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2024/04/1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孔子的故事》有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1

守住平常心,是一种对名誉而后困难的态度。学会放下美丽的光环,才能轻松前行。学会迎难而上,才能踏平坎坷上大道。顺境和逆境都是人生的财富,只有懂得珍惜和品尝的人,才会读懂“平常”二字的“不平常”真谛。

在写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下这个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率学生们出游。一天,孔子观赏破布的景色,见那水流从二三十丈的高处飞泻而下,撞入江中,激起滚滚波涛,直冲出数十里之外,那地方,鱼虾龟鳖都无法生存。

忽然,只见一个男子跳进急流之中,孔子以为那是自寻短见的,便急忙让学生顺着河流去搭救他。不料,这人游出数百步之外,便从水中走出,在河边悠然自得地唱起歌来。

孔子赶上去问他:“您能再这种地方游泳,有什么秘诀吗?”那男子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凭着人类的本能开始我的生活,依靠人类的适应性而成长,顺其自然成功。游泳的时候,我同旋流一起潜入水底,随同涌流而出水面,完全顺从水性而不凭主观意志从事。这便是我能驾驭汹涌急流的原因。”

孔子又问:“什么叫做凭本能生活,靠适应性而成长顺其自然而成功呢?”那男子回答:“我生在陆地而安于陆地,这就是本能;长于水上而安于水,这就是适应性;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而结果这样,这就是顺其自然。”孔子点头顿悟。

“平常心”这个词,我们知道很久了。可是,真正又有几个人懂得平常心的真正含义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荣辱不惊呢?我们常常把心思放在别人的评价上,放在别人的言行上,又如何能言行自在、悲喜从容呢?

所谓平常之心,就是不能只要成功,而拒绝失败、害怕失败。平常之心就是要把成功、失败看得平平常常。简单地讲,就是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不要骄傲,不要狂妄自大;失败了,也应该平静地接受。

失败也是生活的必须内容,没有失败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有失败,才水明生活是有奋斗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接受失败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败,那么,就歪曲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个人将会受到生活的“惩罚”。时尚没有常胜将军,每个人都得平静地接受生活所给予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

任何人的一声总会有不顺的时期,无论从事水明工作,都会和预期相反的结果。场次以往,任何人都不免常胜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有这种不顺的时候。每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是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会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顺的时候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活着。

我们应采取顺境不娇矜,逆境不颓唐的生活态度。正如故事中这个男子能支付汹涌奔腾的`急流,遨游其中,得心应手,就因为他不以主观意志从事,而是根据自然法规,尊重客观规律,按着生活的逻辑办事。人之处事亦应顺其自然,正所谓适应世事适事万物。

守住平常心,应该承认有些东西得不到,学会放下,放下求之而不得的东西,才会轻松快乐起来。那就拿起平平凡凡的事吧,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其实,往往平凡的表面蕴藏着深层次的规律和道理,你会越干越快乐。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影响者,教育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一颗平常之心,并不是不要进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以平常之心,去进取、去成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2

孔子的人生,充满了色彩。孔子的人生,富有独特的韵味。

《孔子的故事》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孔子的人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不论高低贵贱;他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之己任。虽然后人评论孔子过于执着、顽固,可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一份美好的时候,严酷的刑罚就会失去它的意义,用“仁”、“礼”的政策去治国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

圣人的弟子们也是实力派。孔子依材施教,对不同的弟子在同一件事上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教导或回答。这是孔子的高明之处。而对弟子的疑惑,他总是尽善尽美地回答,从不摆高架子去面对他们,反而非常谦虚,从不不懂装懂,对于学习、思考的.态度非常诚恳。答语的内容,便是本着孔子的思想观念和博大的宏观了。孔子是聪明的教育家。

孔子的美德就是这些: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勤奋、仁德。民比君贵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人影响至深至远。

孔子的人生,为自己超前又怀古的思想努力着。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3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给予我的教导:“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小事做成经典。”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做好每一件事,做最好的自己!近些天,我阅读了《孔子的故事》一书,感受颇深。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孔子出生到他初入仕途、问道求政、辗转仕途、周游列国到孔子逝世的经历。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跌宕起伏,但我最敬佩的并不是他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意志,而是他做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四出求学”这一章中,孔子跟随乐师师襄子学习周礼中的“乐”。一天,师襄子传授了孔子一首乐曲,孔子练习了四天,师襄子觉得孔子练习的很好,便想继续传授孔子下一首曲子,孔子却说自己想再练习几天。几天后,师襄子来找孔子,孔子说自己还要再练几天。数日后,师襄子经过孔子屋门口,立即被那动人的乐声所吸引,令他不能自拔,许久才缓过神来。进屋后,却发现疲倦的孔子刚刚睡着。师襄子拿了一件外衣给孔子披上,孔子猛然惊醒,告诉了师襄子作曲人的心境,令师襄子惊叹不已。孔子学习音乐,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他想弄懂作曲人的意图,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弹奏境界,而这种境界,绝对不是一天两天能弄清的,为了这一天,孔子刻苦练习,反复用心体会,凭着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弹奏出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曲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4

今天,爸爸给我拿来了一本《中外名人故事》,我一看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第一页讲的是文化巨人——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家。孔子小时侯是一个相貌有点丑陋的人,他头顶周围高,中间低,很像他家门前的'尼丘山,于是,家人为他取名“孔丘”,他虽然长得不是很好看,但他聪明伶俐,学东西一遍两遍就学会了,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但他在逆境之中,一直发奋读书,从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成为了一个大教育家。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和孔子比起来学习条件很优越,我更应该好好学习,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

以上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读后感2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5

我读了《史记》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30岁开始一直从事教育。相传,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个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孔子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十分崇尚礼制,读书也十分勤奋、谦虚,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提出要不懂多问。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劝君主要以“仁”治国,要爱护老百姓还要讲礼仪,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一生有远大的抱负,但他却不得志。孔子在二十岁就立志想成为大官,但是由于敌国的诋毁,使得他在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叫大司寇。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著作,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经过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编成了《论语》。

孔子是一位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人类,我们中华民族为孔子而感到骄傲。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6

我读了《史记》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30岁开始一直从事教育。相传,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个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孔子是一位品学兼优、虚心好学的人,他从小就十分崇尚礼制,读书也十分勤奋、谦虚,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提出要不懂多问。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劝君主要以“仁”治国,要爱护老百姓还要讲礼仪,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一生有远大的`抱负,但他却不得志。孔子在二十岁就立志想成为大官,但是由于敌国的诋毁,使得他在50岁时才做了一个小官,叫大司寇。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著作,这些经典一直流传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经过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编成了《论语》。

孔子是一位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人类,我们中华民族为孔子而感到骄傲。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7

孔子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所创始的儒家学说,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门下的七十二弟子世世代代被人颂扬。读书人去孔庙烧香,人们尊称他为“圣人”。

然而,孔子究竟“圣”在哪儿?

孔子年少时便学习刻苦,博学多能,踏实负责,声誉传遍四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便孔子有了一定的声誉和地位,也不忘像别人学习。

知识的积累使他有了很高的抱负。他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劳动人们中间去,开创的私学,在历史上前无来者,从此平民子弟也可以读书了。这真是一项造福后人的创举!相比,那十条肉干的“学费”,愈加显得微不足道。不久,孔子身边便聚拢了一批慕名求学的弟子,其中不失天资过人,品德高尚者,如:子路,颜渊,曾参等。孔子针对不同弟子,因材施教,注重启发,以身作则,踏实虚心,使每个弟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与孔子的成就相比,他在仕途上的失意,便不由让人扼腕叹息了。幸好,孔子的天才并未像华佗一样白白流失于愁闷与死亡中。他的弟子帮忙收集整理了他的言论,集合成册。使儒家思想最精华的部分在乱世之中也得以保存下来。

孔子的思想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从《论语》中就可稍窥一角,即使只是与弟子的'谈话,便给了后人那么巨大的影响,甚至被称赞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之所以能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被称为“圣人”,都来自于他勤学苦读。孔子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的就担当起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刻苦的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终于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那么成绩也会优异;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却发奋努力,那么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篇8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书中有一则故事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终于进了太庙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此后,凡是有不懂的问题,孔子都要向老师请教,迎来了许许多多人的嘲讽。孔子对这些讽刺的话语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因此才会有今后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一生说过许多名言警句,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这些名言警句一直激励着后人,激励后人要努力学习。

孔子先生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