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2024/04/13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篇1

翻阅这厚厚的古典书籍,心不禁变得空灵起来。从午后的阳光下直看到夕阳西下,才发现脖子酸的直不起来了。书里面的内容吸引着你,紧紧抓住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着。

作者的题材很广泛,具有一种很浓烈的烟火味道。我最喜欢的是表现男女婚恋的题材。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虽对男女恋情给予肯定,赞扬如《孔雀东南飞》,却大多有情无欲,从不敢涉及“礼教之大防”的'问题,大多数的描写都仅仅限于“发乎情止乎礼”,而作者却不回避这个问题,柏拉图式的恋爱虽然存在毕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上了一层淡淡的人文主义色彩。

比如《静观尼昼锦黄沙弄》里面,尼姑对爱情的渴望,尼姑庵里的女尼和男人厮混她只做不知洁身自好,等见到自己心爱之人又毫无保留的与他同赴巫山云雨,这一幕类似于京剧里陈妙常对潘生动心。作者对静观的所作所为确无鄙薄之意,对她不仅十分喜爱,称许其为“德性温淑”。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情欲不仅肯定其有,而且承认其合理性,哪怕采取不被舆论认可的方式。文中对女性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予以鲜明的肯定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新思想萌芽的标记。他不赞成没有爱情的结合的同时肯定有爱的结合,这比起那些老封建压制爱的结合,制造无爱的婚姻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宣扬古书里时时流露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套条条框框。

当然作者没有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思想依旧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天命论因果论还是浸透在他心里,成为抹不去的印迹。绝大多数的文章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尽管他对社会生活不满意,如《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反映。但是故事的最后总是以“劝善”式的说教结尾,让人觉得犹有残缺。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篇2

读《初刻拍案惊奇》似懂非懂,有时一篇文章要看两三遍,才稍知其意。今以《钱多处白丁横带,运退时刺史当稍》一文,浅议心得。

话说唐僖宗朝江陵一人,名曰郭七郎。父亲在时,做江湘大商,家资百万,产业广延。有鸦飞不过的田宅,贼打不动的金银山,楚城富民之首。父亲死后,给他留下了这笔财富,怎奈这郭七郎是个无才无德,不求上进,而又贪图享受,买笑追欢,一心想当大官出人头地之人。父亲死后,一世的命运由此改变。

京城有外债,借着索债之道,七郎与富家浪子押金如土,沉迷在温柔之乡,又纳钱买得一个大官,盼得衣锦荣归,怎奈赶上王仙芝作寇残灭,回到自家时,人去屋塌。后寻得时,只寻剩老母与一两个丫头,家丁尽散,分文全无。此时的母亲无尽。七郎却说,做了官,怕少钱财?而今哪个做官的家里不是千万百万,做官一年两年,重撑门户,有何难处?母亲转忧为喜,盼着儿子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怎奈浓霜偏打无根草,祸来只奔福轻人。七郎与母亲乘船在江中,江水上遇上大风,船沉人逃。老母经受不住折腾打击,呜呼哀哉。家无家,业无业,七郎成了无根蒂之人,再加上好吃懒做,贪图享受,一把力也不想出,终日想着一个“官”字在身上,盼着广纳钱财,怎知只吃不做,白白的供养,又有哪个人愿意呢?七郎不愿放下“官”字,高高在上,买来的一身告身,失在江里,无凭无据,没人认得他。忍饥挨饿,好不悲惨。最终听着旁人一声劝,放下“官”字,凭着自己的当稍拿舵,来往船只,执稍度日,挣得些辛苦钱。多年之后,便也成了一个真正的篙工水手。

是啊,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一时有了时势,也并不是万年有了不拔之基。转眼之间,灰飞烟灭,泰山化作冰山,极是不难的事。“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贫贱之人,得了富贵,苦尽甜来,滋味深长。富贵之人,一朝失势,落魄起来,“树倒猢狲散”。想那郭七郎不正是富贵之人,落魄了,便落得“树倒猢狲散”,好在他有着当稍拿舵本事,日后用以糊口。

人生一世,富也好,贫也好,平安是最大的福。纵然有着千万家产,纵然有着天大的官帽,没有了亲人的相伴,又何谈得上大富大贵,幸福快乐了?

做官,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本也就没有这个才,一介平民,却也过得快乐悠然。每天,面对着可爱的学生,感到快乐;闲时,亲人聚在一起天南海北畅谈,感到惬意;累时,躺在木板床上酣然入睡,感到幸福。

幸福的日子,不是一个“官”字所能解决的。有一技之长,乃生存之道。这七郎最终不也是当稍拿舵,执稍度日吗?倘若他连执稍的本事也没,又会落得怎样的结局呢?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篇3

翻阅这厚厚的古典书籍,心不禁变得空灵起来。

从午后的阳光下直看到夕阳西下,才发现脖子酸的直不起来了。

书里面的内容吸引着你,紧紧抓住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着。

作者的题材很广泛,具有一种很浓烈的烟火味道。

我最喜欢的是表现男女婚恋的题材。

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虽对男女恋情给予肯定,赞扬如《孔雀东南飞》,却大多有情无欲,从不敢涉及“礼教之大防”的问题,大多数的描写都仅仅限于“发乎情止乎礼”,而作者却不回避这个问题,柏拉图式的恋爱虽然存在毕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

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上了一层淡淡的人文主义色彩。

比如《静观尼昼锦黄沙弄》里面,尼姑对爱情的渴望,尼姑庵里的女尼和男人厮混她只做不知洁身自好,等见到自己心爱之人又毫无保留的'与他同赴巫山云雨,这一幕类似于京剧里陈妙常对潘生动心。

作者对静观的所作所为确无鄙薄之意,对她不仅十分喜爱,称许其为“德性温淑”。

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情欲不仅肯定其有,而且承认其合理性,哪怕采取不被舆论认可的方式。

文中对女性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予以鲜明的肯定倾向。

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新思想萌芽的标记。

他不赞成没有爱情的结合的同时肯定有爱的结合,这比起那些老封建压制爱的结合,制造无爱的婚姻有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宣扬古书里时时流露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套条条框框。

当然作者没有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思想依旧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天命论因果论还是浸透在他心里,成为抹不去的印迹。

绝大多数的文章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尽管他对社会生活不满意,如《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反映。

但是故事的最后总是以“劝善”式的说教结尾,让人觉得犹有残缺。

《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篇4

古人常说因果报应,大抵是那个时代人类的力量有限,只能寄心愿于神佛,来维持世界的公平与正义。言道,信则有,不信则无。无权无势的小百姓信者居多,那些贪恋遮目、行止龌龊者欲望大于恐惧,自是忘了“举头三尺有神灵”。似乎越神秘玄幻的事物,越令人著迷,即使不是,在口口相传时也给其添上些神秘色彩。门井中的传奇故事,经过润色,成了鉴戒世人的教材。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做了亏心事,难免担心半夜鬼来串门,站在现代角度,肯定嗤之以鼻,笑起乃子虚乌有之事,但在愚昧未明的古时候,却有一种安定人心的作用。统治者就利用了这一点,所以无论哪个朝代的皇帝在位时,都会登坛祭天,祈祷国家风调雨顺,当然,这也有种说明君权神授的意味。如此一来,百姓以帝为尊,悉皆听之,朝廷也就达到了教化百姓分目的。今天来看这些故事,不必深究,知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