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鼓》的魂----西藏
今天一个学生给我打电话,他说刚参加完高考,向我汇报情况。他学音乐,听语气很有把握,我很高兴。提到音乐,我马上会想到来自瑞士班得瑞的大自然音乐,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中国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等。
让我不能忘记的是去年央视推出“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演唱会,其中《阿姐鼓》是我第一次听到,那声音带有宗教的神秘,更有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对自己信仰的虔诚。
《阿姐鼓》(词 何训田 演唱朱哲琴)在世界各国巡回演出时,入座情况令人不敢相信,胜过好莱坞大片的关注度。为什么一曲华语歌曲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大的轰动呢?难道别的华语音乐就不及其吗?词的意境、曲的纯粹还是演员所承载的文化元素不够,都不是。
《阿姐鼓》来自西藏,而且来自神秘的宗教传奇。西藏本就令各路人物神秘,那里的宗教、文化、地域、生态等等每一样都闪耀着灵性。想去西藏得有心理准备,否则不但虚行,而且会很失落,如果你是一个有文化悟性的人的话。我觉得《阿姐鼓》的成功是必然的,为世人所敬仰也是必然,其在世界乐坛空前地位的定格还是必然。因为宗教,因为西藏,因为阿姐,因为阿姐鼓的声音。
无内容的记忆必然成为无边的思念,成为无可终止的寻找。在这个意义上,《阿姐鼓》的记忆的主题,直接产生了寻找的动机。从记忆到寻找的转化,是80年代文化给予90年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遗产。在多重意义上,我们都可以认定80年代是思想解放的时代。思想解放,以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对于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消除沉重的历史记忆。90年代文化与80年代文化相比,是轻松、平和的,究其根源,就是历史记忆的淡化,甚至泯灭。因为缺少历史记忆,更准确地讲,原始性地丧失了历史和记忆,寻找必然成为90年代文化的基本主题。寻找的动机来自于从历史联系中解放出来的无限增殖着的欲望。欲望之海,在静谧的午夜仍然是万流涌动的。我们所看到的轻松与平和不过是失去历史关联,也就是无记忆的寻找先天性地失重之后的悬浮形态:没有深度的平滑和没有触击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