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
朋友推荐一本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原本以为是闲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细细品味之下,却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同时又发人深省。
读书之始,我是觉得应该对自身的启发不是很大的。因为我是教数学的,而薛瑞萍老师是教语文的,虽同为一年级教师,但在一些方面始终有着细微的差异,比如薛瑞萍老师教拼音时就提到,语文和数学是不同的,是可以混着拖的,所以在教孩子们拼音时,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点点的慢慢的教孩子们,但是数学却不一样,数学不像语文,有着阅读作为温床,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与领悟,数学有着它的客观性,它要求迅速准确,所以本身比较枯燥一些。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教语文和教数学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教书育人吗?于是才认真的去阅读,去体味薛瑞萍老师在书中表达的涵义。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获。
首先是“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的睿智,这对于教低年级孩子的老师来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面对那些天性好动,又不懂世事的孩子们,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但是身为教师,这却是我们必备的一种素养,说到老师这个职业,不得不说我们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不愠”是为师者的一项重要品质。
其次是沟通,教师不仅仅是要和孩子沟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长们沟通,“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处理好教师、孩子、家长的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师在这当中,就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家长会不应该是让老师说说孩子的“小报告”,更应该让家长、孩子以及老师做一个深层次的交流。
最后是“金诚所至”,薛瑞萍老师通过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她为了教育、为了孩子的那份真诚和热忱。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唯有怀揣这份责任,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才能真正无愧老师这一职业。
都说老师是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然选择了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让我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们的成长,静待那花开之时。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2
读完《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感触很多,启发也很多。我从心理特别害怕一年级,因为这一年是老师和学生最艰难的一年,班主任总是忙乱的、嘈杂的、紧张的,嗓子总是嘶哑的,甚至说不出话。它很难和“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划上等号。于是我怀着一分好奇,带着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感受着属于一年级的“心平气和”。这是一本原生态的教育随笔,书中没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其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秩序从安静训练开始。
一年级刚入学的常规教育很重要,当我面对一年级孩子的时候,希望他们急速地成长起来,恨不得今天上学明天就学会了怎样学习。但是开学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时间长了,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家长和老师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和孩子说话。
2、适当且平和的惩戒。
看云非常重视惩戒的方式与分寸,年幼的孩子们也准确地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老师罚我们就是喜欢我们。要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学坏,成为坏孩子。”下面是看云与家长的谈话:“已经处理过了,你不要听见孩子们的报告跟着虚张声势。没什么的,该让你知道的事情我会告诉你,像这样的小事情,教师已经即时惩戒过的,你最好装作不知道。被严密看管和双重监视的感觉,是很让孩子沮丧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3、抓好阅读教育
听低年级孩子们读书,往往觉得他们拖调子如唱歌,每届孩子都是如此,薛老师顽固:孩子们不达要求就不放松,教师一遍遍的领,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中的音乐节奏。薛老师的顽固让我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今年的孩子们要抓一个新模式出来。
读薛老师的文章,不仅能从中读到我们小学老师真实的日常生活,更能得到许许多多的教育智慧,而且让我们在工作中真正的受用。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3
我今年教一年级,开学的情景我记忆犹新:开学初,没完没了的叮嘱、喊叫,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身心的疲惫,精神的焦灼成了我当时的心理写照。几乎每天都是在忙碌、繁杂、焦躁中度过。就在那时,我发现了《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
读完这本书,我仅学到了三个词:心平气和、一年级、读书。拿“心平气和”这四个字来说。刚开始我也参照书中的一些做法,比如一年级一些课堂行规教育,与家长的沟通方式等。但有时自己还是难以“心平气和”,后来我才发现,这里的“心平气和”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调控,而是引导我们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转换,从单一的实践工作者向学习型、研究型、探索型教师转变,以一种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剖析学生由于缺乏知识或经验而发生的不良行为,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律和特点。如此下来,每日工作之后剩下的就不再是对日常琐事的烦乱,而是一种收获、透悉孩子行为背后的工作经验或者教育理论的经历,使自己的内心平静而充盈。
而“一年级”这个词,我原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孩子入学启蒙的阶段,但薛老师的见解让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这本书中,她提到:有些班级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提早结束了一年级的生活状态;而有些班级到了“二年级”仍然处于“一年级”的生活状态。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小孩子在一起学习知识的同时,他是否在学习公共生活,也就是说他是否在学习秩序。在她的班级当中,她用两个关键词来给自己班级的秩序下定义:第一个是“音乐”,她对文本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更多的是在孩子们疲乏时把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时间拿来给孩子们欣赏音乐,陶冶性情,读后感《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从电视剧“小龙人”的主题曲到著名的古典音乐“渔舟唱晚”,孩子们从刚开始的喧闹到如今能安安静静地趴在那里听完一首完整的古筝曲,对孩子们的性情是一种非常好的熏陶;第二个是“轻轻地”,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静寂游戏中出现的效果,她在管理班级事物时,她努力让自己的说话声音轻柔,让孩子读书时轻声细语,发现这样更能让孩子们认真倾听教师的说话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这里使用的是“秩序”这个词语而不是纪律。已经不记得她原文是怎样解释的,大意是说秩序是每个生命个体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去遵循的一种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的规律,是与生命个体的内在的拍点是相契合的,而纪律是一种需要外界的力量督促我们去遵守的一种规律。在她看来,对于一年级而言,学习公共生活的秩序比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而现实中,我们往往对这一点认识不足,或者认识到了,但还没有很好地去身体力行。
翻开这本书,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第四部分内容“聆听大师”。因为,我觉得第一部分内容,其实我们每位老师每天也在做着,区别也就是我们并没有将它记录下来。薛瑞萍老师之所以能拥有“心平气和”,除了她在日志中的倾诉、反思、总结之外,她在一些教育论著中与一些教育大师的精神交流也是主要因素。记得刚走出校门时也曾翻开一些教育论著的扉页,却发现那些术语像是陌路人一般,无法读取那些文字背后的思想,更别说去学习蕴藏其中的教育理念,只能无奈地放下。但在这本书中,薛老师以她20年的教育经验和实践,以她个体化的阅读和阅读表达,让我嫉妒地发现原来教育论著中的精神世界如此精彩。也有不少朋友看了薛老师关于教育论著的读书札记而兴致勃勃地去翻阅那些书籍,却发现仍然是欲入无门。薛老师用一句泰戈尔的诗句来解释:“且把你一生中的空隙留在原地,让音乐从空隙的深处涌将出来。——这是只有书虫才知道的快乐。”她是这样解读这句话的:“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赋予沉默的文字以美妙的曲调,因为是你在读,精辟的论述注入了你的理解;因为是你在读,原本丰茂的树木,生长出带有你印记的枝叶。”读书,让知识和趣味互相交融,见解和品性依次增长;由此形成习惯,进而成为性格,当然一辈子便“心平气和”。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4
匆匆读完《心平气和一年级》,两个观念留在了我的心头:第一,作为老师要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心平气和的引导孩子,做好一位老师该做的事;第二,就是作为老师要多读书,在读书中寻的心平气和,在读书中寻找心平气和的理由,在读书中找到心平气和的方法。读书,思考,是看云的生活方式,爱学生,爱读书,是看云的职业观。看云,一位爱教育,爱学生,爱思考,更爱读书的老师,从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成长为一名在教育界的领军的人物,我们不得不叹服她的勤奋,不得不惊叹她的优秀。
耳畔流淌着音乐,柔柔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就如行云流水般澄清明净,每一个美丽的文字,都仿佛如春雨滴在了我的心坎上,并在这新的土壤里生下了根,这,我知道。
这本书分《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和《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三辑,《教育,对成长的迷恋》写的是班级工作中发生的一系列小故事集她的处理方式及思考,《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则书写了它独特的语文课堂记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则将许多的书,经典的书加了盐和糖等佐料,调配成了一大锅一大锅让人百吃不厌的浓汤。
薛老师是因为爱孩子而做教师的,薛老师是因为爱读书而教孩子读书的。她的职业观是:爱读书和爱孩子同样重要。她每天都要大声朗读一小时,或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或是在安静的空教室里。她说“六年如一日,盯住一个班的学生,用你的爱读去带动学生的爱读,用你的爱表达去带动学生的爱表达。”她要求学生“书包里可以不带语文书,但不可以不带课外书。”她的学生中的佼佼者这样写道:“同学们都在读《我为歌狂》和《幻城》之类的校园小说,一堆一堆谈得好开心,于是我也借来读,可是实在觉得没劲,我根本读不进去。就只好去读我的《简·爱》了!”做个书香老师是优秀教师生活的方式之一。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如此自信,如此纯粹。“我以我的方式积年累月地经营。没有奇花异卉,也看不出谁是‘栋梁’(我跟孩子说,不许说要做栋梁的话,因为你们是人!)我甚至不敢过分乐观于他们将来的语文学习,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属于我的六年里,这里的野花灼灼绽放,这里的小树生气蓬勃!”“我在我的另一个小小的园子里,要怎么掘,便怎么掘。”“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我爱读,带着学生读;我爱写,带着学生写;我爱思考,带着学生思考。老师台上口若悬河,灿若莲花,学生下面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这就是语文。”自信而有个性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在一篇篇薛老师写的教育日记和课例中。没有太多高深的教育理论,唯有她深厚、广博的文学底蕴,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她其实一点也不普通。“因为读和写的循环,是我根深蒂固了的生活方式,比如生命的流泉,如果停止了,阻滞了,我的日子就失去了鲜洁和明净;我之为我,就丧失了欢悦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教——维系我们的‘共同事业’,不过是供水给可以流淌的一条人工地渠。因为它,在办公室里,乃至于课堂上,我都可以理直气壮的读;因为它,篇复一篇,我的文字的温和劲健,在教学随比例得到培养和磨砺。”反思加写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最后,请记住薛老师的一句话:“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5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作者是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薛瑞萍。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真是如获至宝,许多观点值得我去借鉴。
在常规教育方面,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但薛老师不是这样的。开学初,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等这一条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多么平实的语句啊,却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明明白白。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薛老师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她不但自己轻声慢语,还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轻声慢语。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这是薛老师的经验。
在语文学习方面,一年级师生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拼音。薛老师别具匠心采用“大幅度的动作,使我不用发声就让孩子知道了声调,站起来读错的,我还是不说话,只是一次一次地比划声调,于是他知道了。”不多说话,不急不躁,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这一点,说说容易做起来不易。细细想想,是呀,遇到孩子常出错的地方,禁不住急噪起来,那加大分贝的声音只会让孩子心里更急,又怎能学得好呢?还是得静下心慢慢来。“写字也好,计算也好,只要那孩子尽力了,就是好的。”的确,每个孩子的智质不同,不能一味地总去和别人比。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受到我们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热情。
薛老师在书中这样讲:“今天不会明天,明天不会后天,拼音不过是个拐杖,迟早是会的,何必强求一致?数学我不懂,语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读到这一段时,我曾禁不住为薛老师担忧起来。孩子的拼音学习怎么可以这样去要求呢?违背了学校一贯提倡的踏踏实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思想。再读下去,才领悟了她“混”的真正含义:语文学习是靠大量的阅读来实现的,不能因为拼音学习暂时的困难而影响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何况拼音学习本身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呀,语文教师有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孩子亲近书本,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精心地引导,才会使刚入学的孩子走近书籍,亲近语文,进行充满睿智而拓展生命体验的读书活动,从而在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在与家长沟通方面,薛老师很注重让家长配合教育。她很坦率,“教师只要说服自己接受差距和层次,说明自己不强求一致就行。对于教师,班级才是一个整体,好中差存在距离是正常的,有一批成绩优异的不OK了,就可以也应当放过自己和吃力的学生了”。粗一看,以为薛老师有些不负责任了,潜心细想,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如果家长不配合,光靠老师能有多大的效果?接受这样的现实,通过书信来提升家长,提出主动关心孩子学习的要求,这是薛老师教育实践中的创新。终于,家长主动来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点滴的成长;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时,支持、配合甚至赏识起教师的工作来。薛老师非常成功地通过家长的配合,酌定阅读量,进行初步检查,引导孩子学会课外阅读。是呀,如果家长和老师都做起了榜样,是博学而又心平气和的人,阅读自然也会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种必然。
一年级开始的日子,肯定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然而,一年级,这个孩子学习生活的起步关键期,如果班级的良好风气没有形成,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家长的默契配合没有达成,可能,错过的,就会永远地错过了。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吧,让我们慢慢来。这本书将引导即将教一年级的我和我的一年级孩子们步入一种新的生活,让孩子们和我都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走的更好。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6
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她再一次带一年级后的每日经历,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在普通的叙事中向我们展现了她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详细记录了自己是怎样从焦灼走向平和,她的班级又是如何走过了艰难的时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 现在我也在教一年级,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没完没了地叮嘱学生注意事项、一遍遍地重复各种要求、大声地叫喊保持安静……身心疲惫、精神煎熬,整个人在忙碌、繁杂、焦躁中度过。一个月下来,嗓子全哑了,身体也感觉要支撑不下了。所以当我看到薛瑞萍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感觉效果反而好些。”我的感受特别深。
薛老师还举了个例子:比如放学排队:“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谁的.名,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老师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孩子排队的动作也越来越轻。是啊,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就是榜样,老师就是模范,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面对吵闹的学生,老师的大声呼斥或许能威慑住学生,但也只能说是一时,日后,学生就有可能学着老师的样,为了使自己的声音清晰,一个比一个大声说话,安静的环境从何而来? 拜读着薛老师的作品,感动着薛老师的真诚,铭记住薛老师的教诲。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7
今年重新教的一年级,回过头来,利用闲暇时间看了《心平气和一年级》这本书。
一年级的孩子是如此的不懂规矩,是如此的活泼好动,可薛瑞萍老师却说:教一年级的学生做到心平气和,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境界呀?想到下半年我就要接手一年级,这不就是等于给我送来了宝贵的经验吗?如此这点更加吸引了我,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发现自己缺乏的东西太多,要学的东西太多。
一、静气的培养是种艺术
在薛老师的眼里,培养学生的静气是整个一年级习惯训练的重点。薛老师的文章里总是提到读书需要静心,读书也能培养静心。因此,她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她说“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为了培养学生的静气,薛老师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静静地趴在桌上听音乐,写字时听,读书时听,休息时听。《月河》、《雪绒花》、《春野》、《春江花月夜》。走进了学生的课堂,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薛老师常在学生嘈杂声起时柔和地对孩子们说:“你们影响我听音乐了。”只这一句话便让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训练,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首先她自己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和孩子说话。时间长了,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我一方面感叹薛老师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惊叹她的教育智慧。想想我有时候总埋怨学生静不下来,我也是有不可推却的责任的。教师自身心浮气躁,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声叫喊和斥责,孩子又如何能做到心平气和呢?这样想来,我也应当从自身做起。不仅是学生需要静心,做教师的更需要静心,只有自己轻声慢语,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轻声慢语。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
二、爱孩子就是爱自己
薛老师在她的文章中说:我喜欢他们——喜欢他们就是喜欢我自己。而她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特点。她用平常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她说无论你愿不愿意,同不同意,工作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是一块命定属于你的土地,鲜花盛开还是荆棘丛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自己——不付出就想收获,那是背天道的痴心妄想。付出就能收获,那是天对我的格外垂恩。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学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师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点的学习热情给放大、点燃了——而不是用以怀疑的心态,扑灭上进的火花。她也总是这样对自己说:“顺其自然。或快或慢,或主动功需牵引,他们都在往前赶,我们二班没有差生。”想想平时的我,。也许是我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常常抱怨孩子的笨,家长的懒,让我也心生烦恼,现在想想要让每个孩子都学得一样好那不过是教育的神话罢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我们怎能要求每个孩子的发展的轨迹都一样呢?所以学习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特点,何乐而不为呢?
三、读书是永远的精神粮食
读了薛老师的文章的人都知道,她在不间断地读书。她说:“自己首先是个读书人,然后才是教师。”“语言——永远是教师联络感情、传授知识、激发思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新鲜活泼的语言从哪里来?读书——只有读书。”就因为这样,她读《给教师的建议》,读《教育漫话》,读《美的历程》,读《幽梦影集》,读《道德经》,读《忏悔录》等。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那么热爱读书,读了那么多的书,以至于哪天没读书就觉得缺少了什么,所以才会对“语文”的本质,有超脱考试体系的认识。
当孩子们刚学习完拼音,薛老师带领她的一群孩子和家长,坚持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刚开始要求学生一天一篇儿歌的阅读量,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优秀的学生已达到每日流畅朗读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并且开始了每日一句的日记练习,尽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量的阅读让她教学有底气,让她的学生学习有灵气。所以她带的学生不仅阅读能力强,而且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强。而对比想想自己,我不爱读,所以总是找理由——没时间。感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差,语言贫乏之时,我是否反省过我自己呢?
薛瑞萍是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灵魂的,她不止一次地说:"我想语文和数学的不同,在于语文是可以混着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薛老师朴素的语言,深深打动着我,促我反思。心平气和取代急躁,下半年我也即将接手一年级,教育那些孩子多么需要调整心态。薛老师的书就如黑暗中的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要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8
暑假开始就知道这学期要教一年级,心里惶恐、忐忑、焦虑……赶紧拿出姜春梅老师早早推荐过的薛瑞萍老师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假期刚刚读完时并没有太多感触,毕竟是书本上的理论,不知如何运用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中去,更不知道效果如何,直到9月份开学第一天,见到小家伙们,从这一天开始,薛老师的文字开始浮现脑海,迫不及待再次翻开书,再读一遍,心中似乎有了一盏明灯,让原本可怕的一年级变得越来越可爱了。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收获如下:
一、"从安静训练开始"的第一步教学。秩序从安静开始,这一点是最让我感到新鲜,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但薛老师不是这样的,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这一条。等这一条入了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抓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她希望这样有意识地反复强调,能尽早让学生懂得静是好的。一年级的常规教育是重要的开场,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们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了。薛老师说:"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二、阅读。这个阅读不单单指孩子们读书,而是薛老师酷爱阅读。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是书籍让她"心平气和"起来。
三、不断反思。就像我们每天在写教学反思一样,薛老师还不间断地反省自己,思考原因与对策。她在不间断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走向了心平气和———尽管这中间依旧会出现反复,出现压不住火的时候。薛老师有两种做法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一是不背后说学生的坏话,再就是不背后说家长的坏话。这种严格自律的背后,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只有视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才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会不恼怒于学生的种种不足。同样,只有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主动地担在自己的肩膀上,才能不因为家长的失职而气恼,而怨声载道。薛老师说过,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只是个人的能力、悟性、基础、家庭环境所给字样不同。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出来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一旦承认了人生的缺憾、先天和成长环境的差异,爱就无等差了。我想,薛老师通过不断地反省和思考,来认识教育,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同行看到了教育的深层,也许这些语言并不能和教育理论并论,但是它真实感人,让人受益匪浅。
开学才一个月了,孩子们已经有模有样了,早读、值日、早操、发言、用餐、作业,路队,孩子们已经迅速掌握了这其中的纪律和规律,尽管在二年级以上的孩子们眼中,他们的表现还不那么完美,还那么稚嫩,可是只有陪伴过他们的老师才知道,这其中的努力和进步。
一年级,真的没那么可怕,谢谢薛老师,谢谢《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谢谢我的孩子们!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9
读完薛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却久久不能平静了。教过一年级的我深有体会,刚入小学的孩子特别爱叽叽喳喳,静不下心来。因此一年级的老师,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其实,这是我们老师自己没有摆正心态。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
但薛老师不是这样。开学初,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等这一条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多么平实的语句啊,却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明明白白。
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薛老师特别喜欢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静寂游戏”,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与家长积极配合教育,让孩子养成终生受益阅读习惯。这都是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
总之薛老师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着我,促我反思。心平气和取代急躁,这是我们面对稚嫩的孩子多么需要的心态调整。让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吧!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0
朋友推荐一本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原本以为是闲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细细品味之下,却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同时又发人深省。
读书之始,我是觉得应该对自身的启发不是很大的。因为我是教数学的,而薛瑞萍老师是教语文的,虽同为一年级教师,但在一些方面始终有着细微的差异,比如薛瑞萍老师教拼音时就提到,语文和数学是不同的,是可以混着拖的,所以在教孩子们拼音时,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点点的慢慢的教孩子们,但是数学却不一样,数学不像语文,有着阅读作为温床,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与领悟,数学有着它的客观性,它要求迅速准确,所以本身比较枯燥一些。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教语文和教数学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教书育人吗?于是才认真的去阅读,去体味薛瑞萍老师在书中表达的涵义。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获。
首先是“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的睿智,这对于教低年级孩子的老师来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面对那些天性好动,又不懂世事的孩子们,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但是身为教师,这却是我们必备的一种素养,说到老师这个职业,不得不说我们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不愠”是为师者的一项重要品质。
顺带一提,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自身一日不读书,便觉得心里落落的,仿佛少了点什么,几日不读书,便觉得有“急躁之气”,这点让我很是忏愧,虽然平时也有阅读的习惯,但却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仿佛读书不过是一种消遣,比起薛瑞萍老师那种把读书当作吃饭睡觉这种事来对待的态度,实在是自惭形秽。身为教师,常年与书为伴,读书实在当好老师的一个重要习惯。
其次是沟通,教师不仅仅是要和孩子沟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长们沟通,“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处理好教师、孩子、家长的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师在这当中,就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家长会不应该是让老师说说孩子的“小报告”,更应该让家长、孩子以及老师做一个深层次的交流。
最后是“金诚所至”,薛瑞萍老师通过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她为了教育、为了孩子的那份真诚和热忱。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唯有怀揣这份责任,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才能真正无愧老师这一职业。
都说老师是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然选择了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让我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们的成长,静待那花开之时。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分享的书名是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早就听说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但真正翻阅,还是从我带这一届一年级孩子开始的。
这本书以每日记载的随笔方式向我们历数了薛瑞萍老师在第三次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或滔滔不绝的长篇感悟,或随心而发的三言两语。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第二部分:请跟我来。收录的是薛老师给孩子家长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与家长的真情对话,都体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爱心。第三部分:平和也辐射。收录了她的帖子带给周围人的影响的见证及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第四部分:聆听大师。这一部分可谓是一针见血,点破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如果只看这书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想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位薛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教一年级,能做到心平气和?可当你真的走进书中,你会被那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倾诉着一位普通教师的悲喜和愤怒,让你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这些看似随性的琐碎记录,没有掩饰什么,没有矫揉造作,却折射出薛老师执着而独到的教学思想。在薛老师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琐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静得如水、纯得如雪。
读薛老师的书,总是被感动着,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我,这次却被真正地吸引住了。有些细节读过一遍又一遍,读过之后仍是心生感动。
首先感动于薛老师的:每天不断地读书
薛老师是一个极其爱书的人,每每两天不读书,便觉手足无措,性情焦躁。她的博览,既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要借助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显示自己的才识。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是书籍让她“心平气和”起来。
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几天不读书,就觉得“有浮躁之气生”。是呀,身为今天的老师,我们其实很需要读书。我常把自己定位于一位数学教师,殊不知数学教师整天与数字、公式打交道,因此更需要文学的滋养。读书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读书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读书才能让我们更有底蕴,让教育更有深度……读书的好处已被更多的人所看重所接受。
其二、感动于薛老师的教学技巧:上课声音小而柔和。
薛老师称其为“修炼”,感觉自己也特别需要这种“修炼”。讲课时常常忍不住会提高自己的嗓音,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会听话些;常常忍不住厉声喊叫,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才不敢“胡闹”。可是,错了。现实往往相反,越是大声嚷着要孩子们“安静”,这些孩子们也就越是不能心平气和地静下来。看来,从现在开始我真的需要“修炼”了。
其三、也感动于薛老师的每天不断地反省、思考
在这本原生态的教育教学随笔中,经常看到她忏悔录式的自我控诉:有罚站了学生以后的愧疚,有拍桌子后的后悔,有拧了学生后的自责,有罚抄写数遍后的苦痛。这些毫不掩饰的自我暴露,将一个一线教师面对生活和工作的重压而滋生出的烦躁与扭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种表现,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反省。她在这种从不不间断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气和。
其四:还感动于薛老师的每天不断地交流、沟通
薛老师说:教师的爱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爱,严厉的父爱和知心的友爱:知心朋友之间的理解,尊重,信任与交心。薛老师不仅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沟通,而且特别注重与家长沟通,她给家长写了那么多信,引领着家长向正确的教育理念前行。
其五、更感动于她的真诚。
薛老师的真诚,总是体现在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之中。信手翻阅,便可从文中找寻到大量的这种真性情流露的描述:“我舍不得这帮刚刚上路的孩子,虽然地球离开谁都转动,可是因为我是爱他们的,所以总是自做多情地认为:离开了我,刚刚上路的他们,好比被抛弃的孩子。”——这是对事业的真诚。
薛老师如此执着,确实让我敬佩至极。教育是漫长而美丽的事情,一份耕耘必定会有一份收获;教育是一份信念,更需要一份心态。心平气和的心态对于我们很重要。其实,需要心平气和的岂止是一年级?这种信念、这种心态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
让我们在平和的教育中去奉献,去静候,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2
朋友推荐一本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原本以为是闲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细细品味之下,却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同时又发人深省。
读书之始,我是觉得应该对自身的启发不是很大的。因为我是教数学的,而薛瑞萍老师是教语文的,虽同为一年级教师,但在一些方面始终有着细微的差异,比如薛瑞萍老师教拼音时就提到,语文和数学是不同的,是可以混着拖的,所以在教孩子们拼音时,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点点的慢慢的教孩子们,但是数学却不一样,数学不像语文,有着阅读作为温床,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与领悟,数学有着它的客观性,它要求迅速准确,所以本身比较枯燥一些。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教语文和教数学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教书育人吗?于是才认真的去阅读,去体味薛瑞萍老师在书中表达的涵义。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获。
首先是“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的睿智,这对于教低年级孩子的老师来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面对那些天性好动,又不懂世事的孩子们,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但是身为教师,这却是我们必备的一种素养,说到老师这个职业,不得不说我们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不愠”是为师者的一项重要品质。
顺带一提,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自身一日不读书,便觉得心里落落的,仿佛少了点什么,几日不读书,便觉得有“急躁之气”,这点让我很是忏愧,虽然平时也有阅读的习惯,但却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仿佛读书不过是一种消遣,比起薛瑞萍老师那种把读书当作吃饭睡觉这种事来对待的态度,实在是自惭形秽。身为教师,常年与书为伴,读书实在当好老师的一个重要习惯。
其次是沟通,教师不仅仅是要和孩子沟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长们沟通,“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处理好教师、孩子、家长的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师在这当中,就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家长会不应该是让老师说说孩子的“小报告”,更应该让家长、孩子以及老师做一个深层次的交流。
最后是“金诚所至”,薛瑞萍老师通过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她为了教育、为了孩子的那份真诚和热忱。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唯有怀揣这份责任,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才能真正无愧老师这一职业。
都说老师是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然选择了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让我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们的成长,静待那花开之时。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3
暑假开始就知道这学期要教一年级,心里惶恐、忐忑、焦虑……赶紧拿出姜春梅老师早早推荐过的薛瑞萍老师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假期刚刚读完时并没有太多感触,毕竟是书本上的理论,不知如何运用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中去,更不知道效果如何,直到9月份开学第一天,见到小家伙们,从这一天开始,薛老师的文字开始浮现脑海,迫不及待再次翻开书,再读一遍,心中似乎有了一盏明灯,让原本可怕的一年级变得越来越可爱了。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收获如下:
一、"从安静训练开始"的第一步教学。秩序从安静开始,这一点是最让我感到新鲜,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但薛老师不是这样的,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这一条。等这一条入了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抓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她希望这样有意识地反复强调,能尽早让学生懂得静是好的。一年级的常规教育是重要的开场,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们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了。薛老师说:"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二、阅读。这个阅读不单单指孩子们读书,而是薛老师酷爱阅读。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是书籍让她"心平气和"起来。
三、不断反思。就像我们每天在写教学反思一样,薛老师还不间断地反省自己,思考原因与对策。她在不间断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走向了心平气和———尽管这中间依旧会出现反复,出现压不住火的时候。薛老师有两种做法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一是不背后说学生的'坏话,再就是不背后说家长的坏话。这种严格自律的背后,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只有视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才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会不恼怒于学生的种种不足。同样,只有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主动地担在自己的肩膀上,才能不因为家长的失职而气恼,而怨声载道。薛老师说过,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只是个人的能力、悟性、基础、家庭环境所给字样不同。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出来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一旦承认了人生的缺憾、先天和成长环境的差异,爱就无等差了。我想,薛老师通过不断地反省和思考,来认识教育,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同行看到了教育的深层,也许这些语言并不能和教育理论并论,但是它真实感人,让人受益匪浅。
开学才一个月了,孩子们已经有模有样了,早读、值日、早操、发言、用餐、作业,路队,孩子们已经迅速掌握了这其中的纪律和规律,尽管在二年级以上的孩子们眼中,他们的表现还不那么完美,还 那么稚嫩,可是只有陪伴过他们的老师才知道,这其中的努力和进步。
一年级,真的没那么可怕,谢谢薛老师,谢谢《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谢谢我的孩子们!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4
朋友推荐一本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原本以为是闲暇之余的消遣之作,细细品味之下,却感慨万分,唏嘘不已,同时又发人深省。
读书之始,我是觉得应该对自身的启发不是很大的。因为我是教数学的,而薛瑞萍老师是教语文的,虽同为一年级教师,但在一些方面始终有着细微的差异,比如薛瑞萍老师教拼音时就提到,语文和数学是不同的,是可以混着拖的,所以在教孩子们拼音时,她是有很大耐心的,可以一点点的慢慢的教孩子们,但是数学却不一样,数学不像语文,有着阅读作为温床,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与领悟,数学有着它的客观性,它要求迅速准确,所以本身比较枯燥一些。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教语文和教数学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教书育人吗?于是才认真的去阅读,去体味薛瑞萍老师在书中表达的涵义。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所获。
首先是“定能生慧,静纳百川”的睿智,这对于教低年级孩子的老师来讲,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面对那些天性好动,又不懂世事的孩子们,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但是身为教师,这却是我们必备的一种素养,说到老师这个职业,不得不说我们的鼻祖孔子,他老人叫就曾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不愠”是为师者的一项重要品质。
顺带一提,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作者自身一日不读书,便觉得心里落落的.,仿佛少了点什么,几日不读书,便觉得有“急躁之气”,这点让我很是忏愧,虽然平时也有阅读的习惯,但却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仿佛读书不过是一种消遣,比起薛瑞萍老师那种把读书当作吃饭睡觉这种事来对待的态度,实在是自惭形秽。身为教师,常年与书为伴,读书实在当好老师的一个重要习惯。
其次是沟通,教师不仅仅是要和孩子沟通,更要和孩子的家长们沟通,“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只有处理好教师、孩子、家长的关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真正提高,而教师在这当中,就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家长会不应该是让老师说说孩子的“小报告”,更应该让家长、孩子以及老师做一个深层次的交流。
最后是“金诚所至”,薛瑞萍老师通过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她为了教育、为了孩子的那份真诚和热忱。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唯有怀揣这份责任,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才能真正无愧老师这一职业。
都说老师是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然选择了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让我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他们的成长,静待那花开之时。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5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分享的书名是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早就听说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但真正翻阅,还是从我带这一届一年级孩子开始的。
这本书以每日记载的随笔方式向我们历数了薛瑞萍老师在第三次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或滔滔不绝的长篇感悟,或随心而发的三言两语。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第二部分:请跟我来。收录的是薛老师给孩子家长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与家长的真情对话,都体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爱心。第三部分:平和也辐射。收录了她的帖子带给周围人的影响的见证及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第四部分:聆听大师。这一部分可谓是一针见血,点破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如果只看这书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想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位薛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教一年级,能做到心平气和?可当你真的走进书中,你会被那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倾诉着一位普通教师的悲喜和愤怒,让你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这些看似随性的'琐碎记录,没有掩饰什么,没有矫揉造作,却折射出薛老师执着而独到的教学思想。在薛老师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琐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静得如水、纯得如雪。
读薛老师的书,总是被感动着,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我,这次却被真正地吸引住了。有些细节读过一遍又一遍,读过之后仍是心生感动。
首先感动于薛老师的:每天不断地读书
薛老师是一个极其爱书的人,每每两天不读书,便觉手足无措,性情焦躁。她的博览,既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要借助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显示自己的才识。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是书籍让她“心平气和”起来。
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几天不读书,就觉得“有浮躁之气生”。是呀,身为今天的老师,我们其实很需要读书。我常把自己定位于一位数学教师,殊不知数学教师整天与数字、公式打交道,因此更需要文学的滋养。读书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读书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读书才能让我们更有底蕴,让教育更有深度……读书的好处已被更多的人所看重所接受。
其二、感动于薛老师的教学技巧:上课声音小而柔和。
薛老师称其为“修炼”,感觉自己也特别需要这种“修炼”。讲课时常常忍不住会提高自己的嗓音,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会听话些;常常忍不住厉声喊叫,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才不敢“胡闹”。可是,错了。现实往往相反,越是大声嚷着要孩子们“安静”,这些孩子们也就越是不能心平气和地静下来。看来,从现在开始我真的需要“修炼”了。
其三、也感动于薛老师的每天不断地反省、思考
在这本原生态的教育教学随笔中,经常看到她忏悔录式的自我控诉:有罚站了学生以后的愧疚,有拍桌子后的后悔,有拧了学生后的自责,有罚抄写数遍后的苦痛。这些毫不掩饰的自我暴露,将一个一线教师面对生活和工作的重压而滋生出的烦躁与扭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种表现,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反省。她在这种从不不间断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气和。
其四:还感动于薛老师的每天不断地交流、沟通
薛老师说:教师的爱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爱,严厉的父爱和知心的友爱:知心朋友之间的理解,尊重,信任与交心。薛老师不仅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沟通,而且特别注重与家长沟通,她给家长写了那么多信,引领着家长向正确的教育理念前行。
其五、更感动于她的真诚。
薛老师的真诚,总是体现在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之中。信手翻阅,便可从文中找寻到大量的这种真性情流露的描述:“我舍不得这帮刚刚上路的孩子,虽然地球离开谁都转动,可是因为我是爱他们的,所以总是自做多情地认为:离开了我,刚刚上路的他们,好比被抛弃的孩子。”——这是对事业的真诚。
薛老师如此执着,确实让我敬佩至极。教育是漫长而美丽的事情,一份耕耘必定会有一份收获;教育是一份信念,更需要一份心态。心平气和的心态对于我们很重要。其实,需要心平气和的岂止是一年级?这种信念、这种心态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
让我们在平和的教育中去奉献,去静候,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6
今年刚送走一个五年级,重新接了个一年级。感觉真是不习惯,且不说那些小不点们在课堂上一会动儿一会动儿的,也不说学生有什么事情都要来报告老师,诸如“我想上厕所”“某某拿我的东西”之类。但凡学校有什么活动,往往要老师亲力亲为。诸如此类的也花费低年级老师很多时间、精力和口舌。原来的学生彼此熟悉,很多时候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已心领神会。班级的日常工作也有小干部管理,老师大多时候只管教学即可。现在,面对这些小不点儿,有一句话没讲到,他们就不知该怎样做,我不免有手忙脚乱之感。
就在我颇感困惑时,一位朋友向我推荐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完之后,感触很多,启发也很多。这本书和以往所看的教育书籍不同,这是一本原生态的教育随笔,书中没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其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教学要慢慢磨,要给学生慢慢悟的时间。
孩子千般种,个性千般样。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要向我们要求的那样,这也是不现实的。读过看云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感悟到教学,尤其一年级的教学要慢慢磨,要给学生慢慢悟的时间。孩子思维的大门需要慢慢打开的。更何况他们的学前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年级孩子第一道难关就是学习拼音,枯燥的拼读常让一些孩子望而怯步。在课堂上,就需要教师运用语言的魅力来使得孩子们对拼音动情。“清晰简练、生动鲜明的语言会使学生对你的每节课心存期待……无论教学辅导手段多么发达,语言永远是教师联络情感,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简单的真理,却是需要深厚的`积累。常为他人一些巧妙的拼音故事折服,也常感受孩子们对故事的喜欢。感受充满童趣的语言对于孩子们学习拼音的重要性。孩子们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强化记忆。在课堂上,常感觉孩子们学的还可以,可是那都只是暂时记忆而已,回到家不少孩子往往就糊涂了。
对这,教师急不得,边教边复习,让孩子们在一遍遍的重复中巩固熟记。但其中教师不能放松的是要让孩子养成每天复习的习惯。为督促孩子们这一习惯的养成,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功课在读会后让家长们签字,第二天我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有的如签字很熟了,但有的和签字并不符。
这往往让我生气,对于家长们的督促也就不那么信任了,每天还是抓着学生过关,于是,课间有限的时间就奉献给了他们,每天除了上课批作业就是听他们读书,常在筋疲力尽之时骂自己:想不开,累死活该。其实,静下心来想想,确实不用如此,这么多年教下来,没有那个学生到最后还是不会的。只是早晚的事情。于是告诉自己:不在被学生拖着。和家长讲清其中关系,每天由家长检查签字,对那些没有读的,晚上统一补读,由此来强化学生的意识:功课必须天天复习。
2、拖拉习惯要杜绝。
自己是个慢性子,很多事情都不那么雷厉风行,于是发现每届学生都颇有我的风范:做起事情来不急不快。于是,我的很多宝贵时间就被一些拖拉户霸占了去。看了薛老师的文字,下定决心要来尝试一下:每次功课,给孩子们一个打底时间,超时严重的,重新完成,在这届孩子开学之处,一定要将拖拉的苗子掐断。
3、温柔的惩罚
对刚进小学的孩子们来说,习惯养成是重头戏,尤其是学习习惯,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老师常将时间放在组织纪律上,那课堂效率就大打折扣不说,课堂任务也会完不成。而孩子们一旦在心里扎下了闹的草根,以后的清除就困难重重,薛老师非常注重孩子们静心习惯的培养,对我启发很大。在课堂上,我常用小规范来提醒孩子们,如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我说:“小眼睛”孩子们接着说:“看老师”;有人说话了,“小耳朵,(仔细听),或者通过节奏来安定孩子们。但总有那么几个对你的眼神瞧不见,对你的提示充耳不闻的,对他们,我性子也很急,憋不住,就点名批评起来,往往为此而耽搁时间,薛老师的点名罚站让我很有启示。实实在在的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受罚,也有一个警示。一直赞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这个惩罚的度把握不好,罚学生的同时也是在罚自己。
4、抓好阅读教育
1)听低年级孩子们读书,往往觉得他们拖调子如唱歌,每届孩子都是如此,在我的教育中,我虽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没有薛老师顽固:孩子们不达要求就不放松,教师一遍遍的领,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中的音乐节奏。这个问题上我是松一阵紧一阵的,因而效果总不如意。薛老师的顽固让我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今年的孩子们要抓一个新模式出来。
2)语言的积累在于阅读,没有阅读打底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要抓好这一块,需要老师付出精力锲而不舍,同时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儿歌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有趣而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于是我充分利用《经典阅读》这本书,让学生读、背书上的儿歌。开家长会时争取到家长的配合,每天让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等学生学完拼音后,也可让孩子给家长讲故事。通过背儿歌、读故事等形式,来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7
人生如茶,静心以对。只有守住内心的淡定与宁静,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旅程中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
无意中看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就被它的题目所吸引,一年级的孩子是如此的不懂规矩,是如此的活泼好动,怎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境界呀?于是下定决心要看完这本书,看过之后发现自己缺乏的东西太多,要学的东西更多。
今年我又重新教回了一年级,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的“管理”绝招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视、大喊制胜。这样一来,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级课堂常规极好。在我沾沾自喜的同时,却越发地觉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温柔,日日暴躁起来了,并且训斥的次数多了,就没有效果了。
作者薛老师在文章中提到“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静,老师首先得做到“静”,“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有意识的反复强调,让他们懂得静是好的”。要求“看黑板的时候,她先目光闪电般地扫射每一个角落,发现分心的,宁可疾步走过去,告诉他看黑板,也不大声呵斥。”她十分排斥大声斥责孩子,排斥严厉地批评。
为了实现安静教学,薛老师做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薛老师说:“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因此,她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让很闹的孩子终于能坐得住,能静下来,对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大有帮助。
反观自己上课,害怕学生听不到,总是用最大音量不断重复,有时候还用上小蜜蜂,期望用高分贝的声音来盖住学生吵闹的声音,殊不知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老师的声音要大,是为了盖主学生的吵闹声,在老师高分贝的刺激下,学生变得更加躁动,吵闹的声音也更加响亮,老师只好再一次用更加响亮的声音来上课。在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中,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实践中,我们的孩子离“安静”越来越远,他们的心态离“心平气和”也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则是“躁动和不安”。
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像薛老师那样,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8
今年刚送走一个五年级,重新接了个一年级。感觉真是不习惯,且不说那些小不点们在课堂上一会动儿一会动儿的,也不说学生有什么事情都要来报告老师,诸如“我想上厕所”“某某拿我的东西”之类。但凡学校有什么活动,往往要老师亲力亲为。诸如此类的也花费低年级老师很多时间、精力和口舌。原来的学生彼此熟悉,很多时候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已心领神会。班级的日常工作也有小干部管理,老师大多时候只管教学即可。现在,面对这些小不点儿,有一句话没讲到,他们就不知该怎样做,我不免有手忙脚乱之感。
就在我颇感困惑时,一位朋友向我推荐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完之后,感触很多,启发也很多。这本书和以往所看的教育书籍不同,这是一本原生态的教育随笔,书中没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其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教学要慢慢磨,要给学生慢慢悟的时间。
孩子千般种,个性千般样。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要向我们要求的那样,这也是不现实的。读过看云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感悟到教学,尤其一年级的教学要慢慢磨,要给学生慢慢悟的时间。孩子思维的大门需要慢慢打开的。更何况他们的学前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年级孩子第一道难关就是学习拼音,枯燥的拼读常让一些孩子望而怯步。在课堂上,就需要教师运用语言的魅力来使得孩子们对拼音动情。“清晰简练、生动鲜明的语言会使学生对你的每节课心存期待……无论教学辅导手段多么发达,语言永远是教师联络情感,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简单的真理,却是需要深厚的积累。常为他人一些巧妙的拼音故事折服,也常感受孩子们对故事的喜欢。感受充满童趣的语言对于孩子们学习拼音的重要性。孩子们的兴趣有助于他们强化记忆。在课堂上,常感觉孩子们学的还可以,可是那都只是暂时记忆而已,回到家不少孩子往往就糊涂了。
对这,教师急不得,边教边复习,让孩子们在一遍遍的重复中巩固熟记。但其中教师不能放松的是要让孩子养成每天复习的习惯。为督促孩子们这一习惯的养成,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功课在读会后让家长们签字,第二天我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有的如签字很熟了,但有的和签字并不符。
这往往让我生气,对于家长们的督促也就不那么信任了,每天还是抓着学生过关,于是,课间有限的时间就奉献给了他们,每天除了上课批作业就是听他们读书,常在筋疲力尽之时骂自己:想不开,累死活该。其实,静下心来想想,确实不用如此,这么多年教下来,没有那个学生到最后还是不会的。只是早晚的事情。于是告诉自己:不在被学生拖着。和家长讲清其中关系,每天由家长检查签字,对那些没有读的,晚上统一补读,由此来强化学生的意识:功课必须天天复习。
2、拖拉习惯要杜绝。
自己是个慢性子,很多事情都不那么雷厉风行,于是发现每届学生都颇有我的风范:做起事情来不急不快。于是,我的很多宝贵时间就被一些拖拉户霸占了去。看了薛老师的文字,下定决心要来尝试一下:每次功课,给孩子们一个打底时间,超时严重的,重新完成,在这届孩子开学之处,一定要将拖拉的苗子掐断。
3、温柔的惩罚
对刚进小学的孩子们来说,习惯养成是重头戏,尤其是学习习惯,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老师常将时间放在组织纪律上,那课堂效率就大打折扣不说,课堂任务也会完不成。而孩子们一旦在心里扎下了闹的草根,以后的清除就困难重重,薛老师非常注重孩子们静心习惯的培养,对我启发很大。在课堂上,我常用小规范来提醒孩子们,如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我说:“小眼睛”孩子们接着说:“看老师”;有人说话了,“小耳朵,(仔细听),或者通过节奏来安定孩子们。但总有那么几个对你的眼神瞧不见,对你的提示充耳不闻的,对他们,我性子也很急,憋不住,就点名批评起来,往往为此而耽搁时间,薛老师的点名罚站让我很有启示。实实在在的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受罚,也有一个警示。一直赞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这个惩罚的度把握不好,罚学生的同时也是在罚自己。
4、抓好阅读教育
1)听低年级孩子们读书,往往觉得他们拖调子如唱歌,每届孩子都是如此,在我的教育中,我虽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没有薛老师顽固:孩子们不达要求就不放松,教师一遍遍的领,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中的音乐节奏。这个问题上我是松一阵紧一阵的,因而效果总不如意。薛老师的顽固让我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今年的孩子们要抓一个新模式出来。
2)语言的积累在于阅读,没有阅读打底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要抓好这一块,需要老师付出精力锲而不舍,同时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儿歌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有趣而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激发孩子们的想象。于是我充分利用《经典阅读》这本书,让学生读、背书上的儿歌。开家长会时争取到家长的配合,每天让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等学生学完拼音后,也可让孩子给家长讲故事。通过背儿歌、读故事等形式,来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19
读完薛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却久久不能平静了。教过一年级的我深有体会,刚入小学的孩子特别爱叽叽喳喳,静不下心来。因此一年级的老师,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其实,这是我们老师自己没有摆正心态。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
但薛老师不是这样。开学初,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等这一条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多么平实的语句啊,却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明明白白。
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薛老师特别喜欢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静寂游戏”,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与家长积极配合教育,让孩子养成终生受益阅读习惯。这都是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
总之薛老师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着我,促我反思。心平气和取代急躁,这是我们面对稚嫩的孩子多么需要的心态调整。让我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吧!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篇20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作者是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薛瑞萍。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真是如获至宝,许多观点值得我去借鉴。
在常规教育方面,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但薛老师不是这样的。开学初,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等这一条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多么平实的语句啊,却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明明白白。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薛老师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她不但自己轻声慢语,还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轻声慢语。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这是薛老师的经验。
在语文学习方面,一年级师生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拼音。薛老师别具匠心采用“大幅度的动作,使我不用发声就让孩子知道了声调,站起来读错的,我还是不说话,只是一次一次地比划声调,于是他知道了。”不多说话,不急不躁,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这一点,说说容易做起来不易。细细想想,是呀,遇到孩子常出错的地方,禁不住急噪起来,那加大分贝的声音只会让孩子心里更急,又怎能学得好呢?还是得静下心慢慢来。“写字也好,计算也好,只要那孩子尽力了,就是好的。”的确,每个孩子的智质不同,不能一味地总去和别人比。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受到我们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热情。
薛老师在书中这样讲:“今天不会明天,明天不会后天,拼音不过是个拐杖,迟早是会的,何必强求一致?数学我不懂,语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读到这一段时,我曾禁不住为薛老师担忧起来。孩子的拼音学习怎么可以这样去要求呢?违背了学校一贯提倡的踏踏实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思想。再读下去,才领悟了她“混”的真正含义:语文学习是靠大量的阅读来实现的,不能因为拼音学习暂时的困难而影响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何况拼音学习本身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呀,语文教师有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孩子亲近书本,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精心地引导,才会使刚入学的孩子走近书籍,亲近语文,进行充满睿智而拓展生命体验的读书活动,从而在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在与家长沟通方面,薛老师很注重让家长配合教育。她很坦率,“教师只要说服自己接受差距和层次,说明自己不强求一致就行。对于教师,班级才是一个整体,好中差存在距离是正常的,有一批成绩优异的不OK了,就可以也应当放过自己和吃力的学生了”。粗一看,以为薛老师有些不负责任了,潜心细想,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如果家长不配合,光靠老师能有多大的效果?接受这样的现实,通过书信来提升家长,提出主动关心孩子学习的要求,这是薛老师教育实践中的创新。终于,家长主动来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点滴的成长;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时,支持、配合甚至赏识起教师的工作来。薛老师非常成功地通过家长的配合,酌定阅读量,进行初步检查,引导孩子学会课外阅读。是呀,如果家长和老师都做起了榜样,是博学而又心平气和的人,阅读自然也会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种必然。
一年级开始的日子,肯定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然而,一年级,这个孩子学习生活的起步关键期,如果班级的良好风气没有形成,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家长的默契配合没有达成,可能,错过的,就会永远地错过了。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吧,让我们慢慢来。这本书将引导即将教一年级的我和我的一年级孩子们步入一种新的生活,让孩子们和我都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