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翻转课堂》读后感

2024/04/1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翻转课堂》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翻转课堂》读后感 篇1

国庆长假在家,读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一直以来,教育体制改革的话题都为父母们关注,近年,随着西方教育、新式教育在国内生根发芽日渐蓬勃,家长们对各类教育的可能性的思考更加开放和丰富。

读翻转课堂这本书,会被其中一些观念触动,也会引发思考。刚好在一个博雅小学堂的家长群里也聊起这个话题,更丰富了自己的思考。多年没有写这么长、成篇幅的文字了,很多感悟想写下来却因为不动笔而搁置,而飘走了,有时候是需要给自己一点压力的,借此篇读后感,练习写作,也记录自己的感想。

精熟教学法

给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学生对知识和概念高水平的理解应当为常量,而学生为理解问题所花费的时间才是变量。但是在先行的教育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被固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被固定,所以花费的时间是常量,而每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成了变量。这样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好学生、差学生,跟得上、跟不上或者吃不饱的学生。

书中提出的一种教学观念颇为触动我,虽然它未必可行未必适合先行教育体制。这种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掌握扎实了再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而老师的作用,是coach,是facilitator,与学生互动给予指导和解惑。这种方式大大好于课堂灌输式的学习,而这不正好印合了《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关于学习模式金字塔的理论么。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的例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数不胜数,就不多言了。

学习责任

学生承担学习的责任,而老师和家长承担教育的责任,说得多好啊!

刚好在一个群里有几位当老师的妈妈,一起聊起现在的学生。高中课堂是老师越讲越明白了,知识点清晰明确,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却淡化了。这样的后果是到了大学,喂养式教学多年之后,自主式学习就完全无法适应了,还习惯性的按照高中的方式来学习,对于学识渊博的老师脱离教科书的那种“海阔天空”式的讲课无法适应,要求老师明确考点画重点。

没有几个学生真正愿意踏实做实验、做论文,把课当作知识去汲取的,甚至毕业论文都依赖导师帮忙改了去过关。评价体系被扭曲,真正想学的学生想要深入研究的学生反而容易被裹挟了。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自主学习能力差;尊师重教的修养弱。甚至家长掺合到大学教育中,要求老师个给个好分数,为的是将来出国申请的便利/找工作简历好看。

这些都是现行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病。(参考博雅小学堂崽妈/月月妈的发言)

碎片式教育和知识地图

书中提到了学科划分和课程进度划分把知识碎片化,提出其实任何一个概念都可能与另一个概念相关,知识是连绵贯通的。这点深表同意。进而作者又提出了可汗学院的一种知识地图的教学工具,根据书中的描写看来是非常好的形式,通过一张知识点结构图,把跨学科的知识们穿在一起。这好像思维导图的方式,又好像孩子学习中的发散延伸学习。

不过,对于网络学习的形式,目前我还没有体会和发现知识地图如何发挥作用。在若干10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视频/音频学习课件中,如何形成体系性的知识学习呢?

刚好,有人推荐了一款叫做乐乐课堂的App应用,甜甜又正好在参加一个网络英文图书馆的坚持阅读活动。结合起来说说我的体会吧。

首先是乐乐课堂,语文部分看起来是打破教科书界限,从先秦开始按照年代进行的,小学数学部分基本就是孩子现在教科书的内容,只是视频动画了而已。看过之后的感觉是,如果孩子没有掌握当期课堂的内容,可以看看乐乐作为补充。而奥数部分,因为内心反对通过例题教孩子解题的那种“训练”式的学习方式,所以也没接受。

再说说英文阅读。对于家里英文图书有限的我来说,这个英文图书馆确实给孩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图书内容。图书分级,对于低级别的书,有一个简单的动画视频把书中故事讲一遍,然后是读故事,孩子可以跟读。每本书有重点词汇的讲解,并通过小游戏做词汇和句式的练习,以及帮助孩子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对于甜甜来说,低级别的书她可以八九不离十的跟读,即使有些句子或者单词不认识也不影响她作对那些游戏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要求很高,她是匆匆读过一遍拉倒,还是喜欢研究这本书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其收获是不一样的,甜甜在读不同书的时候就能看出这种差异。

另外,因为之前我们睡前都会共同读一本英文小故事或者phonics(复杂的她听我读,简单的她自己读或者跟读),而参加了这个网络英文图书馆的阅读之后,我们这种亲子读书模式被搁置了,这也让我很唏嘘。如果家里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和习惯的话,亲子阅读一定好过交给网络。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可汗学院这种学习方式,也许对成人更合适,对孩子并不合适。孩子学习成人化(难/复杂/超前),成人学习小孩化(游戏/段子)。

体系性的知识学习,是应该在孩子们吸收了很多知识之后,再归纳总结形成体系,还是应该先有知识地图的总貌再衍生演绎到各类知识点呢?个人觉得后者会更有趣,更容易激发探究的兴趣,不过这个问题还没有很明确的想法。通过可汗学院可以普惠大众一个学习的机会,不过期待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呢,依然是掌握知识点会做题吗?

现在的教育太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了,孩子们学的东西越来越难/越来越超前,孩子们的见识和知识确实比我们小时候丰富多了。但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却不见得和知识的难度成正比。而“学习”二字的内涵,远不止知识层面的学习。

《翻转课堂》读后感 篇2

读了《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这本书,对我现在教学给了很大的启发。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学生和老师角色的互换,让我们能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可汗学院的创始人是萨尔曼·可汗,他自小学习成绩优异,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后获得了数学学士、计算机学士和计算机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金融业,成为一名对冲基金分析师。20xx年夏天,为了给新奥尔良的表妹辅导数学,住在波士顿的可汗索性将讲课的内容制作成视频,放到网上,让表妹自己去看着学。没想到,他的视频无意中被更多的人看到了,不仅收到了如潮的好评,而且真的帮助世界各地的很多人解决了数学学习问题。20xx年,可汗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的"可汗学院",把他的讲课视频都放在了这个网站上。20xx年,可汗干脆辞掉了对冲基金分析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学院的建设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读了可汗学院让我知道:科技就是生产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是基本手段,每位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和熟练掌握课件、幻灯片、微课的制作,让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转变观念,创新课堂。可汗学院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必须改变观念,敢于创新,才会有出路。我们学校现在所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迈入正轨,学生自主学习但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微课就起到了建立每一个学生学习与教师讲解之间的一种媒介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反复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微课,从而实现教师一对一的学习指导。

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思想和行动都有了更大的"翻转"动力,希望让我的思品教学有新的突破点。

《翻转课堂》读后感 篇3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的精髓在于改变教学模式,但它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

「翻转课堂」模式的科学之处,在于打破了教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积习。通常,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知识传授的阶段,第二是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即知识内化的过程。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很受学生欢迎,得到很高的教学评点和优良教师的荣耀,但他发现学生并不真正了解所学到的内容。

因此改变教学模式,从单向的讲授,改为透过在课堂上发问题与小组互动,启动学生思考与讨论所学,结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了解的正确率提高一倍。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课堂上;但他们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传统上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传授。

但很多事实证明,由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了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了,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

课堂上,同伴间的互助教学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使学习正确率增加1倍。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以前,知识内化的过程都是被放在教室外,那个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碰到疑难时,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过程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推动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心理建设,主办者必须要先对相关的老师、学生、家长说明原因,并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

《翻转课堂》读后感 篇4

最近,读了《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的序言和踏上教学之路部分。读到表妹纳迪娅对于疑难问题觉得难为情或羞愧时,想到了我们的学生。有时学生对于不会的地方也不好意思问老师或者同学。课堂上让同学们展示时不会或者没有掌握方法和技巧。在语文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经常让同学们简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在这一板块上和同学们简单总结了概括文章大意的基本方法。今天学习《王几何》,需要同学们概括文章大意,我发现很多同学把主要事件写上了。只是简单的罗列了特别出场、富有感染力的微笑、表演绝活、请生挑战、揭示道理这些环节,而没有把这些环节串联成一句话。有的同学写成了一句话,也很啰嗦。我就要求他们把这些主要事件流畅地写成一句话。已经写成一句话的再精简语言。自学质疑课结束后提交的疑难问中没有一个同学提到不会概括文章大意。我们的学生总是不会的也不好意思说。

在质疑这个环节上,有些同学和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了或者缺乏生活经历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咏雪》有很多同学问我柳絮是什么?我就在课堂上简单解释了一下。柳絮是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春天会随风漫天飞舞。后来同学们在讨论“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哪个更好时,就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这个比喻写出了雪花的轻盈、飘扬之姿。更有一种春天扑面而来之感。《我的老师》自学质疑课上,有些同学问:“老师,蔡老师是女性,作者为什么称她蔡芸芝先生?”现在的很多学生只知道先生是对男性的尊称。而不知道在古代和近代先生是对老师的尊称,不分男女。时代不一样了,学生们对很多事物的理解也不同了。

读到《精熟教学法》时,一时感觉这个理论很新鲜,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圣人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比如基础比较差的同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掌握字音、字形、成语、文学常识,微课也需要反复看,才能理解吸收。语文比较好的同学在基础知识这一板块上可能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这样他们在自学质疑课上就有时间做巩固练习。在小组互学环节上也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可以帮助其他同学巩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