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倚栏轩 > 好文 > 经典日记 > 正文

兵马俑小学生日记

2024/03/05经典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兵马俑小学生日记(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兵马俑小学生日记 篇1

在暑假里,我和妈妈去了临潼兵马俑,远远就看到威严壮观又器宇轩昂的秦始皇大雕像。

原来,这里就是秦始皇的寝陵,“唯有寝陵兵马俑,潼关渭水历千秋。”兵马俑不仅使我们感受到金戈铁马的震撼,更使我们陷入浪花淘尽英雄的沉思。

秦始皇,顾名思义,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当时,秦始皇肯定想把皇位在自己的子子孙孙中传下去。过了几十年,他死了,他的手下和马车都要埋在土里,给秦始皇陪葬,继续他气吞河山的霸主生活。

我和妈妈来到三号坑,这是第一个参观点,这里虽然没有兵马俑,但是,这里的土地已经散发着战场的气息,很有秦始皇奋力迎战、开疆辟土的气魄。

接着我们来到二号坑,这里只有五六个兵马俑,里边还有两个战士的.骸骨,他们是为秦始皇殉葬的吧。

我们来到了一号坑,这里全都是用铜做成的兵马俑,一排排、成千上万,整齐、雄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表情不一的兵马俑中,我还找出了和我表情一样的兵马俑呢!

真应该让爸爸也来看一看,我想起爸爸教我《秦兵马俑》中的句子: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观察,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兵马俑小学生日记 篇2

位于我国西北的咸阳,曾经是当时东亚乃至整个亚洲最为强大的国家秦。虽然如昙花一现,但它为世界留下了不朽的长城和永远守卫中华的兵马俑。那一个个鲜活的兵马俑为人们讲述着千年之前那段血腥与生机并存的历史,那威严的军阵与磅礴的气势告诉世人他们是百战余生的战士,是敌人眼中可怕的死神,他们的刀剑如同死神的镰刀收割着敌人的灵魂,正是因为这强悍的战力与绝对服从的意志使的秦皇死后也要把他们带入自己的陵墓,使他们为自己守卫皇陵直到永远,在当时秦国士兵的意志可以说是非常之强,他们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北拒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南打百越为祖国扩土开疆。这样的军队发达的今天也很难找出几支。我十分敬佩这样的军队不止是因为他们的赫赫战功,更是我敬佩的是他们不移的信仰,在当今社会多是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之徒,很少为了坚持信仰而放弃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珍贵的'东西却被人们所遗忘了。

猜你喜欢1:六年级小学生日记

有人问你开卷是否有义时,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冒昧,可我会肯定地回答,我觉得开卷有益!

无论在什么地方读书,无论在什么时间,都离不开书!书就像我们的朋友就像我们的家。不读书的人就不会有好知识。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读书,长大才能做个顶天立地的.有用之才。爸爸妈妈们可能每天唠叨:多看些书,作文才能写好,如果只写了一两段话,又要被老师请家长了有些同学会觉得受不了爸爸妈妈这样唠叨,可是我觉得爸爸妈妈们这样说是对的,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杜甫的名言使我明白:要写好作文,就是多看课外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不像某些同学一样,做完作业余下的时间就用来玩电脑,根本不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作文写得糊里糊涂,恐怕自己写的什么都不知道!这样还能叫作文,你们有谁见过某位老师允许这样糊里糊涂的通过?学习和生活很重要,有些人成绩好,可是一考语文作文却直发慌,身体在发抖。这是不课外阅读造成的后果啊!所以,我愿意多读书,读好书,是自己更加成熟、稳定。写作文,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文靠的不是运气,作文靠的而是读课外书,才能写好作文,把每个句子写得通顺!

猜你喜欢2:六年级小学生日记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钢笔快速地在课堂作业上移动着,同学 们气喘吁吁地做着作业,那情形不亚于刚刚跑 完八百米。我一手握笔,一手拿改正带,胳膊 肘压着作业本,嘴里大声嚷嚷着李老师交代的 通知:“中午将语文《课堂作业》的古诗和语 文乐园做完!”

这话立刻引起极大的影响,周围一片抱 怨声,因为这次是“双重夹击”,语文、数学 各有许多许多的.作业。“真是男女混合双打呀 !”有的同学一边没趣的说道,一边思考着下 一题怎么做。

“哎!我终于体会到毕业班的辛苦了! 这么多的‘课堂作业’,一中午能做完吗?” “是呀,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备战时期之魔鬼 训练吗?”

听着同学们的叫苦连天,我也只能麻木 地答题。写完最后一个数字,我快速地放下改 正带,将蓝皮的数学课堂作业向组长方向一扔 ,再连说数声“sorry”。与此同时,用另一 只手将早已备好的语文课堂作业一扯,不浪费 一点时间地翻开,一边用手压住课本边缘,一 边审视这些恼人的题目。

“毕业班里闲人少,才了语文又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