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后感

2024/04/2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1

一、作者简介

梅洪建,国内知名班主任,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师博览》《福建教育》等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中小学德育》等推介名师。《福建教育》《教育时报》等专栏作者,《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在《人民教育》《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4种,主编图书5种。应邀到全国各地做交流或上示范课200余次。

二、主要内容

班主任,到底为谁辛苦为谁忙?

三操、路队、就寝情况,时时需要在场;纪律、卫生、心理状态,种种需要牵挂;师生、生生、家校关系,样样需要协调。哪怕节假日也是身在异地心在班。“忙”,几乎成了所有班主任的生活常态,班主任真的需要这么忙吗?

学生不爱学习、谈恋爱、没精神……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多年教育的效果哪里去了?辛辛苦苦,班主任往往落得一个“瞎忙”的结局。忙忙碌碌地做着无效的事,还自认为是爱生敬业、高尚无比,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从班主任工作的本位人手,找出班主任“该”做的事,为班主任提供一条简洁而“轻松”的带班之路。

这本书以班主任“该做什么”为着眼点,将班主任工作的本位还原为搭建动起来的平台。让“动起来”消除班级事故、发展学生能力、蓬勃学生灵魂解放班主任的忙碌;用教育借力,让家长、科任教师成为铁哥们儿,让学校领导成为班主任的“棋子”,让其他社会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用别人的水浇自己的田,做清闲的班主任等。

三、我的感受

1、“改变一个孩子没那么容易”

平时我们看过很多的报道,总是说经过班主任的一次爱的教育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此就改掉了坏习惯什么的。其实作为一名实际工作的'教师而言,这种事其实很少发生,学生不可能说经过你的一次教育就发生质的改变,学生的行为具有反复性和多变性,我们不能夸大一次教育的结果,应该徐徐渐进地进行对学生的教育。

2、让学生“动起来”

本书中说学生惹事都是因为无事可做,也就是不能动起来。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如果学生时时有事做,那学生就不会做一些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但是怎么让学生动起来,是我们所有教育者应该思考、研究的,也就是我们教育行业的一个研究方向,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智慧支持。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这个要讲究方法,其中本书中说的两个方面我非常赞同。一方面是要学会转换立场,在平时的电话、短信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如果总是夸奖一些好学生而批评一些学困生的话,家长肯定会产生抵触心理,也就不会很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在私交时淡化身份意识,现代化社会沟通方便,我们有时候会和家长在微信、QQ等上面沟通,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进行朋友式的聊天,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发现家长、学生的另一面,也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这样更有利于你的工作。

4、与学生的沟通

我也一直在进行与学生的沟通,但更多的是通过日记批改与回复、给老师的一封信(费时间,不太实行的下去)进行。看了本书给我很大的启发,他们沟通用的是一个“小本”,既简单又方便,学生与老师之间可能就是一两句话的事情,但是这个“小本”的运用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引”、“缓”、“放”、“回”是其中的关键,我们在日常的实施中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相信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2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给它浇水,每隔半个月就要给它施肥。而老人呢?每当年轻人提醒他要给胡杨树浇水时,他总是一拍脑袋:“啊,我忘记了。”自从树苗成活以后,他就来的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粗了,高了。忽然有一天刮起沙尘暴。第二天,风停了以后,年轻人惊讶地发现:自己种的胡杨树几乎全被风吹倒了;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掉了一些树叶,吹折了一些树枝。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我把树栽活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水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么能轻易被风刮倒呢?”原来,“忘记”给胡杨树浇水,其实是逼胡杨树把根扎向深处寻找水源!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了很多…由于做班主任没有太多经验,所以总以为勤勤恳恳地付出自己的一腔热血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成长,但经过阅读梅洪建老师的书,让我明白了教育不能一味地低头拉车,有时还应该抬头看天,不然,在错误的道路上,你越勤奋就越愚蠢。

梅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启发很多:第一,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路上,并不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个人性格形成、习惯、品行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3岁左右,所以我们不能规范孩子的成长,不能给孩子方向,因为我们给的方向不一定是科学的,应该给孩子的是土壤,然后给与孩子动力,一种流淌在孩子身上的精神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这应该从两点出发,一是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包括向上、平和。二是优秀的思维品质,即遇到问题,懂得思考、会思考。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能够用淡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一个具有高水平思维能力,加上具有积极心态的人,这个孩子的成长一定充满动力,一定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用教育的现在,指向孩子成长的未来,教育或许本该如此。

梅老师的书让我感触深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学会用别人的水浇自己的田,也就是学会借力。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够让他人发挥作用,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才是卓越的执行者。一个懂得借力的人,远比只知道死干的人轻松得多,所以有人说: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比如说,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可以利用家长来做我们坚强的后盾,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艺术地处理班级事务;可以团结自己的科任老师,辅佐自己共同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可以借助学校领导的特殊身份,参加班内活动并鼓励学生、振奋班风,为我所用。借助外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班主任,何乐而不为呢!

梅老师的书让我感触深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用小本做沟通的大事。这里的小本应该就是我们一直坚持再做的“每周一次的谈心本。”

谈心本的作用不可小觑,有五大作用:

一可以发现教育的真谛,

二可以解开孩子的心结,

三可以持续孩子的正能量,

四可以使两颗心贴的更近,

五可以帮助集中解决班级事务。

有时候,偶尔一次循循善诱的谈话,根本打不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打开心门最好的途径就是书面交流;再加上现在大班额制的教学,根本没有时间找每个学生进行谈话,所以谈心本就成为了我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最好平台,尤其是当学生认真专注陶醉于观看我们对他们的交流的金玉良言时,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真的很幸福。因为的确有一次刚把谈心本发下去,一个女生看完我给她的批语时,又继续往前翻开我以前的批语,看他看的如此专注、那么投入,尤其是嘴边呈现出一丝丝的笑容时,我感觉我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

通过阅读梅老师的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又一个“苏霍姆林斯基”的诞生。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3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给它浇水,每隔半个月就要给它施肥。而老人呢?每当年轻人提醒他要给胡杨树浇水时,他总是一拍脑袋:“啊,我忘记了。”自从树苗成活以后,他就来的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粗了,高了。忽然有一天刮起沙尘暴。第二天,风停了以后,年轻人惊讶地发现:自己种的胡杨树几乎全被风吹倒了;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掉了一些树叶,吹折了一些树枝。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我把树栽活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水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么能轻易被风刮倒呢?”原来,“忘记”给胡杨树浇水,其实是逼胡杨树把根扎向深处寻找水源!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了很多…由于做班主任没有太多经验,所以总以为勤勤恳恳地付出自己的一腔热血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成长,但经过阅读梅洪建老师的书,让我明白了教育不能一味地低头拉车,有时还应该抬头看天,不然,在错误的道路上,你越勤奋就越愚蠢。

梅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启发很多:第一,我们在学生成长的路上,并不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个人性格形成、习惯、品行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3岁左右,所以我们不能规范孩子的成长,不能给孩子方向,因为我们给的方向不一定是科学的,应该给孩子的是土壤,然后给与孩子动力,一种流淌在孩子身上的精神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这应该从两点出发,一是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包括向上、平和。二是优秀的思维品质,即遇到问题,懂得思考、会思考。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能够用淡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一个具有高水平思维能力,加上具有积极心态的人,这个孩子的成长一定充满动力,一定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用教育的现在,指向孩子成长的未来,教育或许本该如此。

梅老师的书让我感触深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学会用别人的水浇自己的田,也就是学会借力。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能够让他人发挥作用,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才是卓越的执行者。

一个懂得借力的人,远比只知道死干的人轻松得多,所以有人说:智慧的人是用三流的本事做一流的事。比如说,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可以利用家长来做我们坚强的后盾,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艺术地处理班级事务;可以团结自己的科任老师,辅佐自己共同管理好自己的班级。可以借助学校领导的特殊身份,参加班内活动并鼓励学生、振奋班风,为我所用。借助外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班主任,何乐而不为呢!

梅老师的书让我感触深的第三个方面,就是用小本做沟通的大事。这里的小本应该就是我们一直坚持再做的“每周一次的谈心本。”谈心本的作用不可小觑,有五大作用:

一可以发现教育的真谛,

二可以解开孩子的心结,

三可以持续孩子的正能量,

四可以使两颗心贴的更近,

五可以帮助集中解决班级事务。

有时候,偶尔一次循循善诱的谈话,根本打不开学生的心门,让学生打开心门最好的途径就是书面交流;再加上现在大班额制的教学,根本没有时间找每个学生进行谈话,所以谈心本就成为了我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最好平台,尤其是当学生认真专注陶醉于观看我们对他们的交流的金玉良言时,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真的很幸福。

因为的确有一次刚把谈心本发下去,一个女生看完我给她的批语时,又继续往前翻开我以前的批语,看他看的如此专注、那么投入,尤其是嘴边呈现出一丝丝的笑容时,我感觉我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

通过阅读梅老师的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又一个“苏霍姆林斯基”的诞生。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4

睡梦中醒来,拿起身边的书,接着认真地看,仿佛成为了梅老师的一名学生,感受着跟随他成长的自由与快乐,偶尔,也成为了一个教育旁观人,冷眼看着他的一个个教育事故变成了令人心生崇敬的教育故事。就这样,几回梦里辗转,几回幡然觉悟,几回心生澎湃……在感慨与啧叹中,在留连与反思中,梅洪建老师写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一书与我亲密接触了两天。

我看书向来都是慢性子,这样的速度对我来说,还真是少见的。随着书的走向,你的思维也跟着前行。然合上书后,许多思维的触动点,竟一时不知从何处拾起。但就像雨后被冲洗的的世界一般,欣欣然的感觉便是一种给予。

欣赏梅洪建老师有三处:

欣赏梅老师的质疑。其一,我们其实做不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二,班主任的作用没那么大。前一句话早有专家论述过,但没有梅老师说的理性与现实。或许,给教师如此高的称号,不过是一种寄托。但这种寄托也让许多人对教师给予了过高的要求,而教师不堪重负,那我们何必带着光环,流着眼泪?后一句话,实是给班主任敲了个警钟,希望班主任正视自己的作用。梅老师用一系列科学的数据分析,告诉我们,班主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至多只占了2.5%的作用。这样的阐述,并不是否定班主任的作用。我们看一个人的文字,一个人的推理,总是要最终明白些什么。

梅老师想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真实作用,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过客,而我们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培育与发展。如果过于看重自己的作用,往往会自以为是地,主观地去判断,去决定,而结果是,我们滞后了孩子的成长,甚至伤害了孩子。梅老师说,学生的成长是教育的落脚点。一切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但教师非职业化的行为,却是往往造成教育的悲剧的原因。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有宗教般的教育情怀,又要有科学的教育精神。如果仅仅拥有对学生的关爱,那是远远不够的。你的专业知识,你的教育智慧,你对不同年段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了解,你对教育本质的认知,都决定了你能否胜任这一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的原因,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如果我们依然用旧的认识面对新的发展,结果只有一个,未成人师,却已误人子弟。

欣赏梅老师班级理念的四个支点。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有他育人的理念支撑,更有他理念背后的行动锦囊。本书的主体就是梅老师向我们介绍他的班级理念下的四个支点。即:班级委员会制度;多方借力;科学地给学生力量;小本子。我试图用简炼的话语来概括这几个方面。

班级委员会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喜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成立了一种适合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新式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能让孩子们动起来的平台,让他们有事做,让他们在各具特色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认识自己。而这种动,正是可以让孩子取得进步,获得赞许,赢得尊严,从而激活了灵魂的动。小小班委会,却是学生大舞台。班委会有一系列的运行策略,通过梅老师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班级内几个班委会蓬勃发展而促进整个班级共同前行的势态。

多方借力,则是班主任老师向家长,向科任教师,向领导,多方借力。当班主任清晰自己的本位,就会懂得,借力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全方位与最优化。这也是当班主任,当前的学校发展最需要借鉴的一面。

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学校,如何让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如何让我们的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这应该是我们学校与每位班主任研究的课题。你看,梅老师与家长成为了朋友,什么原因,我认为,梅老师放低了姿态,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带着对孩子的关注与爱,任何一个家长不可能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朋友。梅老师借力于家长,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中,参与到孩子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梅老师借力于科任教师,用“五人”策略团结了全体科任教师;梅老师通过班报给班级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借力平台,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班级励志教程》和班会课,无疑是梅老师向孩子传递能量和动力的主渠道。梅老师和我们分享的几篇文章和班会课的案例,让我看的是热血沸腾。梅老师哪里找来这么多好的东西。真是令我佩服。梅老师认为,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认为,值得做班主任的,做德育的老师思考。

此外,还有小本子,是梅老师与孩子们沟通最美妙的方式。拉近了心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文笔,解压了孩子们不被理解的心灵。实际,小本子,我也曾与我的学生开展过,的确感受其间的不少谈话教育所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小本子之效益的发挥,也源于班主任在教育中的站位,还有文字功夫,还有何种心态,还有是否坚持……

欣赏梅老师实事求是的精神。梅老师的确取得了成功,创造了一个奇迹。以一个差班却百分之百考入本科,而好班都未做到的这样的事实,证明了他“培育-发展”理念指导下所采用的一系列教育措施的正确与高效。

但在后记中,却以一篇学生的来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当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在考上一所好大学后,却道出这并不是他们所想要的一切的时候,作为一名教育者的确应该再度思考: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平等,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

这是梅老师教育深度思考的延续,也是给我们的启迪。

在看梅老师的这本书时,我发现,梅老师先后引用了老子的若干句话,读至结尾,果然,《道德经》是梅老师的最爱。梅老师推荐班主任都应该读读,我也喜欢这本书,但远不如梅老师读得透彻,领悟的深刻。看来搞好教育,读好书,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正如梅老师所说:“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而我们,慢了,发现了就是进步!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5

睡梦中醒来,拿起身边的书,接着认真地看,仿佛成为了梅老师的一名学生,感受着跟随他成长的自由与快乐,偶尔,也成为了一个教育旁观人,冷眼看着他的一个个教育事故变成了令人心生崇敬的教育故事。就这样,几回梦里辗转,几回幡然觉悟,几回心生澎湃……在感慨与啧叹中,在留连与反思中,梅洪建老师写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一书与我亲密接触了两天。

我看书向来都是慢性子,这样的速度对我来说,还真是少见的。随着书的走向,你的思维也跟着前行。然合上书后,许多思维的触动点,竟一时不知从何处拾起。但就像雨后被冲洗的的世界一般,欣欣然的感觉便是一种给予。

欣赏梅洪建老师有三处:

欣赏梅老师的质疑。其一,我们其实做不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二,班主任的作用没那么大。前一句话早有专家论述过,但没有梅老师说的理性与现实。或许,给教师如此高的称号,不过是一种寄托。但这种寄托也让许多人对教师给予了过高的要求,而教师不堪重负,那我们何必带着光环,流着眼泪?后一句话,实是给班主任敲了个警钟,希望班主任正视自己的作用。梅老师用一系列科学的数据分析,告诉我们,班主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至多只占了2.5%的作用。这样的阐述,并不是否定班主任的作用。我们看一个人的文字,一个人的推理,总是要最终明白些什么。梅老师想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真实作用,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过客,而我们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培育与发展。

如果过于看重自己的作用,往往会自以为是地,主观地去判断,去决定,而结果是,我们滞后了孩子的成长,甚至伤害了孩子。梅老师说,学生的成长是教育的落脚点。一切为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但教师非职业化的行为,却是往往造成教育的悲剧的原因。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有宗教般的教育情怀,又要有科学的教育精神。如果仅仅拥有对学生的关爱,那是远远不够的。你的专业知识,你的教育智慧,你对不同年段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了解,你对教育本质的认知,都决定了你能否胜任这一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的原因,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如果我们依然用旧的认识面对新的发展,结果只有一个,未成人师,却已误人子弟。

欣赏梅老师班级理念的四个支点。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有他育人的理念支撑,更有他理念背后的行动锦囊。本书的主体就是梅老师向我们介绍他的班级理念下的四个支点。即:班级委员会制度;多方借力;科学地给学生力量;小本子。我试图用简炼的话语来概括这几个方面。

班级委员会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喜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成立了一种适合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新式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能让孩子们动起来的平台,让他们有事做,让他们在各具特色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认识自己。而这种动,正是可以让孩子取得进步,获得赞许,赢得尊严,从而激活了灵魂的动。小小班委会,却是学生大舞台。班委会有一系列的运行策略,通过梅老师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班级内几个班委会蓬勃发展而促进整个班级共同前行的势态。

多方借力,则是班主任老师向家长,向科任教师,向领导,多方借力。当班主任清晰自己的本位,就会懂得,借力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全方位与最优化。这也是当班主任,当前的学校发展最需要借鉴的一面。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学校,如何让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如何让我们的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这应该是我们学校与每位班主任研究的课题。你看,梅老师与家长成为了朋友,什么原因,我认为,梅老师放低了姿态,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带着对孩子的关注与爱,任何一个家长不可能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朋友。梅老师借力于家长,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中,参与到孩子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梅老师借力于科任教师,用“五人”策略团结了全体科任教师;梅老师通过班报给班级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借力平台,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班级励志教程》和班会课,无疑是梅老师向孩子传递能量和动力的主渠道。梅老师和我们分享的几篇文章和班会课的案例,让我看的是热血沸腾。梅老师哪里找来这么多好的东西。真是令我佩服。梅老师认为,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认为,值得做班主任的,做德育的老师思考。

此外,还有小本子,是梅老师与孩子们沟通最美妙的方式。拉近了心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文笔,解压了孩子们不被理解的心灵。实际,小本子,我也曾与我的学生开展过,的确感受其间的不少谈话教育所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小本子之效益的发挥,也源于班主任在教育中的站位,还有文字功夫,还有何种心态,还有是否坚持……

欣赏梅老师实事求是的精神。梅老师的确取得了成功,创造了一个奇迹。以一个差班却百分之百考入本科,而好班都未做到的这样的事实,证明了他“培育-发展”理念指导下所采用的一系列教育措施的正确与高效。

但在后记中,却以一篇学生的来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当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在考上一所好大学后,却道出这并不是他们所想要的一切的时候,作为一名教育者的确应该再度思考: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平等,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

这是梅老师教育深度思考的延续,也是给我们的启迪。

在看梅老师的这本书时,我发现,梅老师先后引用了老子的若干句话,读至结尾,果然,《道德经》是梅老师的最爱。梅老师推荐班主任都应该读读,我也喜欢这本书,但远不如梅老师读得透彻,领悟的深刻。看来搞好教育,读好书,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正如梅老师所说:“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而我们,慢了,发现了就是进步!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后感 篇6

班主任工作的本位在哪里?作为班主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和姿态关注班中的人和事?以实现班级的理想运营与踏实践行的有效对接?这些曾一度让我迷茫的问题,随着梅老师的“培育——发展”理念的深入解读,渐渐在我头脑中清晰、明了。做班主任工作的这几年,我何尝真正的反思过自己。读梅老师的书,我开始“留一只眼睛给自己”,边读边思考梅老师所说:“一个职业化的教师,是一个站在讲台上认真做教育的教师,是一个明白自己道德价值和人身价值的人”的真正内涵;知道了:“一个职业化的班主任是明白自己价值微小和学生自身成长重要的班主任,是一个可以退而为俗人体验丰富生活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是一个放低自己而不去盲目引领的班主任”。

书中很多话,我至今记忆深刻。

“培育”,就是为孩子的发展搭建尽可能广阔的、动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而“发展”,则是指孩子在班主任搭建的平台上充分地舒展灵魂、习得知识和发展能力,使得每个孩子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班级是一个大平台,班主任可以做并且只能做的就是搭建、运营这个平台。这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舞台,舞台越宽广,学生的发展就越有多种可能”。

“教师没有资格以一棵树的形象告诉孩子该如何生长,或者说为人师表的我们还没有资格。”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存在,自然每个人都会有自身的缺陷,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却要用自己的形象或者自己理想的想象来塑造学生的话,您塑造的学生,或许不是教育所追求的相对完美,您的不足是会投射到您尽心培养的学生身上”。

“人放开了自己的思维,就会给自己一片广阔的.天空;守着自己既束缚了自己,也束缚了教育本身”。

“很多老师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教师一厢情愿的认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可是现在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已经越来也淡薄。你想,你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而且我再说一句得罪人的话: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教师来说是必须的,非常重要的。他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如果学生是种子,班主任不应该是大树,而应该是土地虽然我不知道长成怎样好,但我知道向上长没有错”。

“教师改变一个学生没有那么容易,进入基础教育之后孩子的内在心理结构基本稳定,教师的每一次教育活动通常仅仅是对孩子内在心理结构稳定性的一次表层调节而已”。

“很多时候的教育成果其实只是瞬间的触动,时间会消解这种教育成果。因为孩子内在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反调节能力,而一次教育的效果,哪怕孩子当时痛哭流涕,那也很可能只是一次表层的调节而己。正如我们拉橡皮筋,它有弹性度,每一次拉它都是一次表层的改变,一旦松手,又会回归到它原始的情况。孩子的这个心理事实就决定了要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所以,我们不能夸大教师的教育能力,尢其是不能夸大一次教育的效果”。

“当对生命的敬畏让位于自以为是甚至是盲目的师道尊严时,教育只能是一地鸡毛,苍凉满地”。

“在孩子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们只不过跟他们偶然相逢了几年,真的不必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梅老师书中的这些话语,无不触动我深深的思考:回望自己曾经的班主任工作,面对班级中的突发事件、问题学生思维的旁逸斜出、南辕北辙、甚至是背道而驰,我感到迷茫:作为班主任,我究竟该怎样做才能实现真正的走进孩子们的心?为什么觉得有时也放低了自己,认真倾听学生生命成长的诉求,可好像并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

读梅老师书的过程我渐渐悟出:作为班主任,我们只有顺应学生成长的价值取向,去有效地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虽然这样有时会冲击我们班主任自己内在的价值取向,但如果我们牵着孩子们走,无疑会置学生的成长于不顾,扼杀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这本书让我明白,班主任只有“放低自己,顺应学生成长的需要,给学生搭建动起来的平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昂扬孩子们的生命,使班级进入良性运作,从而实现班级发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