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
倚栏轩整理的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 篇1
近日因学习需要,读到牛汉先生的《我的第一本书》时,感触颇深。
牛汉先生在文中回忆了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段辛酸往事:当时(抗日战争之前)乡村贫穷落后到见了“书和红薯”都觉得希奇的地步,村里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同在一个班上课,全校只有一个外号叫“弄不成”的代课老师;一年级总共只有3个学生,除小时侯的作者及其好友乔元贞外,另一个是一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因为缺课本,为应付老师检查,作者就把自己唯一的国语书拦腰裁成两半,与好友分享;期末考试好友元贞考了第一名,作者因为名字少写了一笔而名列第二;放暑假时,作者在外地教书的父亲回来后知道了,才动手把这两半的书修补装订成两本象样的书,等作者要把另一本送给好友乔元贞时,却听到元贞他娘不再让元贞上学了。后来作者跟父亲到外地去继续读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成了全国闻名的诗人:“二黄毛”在抗日战争中,因为不怕死,英勇杀敌,多次受伤,成了“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作者的好友乔元贞却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
此文引起我深思的是故事的结局——作者与小学同窗三人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们先来作一番比较:作者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诗人,是因为父亲十分关心作者的学习,带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并一直支持他读到大学毕业;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作者自己勤奋好学的主观努力。乔元贞能考第一名,可见他的素质不输于我,连作者的父亲都称赞他“有出息”;他之所以后来不能象作者一样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是因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用王安石的话来说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的缘故。两厢比较,可见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确实是有道理的。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后来不也没读成书吗,为什么他后来能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乔元贞却不行?我想这就是各人的性格所致了。从文中的描写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阳刚而有血性的汉子,具有一种敢说敢做、敢拼敢杀、不怕牺牲的顽强性格,这正是使他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的原因。而乔元贞却缺乏这样一种性格,文中对此虽然着墨甚少,我们却不难想象他是一个怎样性子的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他就不去上学了;抗日战争爆发了,多少象“二黄毛”一样的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去,他却安于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性格懦弱,习惯于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配作个小商贩。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 篇2
《我的'第一本书》一文的作者在文中写道:“乔元贞考第一,而‘我’考第二,父亲说元贞比‘我’有出息,后来,元贞上不了学,而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现当代著名诗人,可元贞呢?他成了一个街头商贩。”读到这儿,让我不禁想起了伟大科学家培根的一句话 “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原本有希望的元贞成了一个街头商贩,而居于他后的‘我’却成了一个诗人?原因是什么?知识。
知识改变命运,这种例子古今比比皆是。
古代的仲永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神童,他五岁时因先天所赋予,就能写出有相当质量的诗,一时成为乡里邑人大户人家的坐上客,大家都坚信仲永将来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才人。可惜,他父亲没让他读书,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只有原先这一点,无法在学业上发挥他的神智,最终成了一个平常人。可见没有一定的知识,神童也会成为普通人。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和家人的鼓励下,更在她自己的自强不息下,成了一个知识渊博者。一个原本对世界不抱任何希望的残疾人,用知识在她身上谱写了奇迹。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使几乎每个人都引以为豪,毫无疑问,是知识改变了她,将她从黑暗中拉了出来,使她闻名全世界。
无独有偶,我国的张海迪与海伦凯勒何其相似。如过张海迪不看“镜子书”学习,以非凡的毅力去获取知识,怎可能成为医生和作家?如果没有知识,像张海迪这样的人,不仅不能服务与人类,还将成为他人的累赘。是什么改变了张海迪的人生,让她的人生体现出如此辉煌的价值?毫无疑问,又是知识!
因此,我非常推崇“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
朋友,让我们以张海迪与海伦凯勒为榜样,趁着少壮努力学习,多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让知识改变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吧!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 篇3
近日因学习需要,读到牛汉先生的《我的第一本书》时,感触颇深。
牛汉先生在文中回忆了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段辛酸往事:当时(抗日战争之前)乡村贫穷落后到见了“书和红薯”都觉得希奇的地步,村里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同在一个班上课,全校只有一个外号叫“弄不成”的代课老师;一年级总共只有3个学生,除小时侯的作者及其好友乔元贞外,另一个是一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因为缺课本,为应付老师检查,作者就把自己唯一的国语书拦腰裁成两半,与好友分享;期末考试好友元贞考了第一名,作者因为名字少写了一笔而名列第二;放暑假时,作者在外地教书的父亲回来后知道了,才动手把这两半的书修补装订成两本象样的书,等作者要把另一本送给好友乔元贞时,却听到元贞他娘不再让元贞上学了。后来作者跟父亲到外地去继续读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成了全国闻名的诗人:“二黄毛”在抗日战争中,因为不怕死,英勇杀敌,多次受伤,成了“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作者的好友乔元贞却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
此文引起我深思的是故事的结局——作者与小学同窗三人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们先来作一番比较:作者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诗人,是因为父亲十分关心作者的学习,带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并一直支持他读到大学毕业;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作者自己勤奋好学的主观努力。乔元贞能考第一名,可见他的素质不输于我,连作者的父亲都称赞他“有出息”;他之所以后来不能象作者一样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是因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用王安石的话来说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的缘故。两厢比较,可见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确实是有道理的。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连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都说不清楚”的“二黄毛”后来不也没读成书吗,为什么他后来能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而乔元贞却不行?我想这就是各人的性格所致了。从文中的描写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阳刚而有血性的汉子,具有一种敢说敢做、敢拼敢杀、不怕牺牲的顽强性格,这正是使他成为“受乡里几代人都尊敬的抗日英雄”的原因。而乔元贞却缺乏这样一种性格,文中对此虽然着墨甚少,我们却不难想象他是一个怎样性子的人,他母亲不让他继续上学,他就不去上学了;抗日战争爆发了,多少象“二黄毛”一样的爱国青年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去,他却安于在附近几个小村里卖了一辈子的小商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性格懦弱,习惯于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配作个小商贩。
读《我的第一本书》有感 篇4
带着春节余留的喜悦,我们展开了新的学习之旅。学习了著名诗人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一文,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我不仅对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而叹惜,也再一次深刻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该文作者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起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因同窗乔元贞家贫,买不起书,他“把课本裁成一人一半”,后“父亲”把两本课本都修补完整。但乔元贞随即退学了,成为默默无名的小贩。而那本课本成为乔元贞唯一的一本书。后来,“我”转到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最后成为诗人。
我早已忘记自己第一本书何去何从了。因为它太普通,实在不容我用华丽的文字去装点,也没有在脑海留下丝毫的踪迹。而牛汉的第一本书却掺杂着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他的第一本书给予我震撼,感动,温暖,启示……
作者与同伴的“童年没有幽默”,他们把与狗儿作伴当成唯一的乐趣,那感觉是辛酸的。也许这就是时代的悲哀。而我们的童年是在爱的包围中度过的。我们像皇帝和公主般使唤长辈当作乐趣。我们这代人实在太幸福了。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竟然闹出过许多荒唐的笑话。清华学子不能自理,遇到小挫折就想跳楼。多少稚气未脱的小小少年不务正业,流连网吧,甚至做着丧尽天良的坏事。当年的孩子七八岁就当家,今天的孩子十七八岁还不能独立。也许这都是幸福的如童话的童年的后遗症吧。苦难的童年与幸福的童年,到底谁对谁错?一个是贫苦中辍学,一个是优越中放弃。也许,这同样是时代的悲哀。
小学同窗,截然不同的人生。牛汉因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成为了诗人,而乔元贞则因没有文化知识而且碌碌无为。这也再一次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吧。其实每一个坐在高楼大厦内穿着制服忙碌的身影,每一位令人羡慕的在庄严的国徽下工作的公务员,他们都是这个真理最好的注脚。华丽光鲜的背后,无不曾在炎炎夏日里埋头苦学,在寒风呼啸中挑灯夜读。请我们记住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馆训——学习的痛苦是短暂的,未学的痛苦是终生的。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短短的几百字不足以表达我此时的感情,那就让我从现在起,珍惜美好的时光,发奋读书,汲取的知识,抒写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