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2024/04/22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1

《巨人的陨落》是一部有三册六十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了,读完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通过这部小说了解了一些为什么今天的世界是这个样子,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历史是渐进发展进化的,和基因遗传类似,基因突变会有大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也算是一次大的基因突变吧,影响了后世的发展和世界的版图。

本书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史,主角是西方世界各国各个阶层的代表任务,有英国的保守贵族阶级、工人阶级、积极争取女权的工人阶级和贵族阶级女性,有德国的贵族阶级、外交官、军人的代表;有俄国的贵族阶级、农奴转化的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代表;有美国的外交官、移民代表,通过政治、军事、爱情、经济工业发展,世界的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各个阶层的突破和坚守、善和恶的交织,用历史学者的客观、理智的笔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时代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历史画卷。

故事并不复杂,以一个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出发,以童工矿工的视角为起点描绘工人的工作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

蒸汽机的发明让煤矿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工人阶级组建了工会,工会会为工人争取权益,但是资产阶级并不真心关心工人权益,英国贵族们虽然以绅士淑女进行自我标榜,认为打骂男仆女仆是不文明的行为,不屑为之并看不惯出身俄国的贵族辱骂仆人,但依然会把歧视不尊重下层阶级的行为做的理所当然。俄国的封建贵族阶级对待农民残暴,触犯一点贵族阶级的利益就被绞死,最终在一站前后被颠覆,夺取政权的俄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以牙还牙也以同样的手段对付了沙皇俄国的王公贵族,血洗了整个王族。

德国和美国的贵族、外交官、军人交叉在这段历史中,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人是渺小的存在,被时代裹挟而生,整个人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爱好和平不想打仗依然要上战场,士兵们不知道为何而战却要流血牺牲。在这个故事中,美国依然是充满希望的新大陆,俄国农民阶级转化为工人阶级一心希望能去美国,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

这些人物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有特点,唯一的共性就是都有勇敢的品质,都有自己的坚持并为之勇敢奋斗,都是勇敢者,勇敢去追求信仰,勇敢去追求爱情,勇敢去突破自身的局限追求更好的自我和推动社会、时代的进步,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共同推动时代的发展,让世界逐渐发展进化为今天的样子。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2

从20xx年开始读《巨人的陨落》的时候,第二三部的汉译本好像还没有出版发行。我不太喜欢读外国小说,首先第一大难题就是难记又冗长的外国名字,还有就是拗口的翻译和不同于东方人的思考方式,这可能也是我把《巨人的陨落》这部书拿起又放下,标记在读标记了三年的原因吧。

不过幸好,20xx年的7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三部我读了三年都没读完的书,像是发现了宝藏一般,我的生命被拉长了五倍,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二十世纪。

有评论说《巨人的陨落》是祖辈的故事,《世界的凛冬》是父辈的故事,《永恒的边缘》是作者肯福莱特自己这一代的人故事。三代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每一代人都参与着历史,都见证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时刻。如果要把这三代人的故事进行比较的话,我还是最喜欢祖辈的故事,从卑微到尘埃里的矿工、女仆、工人和小混混,向不公平宣战,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从一而终地坚守的自己的信念,不用对自己相信的产生怀疑,这或许是种幸运。相对于第三代来说,除了有了父祖两辈的加持外,还自带天赋技能,它们也有它们波澜壮阔的故事,但隐隐约约地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且祖辈在经历历史时刻的时候,几乎都是无意识的,只是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经历了什么,而第三代却有一种在聚光灯下展示的刻意感。

可能是因为人物时间跨度的问题,我最关注的永远是第一代人,即使到了《永恒的边缘》里依然是这样,艾瑟尔和菲茲赫伯特伯爵最后在国会大厦走廊里互相表白时的感动、菲兹去德国参加妹妹茉黛的葬礼后被塔西斯特工没收妹妹遗物时的没落、别斯科夫家里列夫在格雷戈里弥留之间的拜访时的挂念,哦对,还有沃尔特冯诺伊曼在《世界的凛冬》里被纳粹折磨致死时的难以置信,这些文字的描写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刻在脑子里难以忘记。

如果书电影把每个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的话,那么书籍就是十倍。我出生在20世纪的末尾,然而我却有幸见证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抑或是说难以忘记的历史时刻。与有荣焉。

21世纪,我将亲身经历这个新的同样伟大并且急剧变化的时代,我将见证这个新的时代的每一个变化。幸甚至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3

《巨人的陨落》一书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说实话买这本书,实在是因为京东首页推荐太过频繁,广告语太过光芒夺目,什么“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什么“虽然是小说,但是可以当正史来读”而且常常坐上销量冠军的宝座。虽然学舍行其庭老师说尽量不要看畅销书,但我看了简介之后觉得此书或许可以一读,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来帮助了解某段历史,所以一下就买了《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两大部。

读毕,确实感受到了作为大作家应有的水平。用笔精炼,结构精妙,描绘了各国五个身份不一的家族在一战时期各自不同的命运和交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深度还原了当时的情境。这是通过描写小人物家族的兴衰来反映历史,让我了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细节。但是,我觉得前文所述的评价应该还是过誉了。可能是我欣赏水平的问题,对于外国文学,总觉得翻译过来的文字缺少了一点神韵,总有晦涩感,导致我并没有哪怕像看国内畅销小说一样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也导致我看完《巨人的陨落》之后,讲二战的《世界的凛冬》被我放在床头迟迟没有翻动……

我把这原因归结为我看的书太少,尤其是外国文学太少,所以提不起兴趣。我本来还想写一些文字,提炼提炼故事主旨啊,表达一下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发现确实是没兴趣。就这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4

书的名气很大,1168页的篇幅,却号称着平均每位读者耗时三个通宵读完,可以想象到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而作者肯·福莱特更是一个在老外眼中可以和金庸在国人眼中地位比肩的人。

《巨人的陨落》是本很不错的历史小说,通常的`历史类读物总是摆脱不了枯燥、乏味。过于严谨会使小说失去可读性,无法吸引读者;而如果当成野史来写又总是存在着不够严谨,误导读者的嫌疑,但是肯·福莱特不愧是顶级的畅销作家,能够在小说不失趣味的情况下保障小说背后历史的真实性。

作者采用历史巨变下个人和家族命运改变这一经典手法,展现了一副一战、二战(第二部)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人物繁多,几个主角设定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如英国德哥的老牌贵族,俄国的底层人民,美国的暴发户,这些典型形象折射出那个时代各自国家的命运。

正如广告宣传的那样,全书最大的卖点在于历史事件的真实、确凿,除了虚构的主角,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出场并和虚构的人物产生互动,而且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些互动中真实历史人物的言论都是有凭有据,绝非杜撰,这就使得本书更可作为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高度尊重历史,绝不戏说误导后世,这是国内作品最为缺乏的精神。

同时本书对于时代背景的还原也是巨细无遗,丝丝入扣,读来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个人感觉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还有点生硬,人物形象较为单薄,第二部更为成熟和流畅,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战争是明线,而民主的实现则是贯穿全书的暗线。作者在书中对于民主意义,通过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故事做了深度探讨。读完全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英美式的渐进的民主是持赞扬态度的。

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在于,作者不但处理好了虚与实的关系,而且做到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个体“大”与“小”的关系。通常的小说一旦涉及了历史的宏大背景,小说中对人物的情感把控和细节的描写就不再细腻,甚至说会逐渐忽略个体的情感,而无论是威尔士的矿工少年,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出身显贵、为爱敢于放手、敢于放下身段的茉黛,做过仆人、当过小三、终而事业爱情双丰收的艾瑟儿,身世凄惨、受尽欺凌、紧紧抓住救命稻草、终而获得幸福的卡捷琳娜……,每一个都有血有肉。肯·福莱特却做到了两者兼顾。

而读完小说后,再细想小说为何以“巨人的陨落”为名,那“巨人”究竟是什么?其实巨人的陨落,含义就是贵族阶级的衰落,民主的实现和普通阶层的崛起。当然巨人也是那些在反抗世界、追求平等的平民英雄,或许小说中不只是有巨人的陨落,还有巨人的崛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5

读完《巨人的陨落》一段时间后,想着,还是写点什么吧,否则,用不了多久,这本书的影响就会消失殆尽。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这本书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来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面貌,读来,似有些许无奈。

一、关于社会阶层的认知。

有时,非常不愿意承认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但是,越来越感觉到原生家庭在每个人身上的烙印。茉黛,贵族出身,思想叛逆,与贵族的理念相悖,为女性权益积极奋斗,属于思想开放、追求独立的新一代贵族女性的代表。艾瑟尔,工会领导人出身,在革命统一战线时,彼此的知己和好朋友,而当意见发生分歧时,就暴露出无法调节的矛盾和阶层局限性。茉黛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和唯我独尊,或许,从内心深处,艾瑟尔也不过一直是她的管家和随从,是应该听命于她的。而真正可以做到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依赖的,还是在同一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同一阶层。

二、关于年轻人的价值取向。

改变其文化,统治其思想是最好的革命手段,在一战期间,包括很多年轻的贵族,又对战争有多少了解,有谁去思考过战争是否正义,战争的原因及目的,只是在军国主义的鼓吹下,以作为一名战士而荣耀,年轻不当兵似乎就是做了什么让人耻辱的事情,正是因为媒体的鼓吹,让太多懵懂无知的青年踏入了一条不归路。最震撼的一个镜头就是一个美国士兵的死亡,而他死亡之后的五分钟随即发出停战命令,拿他的牺牲价值何在?而在和平的'当代,依然是浮躁的价值观作祟,人们一切向钱看齐的时候,又有多少清醒之人可以执着的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呢?

三、关于自我成长

书中有几个女性形象非常明显:茉黛,艾瑟尔,罗莎,奥尔加。奥尔加是一个富商的女儿,从小在父母亲的严格保护下成长,或许不懂什么叫人生疾苦,她所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或许也不过是偶尔严厉的父亲,但,很失败的是,她的不学无术,因为不学无术所以显得异常的愚蠢。罗莎,一位独眼美女,当智慧的光芒散发时,一切身体的缺陷都悄悄消失不见。无论如何变革,独立的智慧从来都是夺人心魄的美丽,既如此,又如何可以不成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6

首先被吸引的是本书大局面的掌控的写法,由于本书涉及国家范围较广,作者能有条不紊的即没有漏掉也没有忽略,并且做到对每个地域的描写都那么生动使我非常感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描述精简且充分,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本书对英、法、德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描述,对沙皇俄国的封建帝国主义的描述都非常的详细生动,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来讲,通过一本书了解资本主义的政府形式,选举方式,人民生活,土地所有权,工厂及工人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地位,通过通读全文读者能在心里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对各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形态有一个横向的认识。

另外,本书对一战的从起因到发生到过程及结束的描述能使读者能更全面的认识到一战的本质,通过描述从战争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从贵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意识的变化更形象贴切的分析了战争。

最后,在本文中从沙皇俄国由布尔什维克代替,英国的工党执政的社会变化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特别是沙皇俄国的工人由底层人民革命后变成无冕的.贵族给人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最最后,本书与我常看的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的角度不是那么强硬,他只是一个如同上帝一般的旁观者,对没种社会形态持相同的态度,即不故意损毁某一政党也不故意歌颂某一组织,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寻求真理的道路!

非常荣幸能读到如此美妙的书,也非常遗憾读到的这么晚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7

英国作家肯·福莱特所著的《巨人的陨落》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小说,书分为三部分:天地失色、巨人之战、世界重生。全书布局宏伟,分别记叙了英、法、俄、美、德国中不同阶层的众多人物,是了解20世纪初不同国家的社会状态、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读完此书,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历史书上枯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鲜活了起来。比如在历史书上记叙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因工作辛苦、环境恶劣引发大规模的罢工,书中开篇就记述了14岁的威尔士少年第一次下井采矿,他是如何深入地下、如何工作的,矿井里的轨道、骡群、采光、通风,甚至他带来的午饭都有详细的描述。

还有我不理解的几个现象在此书中都能找到渊源。比如:贵族认为女人需要一直受人供养,女人去工作、自给自足挣钱养家反是羞耻的;国外议会中的吵吵嚷嚷以及动不动就举行的全民公投;还有本是追求平等的一帮布尔什维克们为何在革命后走上专制之路。书中的`英国贵族菲茨与他的俄国公主妻子碧的相处之道就是:丈夫供养妻子,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妻子服从丈夫,为其生儿育女。而菲茨却对同为贵族出身,却积极参与义诊工作的妹妹茉黛不满,并在茉黛与德国人私定终身后断绝关系。可见这些自诩为上等人对女性的价值观就是:我养着你且你得听我的。书中还写到了工党的建立及女性的参政过程,这是我在此书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艾瑟尔。女仆出身的艾瑟尔在遭受贵族玩弄、家人嫌弃、未婚生子后靠自己的努力步步为赢,把一手烂牌打出彩来,最终成为女议员,并在给她伤害的人面前扬眉吐气,真是活得精彩又励志的姑娘。

肯·福莱特着实是一位小说大师,全书1168页读来不觉一丝冗长,虽然是部小说,但可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史来读。且在小说出版前,肯·福莱特请来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难怪美联社评价此书:宏大的背景、结构和故事巧妙交织,构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史诗。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8

读完书,总有写点什么的习惯。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区别于其他读者的角度,讲讲四个爱情故事和一个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菲茨与艾瑟尔、格斯与罗莎、卡捷琳娜与格雷戈里、沃尔特与茉黛,而那个人是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在此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本书做一个宏观的评价,它不是神作,部分读者过誉了,甚至,也达不到书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誉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迷人感,这反而让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书,一本讲述历史,将整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毫无违和感的融入某些国家,某些社会,某些阶层,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与无意间推动着历史进程。

此外,我甚至也觉得有必要说说经济学和历史的关联。今天在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讲的时候,里面提到现代经济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奥地利学派所坚持的基本经济假设真正能够思考和行动的只有人类个体,国家也好,集体也罢,组织本身是不具备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所以当我们说某个组织有所行动的时候,具体得落实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身上,才有意义。否则,孤立的分析国家和组织的行为,而不对行为的具体策划者与执行者进行分析,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时甚至会非常大。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历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资本论》中我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个论断,遗憾的是,对经济学有着深刻理解与洞察的历史学家就像国家濒危动物,大部分历史学家是缺乏较为深厚的经济学修养的。

回到本书,《巨人的陨落》正是通过非常微观的个体,以及这些个体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类历史,或者说世界历史的偶然与荒诞。比如沃尔特既会思考德国与世界的命运,又会权衡他和茉黛的关系,他极力阻止战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战争将他和茉黛分开。这是《巨人的陨落》最难为可贵的历史观。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9

读完书,总有写点什么的习惯。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区别于其他读者的角度,讲讲四个爱情故事和一个人。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菲茨与艾瑟尔、格斯与罗莎、卡捷琳娜与格雷戈里、沃尔特与茉黛,而那个人是美国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

在此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本书做一个宏观的评价,它不是神作,部分读者过誉了,甚至,也达不到书籍推介腰封上的自誉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的迷人感,这反而让人有所失望。但它仍然是一本好书,一本讲述历史,将整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毫无违和感的融入某些国家,某些社会,某些阶层,某些小人物身上。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有意与无意间推动着历史进程。

此外,我甚至也觉得有必要说说经济学和历史的关联。今天在听薛兆丰的经济学课讲的'时候,里面提到现代经济学派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奥地利学派所坚持的基本经济假设真正能够思考和行动的只有人类个体,国家也好,集体也罢,组织本身是不具备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所以当我们说某个组织有所行动的时候,具体得落实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身上,才有意义。否则,孤立的分析国家和组织的行为,而不对行为的具体策划者与执行者进行分析,这肯定是有偏差的,有时甚至会非常大。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历史,是一种难得的体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资本论》中我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个论断,遗憾的是,对经济学有着深刻理解与洞察的历史学家就像国家濒危动物,大部分历史学家是缺乏较为深厚的经济学修养的。

回到本书,《巨人的陨落》正是通过非常微观的个体,以及这些个体矛盾的,甚至有些幼稚的思想,折射出人类历史,或者说世界历史的偶然与荒诞。比如沃尔特既会思考德国与世界的命运,又会权衡他和茉黛的关系,他极力阻止战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希望战争将他和茉黛分开。这是《巨人的陨落》最难为可贵的历史观。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10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陨落”这个书名,以为讲的是某个伟人的故事,之后看了简介,发现写的是以一战为背景,六个家庭的故事。这样我就有疑问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尔。

小说开头是讲的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矿井被欺负的故事,一般小说写的第一个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读者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个人物身上,有带入感,我也是这样。看到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用,而且是那么危险的工作,心就不觉揪起来。当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沉着冷静的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一百多名矿工,我顿时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之后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罢工,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参军,亲历一战,在俄国战场用密信泄露“军事信息”被发现,判刑十年;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了风云人物,减刑为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做仆人。一次英国国王到访,艾瑟尔抓住机会,安排得体,成功升为管家。之后因为未婚怀孕不得不离开,到了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报社的主管,根据弟弟比利在俄国的信息发表了闻名全国的文章,最后也当选为工党议员。姐弟俩的故事都是逆袭成功的典范啊。

读完书回过头来思索“巨人”指什么这个疑问,发现应该是指“帝国”或者“帝国主义”。《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战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工人运动,妇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温莎从此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联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离欧盟事件,欧洲也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让我这个从不喜欢战争历史、不喜欢政治的人也对这些感兴趣起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11

在这个假期中抽空把肯·福莱特的两本书《巨人的陨落》以及《圣殿春秋》看完了,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我会更喜欢《巨人的陨落》一点。因为它让我感觉更真实、更震撼一些。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

本书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和精彩的人物线索我觉得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读完整本书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恢弘大气,犹如一部史诗。本书是以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其中大量的'情节都是历史的真实事件,但在这些史实中间穿插着精彩的虚构人物情节线索,并且结合的天亦无缝,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存在其中。

人物的塑造,人物之间的情感刻画的很是细致。五条故事线的叙事,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冲突,但在着其中产生的亲情,爱情,友情的不同情感,会让人不自觉地深入其中。每一个人物所表现的都淋漓尽致。

整本书的节奏,情节推进的还是比较快的,以至于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快的有点让人出戏。不过并不影响整体的感受。有人堕落,必将有人崛起,为着贵族的利益,或者为着工人阶级,又或者为着女性权利的平等。战争所改变的是否又会是一个自由民主的未来吗?那是一种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12

挺好的一本书,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世界主要国家以后的政治制度形成缘由,以及战后世界秩序形成的前因后果。这本书不应该算是部伪历史书,而是本关于一战历史的生动诠释。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章《天地失色》交待了战前各国的基本情况,各国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各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各国之间的矛盾等。简单点讲,就是交待本书的背景吧,肯福莱特虚构五个主要参战国家中的各一个代表家庭。第二部分《巨人之战》则将小说与历史史实进行融合,将虚构的人物安插入真实历史事件,令人有一种亲身经历的体验。第三部分《世界重生》则更关注史实,尽可能以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的讲述战后各国政治制度形成原缘。

总体来说还是挺不错的',肯福莱特擅长构建悬念,但本书中的悬念不多,然而以市井百姓喜怒哀乐、油盐酱醋、鸡毛蒜皮来写波澜壮阔的一战,竟更加生动、丰满。也许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应该是这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13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陨落”这个书名,以为讲的是某个伟人的故事,之后看了简介,发现写的是以一战为背景,六个家庭的故事。这样我就有疑问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看这本书。然而我完全被书中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尔。

小说开头是讲的13岁的英国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矿井被欺负的故事,一般小说写的第一个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读者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个人物身上,有带入感,我也是这样。看到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样挣钱补贴家用,而且是那么危险的工作,心就不觉揪起来。当看到第二次出现的16岁的比利沉着冷静的处理了一次矿难,救了一百多名矿工,我顿时有种“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欣慰。之后比利跟随父亲组织工会运动、罢工,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参军,亲历一战,在俄国战场用密信泄露“军事信息”被发现,判刑十年;事件被报纸媒体曝光,成了风云人物,减刑为一年,出狱后成功当选为工党议员。

艾瑟尔是比利的姐姐,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做仆人。一次英国国王到访,艾瑟尔抓住机会,安排得体,成功升为管家。之后因为未婚怀孕不得不离开,到了伦敦做缝纫女工,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报社的主管,根据弟弟比利在俄国的信息发表了闻名全国的文章,最后也当选为工党议员。姐弟俩的故事都是逆袭成功的典范啊。

读完书回过头来思索“巨人”指什么这个疑问,发现应该是指“帝国”或者“帝国主义”。《巨人的陨落》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战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民主、工人运动,妇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英国和德国的关系。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0多年,英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嫁到德国皇室,后来成为德国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儿子即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统辖德军与英国开战。要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姑表兄弟的德国皇帝,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子、英王乔治五世也不至于受到国人非议,也无需忍辱负重地更改祖传姓氏。所幸的是,乔治五世还算是个明君。最初,他对这样的流言蜚语感到吃惊和伤心,但他也承认欧洲各国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间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亲属的一些头衔听起来确实不那么英国式。于是乔治五世决定顺应民意,结果在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即1917年年中,发表了一个正式而庄严的声明:英国王室将以“温莎”作为家庭的新姓氏,同时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国式”的头衔。温莎从此作为英国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

联想到今年轰动一时的英国脱离欧盟事件,欧洲也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书,让我这个从不喜欢战争历史、不喜欢政治的人也对这些感兴趣起来。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篇14

做此号以来,很想把以前看的每一本书都记成笔记,但是翻了翻以前看的书,确实有些杂,尤其是小说一类,顶多能写点读后感的练笔,硬要把它作为“读书笔记”似乎有些生硬了。所以觉得标题还是用读后感为好。

《巨人的陨落》一书是英国作家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说实话买这本书,实在是因为京东首页推荐太过频繁,广告语太过光芒夺目,什么“全球读者平均三个通宵读完”,什么“虽然是小说,但是可以当正史来读”而且常常坐上销量冠军的宝座。虽然学舍行其庭老师说尽量不要看畅销书,但我看了简介之后觉得此书或许可以一读,似乎是用很吸引人的文字来帮助了解某段历史,所以一下就买了《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两大部。

读毕,确实感受到了作为大作家应有的.水平。用笔精炼,结构精妙,描绘了各国五个身份不一的家族在一战时期各自不同的命运和交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背景下,深度还原了当时的情境。这是通过描写小人物家族的兴衰来反映历史,让我了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细节。但是,我觉得前文所述的评价应该还是过誉了。可能是我欣赏水平的问题,对于外国文学,总觉得翻译过来的文字缺少了一点神韵,总有晦涩感,导致我并没有哪怕像看国内畅销小说一样的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也导致我看完《巨人的陨落》之后,讲二战的《世界的凛冬》被我放在床头迟迟没有翻动……

我把这原因归结为我看的书太少,尤其是外国文学太少,所以提不起兴趣。我本来还想写一些文字,提炼提炼故事主旨啊,表达一下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啊,但是再次翻了一下,发现确实是没兴趣。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