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和文化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和文化读后感 篇1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写的一本从古代跨越现代的长篇小说。书虽是以散文的形式,写的十分轻松潇洒,但仔细一读,却发现是对历史的批判、嘲笑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独特的观察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历史。
读着余秋雨写的文章,我才发现,自己虽然是一个内心坚强的人,但读着读着也会不知不觉地被这本书所吸引,所震撼。有时,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令我佩服不已。他用他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走进书中静静地思考。在几百年前,莫高窟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虽然它曾今是记录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记录点,可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让其流落在外人手里。江南的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因此江南才会如此吸引文人墨客。或许,也是被江南的这种粉墙黛瓦的奇特风格所吸引吧!
这本书似乎没有把很多的笔墨用在了名胜古迹上而是集中在了他的文化背景以及各个所附有文化气息的角落上。它可以是街头小巷,或是一条不知名的清澈小河。这些在他的笔下都可以成为书中的闪光点。这让我们更贴近历史,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是我们更了解它。虽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那样的辉煌,那样的丰富,书中写的每一处都是我们的骄傲。他把“人、历史、自然”都交融在了一起,表达了对祖国伟大的自豪。
?文化苦旅》写的虽是历史,但它与现实交融,使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历史文物所经历的那些风霜雨雪,也是我为他们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和文化读后感 篇2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和文化读后感 篇3
纵观我国的历史长河,欣赏着文人雅士“凌寒独自开”的清高,品味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白燕一掠而过这清甜的梦中的美,更深为孔子“侃侃、訚訚、踧踖、与与”的品质所折服……这是中国礼节、诗词的文化,自古涓涓流淌至今。
我国不仅有深厚的文化,还有美丽的青藏高原、桂林山水。想到在高原的绿中点点奔跑的藏羚羊,我的思绪又飞向远方。我忽然意识到,这一切若不加以保护,则终将毁与人类之手。中国的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这点,所以,中国人民正在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文化。这样,我们和后代就能继续感受节日的幸福与快乐,让文化习俗保留下去;同时,也能在未来,在科技发展的同时,让祖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稀少物种的数量渐渐增多。
对于保护环境,已经有很多人行多起来了。如爱着家乡的牛山湖和梧桐湖的武汉的郭斌,他告诉老百姓保护湖的重要性,并且呼吁大家一起一根一根拔掉湖里的'明桩、暗桩,他坚信着,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一定会把两湖变得越来越好。有了这些愿意为保护环境出力的人们,我也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协作努力,就会把祖国变得更美丽。
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我国有了绿色出行的计划。路边就有共享单车,我们不仅可以很方便地抵达目的地,还节约了资源,更保护了环境。不但如此,几年里,我国每年用新能源汽车的人数都在增长,不但私家车是新能源的,连许多公交车也都用电而不用油。可见,全国都在为环境保护出力,把祖国变得更“绿”色!
中国在“保护”的同时,也在“发明”、“创造”。通过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望远镜——中国的“天眼”望远镜——我们望向浩瀚的宇宙,更望向中国的未来:望向横穿中国的白色长龙,高铁;望向已在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望向绿水怀抱中的上海临港产业区,望向……望向更远、更远的未来,望向中国的绿水、青山,望向艘艘前进的龙舟,望向发展的科技,望向一个个对于中国未来具有无限憧憬的梦……望向中国,我美丽的祖国!
和文化读后感 篇4
还记得初读这本书时,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笔如有神,而是小叙中所说的“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成了一个废弃的箭靶子,破破烂烂地歪斜在田野间,连乌鸦、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还有“看来,浪子未死,气场未绝,就像笔记中的那个浪子,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我离开门缝,许久无语,委屈你了,孩子。”这几句每一个都戳中我的内心,这让余秋雨都感叹的书籍何不引起我的注意,我对这本书充满了疑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是好奇,“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当时我仍无从得知,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谜。
而如今,大树的年轮又添上几圈,再拿起这本放置已久的书,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文化苦旅》到底隐藏这什么?这个问题深深地扎根在我心中。透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咱们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那千山万水的豪迈在余秋雨老师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不曾去过他所描绘的任何的一个地方,也从未想过要去摸索、探寻,仅仅是看着这些文字,我的内心就已是无尽的赞叹。
书中写了有着“天府之国”称号的`都江堰;那夕阳西下,朔风凛凛而略显凄清的道士塔;接通着中华历史血脉的莫高窟;还有一湾不算太小的沙原隐泉和那风雨中的天一阁。这一切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们在各自的地方安静的保持着自己的美好,但当余秋雨老师的笔触摸到它们时,它们又开始活跃起来。通过作者的笔,它们活力四射的出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结合的动人瞬间。
作者余秋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河之子,他生长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他在书中说:“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他触摸到了我们一些所不能接触的事物,他用一生的时间有劲祖国的山河,纵横华夏的大地,访遍名山大川,书写下这不屈的一笔。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的魅力,见证文化的变迁,欣赏祖国的壮丽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