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2024/04/19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篇1

华老师喜欢博览群书,光是《老子》就已经读过不下二十个版本,他经常用哲学的方法来讲数学,他喜欢诗歌,他的数学课也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的另一节课上学生董诚介绍自己,我叫董诚,今年十一岁,生日是8月9日。虽然我成绩不算太好,但天天过得很快乐。同学们,先是大笑,后来报以热烈的掌声。华老师问董诚:“大家为什么给你这么热烈的掌声?”一个学生抢着说:“因为他诚实”,另一个学生说:“不怕丢脸”。全场都笑了,华老师接过话头说:“董诚,听了你的介绍,我想到了爱迪生上小学时成绩就不好。”这是一个女生憋不住了,不高兴的说:“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同学们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华老师问那个女孩:“你怎么就说我打击你了呢?”“您说爱迪生上学时成绩不好是否意味着成绩好的人,将来就没有前途呢?”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掌声更响了。课到尾声,在解决怎么不用圆规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的问题时,成绩不算太好的董诚说:“我觉得可以先确定圆心画一个很小的圆,然后一米一米地扩大一直扩大到比较合适的地方,然后用油漆把它画下来就好了。”华老师情不自禁的夸奖:“创造,创造!我想你将来会像爱迪生那样去创造,大家看她多棒!华老师教了二十多年书,还没见过哪个孩子像他这样想到先画个小圆,然后一点儿一点儿往外扩大的,真是佩服!来,给他掌声!”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古人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很棒!当然,原来成绩好的人一样可以做的很棒。”大家会心地笑了,不少学生明白了华老师的意思,回头看那个女生。《道德经》中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等等,这些经典名句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信手拈来。

书中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华老师这些鲜活的课例独具匠心,新意扑面,其中还有人生规则的渗透,有哲学故事的分享,有科学文化、电影片段、神话传说等等。华应龙老师把人文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以及他自己领悟的东西都化点为面,把每一节课都划到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愿意继续仰之慕之!学习之!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篇2

读华应龙老师的《我不只是数学》,华老师对每个环节的设计、处理都会让自己有“别有洞天”的新奇感。

读作“五份之三”意义何为?

“”这个分数该怎么读呢?华应龙老师范读这个分数并在黑板上写下“五份之三”。读到这里,我感到很是惊奇,“五分之三”、“五份之三”是有意为之?还是笔误?读着读着感叹于华老师对“份”的设计,更有助于学生在最初学习分数时理解分数的含义,表示平均分了5份,选了3份,意在突出平均分了5份。华老师下课前擦去“份”字单人旁的一幕,读作:五分之三。感叹华老师的用心。正如书中所言:“分”产生了“份”,没有“平均分”,就没有相等的每一份,没有“份”也就没有整体--部分、部分--部分等各种关系。读完“课后明辨”和“名家点评”时越发觉得华老师对“份”的设计意图妙不可言!

差错的魅力也“妙不可言”

课例《解决“连乘”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我们常常以寻找条件,分析思路去突破教学的中重、难点,由于是借班上课,孩子的基础知识较差,在教学工程中,学生“频频”出错,如:计算问题、书写格式、小括号作用不明白的问题、得数后面不写单位.....华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理解列式、计算书写、单位名称标注等多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个性化思维,发现并纠正差错。

正是华老师的“容错观”、“课堂因差错而精彩”的先进理念,巧妙地将学生的差错作为数学资源,使其成为突破教学的中难点服务。

“课前慎思”之思

华应龙老师的《我不只是数学》一书,每节课例前的“课前慎思”启示这我们,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进行必要的课前调查、对同一内容呈现的现成课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相关内容的普遍性错误与错误,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透过华老师“课前慎思”这一备课思考,让我更清楚的认识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华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道,“有时候教学可能就是歪打正着,我们教师也许并不清楚哪一句动情的话语唤醒了学生的天耳,也许并不知晓哪一抹热情的目光点燃了学生的心灯。”课堂上一个细节如若孩子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这便是教育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我们用心的方向。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篇3

《我不只是数学》是特级教师华应龙的数学著作,富有哲理,富有激情,也富有创意与个性。本书本书收录了华应龙20xx年以来影响最大的11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中笃行及课后明辨三部分内容,清晰地展现了华应龙老师的授课思路。18位专家的深度点评,可以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学习到华老师“化错教学”的精髓。从整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华老师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的执着追求。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数学还是比较枯燥的,在我的心里数学和语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数学重在启迪发展人的智慧思维,想教语文的情感抒发才显得不那么人文。于是在我的固有思维中数学教学只需教会学生认知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看了华老师的书我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

一、数学课中也必须有人文情怀:华老师书中第四页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只满足于帮助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只能说你是一个教书匠;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你就是一个智者,因为你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言行,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文化熏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那么,即使你是一个小学教师,即使你身处偏辟的地区,你也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只教知识是教书匠,教学生数学思维你是智者,教学生数学文化你是真正的大师。

所以再也不能把数学教学教的'枯燥无味了,要必须在数学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怀,这样才能使数学形象生动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华老师在讲“连乘的计算方法”这一节时,课本73页华老师这样说“一个人的爱心×你×我×他……”,给数学课注入了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把爱给身边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相吻合。

二、数学课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并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牛教授在昨天的培训中说孩子觉得学习数学没用,只有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数学才有意义。课本280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华老师用一个专题说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华老师不仅说数学课要来源于生活,华老师的课也体现了这种思想,比如华老师在讲“认识分数”这课时,举生活中分苹果分蛋糕这样的案例,因为这两个例子生活中常遇到,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平时上课我也注意这个问题,但我觉得做的还不够,还需要更关注这个问题。

总之,读了华老师《我不只是数学》这本书,对我影响深刻,颠覆了我对数学的认识,我要把华老师数学教学思想融入中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感谢学校给我推荐这本书。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 篇4

华老师喜欢博览群书,光是《老子》就已经读过不下二十个版本,他经常用哲学的方法来讲数学,他喜欢诗歌,他的数学课也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他的另一节课上学生董诚介绍自己,我叫董诚,今年十一岁,生日是8月9日。虽然我成绩不算太好,但天天过得很快乐。同学们,先是大笑,后来报以热烈的掌声。华老师问董诚:大家为什么给你这么热烈的掌声?一个学生抢着说:因为他诚实,另一个学生说:不怕丢脸。全场都笑了,华老师接过话头说:董诚,听了你的介绍,我想到了爱迪生上小学时成绩就不好。这是一个女生憋不住了,不高兴的说: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同学们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华老师问那个女孩:你怎么就说我打击你了呢?您说爱迪生上学时成绩不好是否意味着成绩好的人,将来就没有前途呢?同学们笑得更欢了,掌声更响了。课到尾声,在解决怎么不用圆规在操场上画一个大圆的问题时,成绩不算太好的董诚说:我觉得可以先确定圆心画一个很小的圆,然后一米一米地扩大一直扩大到比较合适的地方,然后用油漆把它画下来就好了。华老师情不自禁的夸奖:创造,创造!我想你将来会像爱迪生那样去创造,大家看她多棒!华老师教了二十多年书,还没见过哪个孩子像他这样想到先画个小圆,然后一点儿一点儿往外扩大的,真是佩服!来,给他掌声!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古人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很棒!当然,原来成绩好的人一样可以做的很棒。大家会心地笑了,不少学生明白了华老师的意思,回头看那个女生。《道德经》中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中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等等,这些经典名句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信手拈来。

书中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华老师这些鲜活的课例独具匠心,新意扑面,其中还有人生规则的渗透,有哲学故事的分享,有科学文化、电影片段、神话传说等等。华应龙老师把人文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以及他自己领悟的东西都化点为面,把每一节课都划到学生的.精神生命成长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愿意继续仰之慕之!学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