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2024/04/2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中国文脉》读书心得(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篇1

作品《中国文脉》整书对中国浩瀚的历史中的文化按时间顺序做了一次梳理,读完这近40万字的巨作,花了不少时间,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细读了前面的两篇“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

如果说坐上火箭就能看清地球的全貌,那么前两篇文章就像火箭一样,把人带入了高空,让中国的整个文学脉络一览无遗。个人比较喜欢从大局上去看待一个文学时代,这样会比较客观,等细致到个人时,也许就会带上一些主观色彩了。

古代的文学其实从小就接触到了,“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学以后渐渐的接触到了更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但以前并不明白,李白的诗到底美在哪。作品《诗经》在中国文学路上占着多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国文脉》一书中就很好了为我们阐述了其中的缘由。

有人评论说作品《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当然我也是同意的,但必须解释一番,"好看"可以看做是“好看懂”,整书的时间线索十分清晰,文学的发展从远至近,一步一个脚印。分类也是相当的清楚。

为什么没有用很多时间去细读后面的一些文章,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很多都带上了作者的一些个人喜好,当然,作为一种的文化的梳理,这也是自然。相对的这也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到见解。会让人有不同的感悟。当读到作者和我是一样想法的时候,就会开心的笑笑,想法不同的时候,会失落,会思考一番。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曹操的评价。作者不仅肯定了的'曹操的文学造诣,更是对他的笔墨赞美了一番。曹操在人的刻板映象中就是“坏”'"奸诈",这也只能归功于作品《三国演义》。曹操做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其诗文都有开创一代风气之功劳。其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不仅开创了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而且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他活在五言腾踊的时代,又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韩愈等人的四言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有人说孔明的文学造诣高于曹操,我也只能“呵呵”一笑。

历史淘尽了无数的英雄,文学何尝不是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文学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篇2

最初对余秋雨老师的印象,是在前些年的央视歌手大赛上,他作为文化课考官,在评点歌手答题的同时,为我们普及了很多文化历史知识,当时很多听不太懂,只是觉得他出口成章,各种文学典故信手拈来,让很多人崇拜至极。

后来,读了他最有名的《文化苦旅》,似乎读懂了几分他的苦心,他对于中华文化是如此的热爱如此的维护,一心想推广开来,可是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一心向钱的社会,他所做的就像是对着大海呐喊一样,声音被隐没在海浪里了。

但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为民族文化呐喊,一起为保留我们灿烂的精华而呐喊,可能这些声音就能汇聚成强有力的音符,能穿透海浪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篇《中国文脉》,余老师是依照历史的顺序,为我们一一清点每个阶段最伟大的文学家。

从《诗经》的吟唱开始,中国文化开始上路,历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伟大的诗人和瑰丽的文学作品。首先,在先秦诸子中,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而余老师认为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汉赋的成就相对最弱,幸好还有占据历史性学至高地位的司马迁和《史记》。

魏晋文脉,分为三段,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有很多成为熟语的诗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他用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以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第二段,是阮籍,嵇康两人,真正称得上"魏晋名士";。第三段的主角,陶渊明,他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最鲜明的文学主张,戒色彩,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并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识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本人也是最喜欢他身上这种悠然淡定的超然气息。

唐代文化上的繁荣,留下最壮丽的一篇。余老师心中唐代诗人的前四名,当属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写的好的当属韩愈和柳宗元。

宋代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他是一个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傲视千年。排在他后面是是辛弃疾、陆游和李清照。

及至元代,诗歌、散文不值一提,但戏剧的出现,弥补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一个重大缺漏。关汉卿、王实甫的出现,让中国可以立即在戏剧上与其他文明并肩而"毫无愧色";。明清两代五百多年,中国文脉严重衰弱,还好有一部《红楼梦》以世界性的高度存在着,慰抚了五百年的荒凉。

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现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脉的也就是鲁迅。

现代如此荒瘠,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余老师说,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里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

然后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和期盼者。

我们在等待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篇3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作品《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作品《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时,对影响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深入剖析文脉之根——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于中国文明有重大意义的佛教文化,精辟论述其生命力、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对玷污集体人格的负能量——小人,展开精细解剖和分类,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阅读作品《中国文脉》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起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作品《临江仙》中的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的,在中国文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就像滚滚长江,呈现过一波又一波让人瞩目的璀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终究会淘尽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会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就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剧,让中国文脉在元代突然超常发达,但是元代之后,风华耗尽的元杂剧,像一个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尽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对此,余秋雨评价说:“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文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产折腾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篇4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作品《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作品《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时,对影响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深入剖析文脉之根——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于中国文明有重大意义的佛教文化,精辟论述其生命力、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对玷污集体人格的负能量——小人,展开精细解剖和分类,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阅读作品《中国文脉》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起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作品《临江仙》中的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的,在中国文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就像滚滚长江,呈现过一波又一波让人瞩目的璀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终究会淘尽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会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就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剧,让中国文脉在元代突然超常发达,但是元代之后,风华耗尽的元杂剧,像一个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尽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对此,余秋雨评价说:“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文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产折腾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篇5

作品《中国文脉》整书对中国浩瀚的历史中的文化按时间顺序做了一次梳理,读完这近40万字的巨作,花了不少时间,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细读了前面的两篇“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

如果说坐上火箭就能看清地球的全貌,那么前两篇文章就像火箭一样,把人带入了高空,让中国的整个文学脉络一览无遗。个人比较喜欢从大局上去看待一个文学时代,这样会比较客观,等细致到个人时,也许就会带上一些主观色彩了。

古代的文学其实从小就接触到了,“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学以后渐渐的接触到了更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但以前并不明白,李白的诗到底美在哪。作品《诗经》在中国文学路上占着多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国文脉》一书中就很好了为我们阐述了其中的缘由。

有人评论说作品《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当然我也是同意的,但必须解释一番,"好看"可以看做是“好看懂”,整书的时间线索十分清晰,文学的发展从远至近,一步一个脚印。分类也是相当的'清楚。

为什么没有用很多时间去细读后面的一些文章,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很多都带上了作者的一些个人喜好,当然,作为一种的文化的梳理,这也是自然。相对的这也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到见解。会让人有不同的感悟。当读到作者和我是一样想法的时候,就会开心的笑笑,想法不同的时候,会失落,会思考一番。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曹操的评价。作者不仅肯定了的曹操的文学造诣,更是对他的笔墨赞美了一番。曹操在人的刻板映象中就是“坏”'"奸诈",这也只能归功于作品《三国演义》。曹操做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其诗文都有开创一代风气之功劳。其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不仅开创了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而且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他活在五言腾踊的时代,又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韩愈等人的四言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果有人说孔明的文学造诣高于曹操,我也只能“呵呵”一笑。

历史淘尽了无数的英雄,文学何尝不是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文学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篇6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作品《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作品《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同时,对影响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深入剖析文脉之根——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于中国文明有重大意义的佛教文化,精辟论述其生命力、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对玷污集体人格的负能量——小人,展开精细解剖和分类,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阅读作品《中国文脉》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起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作品《临江仙》中的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的,在中国文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就像滚滚长江,呈现过一波又一波让人瞩目的璀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终究会淘尽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会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就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剧,让中国文脉在元代突然超常发达,但是元代之后,风华耗尽的元杂剧,像一个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尽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对此,余秋雨评价说:“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文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产折腾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篇7

最初对余秋雨老师的印象,是在前些年的央视歌手大赛上,他作为文化课考官,在评点歌手答题的同时,为我们普及了很多文化历史知识,当时很多听不太懂,只是觉得他出口成章,各种文学典故信手拈来,让很多人崇拜至极。

后来,读了他最有名的《文化苦旅》,似乎读懂了几分他的苦心,他对于中华文化是如此的热爱如此的维护,一心想推广开来,可是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一心向钱的社会,他所做的就像是对着大海呐喊一样,声音被隐没在海浪里了。

但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为民族文化呐喊,一起为保留我们灿烂的精华而呐喊,可能这些声音就能汇聚成强有力的音符,能穿透海浪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篇《中国文脉》,余老师是依照历史的顺序,为我们一一清点每个阶段最伟大的文学家。

从《诗经》的吟唱开始,中国文化开始上路,历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伟大的诗人和瑰丽的文学作品。首先,在先秦诸子中,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而余老师认为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汉赋的成就相对最弱,幸好还有占据历史性学至高地位的司马迁和《史记》。

魏晋文脉,分为三段,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有很多成为熟语的诗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他用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以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第二段,是阮籍,嵇康两人,真正称得上“魏晋名士”。第三段的主角,陶渊明,他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最鲜明的文学主张,戒色彩,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并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识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本人也是最喜欢他身上这种悠然淡定的超然气息。

唐代文化上的繁荣,留下最壮丽的一篇。余老师心中唐代诗人的前四名,当属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写的好的当属韩愈和柳宗元。

宋代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他是一个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傲视千年。排在他后面是是辛弃疾、陆游和李清照。

及至元代,诗歌、散文不值一提,但戏剧的出现,弥补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一个重大缺漏。关汉卿、王实甫的出现,让中国可以立即在戏剧上与其他文明并肩而“毫无愧色”。明清两代五百多年,中国文脉严重衰弱,还好有一部《红楼梦》以世界性的高度存在着,慰抚了五百年的荒凉。

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现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脉的也就是鲁迅。

现代如此荒瘠,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余老师说,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里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

然后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和期盼者。

我们在等待……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篇8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间主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对周围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就个人而言,不经过教育,何能自由取用?

余秋雨进一步说:“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今天,我们回望历史,那些在云雾中隐约可见的山脊是什么呢?

“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王朝谱牒,甲骨文和金文……终于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说,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其实,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

余先生说:“寻得这股潜流,是做减法的结果,……减法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然“得脉者难得知音”,所以,余先生只能深深一叹,他主张“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应该重启文明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这样,文化的复兴才有可能。”

余先生身体力行,为中国文学把脉、梳理、分类、总结,虽有不尽完美之处,但表现出来的中国精神,让人为之感动。作者:陈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