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2024/04/15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篇1

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东周很忧虑,东周它忧虑,我很疑问,东周干嘛非要种水稻呢?苏秦巧舌一辩双方都得感谢苏秦。可见战国的纵横家的手段,他们虽然不能翻手云,覆手雨,但可以通过三寸不烂让那些君主们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做。他们之所以能驰骋纵横,是因为他们知道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

那时不相信眼泪,只有列国征伐和宗国利益。想想东西两周本为一室,却为了让另一国民生凋敝而不惜想尽办法破坏。想必这就是国家利益的雏形。可怜西周,不再强国富民上下功夫,却通过疲苦之计来算计他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用,但用马哲的观点来说,这就没有搞清楚根本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了。万物相连,因果互化,用后人的眼角去看,东周西周真是井底之蛙。但历史之所以为历史,是因为有它的局限性。一个时代必然有一个时代的特点,真正把握历史机遇的永远是那些慧眼如炬,意志坚定者。只有眼到手到,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风险。

历史的'车轮还在不断前进,我们是在轮前还是在辙后?苏秦轻摇三寸就能获得双方感激。在于他把握住了双方目的的交合点。一方面满足双方目的,一方面找到通吃点。这真是一种至臻化界的境界,只能膜拜而不能模仿。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篇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不还。珂月还是高月,嬴天明还是荆天明。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情。哪一样不会因为世事的变迁而经久不变呢,怕是没有了呢。

——题记

风起,云涌,尘埃落定。谁还保有一昧的天真,谁还能在尘世里未染风尘,恐怕没有吧。谁在风尘里想你,谁在炎凉里望你,谁在世态变化里记得你。最清楚的还是自己。无论是谁,都不会变。

其实呢,淮阴城里血迹,桂陵城中的赌约,咸阳宫内的聚散,不都明示着聚散离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莫说别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即使是你自己的真心,怕也是看不清、辨不明的。人生似梦,弹指须臾间花开花败,能得几位知己?多半只是被人误解罢了。莫管他人闲言碎语,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就足够了,看清自己的真心,才不枉来这人世走一遭。

“乐曲本身单纯如镜,你之所以能够从白雪中听出那么深沉的悲伤,只有一个原因,那个一直没有从噩梦中醒来的人,恰恰就是你自己。”

看过动漫的人,应该都记得这句雪女说出的话,若没看过,也应在看过后觉得怅然若失。

当你相信别人时,别人也把信任交给你;当你忘记一件事时,必定有人替你记着这件事。

高月、天明、刘毕、项羽,他们曾经纯真的、不带一丝杂质的友谊,也会因为世事的变迁改变。不忘本心很难,不改初心更难。想要坚守一件事,就必须有一定的勇气。

我看到了卫庄的白发,白芊红的悲哀;乌断的可怜,端木蓉的心情;盖聂死前的一笑,辛雁雁眼底的泪珠。

在还没看完书时,我想写下感想,不知当我看完书时,又会有怎样的想法……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篇3

秦国出兵威胁东周,索要九鼎。可见东周君早已丧失天子的尊严,沦为偏安一隅的小诸侯。在齐秦等大国面前只能耳提面命。坐拥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别说行驶天子的权力,就连自己也成了大国嘴边随时想吃的一块肉。在这里,秦国索要九鼎不知是何用意?是秦王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想过早的坐拥天子宝器,还只是通过获得九鼎来宣传自己才是继周统的唯一天授者?我想应该是后者吧。

想必后来齐王出兵干涉也是为了此目的。当时已属战国末年,强国拉锯,周室没落,列国都想证明自己具有享祀天子宗庙的待遇,通过占有宝器显示天命所归,从而更有利于自己国家的发展与征战。

宝物也是服务于人,撇开利与益的纠葛,宝物也只是一堆废物。而到了真正见弓拉弦的时候,宝物也只能随着时代沉浮。九鼎也不能保证周王室的灭亡,象征只在庄严的'宗庙里象征,而在血肉横飞的狂飙中它只是一个等待重拾的破碎的梦。颜率虽用一时的小聪明保住了宝物,但它不能阻止它的最终命运。他有没有考虑到,齐秦也许有哪一天不用借道,拥兵城下,出动九九八十一万人带走九鼎。毕竟身死国灭已经屡见不鲜。

颜率利用齐秦均衡达到了目的,这也说明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纵横天下。

可是想永远在做前面,只有拥有最坚定意识者才能坚持到最后。我得不到还不能让我想想吗?只是这时,均衡在逐渐打破,天命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读后感 篇4

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奔走逃命、妻离子散、无家可归、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叙述了战时百姓亡命天涯的窘态及人人自危的困境。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乱世时的兵荒马乱,黎民百姓的仓惶不堪。真非战乱不知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之可贵也!

战争的苦是国家之苦、百姓之苦,那古往今来,为什么还会有大小战争层出不穷?——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确实当一种旧有的制度为新制度所打破所取代之时,必然要经历这样一种阵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不断进步的必经之路。旧有制度的桎梏也必是严重威胁了百姓的生存,才会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君之道定要三思。

如果一种旧的制度为新制度所取代,那么是否真的能做到彻底的革命,根治旧制度的弊病?如果只是打倒了暴政,又建立了新的暴政,那这样的更替又有什么意义?正如张养浩诗中所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苦的还是黎民百姓啊!

一场战争中,最令人感到悲哀的还不是战争本身,却是那些身处其中却愚昧无知的人,国之将亡还在歌舞升平,不知己身已为亡国奴。正如杜牧诗中所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已沦为贼人刀俎下之鱼肉还浑然不觉。活在醉生梦死的假象里,当危险来临之时是无力抵抗的,悲呼哉!须知道有国才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每个老百姓都是国家的一份子,有责任有义务居安思危。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能力有实力抵御内忧外患。为君不能做昏君,为民不能做妄民,如果人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只乐而乐”,国岂能不富强?

窃不能因为时局之乱、民之不安定,而湮灭希望失去梦想、惶惶不可终日罢,人生还是要有梦想有追求的。如若不然,还有山林可归隐,那里自然有我们的净土、我们的桃花源、我们的风调雨顺、我们的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