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数学文化》读后感

2024/04/09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数学文化》读后感 篇1

上一学期,就断断续续地在阅读北京东路小学张齐华老师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假期中更是再次认真拜读了一遍。作者张齐华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已经得到众多名家的认可,也受到广大老师的赞同。张齐华老师致力于在实践层面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演绎数学的文化魅力,展现数学的意趣与价值。

张齐华老师的教学,给人以惊奇之感,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设计自然流畅、环节处理细腻、构思巧妙魅力、教学到位厚重,很是值得我学习。

张老师的座右铭“不重复别人的,更重复自己”,才让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圆的认识》一课,在准备时“由外而内”的跨越,让我看到张老师在新一轮《圆的认识》的探索与实践,尽管困难重重,但张老师坚信:路总会重新走出来的,只要你愿意去开辟。在思考后一个个问题的出现,张老师坦然面对静心解决,使《圆的认识》一课再次呈现了一些别样的意味。看着实录,就像走进了张老师的课堂,俨然像在品一杯好茶,只有静心悟道才是至理。

张老师的《交换律》坚信了数学向着纵深处开掘的至理,读这份案例为其深度和细腻而震撼。对数学文化的追求正是本节课的显著特色,这种数学文化特质不仅外释为一份感性的素材,更内蕴成一种理性的思辨。“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犹如泛起涟漪的思维波,思维的确定性、变通性、辩证性、得以相互印染,这种质辩的深入性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学本质内涵和教学价值取向。《认识整万数》一课,让我了解到张老师是如何破解数学知识内在的结构的。

新颖的教学设计因为有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深刻理解作支撑,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精彩的四十分钟,来自于课外日日夜夜,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数学知识结构的深入把握,对数学规律方法的深层次揣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调查了解。

张齐华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节课、教学方法与理念,还有对教育、对专业的执着追求,感受到一名数学教师在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的真实历程。张老师的教育理念给我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我学习如何研究我们的数学,如何让我们的数学更有数学文化的味道。

《数学文化》读后感 篇2

杜兰特曾经说过: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于是趁着假期,我阅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不只是数学》一书,该书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华应龙老师的风采以及他对数学独特的见解。

1、儿童的数学应该更浪漫一些,太严谨、太科学的教学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华应龙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时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生长智慧的数学世界。这都是值得我们新教师学习的`地方!

2、教是为了学的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感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从引起学生的兴趣入手,包容学生的差错,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个性化思维,在“容错”的前提下,将学生的“错误”融于教学全过程,最终又以“错误”为荣。

数学不仅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同时也具有发展性价值和文化性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理性精神,学会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数学的工具性价值,也要跳出小学数学看数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

《数学文化》读后感 篇3

这个假期我读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马小跳很聪明,丁文涛也很聪明,他们俩之间不分上下,所以丁文涛和马小跳之间的战争很大。在故事中马小跳还有一个表妹叫:“杜真子”。有一次杜真子和马小跳就为了一条金鱼吵了起来,原来马小跳的爸爸马天笑给马小跳买了三条金鱼,其中两条是红色的,一条是黄色的,结果他俩都想要那条黄色的.鱼,谁也不肯让谁,最后马小跳爸爸用了一种对于马小跳来说不公平的游戏,把黄色的鱼给了杜真子。马小跳气愤地说:“老爸你真偏心。”

还有几个月丁文涛拿着一个本子转来转去,那个本子上面都是很难的题,被他考住的同学有很多。有一天丁文涛又拿着那个本子在大树旁转来转去,被他考住的同学都很不服气,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走上前去和丁文涛说了一阵子后,只见丁文涛脸色通红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可以骄傲,更不要嘲笑别人。即使你再聪明,你也会有一些解答不了的难题,所以我们要懂得互相帮助,这样才会进步的更快,才能有更多的朋友,大家一起学习掌握更多的东西。

《数学文化》读后感 篇4

这两天读了一本张齐华的一本书《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

开篇的第一个课例就是就是曾经执教的《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第一版我曾经也看过录像。你不能不佩服张老师在这节课上所倾注的心血。独特的'设计,精彩的语言,优美的画面,厚重的文化。都将你深深地吸引。听课的老师会像学生随着张老师无形的跟随着张老师的课堂。从课堂的引入开始:往平静的睡眠投进石子。使学生在观察那平静水面上荡起的一圈圈涟漪中开始思考,接着张老师介绍了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花环,特殊仪器拍摄的电磁波等。用美妙和神奇吸引着学生。这仅仅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张老师的数学文化教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转化成没有规矩,仍成方圆。“圆,一中同长也”;“圆出于方,方出于矩”;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等等。不仅彰显了厚重的数学文化,同时颇富抒情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都让听课的老师感受到了一中生动的数学课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被吸引,根本没有无暇去想这节课的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处理。静下心来,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内,

又想展示数学文化,又想凸显数学思想,同时还想给学生以音乐和画面美的冲击,那么数学本身的思考占的份额就会偏轻。所以这节课当时也确有争议。

于是就会有第二版的《圆的认识》。这节课张老师的出发点是;第一,绝不出现任何声音,这应该是一趟表面寂静尔内心热烈的数学课;第二,绝不出现任何画面,包括生活中哪怕是最常见的元,应该是一堂素面朝天的简单的数学课;第三, 数学语言回归纯正的数学思辨,一切课堂语言只围绕数学问题的思考而展开,拒绝无病呻吟的抒情与感怀。留下的是数与形,留下的是数学思考,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张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超越了自己。

这两节课,我都很喜欢。但我这里也有一点思考。为什么我们上一节课,要么就追求语言和画面的冲击,试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深深地被打动,就像进行了一次洗礼,数学课也可以多姿多彩。要么就要重归课堂,梳理其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思考进行教学。这两种方法并不是“鱼和熊掌”,为什么就不能兼得呢?《圆的认识》是一节五年级的课,这是学生的抽象思维才刚刚形成,毕竟是小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难道在第二版教学中,加入一些画面,就会破坏数学的思考吗?我现在教的是三年级,如果去讲《对称》,不加入画面,只让学生动手剪一棵松树,老师再画几个对称图形,学生的学习效果我想就不如展示一些漂亮的对称图形的图片,如果再加上一些声音会更好,这里也有中国的文化,如脸谱,剪纸,建筑等,这些古老的中国文化展现爱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认识对称的同时,惊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当然这是我的一些思考,并不是对张老师这两节课的有异议,我想他的哪节课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数学文化》读后感 篇5

“啊!终于看完啦!”今天,我津津有味地看完了《马小跳玩数学》这本书。

《马小跳玩数学》讲的是主人公马小跳和他的小伙伴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知识与难题,他们都能巧妙的解决难题。里面有”数学王子“丁文涛、有”数学部落“的掌门人马小跳、还有在数学迷宫中穿行就像完成一个个芭蕾舞到动作的夏林果。在阅读书的时候,我仿佛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解决难题,一起畅游数学乐园,一起放声大笑。书上有很多有意思的题,比如说24点游戏、奇妙的一笔画、解决电脑密码、还有智移硬币。都非常有意思。

数学就像空气一样,它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大到远在外太空的星系,小到一个细菌,都蕴涵着深刻的数学知识。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数学会使人变的更加富有灵性。当你在五彩斑斓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时,数学就像一个顽皮的鼠标,总是不经意间潜入你的大脑,然后悄悄点左键,一举激活你沉睡的数学细胞,随后,不计其数的想象因子开始争先恐后地崭露头角。它会使你的'梦想在形态各异的方程、等式中得到升华。

各位同学们,拿出你们全部的热情加入到玩转数学的行列中吧!让数学充盈你们的生活,在玩中体会知识带来的乐趣。这些成长中的快乐,将会值得你们珍惜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