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37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即使傅聪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唠叨""说教"中成长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就是以这种方式传达的。——题记
每位父亲、母亲都有对自己孩子的一套教育方法和期望,然而并非所有子女都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与期盼。品读《傅雷家书》,正如聆听傅雷先生父子一次次温馨的对话。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论家。一生译著宏富,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
傅雷先生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家书中傅雷的家教家风,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敲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是傅雷先生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读来感人至深。我们能不仅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老师力荐《傅雷家书》,谁都说它是关于教育,父子情的著作,果然名不虚传.傅雷,傅聪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傅雷家书》用词十分朴素,平平的语言何以使人读出这么多东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时时感受着父辈的爱,也付出自己的爱,对傅雷的家书自然有同感。
同学***是开夜车一口气读完《傅雷家书》的.第二天,生性好动的他第一次认真地与我交谈.从他仍陶醉在书中的神态可以看出,他是深有同感的.难怪,他的父亲也不在上海,也许那位父亲不会像翻译家傅雷般写下洋洋家书,但他必定会不断地把爱送到儿子身边.傅雷那来自远方的父爱与此多么相似。
我的经历有一段与傅聪更为相似.我的抽屉里也珍藏着几封家书,不同的是那是我儿时写给出差在外的爸爸的.打开信纸,你会看到刚入小学的我图文并茂的书信。
在这些家书中,一切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没落下.即使是在校被老师表扬一句,我也在信中写明六要素,生怕缺什么似的.制作爸爸送给我的模型的过程,更是"无微不至",只差没把所用工具的价格写上了.而某天早晨我掉下一颗牙,不仅详细叙述,还画出"退伍者"的"个人照"及嘴里"残余部队"的"集体照",自己看了都乐个不停.这些小事成为感情交流的载体,我哪能少写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家书不会再有;***与父亲团聚后,不必远隔千里;《傅雷家书》不知何时会再次光顾我的书桌,但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我们什么样子,孩子就是什么样子。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也要尽力做到。傅聪的爸爸傅雷就是这样一个好的家长。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如果我们的学习跟不上,孩子哪里还有向我们学习探讨的条件?
记得我有一个同事大姐,从农村里出来城市打工,工作十分的`勤奋,一直被单位评为劳动模范。但是,在孩子学习上,她是一筹莫展。因为她没有多少文化。后来,她做了一选择,下了一个决心: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学什么,她就跟着学什么,自己不懂得,就向孩子请教!这样孩子不仅是妈妈的老师,还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家应该很难想象,从孩子一年级开始,这位大姐就和孩子抵头学习的场面。好难啊!但是,这个大姐就能做到!到后来,这位大姐,已经能很熟练的写文学稿件,投递到单位的宣传部门。而且,有时在单位内部的宣传杂志上也有了她的文章!
如果希望孩子学得更好,就要有和孩子一样的高度!虽然很难,但是,这何尝不是提高自己的一条路径!
傅雷在孩子艺术的道路上的指引,是毋庸置疑的、是饱含关爱的。这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一个父亲对儿子艺术提高的一个期待!
我想你更好!我想你更棒!我想你走得更远!孩子!对你最真挚的是我对你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为著名钢琴大师,傅敏为英语特教教师,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初中的时候,就有老师向我们推荐这本书,但是当时并没有在意,而这个寒假,恰巧我在图书馆中借了这本书,利用寒假将它看完了。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子女沟通,在一封封信件中,傅雷对孩子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从家信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他爱子教子的精神实则令人感动。
傅雷家书让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地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家书中父母的淳淳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同样令人感动。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许多丰富的精神养料。父亲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及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我认为傅聪这样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子啊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述出来?总之,看完《傅雷家书》之后,我觉得这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初读《傅雷家书》我几乎要再三确认作者,“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一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这段话看得我鼻子一酸,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正是他的严厉,教导出了一位惊世音乐家,正是他的温柔,带给相隔万里的儿子温暖。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能够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欢乐又惆怅。"
雷先生这段文字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教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我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我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读完本书,我联想到了当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只顾严厉地教育孩子甚至是经常训斥孩子,却忽略了同孩子培养的良好关系,他们不理解同孩子成为朋友的重要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可是他们没有正确看待教育子女的问题,往往在走着极端:一些家长盲目效仿傅雷的“棍棒出孝子”,错误地认为只要令子女畏惧他们就会懂事、成才,可是结果呢?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比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仅有自我真正成为子女的榜样,子女才会顺着父母预期的轨迹前进。当然,也不乏一些家长成功地学习了傅雷的教子方法,成功地教育了子女。傅雷成为了亲自教育的典范。
父爱,给予你的感动却永远值得回味。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这是出自《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受益匪浅。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要你够努力,你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傅雷对儿子的期望很大,家教也很严,整本书都在激励着傅聪成为最好的自己,充满了对儿子和祖国的爱。从中我明白了,我们年轻人都应该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成就最好的自己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得付之行动。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呢?我觉得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没有目标,没有坚定的信念,因此他们通常都碌碌无为而没有什么巨大的成就。而那些努力拼搏,有目标,有理想的人,大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他们有了目标,就有动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我自己也是一个例子,在刚上初中的时候,我没有什么学习目标,整天漫无目的,懒懒散散,导致我的成绩在班上一直不是很优秀。直到七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妈妈为我分析了成绩差的原因,而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进入班级前10名。此后,为了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我非常努力的学习。终于,在七年级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许多著名的人物也都是因为有了目标,才努力奋斗,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不甘沉沦,决心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最终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著作。
傅雷的这句话也让我明白,只要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的动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树立目标,通过努力来成就更好的自己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傅留家书,里面记录了,傅雷给他儿子寄的信在信中。傅雷表现出对他儿子的关爱和关心。告诉他儿子要做一个纯洁正直的人。
傅雷对他儿子的教导。不仅注重于学习和事业,还注重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儿子遇到困难时被他提出建议。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加平坦,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在那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深厚的感情,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时,不光注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事业,更是从生活的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只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先生对于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极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嘱傅聪,傅雷曾写道:“唯有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齐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静,才能真正心胸开朗的继续前进。”傅雷先生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一颗清澈明朗的心,才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本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说过:“心情不稳定,就懒得动笔。”足以见得,他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能发现孩子所处的状态,并且针对其所处的状态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话既具有针对性,却也具有普遍性。对于我们而言,只有把握好心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更好的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傅雷在书信中贯彻了作为一个艺术评论家,文学翻译家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是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而夫人朱梅馥在书信中不像父亲一样严厉,从她的文笔能看出她是一个性格温柔,文静随和,贤淑豁达的夫人。关注儿子和丈夫的身体和起居饮食,与媳妇保持密切的交流,母亲的形象尤为突出。这样一柔一刚的碰撞,无疑是组成一个成功家庭的配方。
傅聪是著名的钢琴大师,父亲傅雷常在书信中常指导傅聪的钢琴。因为我自己也是学习钢琴的,所以对傅雷的一些指导也深有体会。文中有一段是说哼唱的缺点,因为哼唱是一种极随意的行为,快些,慢些,吟哦起来都很有味道,但如果弹的人一边哼一边弹往往就会错了节奏。我自己平时也习惯哼唱,但当我只弹音乐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的节奏慢了。傅雷给傅聪的'指点是看谱的时候不妨多哼,弹的时候尽量少哼,在曲子熟手后只宜于“默唱”。而且在弹的时候也要想象一下意境,推敲曲子的结构,起伏,高潮等。平时我的钢琴老师也会这样指导我,但我总是体会不了。当我看到傅雷老师的讲解后,我自己很容易领悟到,而且在弹琴实践时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特别是书中对于弹钢琴的技巧和做人道理。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启发。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一封家书,载着浓浓的亲情,是维系亲情纽带的方法之一。《傅雷家书》里面的一封封书信,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信,里面涉及良多,而它给我的最深印象却是他对孩子们的严厉家教。我认为,傅雷首先是一个父亲,其次才是一个学者。在那一封封信里,不仅有他对孩子的叮咛嘱咐,也有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他会时刻关注傅聪的钢琴学习情况,会对他提出批评,也会对他夸奖鼓励。鞭策傅聪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傅雷深刻懂得,艺术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man,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傅雷还对孩子的生活做出了要求:“你在国外求学,“厉行节约”四字也应该竭力做到.我们的家用,从上月起开始每周做决算,拿来与预算核对,看是否超过?若有,要研究原因下周内就得设法防止。”对其工作时间也提出了要求:“每天的工作与休息时间都要安排妥当,避免一切实击性的工作。你在国外,究竟不比国内常常有政治性的任务。临时性质的.演奏也不会太多,而且宜尽量推辞。正式的音乐会,应在一个月以前决定,自己早些安排练节目的日程,切勿在期前三四天日夜不停的,赶任务赶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够稳,不够成熟;并且还要妨碍正规学习;事后又要筋疲力尽,仿佛人要瘫下来似的。”
虽然傅雷对傅聪如此严格,但他的信里也流露出催人泪下的爱意:“我说了那么多,又是你心里都有数的话,真怕你听腻了,但也真怕你不肯下决心实行。孩子,告诉我,你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努力了,那我们就安慰了,高兴了。”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我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穿衣,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读了《傅雷家书》,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厚重的墨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际,沧桑的照片沉沉地敲击着我的心扉。这里有父母对孩子的谆谆教诲,这里有亲密朋友之间的真诚沟通,这里有翻译家与钢琴大师之间的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是一本何等奇妙的著作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位家长不想让孩子永远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尽享天伦之乐呢?可又有哪位父母会因为自己浓浓的舐犊之情而愿折断孩子远飞的翅膀?1954年,“狠心”的傅雷夫妇为了让儿子傅聪在钢琴演奏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将其送到欧洲学习,直至1966年9月傅雷夫妇双双离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与儿子见面的次数寥寥无几,每次相聚时间也极其短暂。为了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双馨、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就有了这一封封漂洋过海、情深意浓的家书。
信中傅雷夫妇与儿子谈艺术,谈生活,谈做人。他们岂止是供子衣食的严父慈母,他们也是孩子艺术生涯上的领路人,他们还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的挚友。在信中,有关于钢琴演奏技巧的指导,有关于艺术修养培养的建议,有关于注意生活细节的提醒,有关于处理感情问题的指津。
尽管我对艺术并没有多深的理解,但是读到傅雷的“静对艺术加强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了,也就是你的整个的人格和心胸扩大了”,我悟出了人生亦如艺术,钻得深才会有更高境界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样的话更像是一位艺术大师对学生高屋建瓴式的循循善诱。
尽管我也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但当读到傅雷说的“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了丝巾:二是经常把衣服插在口袋里,切忌!切忌!但望你不要嫌我烦琐,而想到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更加完美。” 我悟出了一个完美的人不能不注重生活细节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对儿子发自内心的叮咛。
尽管我的感情观尚未成熟,但当读到傅聪妈妈朱梅馥女士说的“眼看你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的加多,精神领域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也一天天的宽大,感情也一天天的丰满深刻:这不是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什么!这不是最隽永最迷人的诗歌是什么!”我悟出了成长原来才是人生最幸福事情的道理;我也感觉到这样的话语更像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之间促膝谈心式的沟通与鼓励。
如果说父亲傅雷的信是一座厚重的警钟,时刻提醒在他乡独自生活的儿子,那么母亲的信则如一瓶清香的花露水,不断擦拭着在异国求学的儿子心灵的伤口。“孩子,多来信!”这样的话在信中屡见不鲜,无不渗透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切,可这薄薄的信件如何能载得动如此厚重的父母之爱?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的父母。
我这位朋友,她勤奋、朴素、为人真诚、成绩也十分优异。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平凡而伟大的父母。
她的父母是普通的职员,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不过两千元,但正是这样平凡的家庭造就了优秀的她。
她曾悄悄地告诉我:“我的父母都是小学毕业,没有什么文化,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让我学习,我每学年都报好几个补习班,费用都在一千多块,差不多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为了让我能有更充足的学习时间,父母在学校对面租了一套月租费六百元的房子陪读。”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用他们那春雨般的爱,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我们每一位孩子。春雨汇成大海,在爱的海洋中,我们驾舟前行。无论舟有多大,却如何能载得动舟下的父母之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这是一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亲情之书。这几天来读的几本书中,唯有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亲情,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书的开始便傅雷的自责,我不由对他产生了一丝同情,但是他似乎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但却没有办法帮助挽回。第二封信便是叶其母亲服从的母亲,在作者笔下傅聪的母亲写得那么的纯洁善良,也让我不由想起我的母亲,她也是那么的善良,但在我出行的五天中,她的眼泪似乎也变了,读这两封信便开始回味,可想要再读的时候,夜色已深,只能等到第二天了。
第二天读的几封信中,便是去劝告孩子,回忆昨天的内容,今天的似乎没有那么伤感,但这些嘱托却是父母最真实的写照,从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担忧,他们的关心,他们的关照,这一直是父母,从小到我们长大的时候,甚至成家立业以后改不掉的老毛病一样。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正如上面所说,这几封信便是要去教你如何做人。
做人弗雷说要心平气和,要讲诚信,我也有相同的看法,就像找到了伯牙一样,我的内心似乎也与她产生了共鸣,也让明白了,做人是很难的,但你不去做人,能做什么呢?阿猫,阿狗?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你心有所向,那么你将会感觉到做人其实并没有那么的难。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是的,不错,这正是生活与人性的结合,只有去走进生活,去控制人性,去了解人性,才会迎来高潮,你以为你已经走到了世界的顶峰但其实你并不知道有一些人已经在月球上去俯视你只是你们相距太远,很难发现对方罢了。读《傅雷家书》给我感受很深,从小事到大事,让我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让我对亲情又有了新的认识。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翻开《傅雷家书》,里面的阅读提示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不知不觉读完了《傅雷家书》,眼角不禁泛起泪光。
这是一部充溢着父爱的教子之作:傅聪因出国留学要长期居住在异国他乡,傅雷夫妇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儿子联系,对儿子无限的思念和爱也只得用书信传递。书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例,阐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
“聪”“亲爱的孩子”,信中开头常有这样的词语,短短几个字,却多么情真意切!傅雷夫妇每天以泪洗面,只能通过这样的语句和儿子亲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信中有这样一段:“别让我们等你的信再等下去了!孩子!一切保重!凌霄想又学乖了许多,告诉我们一些小故事,好不好?近一个多月妈妈常梦见你,有时在指挥,有时在弹协奏曲。也梦见弥拉和凌霄在我们家里,她每次醒来又喜欢又伤感。”这些话语表现出傅雷夫妇对远在国外的孩子的深切思念。在写最后几封信时,傅雷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了,但仍然坚持,尤其是傅雷养病时向儿子倾诉苦闷的情感,每天都守着孩子的信,像守着孩子的影子,放下严父的形象,表达对孩子的思念,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
记得儿时,因家中经济条件的限制,父亲总是节衣缩食。一件棕黑破旧的衣裳,父亲常年穿在身上,这衣服仿佛饱受岁月的折磨,身上的`补丁更是十分刺眼。衣服质地粗糙,拽着父亲的衣角,好似树皮一般刺手。“爸,你怎么不买件新衣服啊?”,我问道。父亲掸掸身上的尘土,笑着说:“这衣服挺好,穿在身上舒服又结实,爸都老了,不用买多少衣服。”那时每和父亲一起走在街上,都不想与他靠近,曾一度认为有失自己的颜面。父亲似乎很了解我,在人多的地方都下意识回避。那天父亲兴高采烈的推开门说:“孩子,快来,试一试这衣服合不合身,爸看别人的孩子都穿,特地为你挑的。”我换上新衣服,看看背后父亲那身衣服,我才发现父亲老了,曾经乌黑的头发早被时光偷偷染上白色,曾经英俊的脸庞早被时光无声的刻满了皱纹……刹那间,我的泪水决堤而出。
想想现实生活中,步入青春期的你也许父亲的关系僵化,但是家庭的负担,孩子的学业,逼迫他必须用时间灌溉,用汗水付出,用肩膀扛起这个家。作为子女,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孝顺他呢?
父爱是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4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的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情操,让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的。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的温情,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傅雷家书》中我最受震动的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他敢让儿子自己去闯,支持孩子自己的.选择。傅聪虽有困难但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家,这与他的父亲是分不开的。傅雷让孩子从小就经历挫折也会让付聪越来越好。
溺爱的孩子是经历不了挫折的,父母不会陪我们一辈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5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他们的儿子: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等的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父爱母爱。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还是一位严格慈爱,挑剔啰嗦的父亲,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他用自己当年的经验,亲自教导儿子做人谦卑,待人待事严谨认真,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与困难,获得成就时不骄傲,不炫耀,礼仪要得体………不但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而且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成为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从不溺爱孩子,尤其在生活细节这方面。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傅雷先生对此深信不疑,更是在儿子的生活中付诸了行动。例如:他教育儿子,食不言寝不语,尊敬师长,态度谦卑,不骄不躁,不气不馁,不乱动别人东西,用完物品要有规矩的`放回去,手不能插在上衣的兜里,这样比插在裤兜显得更无理;从小就要学会理财,懂得节约,未雨绸缪,养成存钱记账的习惯……哪怕是吃饭这样的小事也一丝不苟。
吃饭时,傅雷的孩子们必须坐如钟,手肘的姿势必须端庄,雅正是否妨碍了同席之人,不得发出令人厌烦的咀嚼声,勺子筷子不可以把碗碰出响声。不可以挑食,有一次傅聪没有遵守父亲的规章,傅雷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倒是卓有成效,傅聪再也不敢了。
傅雷,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相比于父亲,他更像是一个“朋友”,一个“倾听者”,为他的儿子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6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7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特殊的书,他不是跟市面上的大多数书籍一样,《傅雷家书》收录的是一位父亲对于教育子女的语言,总的来说,就是一封封的信构建自己对于子女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傅雷家书》中傅雷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总告。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诚的心来和自己的儿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每一位父亲对于教育自己的子女都会很用心,而傅雷更是对于儿子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看出了傅雷与儿子之间的友好关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8
这是一本历史的记载,这是一本表达了对傅雷无尽的思念的回忆录,当你翻开这本泛黄的牛皮纸的封面,你就会被深深的吸引、感动,那其中的滋味只能自己细细品味。
傅雷,是一名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在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上十分出色,被人们所赞赏。在儿子的教育方面他十分用心,在家书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在千千万万的书信中,不管是在生活上感情上还是事业上,都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和勇气,这就是伟大的父爱吧。
在其中也有母亲写给儿子的信,那些疼爱的话是并不是每一个细心的母亲都会将这种感情流露出来的,这可以说明傅雷一家是以朋友的方式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辈分抑制他。
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最重要的。《傅雷家书》能十分深刻的刻画出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份思念,俗话说“家书抵万金”,而傅雷给他的儿子傅聪的“财富”却数不胜数,在一封封书信中,刻满了真挚的爱与诚恳的心。“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这些受益终身的话让我十分难忘。“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不管在何时何地,是要想着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就是最大的成功。这些发人深省的句子就是体现了无穷的爱和给予的无穷的智慧,父亲对儿子的忠告、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在其中展现的淋漓精致。
当翻到最后一封信时,就是离傅聪的儿子出生不到两年时写的,那时正处在“大革命”,而他们却已经被逼到绝境,“我每次只能看五分钟书,报上的长文都是妈妈念给我听的,这封信是由我口述由她打出来的……”傅雷已经快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对儿子的爱却是无穷无尽的。最后,他们夫妇忍受不住红卫兵的折磨,就自尽了。真是让人心酸。不只是他们,还有千千万万的学者像老舍等的都被逼得走投无路。许多优秀作品都被世人记录下来,就像这本《傅雷家书》,让许许多多人包括我,认识到有多么的有用,多么有帮助,对大革命的可恶而感到惋惜。
不管怎么说,这些信还是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这本书还是流传了下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将这种良好的品质传承下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9
平时并不太接触现代经典作品的研读,对其的精髓了解甚少,傅雷家书记得在中学时期语文课本里有摘取一部分,回忆起来只记得那是傅雷父子间的书信往来,而现在看完整本书却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新的反思!
傅雷、傅聪、傅敏间联络是以书信方式,现在的发展如此迅速,手机电脑早就成为我们主要的通讯工具,方便快捷。但认真感受一下,是否觉得这种方便让我们彼此之间少了些什么?是珍惜,是真诚,是感情……看傅雷家书上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的是距离所不能阻隔的关爱教诲,是父母对子女的期盼,是相处的温暖和快乐……现在的家庭又有多少能真正做到如此,可以说这是许多人需要学习的。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身心受到伤害,让孩子变得反叛。父母应该学习如何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而我们则应该去感受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另一方面也能学着去欣赏艺术,在生活的很好的处事做人,正确的走自己的道路。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但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个严父,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但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书里傅雷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真诚的'愧疚之情。在我看来一个父亲能在孩子面前坦诚的承认自己的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傅雷不仅如此还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他的形象不仅在我心中上升了一个高度,相信在傅聪和傅敏的心里他们的父亲是个可亲,可敬,可爱,可佩的崇敬之人。
最值得思考的是他们之间的相处之道,正如傅雷在信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应该互相学习,包容彼此,改变自己。没有绝对正确的人,只有不愿去理解的人。
当然,傅雷家书所表达出来的绝非只有这些,只是对于我来说这是最触动我内心的,期望以后的重读能带给我更多的学习和思考,因为他的精髓一两次的研读是无法了解透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0
“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在信中,在信中,傅雷曾多次提到对儿子的想念,即使分开,他对儿子的生活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我能从这里深切的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之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并不在意,或者说根本不会去想这些付出。但傅雷用真情实感,用心中的笔写下的家书,却让人明白了父爱如山。,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书。人间情意,最浓不过亲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1
翻开这本书,一个关心孩子又不失严肃的父亲的形象映入我的眼帘。傅雷不仅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个博学、睿智的学者,更是一名伟大的父亲。
翻看着一封封家书,我发现傅雷并不是以一个长辈对小辈的方法教育傅聪,而是以一个朋友的形式与傅聪谈心,交流。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儿子成长,同时也教导儿子如何对待生活“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他总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儿子如何做人。如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人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终于在他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培养了两个优秀的人才:著名的钢琴大师——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这一家的成就着实让人羡慕,但和傅雷一家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什么都尽量满足,长期以往,使孩子养成了惰性,并不懂得去珍惜:需要什么,只要开口就好了,父母一定会满足的。正是这种思想习惯促使现在社会上有一大批“啃老族”,甚至还发生了父母不满足孩子,孩子就对父母拳脚相加的事例。发生这种事,我不禁为这些父母感到可悲,更对他们的'做法感到质疑,如果这些家长一开始就不轻易满足孩子,而是教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心仪的东西,事情不会这个样子吗?在这一点上傅雷一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孩子不是溺爱他,给他更多的磨砺才能更好的帮助他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2
这本书我没有读完,原因是真心难以理解傅雷对自己儿子的那种爱,可能是因为心态还不够冷静吧!感觉他们的爱就像是黏黏的502胶水般,让我都觉得有点接收不到!我理解作为父亲没法见到自己的儿女在外努力求学的那种苦闷,但是我没法接受父亲的那种管的面面俱到,想要统治儿女的世界的那种过于泛滥的父爱!可能我还是认为作为父亲只要在关键的时候能够给自己的儿女给予指导,让他们更好的控制方向。
鉴于此,我觉得一个模范的父亲应该是这样的:
1、懂自己的儿女,方式不是完整性的去深入了解自己儿女的生活,需要留很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很平心静气的说出自己的见解,但确勿管的太全!
2、努力为儿女创造他们想要的条件,特别是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释放。
3、简单的说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不要面面俱到,但在该出现的时候必须出现!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3
打开《傅雷家书》,感受一个永远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的父亲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形象,感受家信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傅聪的殷切期望。
“关山远阻而你我之间思想交流、精神默契未尝有丝毫间隔,也就象征着你这个远方游子永远和产生你的民族,抚养你的祖国、灌溉你的文化血肉相连,息息相通”。
傅雷对傅聪言传身教的父爱令我震动,当傅聪精神有些消沉时,傅雷先生曾给他写过:“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遇到一些苦闷感到低沉是正常的事。傅雷先生用爱子的语言给傅聪,也给我们说明了在人生中,不会一帆风顺,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予盾和苦恼,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走过一段消沉,会越来越坚强。他用被爱寄予的文字鼓励傅聪一步步向人生高处迈进,时时刻刻给他以前进的力量,傅聪一直为梦想奋斗着,屡获成就,成为一名人格卓越的音乐家,少不了傅雷对他以书信进行交流的.教诲。书信中也饱含着傅雷与傅聪对祖国的无尽热爱。
这一切高尚的精神,源于父子两人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些精神与心灵纯洁创造一颗赤子之心。“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他们依自己拥有的赤子之心,“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依相契相抱”。
智慧的父亲写出的智慧的家书,永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感受其中的赤子之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4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与其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怕别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每点每滴,因为我们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一个谁也闯不进来的地方。回想着自己从识字开始,到跌跌撞撞地步入大学,知识更是增长不少,即使自己的文笔多好,却吝啬得从不给父亲写一封信,小时候经常见面,大了就只靠这电话来沟通,几乎都不用写信,就连朋友都只是发发E—mail,很少抓笔写字。现在即使情感是多么地泛滥,最多就是在自己的日志了通通宣泄完了之后就把那篇刚刚写好的日志删除,在生活里很多时候都在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从不敢轻易地让别人把自己的所有都看透。是现代的世态炎凉比以前严重了吗?还是人的意识发展得太快,社会跟不上步伐?
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我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问题?在学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别说恋爱。不否认,我们曾经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按照着父亲的指导去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着遭到批评,或许也是我们太任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尽管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我们是多么的任性,不论我们曾经是多么地伤害了父亲,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从不因我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我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我们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我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虽然我们没有家书,没有像傅雷那样知识渊博,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又是文学翻译家。我们的父亲很普通,但是我们拥有的父爱却是不能用这些社会上的名衔来衡量,每一个父亲都是他们孩子的力量支撑。我们没有家书,但是我们有的是对父亲的惦念,对家的依恋,那是我们精神的最终去处,也是一样的永恒!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5
傅雷先生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翻译功力,无不体现着他的个人修养。然而,他在是一个学者的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对孩子的爱和教导在《傅雷家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傅雷家书》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书信,在那些书信中所涉及的内容有大有小:创新与突破;用人之道;看好你的钱包,让你的演讲充满魅力......有宏观指导亦有不劳其累,不厌其烦的细微关怀。一张薄薄的信纸,承载的却是厚如高山的爱。
傅雷先生在给博聪的家信中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在傅聪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父亲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先生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所谓“一个父亲胜过百个教师”啊!
“做人”与“做事”,这两个虚无缥缈的议题被傅雷先生朴实的语言写实了,他的三言两语就告诉了我们人生的哲理,也告诉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拳拳之心。所谓“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6
翻开这本书,一个关心孩子又不失严肃的父亲的形象映入我的眼帘。傅雷不仅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个博学、睿智的学者,更是一名伟大的父亲。
翻看着一封封家书,我发现傅雷并不是以一个长辈对小辈的方法教育傅聪,而是以一个朋友的形式与傅聪谈心,交流。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儿子成长,同时也教导儿子如何对待生活“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他总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儿子如何做人。如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人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终于在他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培养了两个优秀的人才:著名的钢琴大师——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这一家的成就着实让人羡慕,但和傅雷一家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什么都尽量满足,长期以往,使孩子养成了惰性,并不懂得去珍惜:需要什么,只要开口就好了,父母一定会满足的。正是这种思想习惯促使现在社会上有一大批“啃老族”,甚至还发生了父母不满足孩子,孩子就对父母拳脚相加的事例。发生这种事,我不禁为这些父母感到可悲,更对他们的做法感到质疑,如果这些家长一开始就不轻易满足孩子,而是教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心仪的东西,事情不会这个样子吗?在这一点上傅雷一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孩子不是溺爱他,给他更多的磨砺才能更好的帮助他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7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和妻子给他们的孩子所写书信的一本合集。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孩子,也让我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更让我知道如何去面对人生。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甚至有些刻薄的人。这是因为他的身世,傅雷自幼丧父,童年时母亲家教严格。傅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正如这本书封面上所提:“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他的确是孤独的。
当了解到这些时,我曾想过:傅雷是一个如此“孤独”又学识渊博的人,那么他对家庭,对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是否也十分淡漠呢?读完书后,我发现我的猜测与事实恰恰相反。
傅雷作为一位父亲,他对孩子的感情是十分丰富的。每天写信时,他不仅仅写自己的生活如何,还会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同伴,有时更会在那遥远的地方,以书信的.形式指导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去学。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十分称职的父亲。他对孩子的爱跨越了空间的阻碍。
再来看看他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用现在的家长经常说的话,两人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直出类拔萃。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这些书信大多数是写给傅聪的,傅聪自小学习钢琴,并且在学习上从未落后。他多次获得了国际钢琴大赛的奖项。这不禁让我想:他的父母不在身边,他是怎样做到这样优秀的呢?答案无疑是他的自主,自觉了。
《傅雷家书》是本书,更是一个真实的环境,我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傅雷一家由书信连接的温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8
假期中,我阅读了一部由一封封信件组成的巨著——《傅雷家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个伏案写信的身影,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对自己子女的浓浓爱意。
从一封封家书中可以看出,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更是一位细心、仁爱、严厉的家长。我认为,傅雷先生首先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其次才是知名的学者。在那一封封书信里,不仅有他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更有对其亲切的鼓励和严格的要求。他会时刻关注傅聪的`钢琴学习情况,既有取得成绩的夸奖,也有存在问题的批评。正是父亲以书信的谆谆教诲,激励和鞭策傅聪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是啊,望子成龙是全天下父母的心声,总是表现在那声声叮咛。
圣人的父亲也是这样的。王阳明的父亲王华看到王阳明被嘉靖帝封为新建伯、光禄大夫、上柱国,兼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对王阳明说:“责任重大,务必谦虚谨慎。”后来,王阳明听从父亲的劝告,终究没有跳进朝臣的圈套,逃过劫难。
我们普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的父亲曾经在一次谈话中对我说过:“你这个年龄是一往无前的,但切记不要太过浮躁。偶尔回过头来看看过去,其实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这个时候我正遇难关,为其无可奈何,只想硬着头皮用蛮力开道,但遍体鳞伤也不能成功。爸爸是在用这句话提醒我,要多看看过去克服过的困难,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然后一鼓作气通过难关。最终,在我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努力之后,成功冲破了瓶颈。
傅雷先生正是把对儿子的关心和教导,用手中的笔凝固到每一行文字中,父爱在这字里行间中显得格外的细腻,也格外动人。
一句句叮咛,都是父亲的爱意。“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是诗圣杜子美对儿子的叮咛,教育儿子要提升文学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诗人陆游告诉儿子实践的重要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期盼,希望他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话全是父亲对儿子教导,也是父辈对晚辈的期许,包含了深沉而真挚的父爱。
父爱不如母爱般温柔,但同母爱一样伟大、无私、浓烈。如果说,母爱是一泓清澈的泉水,父爱则是深沉的磐石。于无言中坚定,执着的守望着,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傅雷家书》给我的触动远不止这些,我会永远记得这本书,记住那些父亲对儿子的教导,记住那样一个父亲。或许我做不到像傅聪那般成功,但一定会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做到最好。让父亲因为有一个努力、懂事、优秀的儿子而骄傲。
谢谢《傅雷家书》!是您让我看到那个伟大的父亲,更让我真正的理解了那如山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9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轻易,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出色,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慨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愉快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闻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假如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很少读书,他们不会要我提高艺术修养,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入每一个孩子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这是我的父母,天下间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告诉他们你爱他们,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0
谁都说它是关于教育,父子情的着作,果然名不虚传。傅雷,傅聪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傅雷家书》用词十分朴素,平平的语言何以使人读出这么多东西?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都时时感受着父辈的爱,也付出自己的爱,对傅雷的家书自然有同感。我的经历有一段与傅聪更为相似。我的抽屉里也珍藏着几封家书,不同的是那是我遵照老师吩咐写的作文,给爸爸的一封信。打开信纸,你会看到刚入三年级的我拼音加字胡乱一气的的书信。在这些家书中,一切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没落下。即使是在校被老师表扬一句,我也在信中写明六要素,但即使我那时再小,也懂得报喜不报忧,也知道不让出门在外的爸爸替我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家书不会再有;取而代之的是我对父母的保证,有时,父母不理解我,我也会写下来,然后一把火烧了,这样就没事了。《傅雷家书》不知何时会再次光顾我的书桌,但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并会一直珍惜这美好的亲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他们的儿子: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等的一封封书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父爱母爱。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还是一位严格慈爱,挑剔啰嗦的父亲,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他用自己当年的经验,亲自教导儿子做人谦卑,待人待事严谨认真,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与困难,获得成就时不骄傲,不炫耀,礼仪要得体………不但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而且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成为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从不溺爱孩子,尤其在生活细节这方面。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傅雷先生对此深信不疑,更是在儿子的生活中付诸了行动。例如:他教育儿子,食不言寝不语,尊敬师长,态度谦卑,不骄不躁,不气不馁,不乱动别人东西,用完物品要有规矩的放回去,手不能插在上衣的`兜里,这样比插在裤兜显得更无理;从小就要学会理财,懂得节约,未雨绸缪,养成存钱记账的习惯……哪怕是吃饭这样的小事也一丝不苟。
吃饭时,傅雷的孩子们必须坐如钟,手肘的姿势必须端庄,雅正是否妨碍了同席之人,不得发出令人厌烦的咀嚼声,勺子筷子不可以把碗碰出响声。不可以挑食,有一次傅聪没有遵守父亲的规章,傅雷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倒是卓有成效,傅聪再也不敢了。
傅雷,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相比于父亲,他更像是一个“朋友”,一个“倾听者”,为他的儿子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2
《傅雷家书》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3
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题记
起初听到《傅雷家书》这个名字时,本以为是一本家法。然而,在静下心来去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它是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在1954年到1966年期间写给两个儿子的186封家信。
傅雷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因此,他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信,还是傅雷和儿子交流艺术的平台。傅雷先生在大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百余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了对儿子淳淳教诲之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亲对孩子的深爱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孩子。傅雷对傅聪的爱更是如此,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的、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舐犊情深。“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深情啊。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交流基础上的一种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他的骨子里就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没有了世事钻营的技巧,而是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做父亲的以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指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种指示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而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人生就如书中的一句话一样:“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会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意思也就是:赤子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即使有一天赤子感到了孤独,它就会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创造出许多与它心灵相通的朋友,让自己不再感到孤独。
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4
本学期令我收获最深的一本书就是《傅雷家书》。
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退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旁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亲对我的成绩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问人处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父亲常常给我讲起以前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亲苦苦婆心的教诲,但是我知道父亲只是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父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是父亲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知道,现在应该好好听取父亲的教诲并且深深的记住,身体力行的去实现。
他虽然不是像傅雷一样伟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学习的人。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5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句话我已经太过熟悉了,这语句摘自傅雷老师写的《傅雷家书》。每一个字眼都流露出了傅雷老师对儿子深切的爱。
《傅雷家书》充满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和严格的要求,弥漫着浓浓的父子情。其实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希望孩子平安长大,却不忍心让孩子远离自己。可是孩子长大后怎会一直躲在屋檐下,他们都有着自己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作为父母,即会为此高兴,也会为此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啊!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用自己美好的'未来报答父母。
合上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独特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但凡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造诣。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有相同之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一心为我着想。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是有必要仔细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尤其在为人处世方面能给我们很多指导。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6
傅雷家书显真情,苦父用爱暖子心。---题记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一句句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语贯穿整本《傅雷家书》,让人深深体会到其中饱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是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对孩子的愧疚,五三年正月父子之间的激烈争论,使他良心上的责备消释不了。直到儿子离家远行——留学于亚欧大陆另一边的'波兰时,“胸口抽痛,胃里难过”的痛苦滋味他才尝尽。他用那一封一封不舍的书信来抒发自己对儿子无限的愧疚之情。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他,傅雷,用自身艺术造诣将孩子的道路铺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大量篇幅谈美术,读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不管是留学波兰或是获国际大奖,还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他,傅雷,用做人的道理浇灌孩子懵懂的心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谦,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既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又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在生活中,虽然也有像他那样饱含父爱的父亲,但给予孩子的却是溺爱。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当作温室的花朵呵护着,却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们期盼像傅雷一样的父亲。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这样评价《傅雷家书》。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他,傅雷,用苦心孤诣的父爱填满了儿子的心灵,指引了儿子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7
《傅雷家书》是初中必读书目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读书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观,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对待儿子那样的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书》是一篇,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这样说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
傅雷没有把他的儿子只是当成儿子,而是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一个可以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朋友。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亲的父子关系:我父亲现在极少打骂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极其严重,甚至可能影响到我未来的'错误。而我也幸不辱命,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出现。当我犯一些小错是时,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让我打、骂,你也不好意思对不对?”他总是这样,不会让我失了面子,却总能在一些时候拉我一把,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决定,他总是会主动说与我听,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样:“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我们时常意思讨论,他也会听取我的意见,即使大多时候都没什么好的意见。
这又让我想起了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忽视了同孩子的关系,从没有真正享受过为人父母的快乐。他们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长。甚至有的家庭还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时代观念,可他们没有学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只学到了一个“打”字。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尝到了屈辱和恐惧。孩子的时代本是花一般的时代,结果这朵花还没开始绽放就已凋零。而这种摧残孩子的陋习却还可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傅雷是一个成功的父亲,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他的严厉让孩子变得优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严父,却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这种教育方式怎能不让人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