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日记 > 正文

我的高考高中日记

2024/03/08经典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我的高考高中日记(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我的高考高中日记 篇1

黑黑瘦瘦,头发干黄干黄还带着卷。耳朵紧紧贴靠在头两侧,还略微向内卷曲,活像个“小老大”。这就是我前桌的女孩。

她有个特殊的习惯,她的左手永远插在口袋里,或是伸在课桌下,或是压在大腿下。她从不用左手传递课本讲义,从不用左手梳理发髻,从不举左手回答问题。

这一切,我都理解

因为一次无意的一瞥让我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她的左手只有三根手指。

于是我对她便总夹杂着一份同情与小心。我开始体谅她偶尔淡淡的冷漠或是有时突然的脾气。我想我一直很谨慎,我从来都从右侧传递作业;我从不刻意在她面前说出那些令她敏感的词语,我甚至警告过那些同样发现了这件事的人,请顾及她的敏感自尊。

而她,我前桌的女孩也似乎逐渐放下了心中的警惕,她开始主动与我交谈,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依然令我尝到了一丝的欣慰。

可那一天。

直到如今,我还是这样的懊悔啊,一句随口而出的话却打碎了我们之间薄薄的友谊。

我已记不清那是在哪节课上,老师的PPT上突然出现了一只画风拙劣的老虎,更可笑的是,老虎的前爪只有三只趾爪。“太假了,只有三个指头!”我已记不清我是用何种语气吐出的这句话,可是下一秒,我本能地用嘴捂住了嘴巴,闯祸了!同学们还不明就里地吵笑着,而我怯生生地向她望去。她咬着嘴唇,黑黑的小脸上也看不出是青是紫,她低着头,干黄的发丝遮住了她的眼睛。左手依然死死地压在大腿下。同学们此刻的笑声仿佛游离之音,飘在我耳畔,而我的脑中一片空白。

往后,她似乎开始飘远了。尽管她还坐在我的前桌,依然帮我传接作业,可是我感到,她真的飘远了。她与我的交谈似乎变成了几个固定的词汇——“卷子少了”、“交作业”、“没有你的本子”。

我不敢与她道歉,我怕往事重提会伤上加伤。失去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友情,我很失落。但恐怕她承受的会更多、更痛。

所以,坐在我前桌的女孩,我只能用笔记录下我的歉意。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带来了这般的遗憾。

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

我的高考高中日记 篇2

在人生的道路上,那一路深深浅浅的脚印,有的匆忙,有的缓慢,有的沉重,有的轻快。每一个脚印后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成长,每一个脚印下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在回望的那一刻,无数感慨油然而生,想笑又想哭,突然明白:自己走过的,哪怕是轨迹再乱再崎岖,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经历。

带着一颗不堪一击的破碎的心,我走出家门,漫步在路上,无论外面的天空是何等的亮丽,也挥不去我心中那片阴霾。

看着试卷上那一个又一个鲜红的叉号、排名榜上一科又一科的分数,我不愿相信却又清楚地意识到:这次考试我又失败了,想起老师的殷切希望,父母无怨无悔的付出,受伤的心一直流着泪。

原来,我一直以为眼泪是人类的柔软剂,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轻松。也曾有一段时间,我的眼泪似被别人借走了,也许因为如此,心才有雨洗般的亮丽。可当别人将眼泪归还给了我,而它却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功效,心灵的伤口何时才能痊愈!

不远处,一个幼儿在蹒跚学步,她的稚趣和憨态逗起母亲甜蜜的笑,而我却无心去欣赏。啪!我循声望去,小孩子跌倒了。我想,那位母亲会把孩子扶起来。可出人意料的是,只见小孩子揉了揉摔疼的小手,望了望前面伸开双臂,满怀怜爱之心的妈妈,摇摆着爬了起来,咬着手指“咯咯”地笑着冲进了母亲的怀抱。“勇敢,孩子!跌倒了,爬起来。”

我内心深处突然一股刺痛,好普通的一位温柔的母亲,好平凡的一句朴实的话,但使我明白了许多。

站在冲刺高考的路上,我仰天长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不去险峰,又怎能见山路的崎岖;如果不去横渡大海,又怎能知道大海的惊涛骇浪;如果不去拼搏,又怎能知道竞争的激烈。人生的道路上总是布满了荆棘。

站在冲刺高考的路上,我仰天大笑。今日,也许我不是主宰者,但是我是未来的主宰者,只要知道自己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猜你喜欢1:谈高考日记

有人说,历年来高考作文的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确实,试题要求也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个“宽泛”,大概就是对审题、扣题的淡化。过去每年要求考生要紧扣命题,现在这样一“淡化”,确实能给考生的作文水平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能起到“不拘一格”选人材的作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淡化”可能会产生漏洞:许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准备,背熟了二三十篇范文,因为审题、扣题的淡化,学生就可以搬出准备好的范文,稍微来个改头换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机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豆角月亮》,阅卷老师欣喜非常,打它个满分(60分),到后来才有人发现,是“克隆”《故事会》上的《弯弯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袭新概念大赛作文《缺口的苹果》的。这种套袭现象不少,但发现的总是少数,很多都被投机取巧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样淡化审题与扣题是否好,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然,允许“淡化”是高考出题者的事,而我们考生切不要把“淡化”变作“无化”。像开飞机,总得要顾及航线与目的地,写作文总还是有一个范围。考生假如认为“淡化”审题扣题了,就信马由缰,随意下笔,就可能写出偏题离题的作文,阅卷老师就可能判你的作文为“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要思考清楚命题的限制,考虑好命题的限制与开放范围的关系,不要自己不思索地来个“淡化”,像断线的风筝乱飞起来。

另外,我想谈一个该“淡化”的问题。从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出卷者好像尽量回避社会的热点问题,几乎没有一次出的作文题目是直奔政治热点问题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几乎给考生提供了宽泛的写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却有这么一个特点:喜欢去写大题材,去聚集社会热点、焦点。就因为有宽泛的写作自由,因此一提笔,脑子很快就联想到社会的热点、焦点。比如谈香港回归、北京申奥、加入WTO、反腐倡廉。这种写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显出觉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实,这样写是不那么好的,是很难得高分的。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还不高,谈这些时政问题往往谈得不全面,谈得不深透,许多学生仅只写些常用的套话,有些学生甚至写出提法上的偏差与观点上的错误(出现观点、提法上的错误,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对政治热点的问题要“淡化”,能回避的还是回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难说得头头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错,出差错就非常糟糕。

我想,还是写写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为好。千万不要以为写小人物、小事情是低格调。“一枝一叶总关情”,身边的人与事,是平时生活中有深切体验与感受的。写起来轻车熟路,便于表达真情实意,也会更加生动感人。写小人物、小事情,也只要平平常常地去写就是,不要有意来个“小题大作”,或有意来个“小中见大”,不要什么都来个政治化的大理念,有些考生为了“思想美”,就编造不合生活情理的故事,有意拔高人物。那么反而给人失真失实的印象。过分追求“思想美”,一定会出现豪情壮语多,空话套话多,而真情实意少,给人的印象就是虚情假意、做作、不自然,这样也就很难得高分了。这么多年出卷者不涉及国内重大事件,大概也是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猜题押宝。我想我们考生最好自己不去强化时政意识,在作文中淡化时政意识,还是有好处的。

猜你喜欢2:高考语文日记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四、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