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精选38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
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观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说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亲病了,他便开始照顾母亲,怕宫女们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会带着太医去看母亲。皇帝又要管理国家大事,使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顾母亲。结果母亲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这三年中,皇帝也没有睡过一次好觉。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以前,妈妈在家里突然胃痛,只好躺在床上呻吟着,我见了,心里虽感到着急,但每次都只会问一句:“妈妈,您怎么了?”当妈妈还在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一定会飞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后没有任何其他的回应,便转身走开了。今天看了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后,我觉得自己羞愧万分,大家同时身为父母的子女,他能这么衣不解带地服侍自己的母亲,而我连耐心关心母亲都没有做到,何况照顾她呢?皇帝是一国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国事繁重,都还那么有孝心,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其实很简单,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给长辈,这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今天你离开家门时和父母主动打了招呼,这就是孝顺;吃饭前,你轻轻地为父母盛了碗饭,这就是孝顺;父母不舒服时,你的一句关切之语,这就是孝顺;今天你的作业不需要父母操心,这就是孝顺;考试中,你的成绩有了丁点进步,这就是孝顺。
就算你做的事是那么的微小,但这也是孝心的一种体现。只要你肯去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5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更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会有回报。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6
其实,《二十四孝图》的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种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缕淡淡的香气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个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么惊天动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7
假期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其实我们只要真正地爱我们的长辈,用亲情,用温暖感动他们就能真正做到孝顺,并且做好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8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9
《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鲁迅先生通过当时的儿童读物想起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并且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责了这些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生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理,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开篇对当时反对、提倡复古的现象给予严重批评,通过这件事可以体现作者鲁迅是下了很大决心提倡的。而对于提倡复古的人是极其痛恨的,痛恨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两次在开篇部分出现足以体现作者鲁迅对提倡的渴望和对复古的痛恨。并且用“麻叔谋蒸食小儿”的例子来比喻这件事,足以体现作者对于此事的努力有多大。
《二十四孝图》是元代郭居敬编,内容是集录了古代所传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是旧时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老莱娱亲”是讲他七十多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郭巨埋儿”是讲郭巨由于家里贫穷母亲吃不饱饭便要挖坑埋掉自己亲生儿子的事。这里面几乎全是记录愚孝的故事,鲁迅通过表达自己对愚孝的不认同,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表现了他强烈提倡新文化的欲望。
鲁迅先生对愚孝的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孝是必要的,愚孝是万万不可的,这不是今天的我们正要学习的吗?希望天下多几个孝子,少几个愚孝之人……(于美恒)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0
读了《二十四孝》,我最喜欢“拾葚异器”这个小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蔡顺的人少年时丧父,对母极孝。当时环境恶劣,只好拾桑葚充饥。
一天,蔡顺遇到了赤眉军,他们问他为什么要把红色和黑色的桑葚分别装在两个蒌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留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听了,很是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回去侍奉母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意。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了许久:蔡顺对母亲的孝心虽然只体现在那么一点儿小事上,但却值得让人回味。
我也很敬佩蔡顺,敬佩他的孝心,事事都为母亲着想。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孝敬父母的事,这样的小事虽然很平常,更不引人注意,但它们包含了一颗颗爱心、一颗颗孝心。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只要从蔡顺“拾葚异器”这一点点小事做起!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1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记忆中的“戏彩娱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卖身葬父”更是从小熟知。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
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而这里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么孝是什么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说小孩馋着张张胡须的老人。以前,总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应;后来,懵懵懂懂之间,明白了还要精神上的供应,让父母开心;现在,懂得了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让父母放心。
岁月的流逝会让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亲敬老的含义。最基本的便是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深一点是尊敬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负担,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爱……
尊亲敬老,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3
孝,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一种,弟子规中,对待长辈的态度无疑写的清清楚楚,“孝”这一概念,早应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一条了,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妇孺皆知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了。
文中说,当作者看过二十四孝后,看到做个孝子如此之难,原先做个孝子的计划便彻底放弃了,其实我觉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将事例硬安到自己头上,那样多生硬来着,只要打心眼里替母亲着想,替父亲着想,不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在家务上替他们分担一些,也是一种孝,虽不如事例上那么感天动地,但至少也是一种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头上安,是行不通的,毕竟时代在变,你说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鲤鱼,你说:“好,我要做一个孝子,卧冰求鲤去!”行的通吗?现在冬天没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结一层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还没来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当时别说父母吃不到鲤鱼,恐怕也会吓的赶紧跑到湖边来救人,再说,现在市场上明明有鲤鱼卖,干吗要那么费劲去求鲤鱼呢?
其实,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种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缕淡淡的香气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个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么惊天动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4
《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鲁迅先生通过当时的儿童读物想起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并且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责了这些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生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理,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开篇对当时反对、提倡复古的现象给予严重批评,通过这件事可以体现作者鲁迅是下了很大决心提倡的。而对于提倡复古的人是极其痛恨的,痛恨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两次在开篇部分出现足以体现作者鲁迅对提倡的渴望和对复古的痛恨。并且用“麻叔谋蒸食小儿”的例子来比喻这件事,足以体现作者对于此事的努力有多大。
《二十四孝图》是元代郭居敬编,内容是集录了古代所传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是旧时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其中“老莱娱亲”是讲他七十多岁时穿五色彩衣诈跌“娱亲”的故事,”、“郭巨埋儿”是讲郭巨由于家里贫穷母亲吃不饱饭便要挖坑埋掉自己亲生儿子的事。这里面几乎全是记录愚孝的故事,鲁迅通过表达自己对愚孝的不认同,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表现了他强烈提倡新文化的欲望。
鲁迅先生对愚孝的`看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孝是必要的,愚孝是万万不可的,这不是今天的我们正要学习的吗?希望天下多几个孝子,少几个愚孝之人……(于美恒)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5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00字6
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咱们从中得到领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咱们追捧和领悟,咱们要懂得从中筛选,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咱们从中去领悟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记忆中的“戏彩娱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卖身葬父”更是从小熟知。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
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而这里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么孝是什么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说小孩馋着张张胡须的老人。以前,总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应;后来,懵懵懂懂之间,明白了还要精神上的供应,让父母开心;现在,懂得了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让父母放心。
岁月的流逝会让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亲敬老的含义。最基本的便是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深一点是尊敬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负担,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爱……
尊亲敬老,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7
《二十四孝》这本书里的二十四个故事,每个都很精彩,每个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个故事——《哭竹生笋》这个故事,它主要是讲了晋朝的孟宗,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将他抚养成人。在母亲的督促下,他终于有个成就。孟宗十分孝顺。有一年,母亲突然病倒了,难以咽下饭菜,只是很想喝竹笋煮的羹汤之类的东西。可当时是冬天,哪儿有新鲜的竹笋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着,他急得扶着竹子大哭。这时,奇迹发生了,他泪水飞洒处,都长出了新鲜的竹笋。孟宗很高兴,挖了几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汤,母亲喝了汤,病也治愈了。
说是竹笋羹汤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说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会在如此矛盾的情况下手足无措。
但孝心还是感动了天地,使冬天长仙笋。无论这是真的故事还是神话,孟宗的孝心十分难得呀!
总之,《二十四孝》这本书几乎每个故事都这么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8
今天,我从书架里拿出来从未看过几眼的鲁迅先生晚年时期之作——《朝花夕拾》,而仔细去看内容,却发现这部散文集中写的,有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之事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去到晚上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篇,回味无穷。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19
品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孝”,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关于孝的感人事迹一直发生,件件都令我们深受震撼。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他在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就更加孝顺、关爱了。严冬时,黄香就在父亲睡觉之前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热,为的是让父亲能温暖舒适的睡个好觉;酷暑时,黄香就用扇子将枕席扇凉,为了让父亲睡的凉快,自己不惜累的满头大汗。亲朋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恤百姓,孝顺父母,百姓们都颂扬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2004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国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后,他便偷偷地去了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世国的母亲恢复得很好,然而,她却始终不知自己换上的肾是自己儿子的。田世国说:“如果我妈恢复得比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较小,我想这就永远是个秘密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孝”不必轰轰烈烈,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为父母着想的地方,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以及了中国儿童可怜,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0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更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会有回报。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1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2
孝,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一种,弟子规中,对待长辈的态度无疑写的清清楚楚,“孝”这一概念,早应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一条了,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妇孺皆知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了。
文中说,当作者看过二十四孝后,看到做个孝子如此之难,原先做个孝子的计划便彻底放弃了,其实我觉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将事例硬安到自己头上,那样多生硬来着,只要打心眼里替母亲着想,替父亲着想,不让他们为自己操心,在家务上替他们分担一些,也是一种孝,虽不如事例上那么感天动地,但至少也是一种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头上安,是行不通的,毕竟时代在变,你说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鲤鱼,你说:“好,我要做一个孝子,卧冰求鲤去!”行的通吗?现在冬天没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结一层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还没来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当时别说父母吃不到鲤鱼,恐怕也会吓的赶紧跑到湖边来救人,再说,现在市场上明明有鲤鱼卖,干吗要那么费劲去求鲤鱼呢?
其实,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种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缕淡淡的香气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个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么惊天动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3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 “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4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 …… 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个孝子该如何行孝呢?孔子从居、养、病、丧、葬、祭五个方面告诉我们具体的做法。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孝亲有三个含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做到,让父母欢喜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在父母生病时,做儿女的心中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早日痊愈。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节哀。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责任已经尽到,可以说是个大孝子了。
最后,我将引用网络最近走红的一篇《妈妈》,与大家共勉。这是新华社解放军社社长在母亲追悼会上的祭文:"苦日子过完了,妈妈却老了。好日子开始了,妈妈却走了。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妈妈在时,‘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妈妈没了,‘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再没人喊我‘满仔’了,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妈妈在时,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妈妈没了,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情……"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5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6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7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轩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8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因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实在荒谬。
比如《尝粪心忧》说:“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医学上只听说有观粪便看病情的,而没听说过尝粪便的。父亲病重,儿子尝粪便,难道是为医生提供配方根据吗?父亲病重,儿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学,有些实在难学或者说不能去学。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29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搞笑”,“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之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能够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因此之后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就应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0
我幸运地读到了其中的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名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鲤却让童年的鲁迅产生了恐惧,他一直认为孝顺父母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从文章中可以读出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的厌恶。试想这种常人不能做到的,却又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是便于统治,不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却要求人们做出十分极端的行为并以此为孝道,而且还对这种孝道加以宣扬。
这本书主要技记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1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2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捍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3
《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非常感人。我发现,百事孝为先,小时候那些孝顺的人,长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二十四孝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为母埋儿、扇枕温衾、拾萧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鲤、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笋、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其中,我最喜欢刻木事亲,意思是: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南(今河南黄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见面,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虽然这篇文章里木头人的手指会流血不现实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顺。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该怎么样,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这要那,达不到要求就发脾气,有时对父母和长辈说话、行为很不礼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对“孝顺”二字没有做好。读了这本书,我以后一定要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4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则小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当父母生病时,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马上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亲使他失去父爱,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时,衣不解带地侍候,还在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来把冰融化,捉鲤鱼给继母吃。真是令我感动极了。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5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
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6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因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实在荒谬。
比如《尝粪心忧》说:“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医学上只听说有观粪便看病情的,而没听说过尝粪便的。父亲病重,儿子尝粪便,难道是为医生提供配方根据吗?父亲病重,儿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鲁迅认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学,有些实在难学或者说不能去学。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7
鲁迅的文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图》。这样一篇文章,虽然叫《二十四孝图》但其实并没有写出如何孝顺父母,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其中郭巨埋儿是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欲有违人道。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篇38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
《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