”两个层面对教学起到的巨大支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应该感谢长期的文学阅读,特别是诗歌阅读(包括实践)。最起码,阅读让我不会轻易相信教学参考书,更不会满足和受制于教学参考书,我更愿意尝试在教学中发挥独立思考的优势。长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包括旧诗和书评写作)本来是作为一项业外的爱好而占据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它还在自发期的时候,并不显见其对职业的助力,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并愈见成熟,其不计后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就产生了意外的收益——至少,它让我的教学因为更多的左右逢源而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不受一些人们津津乐道的教学规定性的制约。
但是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我不计后果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相对狭窄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上,忽略了与教学相关度更高的专业阅读,我的教学也常常缺乏来自专业阅读的有益营养,因而常常是感性的自由发挥有余,理性的'规律寻找和整合不足。现在看来,这是我亟需改进的地方。
当然就算如此,我仍然无意于过分强调读教育教学专著对于教学的功利意义,事实上也不会因为多读了几本教育教学专著就能立竿见影地改善教学。读书对教学的作用正如食物对人的作用一样,是一个长期浸润、兼收并蓄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从“积淀”到“创生”的转化过程。正像人们不会过分迷信来自某一类“食物”的营养,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加庞杂的、去功利心的阅读;我希望做一个阅读上的“杂食”者,并收获阅读本来意义上的快乐。我希望自己的阅读和教学建立起一种类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理想关系。
另外我想强调,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首先是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作为教学发展的前提之一,其自身的发展多么重要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但读书于教师,又不是充充电那么简单,它应该是一个源源不断持续给力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升华的生命运行过程,这个过程依然是以自觉地兼收并蓄为本质特征,而这个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的影响力——我希望以身体力行去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去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
三、读书即生活
作者引用高万祥老师的话认为,“人类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人类生活中一切的丑陋都和这个姿态的缺失有关”,“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教育”,可谓至理名言。
作一点简单的逻辑推理: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美”(完善)的人,但是如果教育缺失了“真正的阅读”,这个“为了”就难以实现;没有“真正的阅读”,人类生活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丑陋”。由此可见,作为主要承担实现这个“为了”的责任的教师,其阅读的意义有多大。教师以自己的阅读影响学生的阅读,以自己的转化促进学生的转化,从而完成教育培养“优美”(完善)的人的终极目标。这就是阅读于教育的意义。愿以此与我的同仁共勉。
作者转述的高万祥老师关于阅读的另一个阐述是,真正对人的精神成长有重要作用的阅读是经典阅读;而没有经典阅读的语文教师,就没有真正的语文底气。他还强调,“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他的职业竞争力就减弱了一半”。
我非常认同这些阐述,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经典阅读方面为学生作出应有的示范,特别希望能够继续自觉地投身于文学写作,并更多地重视学术写作,既为强化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更为真正成为能够引领学生阅读成长的导师。基于这样的自我期许,我很乐于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19
打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时,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自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足见作者的用心。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心得:
一、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在自己或长或短的教学生涯内,有过留给学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心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生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二、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一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困生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动技巧”。
在三尺讲台耕耘,支点在哪里?如何再能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支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里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身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无声。我在心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走动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生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身子点点学生的书写,鼓励的伸伸大拇指,做一个加油的鼓励!或在想要开口说话的男生旁边做一个禁止说话的暗示。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里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心里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自己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一责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个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自身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一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一个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20
天气一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一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自己工作无关的消遣类的文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人,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心读书,内心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几页,就想翻翻后面,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心有一种恐惧感,其实是自己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一想起不爱阅读的人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精神残疾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还不从书中寻找答案,怎么能治愈自己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一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一些大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子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心却又非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文字而惊叹!看到一篇篇优美动情的文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高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香气。我认识到,我的内心还是喜欢文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力的吧!
从旧书网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我听说过《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书,还有作者是一位xx人,感觉很亲切。一位漂泊异乡的人能够成为教育局长,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一位特级教师十年来每周阅读一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而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后感,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一次。一位局长,日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一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里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身子休息,他从没有对自己放松过要求一次,这样一做就是十年,读书写作像呼吸一样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别说里面的内容了,这后记里的几句话已经足以让常人惊叹!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要是挤总是有的`,对自己来说,有很多大片的时间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费了,曾经为一点点的失败而自暴自弃,深度的反思过自己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自己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驾驭不了自己情绪的烈马,心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一步行动下,执行力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自己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一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一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一次一次下决心的自己,担心恐惧前行的路上有石头!而搬开石头的力气或者绕过石头的方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大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一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自己工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目,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人于鱼还授人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