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鸳鸯香炉读后感

2024/04/14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鸳鸯香炉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鸳鸯香炉读后感 篇1

整个下午都在读林清玄,听着悦耳的丝竹声,声声入耳,我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午后静坐于屏幕前,冲上一杯绿茶,品着林的茶系列,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

初次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读书时候,在我学习生涯最无奈最困顿的时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我树立了正确人生观。此后断断续续找来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直至当今。百度一下林清玄,关于他的作品与读后感,洋洋洒洒77页,喜欢他的读者群每个年龄层都有,囊括所有职业者。喜欢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开始学的是绘画,后来才专注于文学创作,青年时期几乎得遍了台湾的文学大奖,整日周旋与报刊纸媒,宣传,灯光,让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华中度过,所以在他事业走向巅峰之际,毅然辞去令人瞩目的工作,离开喧哗的舞台,走向自由创作之路,从此,我们见到的是别样的林清玄。

读过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乡土情怀,积极投身自然。他出身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勤劳,朴实,善良,农家的教养,父亲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诚挚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养成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发现他善于观察,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内涵的哲理。他曾长时间在田间与农人一起劳作,并到台湾各地体验乡间生活。新威山间伐竹,雾社收采水果,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生活的充实与收获的喜悦。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人饶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都是源于生活的。

给林清玄写读后感的人都觉得他的文字如水样清柔,语言亲切,文风质朴,中期作品透着宁静致远的境界,爱情观也透出中国传统的含蓄,深沉,没有如痴如醉的浪漫情调,我最喜欢的《鸳鸯香炉》写出了夫妻之间典型的东方式情感,那是一种含蓄蕴藉的爱,如同共守一炉香的鸳鸯,没有轰轰烈烈的燃烧,没有欲生欲死的狂欢。多数人都知道林离过婚,如果不是这次离婚事件,林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一个经常在各学校讲座的作家,一个青少年心理导师,在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心中的形象有了倾斜,甚至有女子当众焚烧他的书籍以抗议他的品行。对于这一切,林不作任何解释,一个人过得幸福与否,只有自己体会,只在一小文中匆匆提及父子俩在无人照料的春节在方便面中度过。现在的妻子是他忠实的“玄迷”。我想,共同的生活感悟,心境澄明,让他们走到一起,在今天刚买的《玄想》中有几篇写到现任妻子的言行,我想,一定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才可以与他共守一生。

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重,宗教成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宗教氛围。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向,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生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净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林的作品多以散文集出版,接触的多是散文,报道,有心的人可以发现一篇小说偶尔穿插在散文集中,就是早期的《法圆师妹》。文笔比散文稍微逊色,但还是赢得很多人的好评。一个部队班长和尼姑的凄美爱情,兜兜转转很多年,再次相遇,却失去了往日的心情与怀想。小说里法圆师妹一句经典话语: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我介绍给一朋友看,他看了感悟很深,因为相似的经历,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在感情面前两次退缩,擦肩而过,让彼此有了别样的人生轨迹。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反映班长的懦弱和法圆的坚定。我觉得反映了人生世事无常,我们一生中遇见很多人,青春年少时,青年风发时,中年事业巅峰期,能够相遇,共伴一段人生之旅,就是缘分,谁也不能保证一直到达终点站。旅途中的风景总是美丽,它总在特定的环境与心境下明媚你的眼睛和心灵,但也是转瞬即逝的,假如留驻久观,再美的风景也是一个产生视觉的疲劳和心里的困倦。正是这样凄婉的结局,才让人久久回味,为心中抹不去的那份错过而叹息。( )

品读林清玄,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像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灵魂的碰撞。假如要用一种花来形容他,不是他文中的百合,昙花,凤凰,木棉,而是净水中的一朵莲。他的芳香消失在水中,消失在人们身上,无论消失在何处,就会在何处永存。

鸳鸯香炉读后感 篇2

比翼鸟飞久了,总会往不同的方向飞,连理枝老了,也只好在枝桠上无聊地对答。鸳鸯香炉不同,因为有火,它们不老。

——《鸳鸯香炉》

见过鸳鸯吗?拥有鸳鸯香炉吗?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虽然没有鸳鸯香炉,但林清玄有。对于他来说,或许羡慕香炉上的鸳鸯,因为它们,无论经过多少劫难,他们总是永不分离,就好像劫难后的它们连得更紧了,是无论如何都是分不开的。而他?它的雌鸳鸯与他说了声:“再见。”或许正因为这样,才使他回想起了‘鸳鸯香炉’。拿出双入对,比翼双飞的鸳鸯香炉。

我也希望我是一只鸳鸯,能有一个与我长厢思守的男伴。出双入对、比翼双飞。多少个女子不是这样想的呢?但又有多少个女子能做到呢?一辈子的忠诚,一辈子的平淡的爱,一辈子面对的人,一辈子同床的人?男人,行吗?男人能抛下他们一生的雄心壮志,而就是为了我们?一个女人。有的,我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男人,但屈指可数。古代,只有希望为霸主的男人,只有希望报祖国的男人,从来没有一心为女人的男人。现在,有把握商机的男人,有投机取巧的男人,有精忠报国的男人,终于也有一心为女人的男人。但却变成有一雄心壮志的女人。何苦呢?难道就真的不能像鸳鸯那样?你说是吗?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生命中中得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了一生了。

鸳鸯香炉读后感 篇3

深夜,追随着林清玄的悠悠思绪,沉浸在烟香的温暖燃烧里。

从宝石店里看到一对鸳鸯写起,在小小的神案前,烟香缭绕,记忆游离到童年的梦境。

一缕直直飘上的烟,不仅是香,也是温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老祖父说故事。鸳鸯香炉造型奇妙,雌雄相依,腹部相通,无论点着那一只,烟会均匀冒出,各生一缕烟,在空中氤氲在一起,相互交缠,不分彼此。

作者由此谈到情感的向往:鸳鸯没有单只,鸳鸯是中国人对夫妻的形容。夫妻就像这对香炉,表面各自独立,腹中却有一点心意相通,这种相通,在点了火的时候最容易看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鸳上面的怨是又恨又叹的意思。有抱怨,有无可奈何,也有苦痛无处诉的意味。鸯上面的央从《诗经》中的“和铃央央”说起,是有求有报的意思。有相互需要,相互依赖,也有相互怜惜求爱。在人世间的夫妻生活中,只有在怨与央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鸳鸯。而这鸳鸯香炉的腹部相通是道伤口,夫妻的伤口只有一种药,那就是怨也温柔,央也温柔。

读到此,内心里竟有细细的潮涌起,每对夫妻之间果真便是如此吧。

每对夫妻都曾拥抱过、热爱过、都奢望着天长地久的相守。但最后呢,各奔东西的有,郁郁寡欢的有,同床异梦的有……是不是所有的婚姻,热情总会消退,最后相互支持的只是一种亲情呢?

应该是吧,两人共点一炉香,共守一炉烟,火虽小,烟虽弱,可它的温暖却可以打开任何一扇敞开的窗。这丝丝的暖意会融入这寒夜里,让我们知道,春天已不遥远。

两个人的婚姻,从最初的相识,要经过怎样的磕磕碰碰,要经过怎样的相互忍让与包容,才能走到心意相通,直到共燃一炉香的境界呢?

鸳鸯香炉读后感 篇4

整个下午都在读林清玄,听着悦耳的丝竹声,声声入耳,我喜欢在这样的一个午后静坐于屏幕前,冲上一杯绿茶,品着林的茶系列,度过一段悠闲的时光。

初次接触林清玄的作品,是读书时候,在我学习生涯最无奈最困顿的时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我树立了正确人生观。此后断断续续找来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直至当今。百度一下林清玄,关于他的作品与读后感,洋洋洒洒77页,喜欢他的读者群每个年龄层都有,囊括所有职业者。喜欢林清玄的人都知道他开始学的是绘画,后来才专注于文学创作,青年时期几乎得遍了台湾的文学大奖,整日周旋与报刊纸媒,宣传,灯光,让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否就在浮华中度过,所以在他事业走向巅峰之际,毅然辞去令人瞩目的工作,离开喧哗的舞台,走向自由创作之路,从此,我们见到的是别样的林清玄。

读过林文章的人都知道他文章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抒发乡土情怀,积极投身自然。他出身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勤劳,朴实,善良,农家的教养,父亲的一言一行,造就了林清玄诚挚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充溢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养成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

通看他的早中期作品,发现他善于观察,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内涵的哲理。他曾长时间在田间与农人一起劳作,并到台湾各地体验乡间生活。新威山间伐竹,雾社收采水果,在平凡的劳动中体验生活的充实与收获的喜悦。他散文中作品中展示的一幅幅人饶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都是源于生活的。

给林清玄写读后感的人都觉得他的文字如水样清柔,语言亲切,文风质朴,中期作品透着宁静致远的境界,爱情观也透出中国传统的含蓄,深沉,没有如痴如醉的浪漫情调,我最喜欢的《鸳鸯香炉》写出了夫妻之间典型的东方式情感,那是一种含蓄蕴藉的爱,如同共守一炉香的鸳鸯,没有轰轰烈烈的燃烧,没有欲生欲死的狂欢。多数人都知道林离过婚,如果不是这次离婚事件,林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一个经常在各学校讲座的作家,一个青少年心理导师,在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心中的形象有了倾斜,甚至有女子当众焚烧他的书籍以抗议他的品行。对于这一切,林不作任何解释,一个人过得幸福与否,只有自己体会,只在一小文中匆匆提及父子俩在无人照料的春节在方便面中度过。现在的妻子是他忠实的“玄迷”。我想,共同的生活感悟,心境澄明,让他们走到一起,在今天刚买的《玄想》中有几篇写到现任妻子的言行,我想,一定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才可以与他共守一生。

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重,宗教成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宗教氛围。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向,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生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净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林的作品多以散文集出版,接触的多是散文,报道,有心的人可以发现一篇小说偶尔穿插在散文集中,就是早期的《法圆师妹》。文笔比散文稍微逊色,但还是赢得很多人的好评。一个部队班长和尼姑的凄美爱情,兜兜转转很多年,再次相遇,却失去了往日的心情与怀想。小说里法圆师妹一句经典话语: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我介绍给一朋友看,他看了感悟很深,因为相似的经历,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在感情面前两次退缩,擦肩而过,让彼此有了别样的人生轨迹。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反映班长的懦弱和法圆的坚定。我觉得反映了人生世事无常,我们一生中遇见很多人,青春年少时,青年风发时,中年事业巅峰期,能够相遇,共伴一段人生之旅,就是缘分,谁也不能保证一直到达终点站。旅途中的风景总是美丽,它总在特定的环境与心境下明媚你的`眼睛和心灵,但也是转瞬即逝的,假如留驻久观,再美的风景也是一个产生视觉的疲劳和心里的困倦。正是这样凄婉的结局,才让人久久回味,为心中抹不去的那份错过而叹息。

品读林清玄,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像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灵魂的碰撞。假如要用一种花来形容他,不是他文中的百合,昙花,凤凰,木棉,而是净水中的一朵莲。他的芳香消失在水中,消失在人们身上,无论消失在何处,就会在何处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