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2024/04/2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篇1

漫步司马迁《史记》的历史长廊,我不禁驻足《项羽本纪》,留恋项羽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欣赏他“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执着。司马迁为我们展现了如此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项羽。这样就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多姿、具有王者风范、洒脱而有血有肉的硬汉形象。

项羽从一个“不学”小儿,到一个普通的军人、成为反秦盟军中高级将领乃至领导者,他意气风发,勇不可拒;他蛮横崇武,任性自我,他一步一步滑向自己和别人编织的圈套,走向死亡。

悲剧的发生,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造成项羽的悲剧的原因很多,单从自身来讲,他的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坎坷乃至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勇武,“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遂拔剑斩守头”,“籍所杀者数十百人”,一出场就先声夺人,好一个下马威!巨鹿之战中项羽勇猛无敌,使旁观诸侯的“莫敢纵兵”、“无不从惴恐”。一生中最激昂最快哉的东城快战,项羽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叫人瞠目结舌。

与勇武紧密相连的是粗豪。这在他年轻时的学习中就反映出来:他学文习字、学剑学兵法,均有始无终、浅尝辄止、每每半途而废,这也成为他后来事业失败的主观因素;在日常言语中也有充分表现:观看始皇出巡,他说:“彼可取而代也。”心里怎样想,嘴里怎样说,全无顾忌。这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而刘邦见始皇出巡时的威风,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婉转含蓄,含而不露。

有勇无谋的项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可在政治的斗争中却一筹莫展。鸿门宴里,项羽恨不能第二天便“击破沛公军”,气概不可一世,但当项伯说以“不义”,刘邦又亲自来谦恭道歉,他便已把怒气抛在一边,不假思索地说出曹无伤,使之成为他粗豪性格的牺牲品。范增数次举起玉催他下决心,项羽均默然不应。而当樊哙既有奉承又有不平的一席话说完后,他又“未有以应”,甚至当刘邦脱身而去,他仍未意识到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并接受了张良所献玉璧。从大怒到受璧,判若两人。由于他勇而无谋,粗放直率,居功自傲,喜欢奉承,未“不义”的虚名束缚了手脚,因此优柔寡断,中了刘邦、张良缓兵之计,失去了消灭对手的良机。

项羽既是战场上奔突驰骋、所向无敌的勇士,又是政治的斗争中的失败者,可爱而又可悲,英雄而又充满悲剧性。

只有用“哀其不幸,悲其骁勇”来总结英雄相遇的一生,假如能少些粗犷与固执,多些像韩信一样的智慧和刘邦之流的圆滑,也许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历史英雄——项羽,但是,悲剧终将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悲剧便只是悲剧。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篇2

在历史的尘埃中,对于前人,人们的看法是迥异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项羽。

项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国的残暴统治下,他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辉,当然,项羽的朋友刘邦,也是一位豪杰,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项羽。

在“家天下”的时代,他勇于去推翻他的“主人”,因为他,许多人崛起抗秦,以至于他以后有了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去讨伐暴政的秦王,结果,他赢了,他的名声也被世人所知,并被人们尊称为“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没有本事的话,那么何以得到这种殊荣?但是,大家也知道,这场战争的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

当然,对于刘邦的说法在历史上也是各有千秋,虽然刘邦很聪明,很会召集人们,并且会善用他们,计谋也被他用得活灵活现,显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与刘邦相比,我更喜欢项羽,虽然项羽不懂去使用什么计谋,但是,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个重情义的英雄,也是难能可贵的,在许多文献,他的性格非常鲜明,钜鹿之战中的果断、勇猛,鸿门宴中的仁义,当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于吸取他人建议,刚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点,但这也体现了项羽不是神,他也有缺点,每个人本来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项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许他当领导人是个错误,如果他当将军的话也许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为他善于军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刘邦,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败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篇3

因为看黥布列传诸多情节与项羽有关,返回来把"项羽本纪"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项羽世代为楚将,其叔父项梁。

陈涉起义那年的九月,会稽郡守把项梁叫去商量,说江西皆起,此亦天亡秦之时,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则制于人,吾欲起事,使公及桓楚将。项梁脑筋转得快,立马心里就有了主意,说,桓楚正逃亡在泽中,我侄子项羽知道他的去向,我去找他来。然后他叫项羽持剑立在门外,让他看其脸色行事。项梁回到郡守房间,说“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房间。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项羽手起剑落,一剑斩了郡守的头颅,就这么简单地杀了本欲与他们一起起事反秦的会稽郡守(可怜的人啊,对项梁叔侄本无恶意,结果连名字都没留下就成为项羽剑下亡魂)。项梁持郡守头,佩郡守印,走出郡守房间,一时间左右大乱,项羽所击杀数十百人,方令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项梁召集认识的各路豪强官吏,宣布起事反秦,遂举吴中兵,征集下割各县壮丁,得八千兵士,再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等职,其中有个人没得职位,去问缘由,梁曰:“前日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能任用公。”众乃皆服。于是项梁自任会稽守,项羽为裨将,管理下属各县。

刚一起事就充满血腥凶暴,比较起来还不如像陈胜吴广那样,塞个纸条放到鱼肚子里,刻个石碑埋在土里之类的,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呢。不过项梁基本上是个有点头脑的人吧。

说到这里,其实项梁项羽叔侄起事也不是偶然,书中有交代,项羽从小就是胸怀大志的人,当年项梁与项羽因杀人避仇躲到吴中,秦始皇巡游会稽,两叔侄在人群中观礼,项羽就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项梁较为老成知道利害,赶紧掩了侄子的口离开,但心中已有些罕异。这个情节也许有演义的成分。不过两叔侄在会稽比较有名,项梁“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项羽则是天生有神力,“长八尺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叔侄俩相得宜彰,起事前已在吴中有些声望和势力,这些背景应该是靠谱的。

另外,从本篇一开始的描述已经看出,项羽很有个性,对自己的武力比较自信,但是学习就有点不大上心,“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恨铁不成钢,项羽还有理由:“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梁乃教籍(项羽名籍,字羽)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看来,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好学生,放到今天绝对过不了高考关。那么,项羽的成名是否证明:自古以来差生也可以成功的,高考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好励志);但是,项羽最后的失败是否又证明:无论如何,不学习始终无法成大事的(仍然是劝学励志的好题材)。嗯,好像前后有点矛盾……反正吧,事情就是这么个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好意思,我又进入话唠模式了。

回到战国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项梁起事后,广陵人召平矫陈王诣封项梁为楚王上柱国,令他急引兵西击秦。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此时陈婴也在东阳起事,东阳豪杰聚了二万人想拥立陈婴为王,陈婴反复推辞不愿牵头,告诉一众军吏,说项家世世为楚将,不如让他们为将帅,“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东阳豪杰以兵属项梁。后来,黥布、蒲将军也以兵属项梁。共六七万人,军下邳。项氏军队逐渐壮大。

然后经过一番混战,先是打败了秦嘉,兼并秦嘉军队,再与秦章邯作战,项羽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此时项梁闻知陈王的确切死信,就召诸别将到薛城议事。范增建议立楚王。项梁从其议,乃求楚怀王孙叫“心”的,立为楚怀王,陈婴任上柱国,项梁自号为武信君。此时刘邦已于沛县起事参加了这次议事。

几月后,项梁带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田荣带兵归齐后,顺便赶走了齐王田假,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田假逃到楚,田假的相国田角逃到赵,田角的弟弟田间也在赵地不敢回齐。项梁破了秦军后乘胜追击,并催促田荣一起攻秦,田荣提条件,要项梁杀田假才会助楚攻秦,项梁拒绝,同时赵国也不杀田角田间“以市齐”。“齐遂不肯发兵助楚。”这件事导致后来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田荣的份,田荣不服,叛楚。

项梁派刘邦、项羽屠城阳,攻定陶(未果),杀李由,攻外黄(未果),一路攻城略地,逐渐有些骄傲。宋义劝项梁骄兵必败,项梁不听。结果秦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于外黄,项梁死。

唉,项梁有头脑会兵法,与项羽的.勇武相配,本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可惜就这么死了,天不佑项羽啊。

刘邦项羽带兵离开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下,两人商量,项梁军破,士气受损,不如回守,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碭。

这边章邯破了项梁军队,认为楚军已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时,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兵败后逃入巨鹿城中。“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这时候陈余带兵驻于巨鹿城北,称为河北军。

楚怀王见项梁军被破于定陶,就来到彭城亲自领兵,这时候齐国的高陵君因为在项梁失败前听到宋义对项梁骄兵必败的预言,对宋义十分信服,就在楚怀王面前极力推荐宋义,“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任命是失败的。

宋义率兵行至安阳,停留了46天,项羽催促,说目前秦军围赵王于巨鹿,要赶快“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则说“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打的是捡落地桃子的主意。宋义是主帅,只好听他的。但是宋义做得有些过分,乃遣其子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而此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极其愤怒,乘早上朝见宋义之机,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众将皆慑服,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将军诛乱。”然后大家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并派人去追杀了宋义之子宋襄。派人报怀王,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蒲将军等皆属项羽。这个,又一次手刃上司,夺得指挥权。项羽实在不是一个容易掌控的下级。唯一可以控制他的恐怕只有项梁,可惜死早了。

至此,楚怀王只是个橡皮图章,项羽成为楚国的实际统帅。

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派黥布、蒲将军带二万兵士渡河,救巨鹿。战事稍有胜利,陈余又请求援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一到巨鹿就围了王离,与秦兵交战多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诸侯兵也到了,不过均作壁上观,楚军则以一当十,楚兵呼声振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结果大破秦军巨鹿解围后,“项羽召见诸侯,入辕门,无不膝行而上,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矣。”此时,项羽(楚军)之勇无人能敌,项羽凭楚国战功成为诸侯统领。

然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不下。秦二世派人去责备章邯,章邯就派长史欣去秦宫请示汇报,但是赵高把持秦政,让长史欣等了三天还没见到赵高,心知不妙,跑回到章邯军中,帮章邯分析,推测赵高可能害章邯:“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同时,陈余也写信劝章邯叛秦,章邯犹豫了。偷偷派人与项羽定约。约未成。又打,漳南、汙水,三次大破秦军。此时败军章邯固然已无战意,胜者项羽军也粮草怠尽人困马乏,于是两军于洹水南殷墟议和。项羽立章邯为雍王。但是,主帅是降了,士兵却出了乱子:诸侯兵士以前在服役或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难免傲慢,如今情势改变,诸侯吏卒自然对秦兵多有奴虏行为,秦兵们私下就有了怨气。诸将听到风声,告之项羽,“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项羽以为然,“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唉,一声叹息。不知道当时章邯等人对此事作何感想……

项羽这一路腥风血雨杀过来,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完全没有半点夸张啊。

然后就是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了,以鸿门宴为转折点,项羽的人生曲线从上升开始折向下沉。不过这一篇已写得太长,很累了,后面的留待下一篇再写吧。

这次把项羽本纪重新看了一遍,完全颠覆了以前对史记本纪的看法,本来我一直吐槽本纪没有世家和列传写得精彩的,现在重新看了这一篇项羽本纪,简直惊艳。写得太好了。

如果可能的话,也许以后在继续往后看列传的同时,可以时不时的返回来重新看几篇本纪。看情况吧。

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篇4

这学期期选修了史记导读这门课,所以有机会认真的读一读这部史家经典著作。

记得初次读《项羽本纪》,是在高中的时候吧!记得那个时候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背古文,所以经常要被迫读一些十分生涩的古文,然而我却是从那时侯起,渐渐迷恋上了古典文学,对于别人的无奈来讲,那时候的我应该是欣喜的吧!

人们都说他是悲美英雄,由于他的勇,他的悲,他的爱,他的儿女情长……

再读本纪,全篇最使我震撼的一幕发生在垓下:当四面楚歌的项羽独带二十八骑,愤愤地道出了那句被后人紧紧握住作为证明其自负把柄的话:“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之后,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他坚定地对所剩不多的部下说:“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接着,他的诺言都一一实现了……重聚战将后,那个悲美英雄悠悠问道:何如!就在此处,我忽地就被他的霸气所震慑,所感染了,我不由自主地钦佩上了他,即便,这个人物是我一直所不喜欢的:因为他的自负,他的优柔……末路的英雄总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何况那个英雄是项羽,那个场景是在垓下。

总观全篇,项羽的诸多缺点导致了他不能被大多数忍喜欢,他实在是过于嗜好杀戮:在发迹之前,诱杀无辜县令,而那人正是要资助他去暴的资助者;而后,他又杀卿子冠军宋义,而且他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认为宋义延误战机,只为保己,而这个人又是义帝亲封的上将军,谋略过人,亦曾经预言过项梁的失败;而后项羽屠咸阳,坑秦兵,尽失民心。这样一个双手沾满了无辜生命的鲜血的人,后人仅仅因为那段霸王别姬的逸事,乌江自刎的悲壮,便十分的怀念他,赞誉他为悲美英雄,所谓英雄,不单指勇力,智慧,我想更重要的应该是他的德行!

他是当世无双的勇将,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这个人内心里并没有安天下的志向,亦可说是胸无大志。徒有谋臣范增却不能挺之用之,他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项羽这个悲美英雄也只好在历史上来充当这样一个让人又敬又恨而且又怜的矛盾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