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优秀文章 > 正文

年糕日记

2024/03/20优秀文章

倚栏轩整理的年糕日记(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年糕日记 篇1

年糕,是我家乡的一大特色食品。其中,鸣鹤古镇的年糕可是在慈溪首屈一指的哦。寒假一开始,老师就带我们一起去了鸣鹤古镇一家做年糕的工厂,一起去看看年糕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星期日下午一点整,晴空万里。我和妈妈还有哥哥准时到达了云龙中学旁边,来到一家做年糕的工厂旁边。还没进做年糕的工厂就闻到了一股让人陶醉的年糕香味。这时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出来接见我们。他精神很好,我们一边进去,一边为我们讲述怎样做年糕。原来,做年糕也是需要有耐心的。首先,用水将米浸泡两到三天,然后把浸泡好的米和水一起倒在一个机器里,碾成米浆,之后将米浆灌入一个机器,将水分给压出来,最后将年糕用蒸汽把年糕给煮熟就可以吃了。

当然,谁都不会吃因为还没将年糕做成一块块的。工人们用手一压,就可以了。工人们有时还会做几个年糕饺让来的人采购,别饿着了。我们就买了两个,还没吃够呢!

一想到那又粘又美味的几个年糕饺,肚子又开始抗议了。没办法,民以食为天,先找吃的去了。

年糕日记 篇2

早晨,我吃完早饭去奶奶家玩。

到了奶奶家,我看见奶奶在洗枣,我问奶奶:“你为什么要洗枣?”奶奶回答:“我要准备做年糕。”我一听做年糕特别高兴。想到好吃的年糕,我流下了口水,我问奶奶:“我可以帮您做年糕吗?”奶奶回答:“当然可以了。”

奶奶说:“先把洗干净的枣放到锅里蒸,大约在30分钟左右,看到一颗颗枣都挺起大肚子就可以了,然后,奶奶拿出黄色和白色的糕面,再把蒸好的枣放到糕面里搅拌,在慢慢地往里面倒水,一边搅拌,一边倒水,等到面和枣攥球体,再用食指和中指在手心里旋转,等到成一个三角体形状时年糕做成了。然后,放到锅里蒸,大约蒸45分钟就行了。

等到蒸好糕以后,掀开锅盖以后,有白的,有黄的糕,我就忍不住拿了一个吃,吃到我亲手做的糕,我心里很高兴,味道又香又甜又好吃,吃的时候还很粘,都快把我的牙粘下来了,我吃到枣的时候又香又甜又好吃,比没蒸的枣好吃得很。等我吃完了以后还想吃一个,剩下的年糕已经都凉了,吃起来就不那么粘牙了,我吃饱了,把剩下的年糕放倒两个袋子里,提着回家了,大家吃了都觉得很好吃,我开心的笑了。

年糕日记 篇3

快过年了,为迎接新年的到来,爸爸带我和弟弟去老人院看打年糕。我一到那儿,人可真多。老人、大人、小孩都簇拥在一起。老人们坐在椅子上有说有聊,说的都是从前打年糕的事;大人们撸着袖子,好像随时准备上去露两手;小孩子们最兴奋了,他们对打年糕充满了好奇,蹦蹦跳跳地围在一起,别提多激动了。

我也凑近了仔细瞧。打年糕的第一步是蒸糯米。只见几位志愿者把糯米倒进缸里,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这放水很有讲究,放多了不行,放少了也不行。究竟放多少,全凭他们多年的经验。经过水的浸泡,一粒粒小糯米被凝聚在一起,像一个个白白嫩嫩的小胖子。接下来,就要把糯米倒进一个大蒸笼里蒸。人们的视线就转移了“阵地”,只见一个老人熟练地操作着。这时候桶里边还残留着一些调皮的糯米,懒洋洋地不想下到蒸笼里,他就一摇一晃地抖着桶,胖糯米们混合着“年味”,就这样跑进蒸笼里啦!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糯米就蒸好了。大伙把冒着香气的糯米倒进了一口大缸似的石臼里,准备打年糕了。只见爸爸把手放在水里沾一沾,然后拨了拨糯米团,旁边一个人拿起大锤一样的舂头朝石臼里的糯米使劲打去。然后爸爸的手再沾沾水,又拨一拨糯米团,重重的一锤又落在了糯米团身上。那个人打累了,就换爸爸这位大力士上场。“咚咚咚”,爸爸打得每一下都很有节奏。糯米变得越来越粘,也越来越难打,但是大家都非常卖力,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糯米终于被打蔫了,它已经变成了像面团一样的白团子了。大家把打好的糯米团搬到木板上。从糯米团上扯下一小块,把它按压在模具里,一条长长的热气腾腾的冒着香味的年糕就诞生了。

我们吃着又香又糯的年糕,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是大家一起劳动的成果,还因为吃年糕预示着大家“年年高”。

年糕日记 篇4

有那么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在百姓的心中可以说是大若天地。中国上下五千年沉淀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年糕,是我国汉族的传统食物之一,也是农历年时的应时食品。在春节,我国许多地区都会吃年糕,我的老家自然也不例外。

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的寓意,象征着收入、职位或小孩子的知识和身一年都比一年高。虽说只是寓意,没有多大的真实性,但象征了老百姓们朴实、简单的美好祝愿。

听爷爷说,这年糕的由来,得从一个传说讲起。在远古时候,有一种怪兽称为“年”。“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起来过冬了。“年”饿得不得已时,便只好下山,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恩“高氏族”的首领,便把“年”与“高”字和在一起,取其谐音为“年糕”。

年糕,在我的老家是过年的必备品。拜神时,总要取一小块年糕放在贡台上,以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能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拜完后,便可以拿年糕来吃了!这对于我来说莫过于最好的事了。煎、炒、炸、蒸、煮,一块普通的年糕在奶奶的巧手下,运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做成了一道道各具风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灿黄灿黄的,别提有多诱人了!

吃的时候,大家都围成一桌,一边吃一边聊着生活的趣事与近况,你一筷,我一筷,你一言,他一语,好不热闹!其实,我想,在那一刻,重要的已不是年糕本身了,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欢乐与亲情。看着老人们欣慰的笑脸,皱纹里满满的都是甜蜜,我的心中也仿佛有一股暖流淌过。是啊,传统美食、风俗习惯什么的,为的不就是这一刻三代同堂的欢乐吗?

如今,在这个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流水线上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却仍然在大年夜聚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讲诉着彼此的故事,带着美好的寓意和企盼,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年糕日记 篇5

“豆豆,中午吃炒年糕!”我应着,一想到大队部正好要求暑假里要帮家人做家务,正是好机会呀!

“年糕我已经切好了,你就切点卷心菜吧。”外婆把菜递给我,我拿起菜刀,在外婆的指导下一下一下地切着,手上的菜越来越小,哈哈,它们都被我切成丝了,之间,外婆还不忘教我一些小常识:切菜、切肉时要把食指摁在刀柄前面,这样切时会轻松一点,我照样试了试,果然如此。

“第二步,洗锅和铲。”外婆推我到锅面前,顿时一股热流涌上脸,我迟疑地拿起锅刷,学着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左刷,一会儿右刷,一会儿转着圈刷,倒掉污水,擦洗干净。刚想休息一会儿,一块冷冻猪肉已摆在我眼前了,“这个好切,也由你来切吧。”我只好又拿起菜刀,大胆地往下切,没想到外婆口里好切的速冻猪肉一点也不听话,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切了一半,“切不了了吧?看我的。”外婆动作好快,三下五下就搞定了,而且肉丝还切得细细的。

前奏都完成了,终于可以开炒了,开了火,我先倒了点油,哎呀,忘了开油烟机了,这边油冒了热气,我一时紧张起来,觉得手忙脚乱的,“油锅上有青烟飘上来,就可以倒卷心菜了,肉也和菜一起放下去。慢慢倒,不要急。”我听着外婆的话,鼓起勇气往油锅里倒菜,心想:董存瑞炸碉堡也没我紧张吧?虽然我急忙抽回手,但手臂上还是沾了一滴滚烫的油,我也顾不上痛了,因为现在开始我要拿起铲子炒了,这个还不太难,就是我炒的动作幅度有点小,因为一大就会把菜炒到外面,放了些盐后,我把年糕也倒在了菜上,然后盖上锅盖,外婆说要等稍许时间后再炒。我心里美滋滋地等着年糕的出炉。

心里一美就忘了时间,等外婆再提醒我时,我发现我的年糕有些焦了,赶紧拿起铲子再炒,香味也飘出来了,再放些盐,换成小火,再放点味精,我发现锅里的年糕除了有些些黑,真的好诱人呀。

关了火,大功告成了!我迫不及待地盛了一碗,一尝,啊,味真好呀!是我吃过的里面最好吃的,外婆也尝了一下,年糕不硬,不淡也不咸,油滋滋的,真的很完美耶!

年糕日记 篇6

“吧唧——吧唧——”真好吃。我们义乌有个习俗,是吃年糕。吃年糕,年年高。

“做年糕了!”奶奶大叫,我就像狂风一样飞到奶奶身旁,观察奶奶是怎样做年糕的。只见奶奶把糯米拿出来,放在水里泡。等糯米像个白色的大娃娃的时候,就可以不泡了。

“奶奶,我看不清你了!”这时厨房里热气腾腾,白气娃娃在跟我玩“蒙眼睛”的游戏。原来,奶奶在蒸糯米,过了一会,糯米变的透明无暇,变得更白了,还流着“汗”呢!真是越来越可爱了。

接着,是碾碎糯米,从漏斗上倒下来,“白娃娃”争先恐后地从漏斗上掉下来,飞进大机器的肚子里,不一会儿,变成了“粉身碎骨”,“白娃娃”好像在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哈哈!可爱的年糕,我来了!

“老头子,快来帮忙!”奶奶大声地说,爷爷正在晒太阳,被吓了一跳,险些从躺椅上滚下来,说:“好好好,我来了。”只见爷爷拿来了大铁锤,奶奶连忙把糯米放到捣臼里,爷爷抬起大铁锤,用力砸了下去,奶奶又把糯米翻了个身。就这样,糯米被砸得好惨。

糯米像一个个身受重伤的士兵。看!闪亮的大刀又来了,啊!“士兵”被切得一片片的。

哇!好香啊!真好吃。我迫不及待地冲向年糕,真美味!

年糕日记 篇7

元旦期间,外公村子里要做手工年糕。

一进去就看见一群人围在一个大石缸旁边,一位公公抡着大石锤正在“嘿呦嘿呦”地捣面团。外公说:“这是石捣臼,这个大锤子叫舂头,这个公公正在捣年糕团。”原来是这样啊,真有意思!

爸爸带我去厨房看,只见桌旁摆满了一筐筐雪白的面粉。外公说:“大米要泡上20天左右,然后把米磨成粉,把粉蒸熟才能捣。”说着,他拿起一个雪白的粉团,裹上榨菜递给我:“这就叫‘雪花团’,可美味啦!”我和妈妈都咬了一口,真好吃!

从厨房出来,公公已经把年糕团捣好了。他把烫手的年糕甩到一张大桌子上,立刻有两个公公接住面团搓成大长条,并且分成一个个小面团。后面的人接过小面团,把它们搓成小长条,再传给后面的人。只见他们用一块有花纹的模板按压小长条,一条扁扁的有花纹的年糕就完成了。最后打上红印,就可以拿到旁边晾着了。

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我也加入到劳动的队伍当中。爸爸给我拿来一块木板,我照着别人的样子也压起年糕来。渐渐的,我越来越熟练,和小伙伴开始比赛谁压得多。爸爸表扬我们都很棒,不分上下!我还尝试了打印子、捏元宝,做年糕真有趣啊!

外公说,年糕寓意着年年高,那我可一定要多吃几条年糕!

年糕日记 篇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个寒气逼人的冬日里,迎来了又一年热闹非凡的春节。

一到腊月,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会兴高采烈地走出家门,那时大街小巷顿时热闹非凡。大家戴着帽子,系着围巾,穿着喜庆的衣服,成双成对地聊天,逛街。出门一趟,回来手里就全都是花花绿绿的袋子。街道两旁的大树上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一闪一闪的,给春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到春节,家里一定要做烤菜年糕,那是因为从第一年开始,家里就有了这道菜肴,所以这道菜肴就变成了春节常吃的食物,延续至今。每到春节,外婆就会把烤菜、年糕和冰糖等材料一一拿出来,我就立刻明白,哦,春节快到了。其实在市场里都可以买到烤菜年糕,但是外婆说自己做的才更加美味。

大人们说学会做烤菜年糕其实非常容易,可是学了那么多年我也才学会了一点,并没有掌握其中的妙处。要先准备好所需要的材料,不然就会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有一次,我看见外公在烧烤菜年糕,觉得特别有意思,便自告奋勇的去帮忙,谁知那年的年糕都散发着一股焦味,自此以后,外公就再也不让我动手了,但是他把洗年糕的任务交给了我,于是每年的年糕都被我洗得白白胖胖。

材料已经准备就绪,开始动工了。外公把烤菜放进锅里炒一炒,翻一翻,顿时,烤菜在高温以及锅铲的翻腾下渐渐瘪了下去,只见原本绿油油的菜叶顿时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外公又从袋子里把事先准备好的冰糖放了进去,没过多久,又在锅铲上倒入了少许酱油慢慢地放入锅内,外公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控制好酱油的用量,酱油如果倒入太多,颜色容易变深,味道也会太重。外公又特意嘱咐在放年糕之前,必须把锅盖盖上,让烤菜在锅里滚一滚,不然在餐桌上的烤菜吃起来就不会如此美味。准备放年糕了,外公将我洗得一干二净的年糕放入锅中翻炒,没过多久,一盘香喷喷的烤菜年糕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整个餐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味,馋得我口水直流。大家争先恐后地拿起筷子争夺起这道美味菜肴,笑声在房子上空久久回荡……

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一起聊天的节日,其实只要聚在一起吃菜,抢菜,就会有无与伦比的快乐。

年糕日记 篇9

在农村,过春节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传统。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一年比一年高、年年高升、年年丰收。

传统的打年糕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还有很多道工序,年轻的一辈知道的不多,说到“打”就更不会了。就说纯粹的“打年糕”这个动作吧,不掌握一定的力度还真不行,握槌的方式不对手会磨出泡,所以在农村会打年糕的人不多,而且年龄一般都是些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得年糕卖,最常见的是线板年糕。线板年糕虽然白净,入口润滑,但美中不足的是,它没有农村自己打出来的年糕香甜。进入冬季,“打”的年糕也在市场上露脸了,从外观上看,跟我们打的年糕差不多,可是,吃到嘴里却又不是那么回事,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抑或是那份丰收的喜悦,抑或是打年糕的人那份纯朴的笑脸,有这种感觉源之于那年糕是机器打出来的吧。还有,机器打的年糕不经煮,一不注意火侯,或许就会煮糊了。所以,每当春节前一段时间,人们还是热衷于自己打年糕,喜欢自己打制的年糕的那份味儿——韧而香。也所以,有难得一个打年糕的地方,附近的.村民知道了都会担着米来加工,排上长长的队伍。

农村传统的打年糕有自己的一整套工具,包括打年糕用的大木槌、石臼,耐得住烧的灶台、蒸桶等,工具也比较多。打年糕按蒸计算,每蒸年糕用糯米20-25公斤之间。打年糕具体的步骤有八步,分别为淘米、轧粉、搂粉、上蒸、出蒸、打年糕、切年糕、点痣等。这八道工序看似简单,做起来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这里就为大家介绍几道工序,先说淘米吧,你会觉得这个很简单,不就是把米在水里洗干净吗?打年糕用的米可要讲究的多了,在洗之前先要用水浸上6、7分钟,之后再去洗干净。搂粉就是将粉搂均匀了,因为粉太干了会打不到一块去,太湿了会导致下一道工序上蒸时造成窜蒸,都要影响年糕的质量。上蒸呢,也不是把准备好的粉往蒸桶里一放就行了,而是要边蒸边把粉一层一层的撒下去。而打年糕打年糕,具体还在于一个“打”字上,这道工序要有三个人来完成,两个人各自抡一个大木槌“打”,还有一个就是要在石臼里撒上水,以防止年糕粘上了石臼。三个人要讲究配合,“打”年糕的人要准确握槌、抡槌,打年糕时两个人用的力度要均匀,而且要有节奏感,防止两个木槌“打架”,期间撒水的人瞅准时机把水撒进石臼。“打年糕”的过程中,还包含着裹蒸、翻蒸等动作。最后一道工序是点痣,红色代表红红火火,代表喜悦,中国人以红色为喜庆之色,所以红色在这里也成了不二之选,一直延续至今,所以也叫“点红”。经过这圆圆满满的八道工序后,年糕才算制成了。

要说这打年糕,真是件快乐的事。打年糕预示着丰收,希望来年更有好的收成。老幼妇孺,人人为之欢喜。所以,在以前,打年糕时,还有抢年糕头吃的习俗,那时候,是大家最为激动、最让人开心、快乐的时候。打年糕这一文化的传承,到现在,虽然没有将抢年糕头的戏传承下来,但是,在人们的辛勤劳动下,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人们的笑靥之花开得也越来越盛了。时至今日,过年时,人们还是喜欢自己打年糕吃,不仅在于那份独有的味道,还在于那份丰收的喜悦。

年糕日记 篇10

狂天是腊月廿四,爸爸说:“刚收到老家小队长的微信,明天打年糕。宝宝,你想不想去看看,你还没有见过呢!”看得出爸爸充满了期待,我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驱车45分钟,从武康来到了爸爸的老家——新安镇城头村东兜组。一下车,就看见人们已经忙碌开了,爸爸拿出相机就一阵狂拍。我呢,面对老家人的招呼还有些羞涩。打年糕的地方安排在一处房屋前的空地上,尽管寒风刺骨,但似乎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也细细地观察起来。

第一道工序是蒸粉。空地上,两座由砖头搭起来了灶头正不断地冒着白汽,负责烧火的老爷爷面色红润,跟烧得正旺的柴火非常般配。据说,这些柴火都是各家自己带来的。两位年轻一点的伯伯负责蒸粉,他们把由粳米和糯米碾成的米粉分批洒在一个特制的蒸笼里。这个蒸笼是竹编,呈圆锥形,上面铺着一层纱布,米粉就一层层地铺洒在上面。我凑过去想看看清楚,大伯说,“以前小孩子是不能看的。”“为什么?”我好奇地追问原因。大伯回答说:“怕小孩子看了蒸不熟。”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奇怪的风俗到底是什么原因。爸爸告诉我,蒸粉可是技术活,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一定要选对火候掌握地很好的人,爷爷以前就负责这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打糕。米粉蒸熟后,一位伯伯把米粉团揉成一团,放在一个石臼里。忽然,他揪起一块“年糕”往我手里塞,说道:“‘雪糕’很好吃,那边还有白糖,去蘸蘸吃。”我尝了尝,雪糕松软香糯,味道还可以。接着,两位中年壮汉每人拿起一个石头锤子。这个石锤是圆盘形,直径大约25厘米,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工具。两位伯伯商量好各自击打的部位后,就抡起石锤开打了。他们高高举起,稳稳落下,你一锤,我一锤,发出“砰”“砰”的敲打声,旁边的人都注视着这个核心步骤,仿佛被这场景吸引定格了一般。大约20锤后,负责翻年糕的大伯又上场了,他把年糕从石臼里翻了个身,旁边另一位叔叔往年糕上洒水,新一轮的敲打有开始。大约这样3个回合后,年糕已经不再是松软的样子了,变得很有弹性,颜色也从原来的“雪白”变成了“玉色”。

第三道工序是切糕。打好的年糕被放在一块长方形的门板上,被一件很奇特的工具一分为二。这个工具其实就是一根稍粗的线,两端系着两根筷子,就是这个“筷子线刀”,一下子就把年糕分开了,留下了一道整齐的切口。6位叔叔阿姨齐上阵,分别将年糕揉成长条状,再盖上纱布,不断地抚平年糕的表面,不一会儿,两条圆润的年糕条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时,“筷子线刀”又出场了,一个人把长条状的年糕切成宽10厘米左右的块状年糕,另一个人则快速地把小年糕放在一个铺了尼龙纸的竹匾里。

第四道工序是美糕。一位老婆婆将调好的“红汁”装在瓶子里,用筷子头微微蘸一下,再往年糕中央点一下,这样,每块年糕就都有一个红色的“胎记”了,就像小孩子眉心的“点红”一样。一位经验丰富的阿姨负责将年糕做成“猪头”和“元宝”,象征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做好的年糕有专人送到每家每户。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老家的“打年糕”,虽然没有机器的快速,但靠人力的合作也形成了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不仅生产嚼劲十足的土味年糕,还生产了快乐、和谐、热闹和十足的年味。明年,我们再去打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