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2024/04/2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篇1

学完《一件小事》,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经典之作《呐喊》中的另一个故事:《阿Q正传》。故事中的主人公阿Q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阿Q的角色十分可悲,但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Q使用的精神胜利法。阿Q虽然只是个农村里底层的短工,却鄙视城里的其他人,狂妄自大。比如他因为穷而娶不到老婆,却说道“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阿Q可笑,但其实也是个可悲的人物:他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欺凌,特别是来自有钱人的。可是他的贫穷和地位决定了他只能被他人欺压。阿Q被欺辱后为了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发明了“精神胜利法”,只是为了用言语自欺欺人来安慰自己。处于社会的底层,又被别人看不起,只能通过自我麻痹来催眠自己,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吧,可是这样的做法终究只是自己骗自己罢了。如有一次,他被别人打完了,却心满意足的自我安慰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后来他被其他人打的时候,又自我催眠道:“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牲畜”。

我认为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可悲的,也让人觉得很心酸,因为打不过别人,所以只能靠精神胜利法来逃避现实,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自己被打了心里还能也只能得到一丝丝安慰吧。

后来,阿Q进了城后赚了点钱,别人对他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就连有钱人赵大爷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都对他恭恭敬敬的,还主动要买他的东西。我认为这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有钱人能受他人的尊敬,而穷人只能受他人欺凌,反抗不了。阿Q没钱没势时,受尽富人的欺凌,而赚到钱后对他的态度又不一样了。

《阿Q正传》这个故事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是当时老百姓生活的缩影。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篇2

初读《阿Q正传》,只是觉着阿Q的无知、猥琐、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脸令人可憎;再读《阿Q正传》时,却觉得在阿Q身上很能发现一些国人缩影;深读《阿Q正传》以后,越发觉得阿Q简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的写照。仔细的观察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的表现和思维方式,我有了一个令人惊讶发现:一个阿Q倒下了,数亿个阿Q站起来了……

小说中对阿Q的艺术表现,成了现在国人的对待社会现象、回避现实的立场和态度。时局对阿Q们的影响颇大,时局如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起初他们认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自己为难,影响自己目前能维持的生活现状,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当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继而坚决地拥护改革的主张,并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锋官,继而产生了要在政治、经济以及女人问题上获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当改革形势遇到阻碍和挫折的时候,权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们就变得“很容易闹脾气”,“总觉得自己太失意”,特别是当阿Q到静修庵去革命碰了钉子,去“结识”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后,其情绪更是一落千丈,觉得“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甚至由忧愁转为恼怒,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奇特的报复心理。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而又始终不觉悟这一投机趋利的基本性格特点。

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群阿Q式人物,也同样因时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在改革形势高涨时,他们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机关算尽,施展阴谋,或讨好自认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结投机改革。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篇3

初读《阿Q正传》,只是觉着阿Q的无知、猥琐、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脸令人可憎;再读《阿Q正传》时,却觉得在阿Q身上很能发现一些国人缩影;深读《阿Q正传》以后,越发觉得阿Q简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的写照。仔细的观察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的表现和思维方式,我有了一个令人惊讶发现:一个阿Q倒下了,数亿个阿Q站起来了……

小说中对阿Q的艺术表现,成了现在国人的对待社会现象、回避现实的立场和态度。时局对阿Q们的影响颇大,时局如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思想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起初他们认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自己为难,影响自己目前能维持的生活现状,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当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继而坚决地拥护改革的主张,并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锋官,继而产生了要在政治、经济以及女人问题上获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当改革形势遇到阻碍和挫折的时候,权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们就变得“很容易闹脾气”,“总觉得自己太失意”,特别是当阿Q到静修庵去革命碰了钉子,去“结识”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后,其情绪更是一落千丈,觉得“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甚至由忧愁转为恼怒,产生了一种强烈而奇特的报复心理。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而又始终不觉悟这一投机趋利的基本性格特点。

现实生活中的另一群阿Q式人物,也同样因时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在改革形势高涨时,他们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机关算尽,施展阴谋,或讨好自认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结投机改革。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篇4

学完《一件小事》,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经典之作《呐喊》中的另一个故事:《阿Q正传》。故事中的主人公阿Q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阿Q的角色十分可悲,但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Q使用的精神胜利法。阿Q虽然只是个农村里底层的短工,却鄙视城里的其他人,狂妄自大。比如他因为穷而娶不到老婆,却说道“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阿Q可笑,但其实也是个可悲的人物:他总是受到其他人的欺凌,特别是来自有钱人的。可是他的贫穷和地位决定了他只能被他人欺压。阿Q被欺辱后为了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发明了“精神胜利法”,只是为了用言语自欺欺人来安慰自己。处于社会的底层,又被别人看不起,只能通过自我麻痹来催眠自己,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吧,可是这样的做法终究只是自己骗自己罢了。如有一次,他被别人打完了,却心满意足的自我安慰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后来他被其他人打的时候,又自我催眠道:“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牲畜”。

我认为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可悲的,也让人觉得很心酸,因为打不过别人,所以只能靠精神胜利法来逃避现实,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算自己被打了心里还能也只能得到一丝丝安慰吧。

后来,阿Q进了城后赚了点钱,别人对他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就连有钱人赵大爷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都对他恭恭敬敬的,还主动要买他的东西。我认为这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有钱人能受他人的尊敬,而穷人只能受他人欺凌,反抗不了。阿Q没钱没势时,受尽富人的欺凌,而赚到钱后对他的态度又不一样了。

《阿Q正传》这个故事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是当时老百姓生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