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2024/04/22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精选1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

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

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2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受精神的丰润,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平淡真好!平平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平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3

文如其人,书如其名。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为师,意味着我们此生将用灵魂牵着爱,思绪纤细至无形。静夜里,当他人都已安详而坦然的沉沉睡去;我们的案头依然烛光摇动。为了那些纯净的心灵,我们一次次攀岩在不同的教育“革命”中,在品尝了干涩的甜后,对逝去的青春的怀念可以用无悔来祭典。这也许就是所谓教师的幸福吧!我们的韶华将悄悄走过,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师爱在左,执著在右,在教育道路的两旁,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使一路上穿枝拂叶的人,即使走过荆棘,有泪可落,却都是幸福!”

拜读完肖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后,让我对胜任教师这个职业更加自信了,教育好孩子是我的责任,做好老师是我的要求。心甘情愿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无爱的教育是可悲的,爱能让寒冰般的心融化,能让阴霾的'脸绽放笑容,能让筋疲力尽的身躯精神抖擞,爱是一副良药,能医治教育中出现的病症,爱是阳光是雨露,能甘润孩子们的心灵,照耀孩子们不开心的角落。

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年龄小,而且还住校,面对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除了在生活上还要在学习上帮助他们,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我们班的郭吴炎和刘城志因为一片纸打了起来,我本能的走到他们身边,问了一句:“你们的作业记住了吗?”连问了好几遍,没有人搭理我,过了一会郭吴炎不耐烦了,很厉害的说“没”我当时有点懵了,是不是我那句话问的不对,还是孩子觉得很委屈,我也想不明白,过了一会,我把孩子叫到了办公室了解情况,孩子终于说出了真正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想让别人管,只想自己心里舒服就行,我问他作业怎么办?他说了一句让我很不理解的话,我想写就记作业,不想写就不记作业,后来我给孩子沟通交流得知,家长对其影响较大。我把孩子的家长也交到学校来,通过交流孩子的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耐心,经常对孩子暴揍,后来我给孩子说作业,孩子一遍记不住,我就在给孩子讲一遍,两遍记不住,再讲一遍,一直讲了五六遍,孩子终于记住了,我又让孩子重复了一遍,家长把孩子带回家了,晚上家长打电话给我说,白老师,你让我知道了怎么教育孩子,孩子通过你的沟通也教育了自己,今天的作业他写的非常好,谢谢你。听到这番话,我为我高兴,为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高兴,每教育好一个孩子我都很开心,是不是我很没有出息,但这就是我自己。

有一次,我因为一些事情请假了,第二天一个孩子跑到办公室,白老师,你昨天怎么没给我们班上课啊,昨天一天没见到你,可想你,听到孩子话,我感觉非常幸福,这可能就是你所谓的回报吧,这样的回报我希望越多越好,其实我也不知道孩子们对我的感情怎么那么深,我只觉得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情,爱人爱己爱学生,这就是真实的我。

为师八年,爱与己始终相伴,智慧使教师成长加速,真情铸就了一个个鲜活的师魂,感谢爱,感谢教育!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4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5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禁反思从教以来的得与失,我问自己:作为教师,我的幸福感来自何处?是学生好成绩?是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还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获?我身边的同行朋友们也会有这样迷茫的时候。肖川教授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画面,涌现脑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获了这些美好的点滴吗?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其次要会在反思中进步。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管是有效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肖川教授认为“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你的确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确实如此。当我有感而发地想表达当时的想法起,从拟定题目、列出提纲、翻阅资料,再一个一个文字敲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到最终一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

有一位老师很有意思地将肖川先生的书名与章节串联起来,让我很感动。“找到教育的方向,才会明了教育的意义。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获得教师的解放。纵横文明的星空,翱翔语言的世界,释放心灵的阳光,表达自由的言说,品读书的芳香,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很好的注释,借用在此表达我的感受。

合上书页,目光再次锁定在扉页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6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7

拿出搁置了许久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翻阅此书,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关注方法,而存在着忽视方向的倾向。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老师们对具体的方法更感兴趣,对于理论的学习比较轻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们教师的发展。如果我们总是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

方法和方向?一直以来,我从没有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思考过。只知道努力学会各种教书的'方法,这也是我所缺少的;而所谓的方向,在我认为就是自己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仅此而已,朝着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走下去。但是今天看来,在肖川眼中的方向,是指一些具有理想的高远的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时,都可以说是满腔热血,踌躇满志地想做出一些成绩。可是为了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之前那些高远的理想。我们一直说要机遇,其实我总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方向?让我再一次问自己,我的方向又在何方?我想,在我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8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说起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学生变的更灵活,会让那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爱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种敷衍。有了爱,教育充满阳光,有了爱,追求变的美好,有了爱,生活变的更充实。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9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禁反思从教以来的得与失,我问自己:作为教师,我的幸福感来自何处?是学生好成绩?是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还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获?我身边的同行朋友们也会有这样迷茫的时候。肖川教授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画面,涌现脑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获了这些美好的点滴吗?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其次要会在反思中进步。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管是有效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肖川教授认为“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你的确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确实如此。当我有感而发地想表达当时的想法起,从拟定题目、列出提纲、翻阅资料,再一个一个文字敲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到最终一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

有一位老师很有意思地将肖川先生的书名与章节串联起来,让我很感动。“找到教育的方向,才会明了教育的意义。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获得教师的解放。纵横文明的星空,翱翔语言的世界,释放心灵的阳光,表达自由的言说,品读书的芳香,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很好的注释,借用在此表达我的感受。

合上书页,目光再次锁定在扉页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0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1

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2

漫长的暑假,有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陪伴,我想说,日子过得真的还算充实,还算诗意。并且,在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足的享受和滋润之余,也更加钦佩肖川先生对教育的殷殷执着和切切关注。在他如歌如吟般的字叙述里,细细体会他那份对教育事业的坚韧信念和绵绵真情。

他在书中写道:"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这让我无由的在头脑中激荡起对教育的新思考,对自身的反省与评判。肖川教授用自由的体和通俗易懂的字,言说着人性化教育所应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他从"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心灵的阳光"、"自由的言说"、"书的芳香"等九个主题述说着一种对教育,对教师,对教育中生命个体的发自内心的深情眷顾。你一旦走进他的字领域,你就难以抗拒那种于内心的字力量,你拒绝不了肖川先生的儒雅的睿智、你很乐意去追随他行云流水般真挚的教育情怀和真实的教学趣味。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处不折射出作者对于教育、对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真的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书中的每一个字,无不在表达着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我最欣赏"开放的堂"这一,我一直苦苦的思索着究竟什么样的堂才是开放的堂?几多困惑,几多迷惘!肖川先生给出了精准的答案。他说,开放的堂首先是民主的堂,开放的堂宽容并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开放的堂是学生有着情绪上安全感的堂;开放的堂重视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他特别强调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把人生美妙的前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开放的堂不囿于教师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而展开,它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它关注的中心不是教师预订的教学进度,而是学生真实的收获。在堂中,只有学生是作为完整的人——有着广阔的精神生活背景,全身心的投入堂生活——教学才有助于完整的的成长;开放的堂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注重对自我认识活动的监控。这些观念的提出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最终明白了教学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教案,而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如果在某一问题上,能够带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的舞台,那即使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在所不惜。

我要特别情调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满意的回答,这应该是允许的。在今天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更没有认识全知全能的,教师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重要保护者,也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这是我在肖川教授的字中所捕捉到的信息,尽管我早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但却不能标准的诉诸于笔底。

从对肖川教授的字解读中,我不由得向往起民主的、开放的堂。我愿意成为一名具有宽容、民主精神和尊重儿童的优秀老师,我向往创造民主、开放、温暖、和谐的堂。惟其如此,才能让教育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的泉和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沐浴在肖川先生阳光一般温暖的字之中,你会觉得教育是一项多么崇高的事业,一项酝酿着真情与智慧的事业。我觉得,真正懂得教育的老师,就是学生的心灵得以温暖的阳光。肖川先生的语言也如同阳光一般明媚、温暖。他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然而,我们眺望着理想的高地,我们不屈服于现实,我们也会有暂时的休憩与沮丧,但我们永远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且吟且行"这是多么有力量、有诗意的话啊,是的,我们的确有理由相信,用良好的教育成就的未一定是光明的、温暖的、我们梦寐以求的阳光普照开满鲜花的未。

真的要向肖川教授深深的鞠一躬以示致敬!他的字散发着一股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你会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他的清明的智识,随意的情性和真实的趣味。他对教育的温情关怀,他对学术的广泛兴趣,还有他个人那种看待世界的通达的情怀,都化成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字符跃然纸上,寄予我们熟悉的汉字以优雅的魅力。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淡墨飘香的字中隐藏着肖川先生生命的律动,以情怀浇灌字,以信念锻造智慧,以真情与智慧交融的纬线引领教育的航向,以不同寻常的关注眷恋着教育的激情与理想!真的值得你一看!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3

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你的文化眼光,取决于你的价值追求。

肖川教授对书的嗜爱也让我怦然心动,静静地阅读,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涌动,感受到内心的充盈与温润。回顾自己有时因种种原因疏于阅读,无心体味读书的乐趣,悲哉!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智,其实,世上能让思想致远的,还有什么比得过一脉书香呢?

走进书里的世界,享受精神的丰润,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绽放自己的美丽。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和大家分享:平淡真好!平平地,不令我们颠踬;:淡淡地,不让我们昏醉,使我们坦坦荡荡地处世,明明确确地看人。所以平淡也是最美的真。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4

这学期,我读了肖川教授写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在一年来又重新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多看书,看一些经典的书。

肖教授的书读来完全没有已往教育类书籍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读来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对面,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既让我沉浸在对教育理论的沉思中,又让我对他独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开朗;既像一个导师一样给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向我倾诉他对教育的感悟,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活泼中更深地去感悟我们的教育,使我对教育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书。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宽广的胸怀,美在作者博大的学识,美在作者隽永的文笔。一切的一切,除了美还是美。苦于文笔的羞涩,才学的`疏浅,很难将看书时内心深处的激灵用语言表达出来,跃然纸上。下面只能对书中几处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来是由教师决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句话让我很震惊,也不禁产生了质疑:教师真的有那么大的能耐吗?我们能吗?我马上想到了这么多年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我们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往指挥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挤、冲、拼,尽最大的力让学生考出最高分。作为老师,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出高材生吗?然而,用分数衡量太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讲: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正因为他有了这一观点,才敢断言教师决定教育的方向。可我们的老师,难道不知德育为首这一道理吗?可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惭愧啊!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在新课程改革这么久的今天,这陈旧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于我的脑中,而且,自己还总认为在不断地改革,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成绩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关没有完全对,我还是把课程摆在首位,把教育摆在第二。“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对了,路就在脚下。我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二、《教师的解放》这一节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当社会各界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可谁曾呼吁也为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的教师也减轻一下负担?

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师的编制过紧,

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

3、一些职能部门经常对学校指手画脚,吆三喝四,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简直把学校当成滥施淫威的场所。

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一些“扶持一小摄,打击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耗费了教师的精气神,毒化了人际关系。

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

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想想以前,曾经是“沙发上的土豆”,连电视都懒得看,何况是书?偶尔约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师的眼里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学生的书包是轻了,可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却提高了。常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虑万分;为期末即将而来的成绩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忙得团团转,回到家里却还是一脑的空虚,想想一次评估后,老师们轮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个“恨铁不成钢”的孩子们,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精神禁锢下,我们的老师的心理压力会是多大?

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我也相信,教师的解放指日可待。

愿所有的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让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养,开得更迷人更灿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5

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我发现肖川教授的文笔优美、自然,含蕴丰富、耐人寻味。从书中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

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变的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6

拿出搁置了许久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翻阅此书,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我们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关注方法,而存在着忽视方向的倾向。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老师们对具体的方法更感兴趣,对于理论的学习比较轻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我们教师的发展。如果我们总是只顾埋头赶路,我们怎么可以欣赏到天空的广袤和美丽?”

方法和方向?一直以来,我从没有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思考过。只知道努力学会各种教书的方法,这也是我所缺少的;而所谓的方向,在我认为就是自己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仅此而已,朝着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走下去。但是今天看来,在肖川眼中的方向,是指一些具有理想的高远的追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从踏上工作岗位时,都可以说是满腔热血,踌躇满志地想做出一些成绩。可是为了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被大量的琐事遮蔽了眼光,被俗务消磨了之前那些高远的理想。我们一直说要机遇,其实我总觉得更重要的还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方向?让我再一次问自己,我的方向又在何方?我想,在我心中应该已经有了答案……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7

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饱含了不起作者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正如他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我想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教育之感悟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心灵中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教育中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肖川还特别地强调,他是为教师而写作。其实我觉得他绝不仅仅是在为教师而写作,而是在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在不断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们而写作。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

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她们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什么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带着智慧与真情的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

教育之职责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

教育之远思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重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读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我离教育名师有多远?"我无法计算出来。肖川教授的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恰当的引经据典,精妙绝伦的语言典范,让我赞叹!我也许不能成为名师,但我可以有名师的理想和信念,朝着名师的高度奋进,直到永远。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篇18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禁反思从教以来的得与失,我问自己:作为教师,我的幸福感来自何处?是学生好成绩?是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还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获?我身边的同行朋友们也会有这样迷茫的时候。肖川教授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画面,涌现脑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获了这些美好的点滴吗?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其次要会在反思中进步。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管是有效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肖川教授认为“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你的确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确实如此。当我有感而发地想表达当时的想法起,从拟定题目、列出提纲、翻阅资料,再一个一个文字敲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到最终一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

有一位老师很有意思地将肖川先生的书名与章节串联起来,让我很感动。“找到教育的方向,才会明了教育的意义。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获得教师的解放。纵横文明的星空,翱翔语言的世界,释放心灵的阳光,表达自由的言说,品读书的芳香,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很好的注释,借用在此表达我的感受。

合上书页,目光再次锁定在扉页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