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 篇1
安东尼·庇护驾崩后,《沉思录》的作者、著名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继位。作为五贤君的最后一位,马可在位期间帝国的辉煌仍在延续,但隐患亦开始出现。安东尼在位期间采取的是“无为而治”的治理方案,帝国的国防日渐松弛。到马可继位时帝国边境烽烟四起,不仅帕提亚、日耳曼蛮族这样的老对手趁机挑起战事,就连帝国稳步统治已久的西班牙和埃及也传来战报。为了帝国大业,哲学家皇帝马可不断御驾亲征,逐一平定战事。在将近20年的统治期间,马可大部分时间都在前线领军。对于斯多葛学派的这位哲学家来说,这样的生活并非其所愿。但身为皇帝,他必须承担保卫帝国的义务。虽然不擅战事,但马可还是尽心尽力,最终去世于多瑙河前线。他留下的《沉思录》也成为不朽的佳作。可以说,马可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学者,也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然而,这位哲学家皇帝的独子、皇位继承人却是有名的昏君康茂德。康茂德在位期间不理朝政,将政务托于近卫军团军官和近侍,导致卖官鬻爵之风盛行。而他本人则痴迷于角斗比赛,甚至以皇帝之尊亲自参加赛事,康茂德因而也被“角斗士皇帝”。和其父形成鲜明对比。康茂德最终被近臣刺杀,他的死也拉开了长达数年的内乱的`序幕。
由于生前未指定继承人,康茂德死后帝国大乱。先后共有五人称帝,这些人基本都是手握重兵的军团司令官。帝国驻扎于各地的30个军团中有27个都卷入了皇位争夺战,拱卫首都罗马的近卫军团也未能置身事外。最终,赛维鲁战胜了所有的竞争者,成为唯一的皇帝。
作为罗马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的皇帝,赛维鲁在位期间提高了军团士兵的待遇,并且实现了近卫军团的“去罗马化”。这样的政策埋下了后世军人干政的隐患。和马可一样,赛维鲁也驾崩于前线(不列颠),皇位传给了他的长子、臭名昭著的卡拉卡拉,罗马帝国开始逐渐衰落。
《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 篇2
结局始于哲人王马可·奥勒留时代。这位五贤帝中最负盛名的皇帝很不幸执政于乱世。日耳曼蛮族攻势凌厉,民族大迁徙的序曲已经奏响。但当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时,马可从未放弃拼尽全力,最终在维也纳鞠躬尽瘁,也成为了第一位逝于前线的皇帝。这位悲情皇帝的著作《沉思录》今后有机会要好好拜读。一直认为哲学家当不了政治家,也许他是唯一的例外。马可唯一的儿子康茂德无才无能,但他又幸运地在任12年未发生大规模动乱,有趣的`巧合是至此罗马少年登基的皇帝们无一例外死于非命。这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皇帝被暗杀之后罗马不可避免地开始内战。而在这个用拳头说话不论出身的乱世中北非出身的塞维鲁笑到了最后。
然而这位军人皇帝颇有暴发户的气质,史无前例为家乡大兴土木,重用亲故,穷兵黩武,缺乏政治远见地征讨奄奄一息的帕提亚,客观上培养了东方正在崛起的真正的敌人——萨珊帝国。最终为实现征服苏格兰的野心逝于英格兰北部的寒风之中。长子卡拉卡拉继位后当着母亲面杀死弟弟,皇族骨肉相残再度上演……巧合的是这段时期罗马的衰败与东汉桓灵二帝昏庸统治及之后的黄巾起义群众割据时期相吻合。东西方曾经鼎盛的两个帝国同样面临着危机,是否冥冥中有些共因?物极必,盛极而衰。时代在不断变化,只有真正有远见能把握时代命脉的伟人才能力挽狂澜。接下来的“三世纪危机”罗马又将怎样面对?期待下一部。
《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 篇3
作为“读书少经常被人骗”的工科男,我从9年前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到3-4年前麦高楼下书店刷饭卡买下一套,再到今天很有仪式感地终于看完了盐野七生这套大部头巨作。
回想断断续续读这套书的经历,着实为亚历山大、汉尼拔、大西庇阿、苏拉、庞培、恺撒、图拉真、哈德良等名将的赫赫战功心潮澎湃,也为其惜败或被暗杀而无限惋惜。描绘战争的场景固然酣畅淋漓,但还是有很多其他零星感受,让我忍不住要记录一下,权当对自己的提醒和勉励:
1、胸怀和正直比才智更重要。罗马帝国扩张期采取的善待和同化败者策略,以及罗马公民守信、责任、务实等品质,都是罗马文明走向辉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而帝国的衰亡也正是因为与这些背道而驰。
2、只有权谋并不足以支撑一个政权的稳定,磊落谦逊的治理风格也很重要,所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个人的为人处事何尝不是如此,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真正的自信不会追求阴谋。
3、不容异己的极端信仰,自己思想已无法转变,他人的思想也改变不了,那就只有高举正义大旗,肉体毁灭之。
4、树立权威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必须尊重人性规律——任何组织或个人坐拥权威都会变得刚愎自用——因此权威必然抬升了错误决策的纠正成本,最终的出路就是有识之士或欲取而代之的野心家不惜代价颠覆权威,或者权威在时间长河中自我毁灭。也许,牺牲一些效率,弱化人治力量的制度安排是唯一解,但在正确的时间伟大的群体做出正确的制度安排,这真是个运气事件。
总之,盐野七生在书中所包涵的题材非常丰富,从战争到政治再到建筑,甚至专门用一本描写道路和桥梁,良心之作,有机会得连贯着再通读一遍。
《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 篇4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罗马人的故事》。这本书很详尽的讲了古罗马的历史。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看完,但是我发现了古罗马在当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与他们的习俗非常有关。
我注意到,很多民族在征服了其他国家或者民族之后,做法都出奇的相似。有的国家劫掠一番之后就带着大批的战利品离开了,有的国家还会掠夺一部分人民用作奴隶。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战争带来的收益最大,他们放弃了一样很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古罗马的人民在各个大小战役中,给予战败国本国的公民权,或者通过缔交拉丁同盟的方式来扩张自己的版图。但是我认为,罗马能从一个蕞尔小国,发展为如此庞大的帝国,善于同化别的国家只能说是表面上的原因。究其根本我认为是当时罗马人开放包容的内心。
早在罗马王政时期,罗马人包容的传统就已经被打下了。当开国君主罗慕路丝死后,继任他的就是刚刚被同化入罗马的外邦人—努尔。自此之后,直到王政时代结束,罗马王的位置经常会给并非罗马本土的人。后来罗马王政虽然陨落了,但是罗马人的开放包容保留了下来。一直持续到后来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也就是罗马开始统一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的这一时期了。罗马人不仅给予战败国本国的公民权,而且甚至允许他们持有双重国籍。而且平等对待所有的民族,就连修路,也会为新加入罗马同盟的城邦而继续延长。这些种种举措,不仅使罗马得到罗马联盟的爱戴,更使得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等城邦直接投靠了罗马联盟,最后才进一步赢得了布匿战争的胜利。
这种思想,也为罗马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他们包容所有来投奔的民族,所以所有人都将罗马视为自己的母邦。有着与之共存亡的决心。所以在汉尼拔接连大破罗马军队之后,罗马还会有前仆后继的公民自愿参军。
这包容的思想,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代以前,我认为这就是罗马可以打败迦太基,日耳曼等众多强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