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倚栏轩整理的《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篇1
看到书名里时,我以为这是一本指南书,书里会详尽的告诉我们如何培养一个聪明且优秀的孩子。显然对我封面与封底的文字解读有误,但我也很庆幸这不是一本教育指南书,程序化统一标准的教育孩子,这并不现实。
关于“聪明”与“优秀”,在教育界对于这两者的定义,我个人认识一直很狭义,甚至大众主流思想很自然将两者与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前程似锦挂钩,这样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亚洲都极其普遍,所以韩国才会有如此成熟的培训机构,因为家长们愿意在这上面支付大把大把的.钞票。相比有学习机器之称的中国学生,我还觉得中国学生比韩国学生幸福,虽然我知道有不少小朋友双休日奔走在各个培训机构之间,学习各种特长或补习功课。但他们在时间上的分配,绝对不会像韩国学生那样一再的被学习挤压,最后变成一块又干又硬的饼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关于中国教育,我个人还是持着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虽然很多声音告诉我们,“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差”,中国学生在某一方面匮乏,并不全然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就拿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说吧,许多学生在未踏入校园前,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可能就生生被父母长辈给“扼杀”,所以我一直很纳闷从小不愿意让我触碰任何明火或电器的父母,为什么在我长大后觉得我不会煮饭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呢?他们是否想过,这其中有多少次,在我想去尝试煮饭时,因为他们呵斥,我打消自己动手的念头。
为何我对中国教育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因为我在教育改革中看到希望,我弟弟妹妹现今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就与我们当初刻板的学习方式,有极大的不同,至于这种的不同与新的尝试是普遍存在,还是只存在小部分学校中,我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中国教育已经开始在反思,它们想教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与才能。是只会写标准答案的考试机器?还是具有思辩能力的人才?在中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大背景下,也许这样的改革果效并不显著,但我相信只要朝着这正确的方向前行,不日便能迎来改革的硕果。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篇2
我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曾经也经历过传统的中国教育,十二年寒窗苦读只为高考,最近在网上看到高考加工厂毛坦厂中学的纪录片,看的我心惊胆战,就算时光倒流我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些个让我噩梦连连的备战高考的日子。
我和本书中主角之一金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当然这肯定是和我们所在国家的环境和父母的影响有关,这里的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教育体制以及一切有可能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和金不同,我从小就被老师和父母安了个“帽子”—脑子不聪明,肯干。我不曾想到,这个观点影响了我十几年,学生时代每当我遇到学不好的科目我都对自己说:“我不聪明,就不要指望做数学试卷上最后几道题,我只要多花点时间把基础题做好就行”,就这样,高考的数学试卷上,我连最后三大题的第二小题看都没看,因为我已经惯性的认为我肯定会做不好,与其浪费这个时间我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做检查。从小我就没有探索新事物的欲望,我从来没有因为能和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探讨和交流而兴奋,与金相比,我怕的就是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观点以及对新事物的提问,更不用说参加各种挑战性的竞赛或者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现在的我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老师和父母没有一贯的说我不聪明,而是鼓励我去挑战我不擅长的东西,那么今天的我会不会就不是现在的我?当然,现在说这些都已经迟了,我只想说,以后等我有孩子了,我要尽可能的多多鼓励他们尝试一些他们不擅长的东西,多多表扬他们拿手的事情,至少成长的道路上曾经有未某个挑战努力过,而不是像我一样自暴自弃。
相信有许多国人和我一样都曾吐槽过中国的教育体制,“填鸭式”教育让我们被迫成为一一只只张着嘴等待教师填充各种知识的鸭子,对于这些知识我们是否能消化或者以后是否能用的上,鸭子们不用在意,老师们也不会在意,因为他们明白几年后会有一场名叫高考的战争等着他们不得不消化这些知识。几年前我看到有关中国教育体制和欧美的教育体制对比的文章,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中国的知识点是围绕考试大纲,欧美国家的考试大纲是围绕知识点。关于各国的教育体制我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读,只是当我在文中读到埃克里在韩国南山中学的所看所感之时,我有太多的同感。韩国和芬兰一样是世界上最聪明孩子的地理分布区之一,他们在国际上获得的教育硕果差不多,而差的多的是,韩国学生为学习付出的时间是芬兰学生的几百倍,当芬兰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韩国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当芬兰学生在排练话剧的时候,韩国学生在参加课外辅导课。仅从这本书里我看到的韩国教育体制和我所经历的中国教育体制是一样的,我们的家长对我们都抱着无限的希望,读书是普通家庭孩子的唯一出路,于是我们身边就出现了一系列疯狂玩彩票的家长,给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不惜重金买学区房,为的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挤进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接着顺其自然的进入最好的`大学,然后就能获得体面且高薪工作的机会。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家长,于是我们都成了教育体制下最无辜的小铁人,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将玩耍视为可耻,我们没有自己的时间做感兴趣的事情。每当我看到临近高考的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或升学压力而跳楼结束年轻的生命时,我真的很痛心,因为我曾经也有因为一次模拟考试没有考好就想轻生的念头。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参加高考而对扭曲了正确的价值观。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应该是最符合当前国情的,毕竟十三亿人口大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这个看似比较公平的途径来竞争。所以,以后我也会为人母,我希望自己能够理智一点看待孩子的教育。
“日益丰富的数据从各个学校和国家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孩子们自己也试图告诉这个世界他们的潜力究竟有多大。”教育问题我们个人无法去左右,但我们可以做到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一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说不定他们会还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篇3
作者通过比较韩国、芬兰、波兰和美国的教育来试图寻找美国教育的缺陷:
美国教育中的意识问题。物质的极度发达,致使美国的家长或公众缺少了危机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其他几个国家。
美国教育中的教师问题。教师的准入门槛太低,致使教师队伍过于庞大、教师素质不高。
美国教育中的教程设置问题。美国教育目标的过于多样化,致使学校教育无法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点的传授战线拉的太长,课程过于简单等等,导致效率低下。
美国教育中的考核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过于注重学生态度的考核,而非结果。侧面误导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目标。
而比较中,韩国的教育犹如一个高压锅,自我加压已到极致,没有一个国民认同本国的教育。虽然在测试中获得高分,但这不是学校的成绩,而是学生和家庭自身努力的结果。芬兰的教育相对比较完美。通过教师准入的改革,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养,从而促进了本国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一个学生要有良好的发展,除了自身要有学习的意识,家庭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还需要教师的精准传授,教育体制中的合理目标设置也很重要。相比美国,中国的求知危机感和意识已经很不错,家庭的教育也正逐步跟上。教师队伍的素质虽也过得去,但优等生不考师范院校的习俗也还在,待遇问题?地位问题?对日前强大的课外培训现象怎么破?就看有关部门有没有强大的反思能力和改革力度,不然走上韩国的老路回头就难了。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读后感 篇4
汤姆从宾夕法尼亚到波兰去做交换生,在PISA测试中,美国学生阅读排名在12位,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在数学方面,美国学生平均得分排名第26位,为什么美国学生不擅长这种通用的逻辑语言呢。
随着这学期的逐渐深入,汤姆发生波兰和宾夕法尼州的数学课有很大差异,在美国,汤姆和他的同学都会使用计算器,而在波兰数学课上,计算器的使用是明令禁止的,汤姆能看出来,他的波兰同学头脑中的数学思维都异常发达,他们对已经掌握的数学技巧手到擒来。
想起在我们小时候读书时,计算器也是被禁止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培养我们发达的数学思维。而在每次考完试以后,老师都会公开宣布成绩,这让汤姆感到很不安。在我们国家目前已经有许多学校不再公开宣布成绩和排名了。
美国学生可能从一年级到八年级都在学习分数,而聪明国家的同龄人会在三至六年级有规律的学习这个知识点。
金从俄克拉荷马州到芬兰,在皮耶塔尔萨里高中做交换生
皮耶塔尔萨里有着非常寒冷的冬天,金发现不少芬兰和俄克拉荷马州学校间的差异,芬兰学校除了没有高科技互动教学白板,走廊里也没有警察以外,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区别,在芬兰学校里也有“野孩子”,金原本以为芬兰学校看不到这类孩子,但是金现在明白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野孩子”。但是,芬兰的“野孩子”是个模范生,他从不缺勤,而且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也和其他人一样按规定完成作业。在我们国家,如果被学校划分为“野孩子”就基本与学习无缘了,他们不但会缺勤,也不会按规定完成作业,还不遵守课堂纪律。但是现在来看,那些被老师认定的“好学生”呢,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回答问题?这些或许可以让学生足以应付考试,也许不行,谁说遵守课堂纪律的孩子就一定能考高分呢?反之,反而有许多不遵守纪律的孩子反而可以学到不少东西。而且,这样的标准划分的学生,是否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呢。
当时,芬兰所有师范学院的录取标准都很高,老师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在我们国家,师范学院曾经是许多学生们谋生的一条出路。芬兰人认为,认真对待教育的唯一办法就是选拔高学历的教师,对教师的选拔提高要求是对的。但是是否只需要高学历即可呢,老师对学生的授课方式以及老师本人的思维才是最最重要的。否则就会如落雪兰老师所说,教师这一职业,很有可能变成知识的搬运工,这其中没有教师自己再加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