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

2024/04/18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1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刚读完《文化苦旅》的开篇,就有着一股莫名的冲动让我拿起笔,想要写一写那我不理解可是读过却有一种明悟的莫高窟。

我跟随着余先生,跟随着他的脚步,去探索一个我从未接触的、玄妙的飞天世界。我站在道士塔前,倾听着从塔内传来的哀嚎,它在列举着一个罪人的条条罪状,在向世人叙诉说心中无休止的痛。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那个古老的民族在无助向他求饶,却无法阻止那恶人的行为,在他手中,一箱一箱的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被外国冒险家以极少数的钱财运走,在他手中,飞天的壁画被那石灰刷得一干二净,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消失在飞天的历史长河中,在他手中,飞天雕塑的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我流下泪来。我好恨,正如余先生所恨的.那样,恨自我不能用自我的胸膛去阻止那小丑与小丑之间的交易,恨自我不能与那小丑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恨自我即使能够拦住车队,却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莫高窟,莫高窟,你有着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呼后拥向你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你这儿的举行着跨越千年的游行。

在余先生笔下,莫高窟有着我不曾体悟到的独特的美,那些粗粗细细的线条和深深浅浅的色彩,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缩影。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些石像已经不是简单的观赏品了,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任,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是漫长的,是永恒的。

正如余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只要是只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理解它的洗礼和熏陶。”

以后总有一天我会亲自去莫高窟看看,做他的朝拜者,去探寻它的底蕴,去理解它的洗礼和熏陶。因为正如余先生所说,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2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刚读完《文化苦旅》的开篇,就有着一股莫名的冲动让我拿起笔,想要写一写那我不理解可是读过却有一种明悟的莫高窟。

我跟随着余先生,跟随着他的脚步,去探索一个我从未接触的、玄妙的飞天世界。我站在道士塔前,倾听着从塔内传来的哀嚎,它在列举着一个罪人的条条罪状,在向世人叙诉说心中无休止的痛。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那个古老的民族在无助向他求饶,却无法阻止那恶人的行为,在他手中,一箱一箱的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被外国冒险家以极少数的钱财运走,在他手中,飞天的壁画被那石灰刷得一干二净,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消失在飞天的历史长河中,在他手中,飞天雕塑的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我流下泪来。我好恨,正如余先生所恨的那样,恨自我不能用自我的胸膛去阻止那小丑与小丑之间的交易,恨自我不能与那小丑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恨自我即使能够拦住车队,却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莫高窟,莫高窟,你有着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呼后拥向你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你这儿的举行着跨越千年的游行。

在余先生笔下,莫高窟有着我不曾体悟到的独特的美,那些粗粗细细的线条和深深浅浅的色彩,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缩影。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些石像已经不是简单的观赏品了,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任,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是漫长的,是永恒的。

正如余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只要是只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理解它的洗礼和熏陶。”

以后总有一天我会亲自去莫高窟看看,做他的朝拜者,去探寻它的底蕴,去理解它的洗礼和熏陶。因为正如余先生所说,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3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讲学、考察旅行时所作的散文集。初得此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下课一样,径直走向食堂。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天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全部都是卖二手书的。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季,学姐学长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摆出来以近乎白送的价格卖给学弟学妹们。路过一个学姐的摊位,看到了一本斑驳的映着余秋雨先生头像的书,学姐只要两块钱,我从学姐那儿买了过来。于是这本页面老黄质地低廉的书陪着我度过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几度的日子,陪着我度过了一个个不回家的寒暑假,也陪着我度过了好多个勤工俭学在外打工无法入眠的夜晚。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

八年后,我已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了正式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某一天陪着妻子在书店里闲逛,一本精装版的《文化苦旅》映入眼帘。瞬间各种记忆的画面放电影般一幕一幕的闪现,打开书本那行行文字带来的是一种相识已久的孤独、又是一种相似而又迥异的凄苦。就像是喝惯了的茶,喝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原来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苦旅?

由于她的极度畅销,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毋庸置疑,我花了两块钱从学姐手里买来的,也是盗版。原来,自己欠了先生八年的书本费。盗版盛行,也使她成了一个文化热点,正如同老话所讲“枪打出头鸟”,一时间,她遭到报刊媒体的各种攻击。久而久之,它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一个废弃的箭靶子,成了一个“外出的.浪子”。时隔多年,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编选的《文化苦旅》这个版本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了新版小叙,对重新编选的原因作了说明:“毕竟过了二十多年了,原来装在口袋里的某些东西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换一点更像样的装束。艰苦跋涉间所养成的强健身材,也应该更坦然地展现出来。”游子归来,虽伤痕累累但身心犹健,器宇轩昂。对作品而言,《文化苦旅》本身,也是一场苦旅。

再读《文化苦旅》,已是而立之年。或是在周末闲暇午后,亦或是睡前的片刻间隙,每多读一页,心中更多一份从容与淡然。而今迈步从头阅,不仅仅是再次体味文化旅行路途的苦,更是为了分享文化自信的甜。文化兴则国运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祝愿你的旅行: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4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中国文明的盛兴、衰落。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跟随余秋雨先生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们去到了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在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有谁走过,又发生过的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又是谁在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这样的一瞬间里,那所有的一切都会很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生,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重燃而生,使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了一般。而我们人社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日常的'下乡检查工作过程中,我们与山水、群众做着不同的互动,看着匆匆往来的群众,不知他们从何而来,又向和而去?我们的脚步只能紧跟着自身的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危,此时作为一名人社工作者我感觉自己是无比的自豪。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长我们的智慧,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在这里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是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将这些诠释出来。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机关事业单位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们看不到呐喊声,没有欢呼声,更加没有掌声。我们只能夜以继日的工作在第一线,默默地服务好人民群众。

读着《文化苦旅》,让我渐渐地明白了很多东西。我想,读一本书除了能够获得理性和知识的收获之外,最大的享受可能是那种喜悦,有所思有所悟的那种喜悦。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需要用全部的心去感悟。但是读着读着,便会有所收获。犹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更加无法整齐划一。循着一本纸色泛黄的《文化苦旅》,拂开弥漫千年的历史尘埃,我追溯到远古文明的源头,掬一捧最清的,感受它带给我的阒静之中最沉重的呼吸。

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5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讲学、考察旅行时所作的散文集。初得此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下课一样,径直走向食堂。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天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全部都是卖二手书的。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季,学姐学长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摆出来以近乎白送的价格卖给学弟学妹们。路过一个学姐的摊位,看到了一本斑驳的映着余秋雨先生头像的书,学姐只要两块钱,我从学姐那儿买了过来。于是这本页面老黄质地低廉的'书陪着我度过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几度的日子,陪着我度过了一个个不回家的寒暑假,也陪着我度过了好多个勤工俭学在外打工无法入眠的夜晚。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

八年后,我已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了正式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某一天陪着妻子在书店里闲逛,一本精装版的《文化苦旅》映入眼帘。瞬间各种记忆的画面放电影般一幕一幕的闪现,打开书本那行行文字带来的是一种相识已久的孤独、又是一种相似而又迥异的凄苦。就像是喝惯了的茶,喝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原来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苦旅?

由于她的极度畅销,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毋庸置疑,我花了两块钱从学姐手里买来的,也是盗版。原来,自己欠了先生八年的书本费。盗版盛行,也使她成了一个文化热点,正如同老话所讲“枪打出头鸟”,一时间,她遭到报刊媒体的各种攻击。久而久之,它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一个废弃的箭靶子,成了一个“外出的浪子”。时隔多年,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编选的《文化苦旅》这个版本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了新版小叙,对重新编选的原因作了说明:“毕竟过了二十多年了,原来装在口袋里的某些东西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换一点更像样的装束。艰苦跋涉间所养成的强健身材,也应该更坦然地展现出来。”游子归来,虽伤痕累累但身心犹健,器宇轩昂。对作品而言,《文化苦旅》本身,也是一场苦旅。

再读《文化苦旅》,已是而立之年。或是在周末闲暇午后,亦或是睡前的片刻间隙,每多读一页,心中更多一份从容与淡然。而今迈步从头阅,不仅仅是再次体味文化旅行路途的苦,更是为了分享文化自信的甜。文化兴则国运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祝愿你的旅行: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6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刚读完《文化苦旅》的开篇,就有着一股莫名的冲动让我拿起笔,想要写一写那我不理解可是读过却有一种明悟的莫高窟。

我跟随着余先生,跟随着他的脚步,去探索一个我从未接触的、玄妙的飞天世界。我站在道士塔前,倾听着从塔内传来的哀嚎,它在列举着一个罪人的条条罪状,在向世人叙诉说心中无休止的痛。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那个古老的民族在无助向他求饶,却无法阻止那恶人的行为,在他手中,一箱一箱的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被外国冒险家以极少数的钱财运走,在他手中,飞天的壁画被那石灰刷得一干二净,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消失在飞天的历史长河中,在他手中,飞天雕塑的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我流下泪来。我好恨,正如余先生所恨的那样,恨自我不能用自我的胸膛去阻止那小丑与小丑之间的交易,恨自我不能与那小丑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恨自我即使能够拦住车队,却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莫高窟,莫高窟,你有着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呼后拥向你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你这儿的举行着跨越千年的游行。

在余先生笔下,莫高窟有着我不曾体悟到的独特的美,那些粗粗细细的线条和深深浅浅的色彩,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缩影。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些石像已经不是简单的观赏品了,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任,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是漫长的,是永恒的。

正如余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只要是只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理解它的洗礼和熏陶。”

以后总有一天我会亲自去莫高窟看看,做他的朝拜者,去探寻它的底蕴,去理解它的洗礼和熏陶。因为正如余先生所说,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7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在海内外讲学、考察旅行时所作的散文集。初得此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是八年前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下课一样,径直走向食堂。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天道路两旁摆满了小摊,全部都是卖二手书的。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季,学姐学长们将自己读过的书摆出来以近乎白送的价格卖给学弟学妹们。路过一个学姐的摊位,看到了一本斑驳的映着余秋雨先生头像的书,学姐只要两块钱,我从学姐那儿买了过来。于是这本页面老黄质地低廉的书陪着我度过了好些些零下三十几度的日子,陪着我度过了一个个不回家的寒暑假,也陪着我度过了好多个勤工俭学在外打工无法入眠的夜晚。成长,是一场必经的苦旅。

八年后,我已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了正式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某一天陪着妻子在书店里闲逛,一本精装版的《文化苦旅》映入眼帘。瞬间各种记忆的画面放电影般一幕一幕的闪现,打开书本那行行文字带来的是一种相识已久的孤独、又是一种相似而又迥异的凄苦。就像是喝惯了的茶,喝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境,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原来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苦旅?

由于她的极度畅销,盗版的'数量至少是正版的十八倍。毋庸置疑,我花了两块钱从学姐手里买来的,也是盗版。原来,自己欠了先生八年的书本费。盗版盛行,也使她成了一个文化热点,正如同老话所讲“枪打出头鸟”,一时间,她遭到报刊媒体的各种攻击。久而久之,它成了一具无主的稻草人,一个废弃的箭靶子,成了一个“外出的浪子”。时隔多年,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编选的《文化苦旅》这个版本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作了新版小叙,对重新编选的原因作了说明:“毕竟过了二十多年了,原来装在口袋里的某些东西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换一点更像样的装束。艰苦跋涉间所养成的强健身材,也应该更坦然地展现出来。”游子归来,虽伤痕累累但身心犹健,器宇轩昂。对作品而言,《文化苦旅》本身,也是一场苦旅。

再读《文化苦旅》,已是而立之年。或是在周末闲暇午后,亦或是睡前的片刻间隙,每多读一页,心中更多一份从容与淡然。而今迈步从头阅,不仅仅是再次体味文化旅行路途的苦,更是为了分享文化自信的甜。文化兴则国运兴,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祝愿你的旅行: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文化苦旅经典名著读后感 篇8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刚读完《文化苦旅》的开篇,就有着一股莫名的冲动让我拿起笔,想要写一写那我不理解可是读过却有一种明悟的莫高窟。

我跟随着余先生,跟随着他的脚步,去探索一个我从未接触的、玄妙的飞天世界。我站在道士塔前,倾听着从塔内传来的哀嚎,它在列举着一个罪人的条条罪状,在向世人叙诉说心中无休止的痛。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那个古老的民族在无助向他求饶,却无法阻止那恶人的行为,在他手中,一箱一箱的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被外国冒险家以极少数的`钱财运走,在他手中,飞天的壁画被那石灰刷得一干二净,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消失在飞天的历史长河中,在他手中,飞天雕塑的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我流下泪来。我好恨,正如余先生所恨的那样,恨自我不能用自我的胸膛去阻止那小丑与小丑之间的交易,恨自我不能与那小丑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恨自我即使能够拦住车队,却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莫高窟,莫高窟,你有着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前呼后拥向你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你这儿的举行着跨越千年的游行。

在余先生笔下,莫高窟有着我不曾体悟到的独特的美,那些粗粗细细的线条和深深浅浅的色彩,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缩影。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些石像已经不是简单的观赏品了,他们身上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任,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是漫长的,是永恒的。

正如余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只要是只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理解它的洗礼和熏陶。”

以后总有一天我会亲自去莫高窟看看,做他的朝拜者,去探寻它的底蕴,去理解它的洗礼和熏陶。因为正如余先生所说,我们,是飞天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