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
倚栏轩整理的《丧家狗(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丧家狗 篇1
浅读过两遍《丧家狗》,对论语更是不得其门而入,远未升堂,更别提入室,以下只是个人愚见,仅博君一笑。
我们往往习惯对人和事定性,去贴上潜意识里的标签。提及孔子我们往往加诸圣人,弟子三千,仁义或者更深入一层知其不可而为之。李零在丧家狗中想告诉我们的是孔子不仅仅是这些,更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论语里会哭会笑,会嗔怒会贫嘴会骂人,会因为别人批评黯然,会因为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众人"。
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正是这样,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所欠缺的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读论语。当论语编撰的时候,那不是什么四书,不是什么圣人经典,只是个记录当初那群人的小册子,述说着些或琐屑或崇高的小故事。儒学也并非宗教,去伪存真之后,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的论语,那些能够理解能够共鸣也许就是故事本身想传承的力量,那些觉得不可思议,不能苟同的也实属正常。姑且不说隔着两千多年岁月长河,物逝人非,就算今日微博热点,知乎题目尚能众说纷纭,甜咸亦能各执一词,何不在求同存异的时候,去看看热门评论,有时候就会发现有个叫何晏的大牛评的拍板叫好,有个叫朱熹的网友评的哪里哪里不对。
李零的这本书就是告诉了我们他所理解的论语,"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当然,他的批注有时候也只是个参考,仅是一个启和发的过程。正如他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想法,目前的我是接受不了。"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17.4)。孟子也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世界是公认的常识。大家读法家的书,也能读到类似的话。如《商君书?更法》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就是体现这类看法;《孙子·九地》有‘愚兵投险’之术,把带领士兵到敌国作战比作赶羊,‘如登高而去梯,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也是出于同样的看法。讲愚民的政策,何止秦始皇,还包括很多我们称为知识分子的聪明人。"
而当初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因为出于对一个老人的同情,不要想他是谁,他只是一个绝望于自己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一个晚年年年伤心,只能在韦编三绝的同时面对着如斯逝者带给他哀痛: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一个哭干眼泪的男人。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这并不是颓然,并不是悲观,相反只有明白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明晓是有多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和他们前行。二三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丧家狗 篇2
《论语》,一部让人感觉索然无味的书,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一本圣人的说教书,然而李零先生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诚如李零先生所言:“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读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一味的吹嘘孔子的道德思想高尚,也没有像一些极端的知识分子一样贬低孔子的理论。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作者永远是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的,不掺杂社会的看法。先来说说书名,作者为什么命名这本书为《丧家狗》呢?在我们的观点里,形容一个人像狗是对他人的侮辱,为什么要把孔子形容为狗呢,而且还是一只丧家狗。先来谈谈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从小我们就知道孔子是个伟大的人,是个圣人,然而读罢《丧家狗》我才知道圣人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历代中国人给孔子搭建的神坛。“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这是这本书中,作者形容孔子这个人的一段原话,它表达出了孔子的出身、志向、品格和学问,它体现粗孔子在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屡屡受挫,他的彷徨和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说孔子是丧家狗并不是贬低孔子,而且孔子也认同这一说法”,虽然有人表示“然哉然哉”,也只能算是孔子在失望的心情下的自嘲,不能当作孔子的自我评价,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孔子的无奈赞同,其实他心里也是觉得相似的吧。作者还讲到孔子更像是一个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的游侠骑士生涯,和孔子周游列国很相似。他们都有一个理想,都希望能有好运,而结果却是到处碰壁,虽然受了几次高规格的接待,但都没有谁把他们真正地当一回事,而且还有几次险于丧命,最后都失望而归。作者李零先生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由此,我更不觉得孔子是一个圣人,他就像是活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求而不得的失意人。当然,我认为这与他是个伟人并不冲突。
为什么前面我说《论语》实在难以让人细读下去,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面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本书将原本杂乱无章的《论语》一书归类化、分类化,让读者能把握要领。与传统的同类书籍不同,作者并非一味的输出孔子所传播的道义,而是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当然,他的这些观点也是就事论事,想孔子所可能想。作者语言不乏一些幽默更是让书有些看头。网传李零的《丧家狗》是愤青的思想结晶,只是一味的训诂,贬低了孔子,拉低了《论语》的思想内涵,而我却认为这正是《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非同寻常的可贵。想想看,我们已经多久按一种方法、从一个角度来想《论语》、讲孔子。我非常认同作者的一句话“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目的无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特别是在这个礼乐崩坏的世界”,我们一味的去捧高孔子以及其学术理论,到现在社会好像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否则我们也不会如此呼唤道德,正所谓缺少什么就呼吁什么,无论是孔子还是《论语》都好像只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更需要的是近距离的孔子,哪怕作者有时候的想法有些偏颇但是他带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一些“传教士”所不能带给我们的想法。下面,我想就读罢《丧家狗——我读<论语>》谈一谈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内容。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一个疑惑,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很深刻的苦恼:好人很少。做好事不难,难得的是能够一直做好事,所以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人有欲望有虚荣心是正常的事,作者的解决办法有两种:要么让他有个够,要么别让他瞧见,这就不会有种欲望的萌芽,唯有这样才不会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做有失偏颇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这两种方法都不太现实,既然自己说了是欲望了,怎么样的“多”才能叫做“够”,人的欲望无穷尽也。人活在这世上又怎么能不听不看不想,看了听了想了就必定会有自己的欲望,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生命体。其实我认为孔子并不是在苦恼好人太少,而是能够一直行好事、做好人的人太少。
这也让我有疑惑,难道有欲望有虚荣心的人就不能被称作好人了吗?“好”的反义词是“坏”,做了伤人之事才能叫坏,有欲望有虚荣心和成为一个好人并不冲突。孔子的理解是要一直行好事,哪怕做了任何坏事我们都不能称作好人,我想应该衡量一下所谓的“坏事”是否真的严重到衡量一个人一生的品行才能下此结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使尽全力挤破头的生存,有欲望只是人的本能,或许孔老先生大可不必困惑。
《论语》中子夏有一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而不周矣”。这句话我只听说过一句那便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作者在解释这则语录时着重讲了前面四个字,即“贤贤易色”。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好德如好色”,这完全打破了我对孔子的看法,在我的既定思维里孔子应当是提倡“八戒”的人,这更加让我赞成作者的看法:孔子不是圣人。我说这个话全无半点讥讽孔子之意,相反的,我认为他的观点比“存天理,灭人欲”诸如此类的可怕说教实在的多。所谓“食色者,性也”,吃饭和性都是人本能的需要。好色没有什么不对,正如作者所言“心里好之,嘴上又贱之”“女人又不是什么坏东西,非戒不可”。女子爱看帅哥,男子喜欢美女这没有什么好鄙夷的,每个人都喜欢赏心悦目的事物,如若我们都能做到“好德如好色”我想很多道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作者说《论语》中最难学的两句话叫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两句话无疑是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值得倡导,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但是当它们的得来“不义”时,我们就要学会向孔子那样做到“于我如浮云”。再来说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常说“潜力股”这个词,什么是潜力股?是在一个人还没有发迹的时候不自我贬低,仍然怀有志气、志向。一个潜力股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我觉得是能力和志向,而要问二者哪个更重要我觉得还是“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像只能做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很难不为一次次的打击所“夺志”,我想这也是坐着认为这句话最难学的原因吧。
其实罢此书我觉得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我还是有一些疑问的。比如作者说“孔子总是将贤与贫捆绑在一起”他所举的例子是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没错,颜回的确是清苦,但是孔子称之曰“贤”仅仅是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吗?很明显孔子之所以夸赞颜回是因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又怎么能说明孔子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生活拮据就认为其贤呢?孔子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颜回的淡泊名利的品德才是受孔子夸赞的真正原因,而作者运用“捆绑”一词我觉得过于刺耳,言外之意好像“贫”与“贤”是分不开的。
我深刻记得作者李零先生在书的总结里提到了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作者说“半部治天下?谁也不知道,原书也没法按用途一分两半”这当然是戏言,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我们心知肚明,无非是在强调《论语》中所强调的一些思想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重大作用。然而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以为是有失偏颇的,尚且不论这“天下”究竟指的什么,我只说光靠《论语》里的道德约束如何来治理天下,正如作者所说“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要靠神仙。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当然,也不是说《论语》就无半点用处,我们不妨将它当做一本参考书,查漏补缺,大有裨益。
《丧家狗 篇3
《论语》,一部让人感觉索然无味的书,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一本圣人的说教书,然而李零先生的著作《丧家狗——我读》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诚如李零先生所言:“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读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一味的吹嘘孔子的道德思想高尚,也没有像一些极端的知识分子一样贬低孔子的理论。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作者永远是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的,不掺杂社会的看法。先来说说书名,作者为什么命名这本书为《丧家狗》呢?在我们的观点里,形容一个人像狗是对他人的侮辱,为什么要把孔子形容为狗呢,而且还是一只丧家狗。先来谈谈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从小我们就知道孔子是个伟大的人,是个圣人,然而读罢《丧家狗》我才知道圣人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历代中国人给孔子搭建的神坛。“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这是这本书中,作者形容孔子这个人的一段原话,它表达出了孔子的出身、志向、品格和学问,它体现粗孔子在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屡屡受挫,他的彷徨和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说孔子是丧家狗并不是贬低孔子,而且孔子也认同这一说法”,虽然有人表示“然哉然哉”,也只能算是孔子在失望的心情下的自嘲,不能当作孔子的自我评价,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孔子的无奈赞同,其实他心里也是觉得相似的吧。作者还讲到孔子更像是一个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的游侠骑士生涯,和孔子周游列国很相似。他们都有一个理想,都希望能有好运,而结果却是到处碰壁,虽然受了几次高规格的接待,但都没有谁把他们真正地当一回事,而且还有几次险于丧命,最后都失望而归。作者李零先生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由此,我更不觉得孔子是一个圣人,他就像是活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求而不得的失意人。当然,我认为这与他是个伟人并不冲突。
为什么前面我说《论语》实在难以让人细读下去,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面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丧家狗——我读》这本书将原本杂乱无章的《论语》一书归类化、分类化,让读者能把握要领。与传统的同类书籍不同,作者并非一味的输出孔子所传播的道义,而是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当然,他的这些观点也是就事论事,想孔子所可能想。作者语言不乏一些幽默更是让书有些看头。网传李零的《丧家狗》是愤青的思想结晶,只是一味的.训诂,贬低了孔子,拉低了《论语》的思想内涵,而我却认为这正是《丧家狗——》一书非同寻常的可贵。想想看,我们已经多久按一种方法、从一个角度来想《论语》、讲孔子。我非常认同作者的一句话“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目的无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特别是在这个礼乐崩坏的世界”,我们一味的去捧高孔子以及其学术理论,到现在社会好像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否则我们也不会如此呼唤道德,正所谓缺少什么就呼吁什么,无论是孔子还是《论语》都好像只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更需要的是近距离的孔子,哪怕作者有时候的想法有些偏颇但是他带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一些“传教士”所不能带给我们的想法。下面,我想就读罢《丧家狗——我读》谈一谈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内容。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一个疑惑,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很深刻的苦恼:好人很少。做好事不难,难得的是能够一直做好事,所以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人有欲望有虚荣心是正常的事,作者的解决办法有两种:要么让他有个够,要么别让他瞧见,这就不会有种欲望的萌芽,唯有这样才不会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做有失偏颇的事情。其实我觉得这两种方法都不太现实,既然自己说了是欲望了,怎么样的“多”才能叫做“够”,人的欲望无穷尽也。人活在这世上又怎么能不听不看不想,看了听了想了就必定会有自己的欲望,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生命体。其实我认为孔子并不是在苦恼好人太少,而是能够一直行好事、做好人的人太少。
这也让我有疑惑,难道有欲望有虚荣心的人就不能被称作好人了吗?“好”的反义词是“坏”,做了伤人之事才能叫坏,有欲望有虚荣心和成为一个好人并不冲突。孔子的理解是要一直行好事,哪怕做了任何坏事我们都不能称作好人,我想应该衡量一下所谓的“坏事”是否真的严重到衡量一个人一生的品行才能下此结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使尽全力挤破头的生存,有欲望只是人的本能,或许孔老先生大可不必困惑。
《论语》中子夏有一句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而不周矣”。这句话我只听说过一句那便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作者在解释这则语录时着重讲了前面四个字,即“贤贤易色”。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好德如好色”,这完全打破了我对孔子的看法,在我的既定思维里孔子应当是提倡“八戒”的人,这更加让我赞成作者的看法:孔子不是圣人。我说这个话全无半点讥讽孔子之意,相反的,我认为他的观点比“存天理,灭人欲”诸如此类的可怕说教实在的多。所谓“食色者,性也”,吃饭和性都是人本能的需要。好色没有什么不对,正如作者所言“心里好之,嘴上又贱之”“女人又不是什么坏东西,非戒不可”。女子爱看帅哥,男子喜欢美女这没有什么好鄙夷的,每个人都喜欢赏心悦目的事物,如若我们都能做到“好德如好色”我想很多道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作者说《论语》中最难学的两句话叫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两句话无疑是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值得倡导,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但是当它们的得来“不义”时,我们就要学会向孔子那样做到“于我如浮云”。再来说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常说“潜力股”这个词,什么是潜力股?是在一个人还没有发迹的时候不自我贬低,仍然怀有志气、志向。一个潜力股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我觉得是能力和志向,而要问二者哪个更重要我觉得还是“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像只能做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很难不为一次次的打击所“夺志”,我想这也是坐着认为这句话最难学的原因吧。
其实罢此书我觉得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我还是有一些疑问的。比如作者说“孔子总是将贤与贫捆绑在一起”他所举的例子是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没错,颜回的确是清苦,但是孔子称之曰“贤”仅仅是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吗?很明显孔子之所以夸赞颜回是因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又怎么能说明孔子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生活拮据就认为其贤呢?孔子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颜回的淡泊名利的品德才是受孔子夸赞的真正原因,而作者运用“捆绑”一词我觉得过于刺耳,言外之意好像“贫”与“贤”是分不开的。
我深刻记得作者李零先生在书的总结里提到了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作者说“半部治天下?谁也不知道,原书也没法按用途一分两半”这当然是戏言,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我们心知肚明,无非是在强调《论语》中所强调的一些思想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重大作用。然而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以为是有失偏颇的,尚且不论这“天下”究竟指的什么,我只说光靠《论语》里的道德约束如何来治理天下,正如作者所说“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要靠神仙。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当然,也不是说《论语》就无半点用处,我们不妨将它当做一本参考书,查漏补缺,大有裨益。
《丧家狗 篇4
浅读过两遍《丧家狗》,对论语更是不得其门而入,远未升堂,更别提入室,以下只是个人愚见,仅博君一笑。
我们往往习惯对人和事定性,去贴上潜意识里的标签。提及孔子我们往往加诸圣人,弟子三千,仁义或者更深入一层知其不可而为之。李零在丧家狗中想告诉我们的是孔子不仅仅是这些,更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论语里会哭会笑,会嗔怒会贫嘴会骂人,会因为别人批评黯然,会因为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众人"。
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正是这样,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所欠缺的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读论语。当论语编撰的时候,那不是什么四书,不是什么圣人经典,只是个记录当初那群人的小册子,述说着些或琐屑或崇高的小故事。儒学也并非宗教,去伪存真之后,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的论语,那些能够理解能够共鸣也许就是故事本身想传承的力量,那些觉得不可思议,不能苟同的也实属正常。姑且不说隔着两千多年岁月长河,物逝人非,就算今日微博热点,知乎题目尚能众说纷纭,甜咸亦能各执一词,何不在求同存异的时候,去看看热门评论,有时候就会发现有个叫何晏的大牛评的拍板叫好,有个叫朱熹的网友评的哪里哪里不对。
李零的这本书就是告诉了我们他所理解的论语,"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当然,他的批注有时候也只是个参考,仅是一个启和发的过程。正如他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想法,目前的我是接受不了。"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17.4)。孟子也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世界是公认的常识。大家读法家的书,也能读到类似的话。如《商君书?更法》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就是体现这类看法;《孙子·九地》有‘愚兵投险’之术,把带领士兵到敌国作战比作赶羊,‘如登高而去梯,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也是出于同样的看法。讲愚民的政策,何止秦始皇,还包括很多我们称为知识分子的聪明人。"
而当初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因为出于对一个老人的同情,不要想他是谁,他只是一个绝望于自己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一个晚年年年伤心,只能在韦编三绝的同时面对着如斯逝者带给他哀痛: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一个哭干眼泪的男人。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这并不是颓然,并不是悲观,相反只有明白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明晓是有多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和他们前行。二三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