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昆虫记名著读后有感

2024/04/2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昆虫记名著读后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昆虫记名著读后有感 篇1

我在暑假里看过一本十分趣味的书叫《昆虫记》。昆虫记讲的是关于许多昆虫的生活习性,不一样的昆虫它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性各不一样,十分趣味,让我获得很多关于昆虫的课外知识,增长了见识!

例如世界上有许多种蜂:长腹蜂、胡蜂、大头蜂、黄蜂、切叶蜂……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舍腰蜂。

它们喜欢把蜂巢建在房檐下,舍腰蜂的巢是利用坚硬的灰泥制作而成的,搭建得十分牢固,所以人们又叫它们水泥匠蜂。

它们是捕猎高手,我此刻就讲给大家听。它捕猎速度很快,先用锋利的'前爪一把抓住猎物,再用腹部的针直接刺进猎物的体内,猎物瞬间就被麻醉了,就像人类做手术之前,先打麻醉针一样,就不明白疼痛了。

这就是大自然界无奇不有的昆虫世界,也是大自然美丽的景象,我们要敬畏自然生命,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昆虫记名著读后有感 篇2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自我的观察、实践出发,体现了昆虫研究的科学性。法布尔一生最大的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涵著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对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与习性等,登不了昆虫学的大雅之堂。法布尔却挑战传统,将自我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探求生命的本质。

《昆虫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生动,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及其成果大部分用散文的形式记下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化手法,使昆虫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昆虫记》的三个特点是从昆虫思考人类,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法布尔凭借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描虫、悟虫,以虫性反观人性。他笔下的昆虫世界其实是人类生活的缩影。在法布尔看来,一切自相残杀的行为都是有违人类道德的,昆虫世界如此,人类如此,人类对昆虫更是如此。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违背人性和道德去做一些悖于自然法则的事。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著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

昆虫记名著读后有感 篇3

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让我认识最深的昆虫是螳螂。

我平时很少见到螳螂,一般都是在草丛和花园,它们乍看起来像一只蚂蚱,但仔细一瞧,你会发现它的脑袋两旁多出了一双大钳。我一开始以为,它那两只大钳是用来防身用的,因为我认为它是草食性昆虫。可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它是杂食性昆虫。这让我从心里觉得它很酷。在文中,作者法布尔把它的外壳比作浅色的外衣,这是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啊!在生活中我也应当向法布尔一样,多发挥想象,多观察,多思考。

看到后面,我惊呆了。我万万没想到,螳螂竟然会吃掉自我的同类——它自我的丈夫。在吃它自我的丈夫时,雌性螳螂会咬住自我丈夫的头颅,而雄性螳螂居然不反抗,心甘情愿被他的妻子一口一口地吃掉。看到这儿,我不禁想,那幼螳螂是如何出世的照它们这样做,全世界的螳螂不都灭绝了吗。带著疑问我不由得之后往下看。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先,雌性螳螂是因为要吃掉雄性才能产下卵。所以,所有的小螳螂一出生就没有爸爸,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真是可怜的孩子。与它们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有疼爱自我的`爸爸妈妈,有一个完整、温暖的家,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读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不仅仅了解到了螳螂,我还了解到了其它昆虫。作者法布尔投入了毕生的心血,把它们写得栩栩如生,将它们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他让我们明白昆虫也与我们一样,有感情,有爱,有温暖!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有时间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昆虫记名著读后有感 篇4

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让我认识最深的昆虫是螳螂。

我平时很少见到螳螂,一般都是在草丛和花园,它们乍看起来像一只蚂蚱,但仔细一瞧,你会发现它的脑袋两旁多出了一双大钳。我一开始以为,它那两只大钳是用来防身用的,因为我认为它是草食性昆虫。可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它是杂食性昆虫。这让我从心里觉得它很酷。在文中,作者法布尔把它的外壳比作浅色的'外衣,这是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啊!在生活中我也应当向法布尔一样,多发挥想象,多观察,多思考。

看到后面,我惊呆了。我万万没想到,螳螂竟然会吃掉自我的同类——它自我的丈夫。在吃它自我的丈夫时,雌性螳螂会咬住自我丈夫的头颅,而雄性螳螂居然不反抗,心甘情愿被他的妻子一口一口地吃掉。看到这儿,我不禁想,那幼螳螂是如何出世的照它们这样做,全世界的螳螂不都灭绝了吗。带著疑问我不由得之后往下看。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先,雌性螳螂是因为要吃掉雄性才能产下卵。所以,所有的小螳螂一出生就没有爸爸,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真是可怜的孩子。与它们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有疼爱自我的爸爸妈妈,有一个完整、温暖的家,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读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不仅仅了解到了螳螂,我还了解到了其它昆虫。作者法布尔投入了毕生的心血,把它们写得栩栩如生,将它们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他让我们明白昆虫也与我们一样,有感情,有爱,有温暖!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有时间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昆虫记名著读后有感 篇5

法布尔是一位法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写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自我的观察、实践出发,体现了昆虫研究的科学性。法布尔一生最大的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涵著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对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与习性等,登不了昆虫学的大雅之堂。法布尔却挑战传统,将自我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探求生命的本质。

《昆虫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生动,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及其成果大部分用散文的形式记下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化手法,使昆虫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昆虫记》的三个特点是从昆虫思考人类,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法布尔凭借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描虫、悟虫,以虫性反观人性。他笔下的昆虫世界其实是人类生活的缩影。在法布尔看来,一切自相残杀的行为都是有违人类道德的,昆虫世界如此,人类如此,人类对昆虫更是如此。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违背人性和道德去做一些悖于自然法则的事。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著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

昆虫记名著读后有感 篇6

我记得小时候我是很厌恶昆虫的,因为总觉得它们的样貌很让我害怕。尤其是蜂,蜂的刺使我不敢接近它,因为我被刺过。但读了《昆虫记》后,我不再对昆虫们那么反感了,反而觉得它们变的可爱了。

这本《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亨利.法布尔。他写的《昆虫记》里面,有好多昆虫的名字,有很多是我连听都没听过的,尤其是蜂的名字,我以前只明白两种蜂的名字:竹蜂、马蜂,但没听说过什么采棉蜂、采脂蜂……

竹蜂和采脂蜂的居住之处颇为趣味,它们是住在遗弃的蜗牛壳里。那些爱捉弄蜗牛的朋友们可就要细心了,如果你倒霉的正好拿到的是已经居住了采脂蜂的蜗牛壳,那就只能怪自我了。采脂蜂往往选蜗牛壳中大小适宜的一节做它的巢,它们常常用细砂嵌在树胶上做成有图案的膜。在用树脂和沙粒做成的盖子下,还有第二道防线,用沙子、细枝等做的壁垒。在第二道防线后面就有两间房间,一间大的`给雄峰住,一间小的给雌蜂住,因为采脂蜂的雄峰比雌蜂大。

有时候,采脂蜂筑巢的时候,会因一个小疏忽而造成下一代的杯具。如果采脂蜂在一个蜗牛壳中筑巢,但它却不明白蜗牛壳已经有主人了,等巢里的蜂长大了,它们咬破了胶膜,冲破了防线,想解放自我。可是,它们的通路被一个陌生的家堵住了,因为这壳原本的主人的幼竹蜂还在孕育。就这样,可怜的幼采脂蜂就因母亲的一个小疏忽就结束了生命。

这一个小故事,能够让我们明白,一个小小的错误是不可忽视的,它可能会酿成一个让自我终生后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