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中学生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4/04/16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中学生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中学生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的历史,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曹操。

书中写的曹操的几次败仗很让人回味,那就是:“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真是败的残不忍睹。可曹操或卷土重来,或反攻,且大败之后必大笑。

“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是曹操败的最凄凉的时候。火烧之后,又赶上了倾盆大雨。正是“火厄之后遭水厄”呀!八十多万大军,几乎片甲不留。可曹操却连连大笑,说敌人乏谋少智。

初战马超时,曹操败的割须弃袍,勉勉强强捡回了一条小命。若是项羽,恐怕就要“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了。可曹操并不气馁,他观察到马超勇有余智不足的特点,用反间计来反间马超和韩遂,大败马超。

我要说,《三国演义》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小说中的曹操在逆境中的顽强意志,是《三国演义》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中学生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中学生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从小到大,读过最多次的书就是《三国演义》了。从小时候看的画册一直到长大后阅读的书籍,再到后来,学了些文言文,就一直在读它的原著了。因为它任何一个版本都不及原著来得让人震撼和感动。

说起对《三国演义》的看法,或许只能用“残酷”二字去形容。毕竟在我们这个极力抵抗战争的国家和社会中,是永远无法体会到那个时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我记得我从小就是从拜诸葛亮先生的,尽管他没有那些武将所拥有的强大战斗力,但他拥有许多人所没有的智慧和谋略。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对人物的看法发生了改变。所以我选择了阅读原著。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不曾发现的人物的优秀品质。我原本是非常不喜欢孙权这个人的,但后来我明白了,其实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兄弟,一个柔情的硬汉。他在自己的好朋友和手足大去之后,也忍不住眼泪哭泣。那时候的他就像个孩子,不像在战场上那样威风凛凛,而只是一个失去最喜欢玩具的孩子一样大哭着。

那时,我才知道,那长年战争的时代,也是有感情的。五虎将的兄弟之情,诸葛亮和黄月英之间的夫妻之情,以及王允对貂蝉那视如己出的父女之情。只是,在那个年代,即使有再多的“情”,也终会破灭,因为在那个纷争的时代,有野心的人实在太多,也有许多的责任需要去承担和背负。孙权的这种对兄弟的感情却让我想起了曹丕因为担心自己的弟弟曹植会威胁到他的王位而故意刁难他,甚至险些害死他。我始终不明白,这种身上流着相同血液的人,为什么不惜手足之情,他们为了什么?是金钱?还是地位!

在《三国演义》中,给我留下相当深印象的人,是周瑜。过去的我一直认为周瑜不过是一个才谋输给诸葛亮的失败者,他一次次的失败只会让我对他的印象变差,而我,却一直忽略了他每次失败后的感情,他毕竟作为一个国家的军师,三番五次的让自己的国家输了战斗,想必他一定肩负了非常大的压力。他在死之前喊的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让人忍不住落泪。他让人觉得悲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很可悲,只能怨天不对自己好些,却不懂命运只能有自己去改变。但我们又能批判些什么呢?我们毕竟不曾经历过这样的战争。那个时代的伤与痛,我们有了解了些什么呢?

周瑜死后,诸葛亮明明非常高兴,在周瑜的墓前,却装作十分悲伤的样子。读到那里,我第一次觉得诸葛亮其实也很虚伪,但,这怪得了他吗?一旦你投入百分之百的真心,收回的可能就是背叛、谎言。真心的付出能得到多少回报?我不知道,可能只能得到一个支离破碎的江山吧,大家用献血守护的国家,最终不还是被侵占了吗?我只能庆幸,我没有活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用一句话说就是:“我不杀你,那刀上滴的血,就是我的。”

南派三叔曾在他的著作《沙海》中写到过这么一句话:“我不以最深的城府去面对我所应该面对的一切,而他们却以最深的城府揣测我的一切。变化的不是自己,而是旁人的眼光。”有些仇恨就如同一个圆圈,冤冤相报又怎样在何时才能了解?而在这时代中的是与非,正与邪,又有谁能做到和平地去化解这一切?答案是没有。满腔的热血换来的只是伤与亡,是知道谁是对的,而谁又是错的呢?

在这战场上,孰是孰非,又有谁会在意呢,将领和士兵一心想着战争的胜利、国家的荣耀,以至于后来都不知道再为谁卖命,而卖这命,又是否值得。所以我认为《三国演义》是残忍的,却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那战争所带来的悲哀。

我想了许多问题,只是无法得到想要的答案,只是忍不住将书又读了一遍又一遍。在每次读书的过程中,我又会提出新的疑问,也会去思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是因为年纪尚轻的缘故,许多事我还无法解答,我想着就是《三国演义》广为流传的原因了,因为它暴露了太多过去社会的混乱以及战争带来的伤害,让人不禁去想:为什么世上会有战争?为什么人们不能和平共处?为什么好好的生命不去珍惜反而要去被白白践踏?

我不懂,我真的不懂,只是再一次庆幸,我没有活在那个纷扰的时代。

中学生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写的历史小说。剧中向我们展们示了许多英雄,也向我们描绘出了许多奸臣。

写出了刘备的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曹操的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造自己的事业,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但在历史上是英雄。关羽可以说是忠义勇的化生,武力不是最高但被称为“武圣”,他自视甚高,他的结局告诉了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张飞勇猛但是非常的鲁莽、莽撞、粗暴,但是偶尔的细心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对义兄向来都是一条心。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的化生,鲁迅的评价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却是拥有非人的智慧,几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后期他为了回报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云是三国中一流的武将,长坂婆一战成名,汉水一战获得了“一身是胆”的美誉。至于品德,自从追随刘备后,一直肝脑涂地,出死入生,而且为人耿直,刘备有这种人的追随真是三生有幸呀。孙权是一位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他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我认为曹操对他的评价非常对。周瑜在《三国演义》中心胸狭窄,嫉恨贤能,其实历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人才。

在三国中让我的记忆非常深刻的故事是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讲的是,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军。因魏军不善水战,孙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装打黄盖,后者假装投降于魏;孙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假带了数十条船向魏投降船里装满了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了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在《三国演义》中我了解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做什么事都要多方面考虑,要将成功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