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日记
倚栏轩整理的文字的力量日记(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文字的力量日记 篇1
翻看以前的日记,自己一再强调文字的使命,自己那个时候一定是看了什么视频,看了什么激励人心的文字,然后不断的告诫自己,文字的使命认真负责。
至今的我依旧想要用文字去改变一些人的性格,甚至想要驱散人们存在的冷漠。有时会觉得这种想法太不切实际了,首先我们得有自己的生存条件。
毕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不是每个人都能抵达的境界。可我依旧相信文字就是具有改变和影响他人的力量,所以我依旧坚定,我是渴盼着能够诞生某些个能够让他人内心充满温暖的文字,甚至可以让他人转变一些冷漠、消极情绪思想的文字。
对待身边朋友,可能我会更多的想要去让他们们的温暖,但是我的能力根本就没有办法,像我这种在实际生活中是一根筋,待人粗心大意大粗条,根本就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被爱者,能够落实实际行动,给他人带去温暖的举动行为并不多。但我又真的不想辜负他们对我的温暖,给予我的那些感感动,文字是我能够表达感激与回报的方式之一。
只希望我的文字能够有力真诚,能够温暖,深入人心。
文字的力量日记 篇2
当你乘坐的飞机失事,坠入荒无人烟的丛林时,你会努力重拾信心吗?当你发现与你做伴的只有蠢蠢欲动的野兽和疯狂的“蚊子大军”时,你能顽强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生存下来吗?
十三岁的纽约少年布莱恩,能!
那次飞机失事后,布莱恩坠入了原始森林。他曾一度失去信心,几次想要自杀。但他冷静地告诉自己:纵使只有一丝希望,也不能轻易放弃。他用惊人的毅力顶住了驼鹿的攻击、龙卷风的.强袭和黑熊的猛攻。他搭起了耐用的小石屋,制作了强劲的弓箭,造出了漂亮的小鱼塘。他猎驼鹿,养臭鼬,打黑熊,成了原始森林的霸主。正是希望的力量,让他从一个无知少年,磨炼成了一位伟大的生存专家。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布莱恩的生存故事一直激励着我,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困境中重拾信心,走向成功。
三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我在语数两门主课上接连失利,连自己定的基本目标都没达到。正当我打算干脆就这么颓废下去的时候,我一眼瞟见了书架上那本《手斧男孩》。于是,我重整旗鼓,疯狂刷题。在期末检测时,大发神威,把平时积累的全部发挥出来,又重新坐回了全班第一的宝座。我想,这个第一的获得,还要归功于这本我珍爱的《手斧男孩》吧。
这就是希望的力量!也正因如此,《手斧男孩》当之无愧成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猜你喜欢1:温暖的力量日记
苦难是一种力量,苦难是一笔财富,苦难是一种成功,苦难是一种失败。
太多的人因为这两个字而决定了一生。多少文人雅士是在经历了这两个字以后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因为经历了这两个字,他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苦难,是最温暖人心的力量,在大山深处,住着许许多多的孩子,正因为他们的苦难才造就了他们的成功,正因为这苦难才造就了他们不服输的精神。
他们虽然穷,可是穷的有志气,他们通过努力学习向我们证明,他并不穷,因为他们有知识的宝库,知识就是一切,就是资本,他们可以通过知识来造就财富。
苦难,是最温暖人心的力量,它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保卫祖国,他们不畏艰险。
苦难,是最温暖人心的力量,他在寒冷中给你温暖,在黑暗中给你光明,在危险前给你安全,它是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在苦难中我们能认清真确的'道路,做对的事。做好的人,使我们勇往直前,力争上游。
苦难,是最温暖人心的力量,它造就我们,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未来,明确自己的方向,确立自己的目标,只有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才能摆脱苦难走向成功,走向财富,只有经力了苦难,才会得到你所想的。
苦难是自己创造的,财富也是自己创造的,我们不应去怪谁,恨谁。
苦难不是永恒的,它只是短暂的,只要我们去努力,去改变,它的后面将是光明的。我们因不怕苦,不怕累,故不被世俗所迷惑。我们认清现实,通过努力去克服它。不向它屈服,顽强拼搏,成就理想。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退缩,不前进,我们不应只知道遇到困难就退缩,就害怕,我们也不应生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而做出怎样的决定,因为一切都由自己决定。一份努力,一分收获“梅花香自苦寒来”因为经住了寒冷才能傲然于雪,我们为什么不能傲然于苦难,做一次真正的梅花。让那温暖人心的力量陪在我们身边。
猜你喜欢2: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日记
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是耶?非耶?报以无奈苦笑。
仅从表面上看,母亲对从满分降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责备,而对虽然一开始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不吝爱吻,是不是仅说明这位母亲鼓励进步之可取与苛责退步之不妥呢?并非如此,拨开表面的巴掌与吻之别,在这幅漫画中,我们应看到仅仅是分数上的一点变化,都足以使家长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其背后折射出的无数个家庭相似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紧紧盯着分数,视分数进与退为奖罚标准,与其产生的求全责备之态,并非是个别家长所为。满分得吻、98分得巴掌这一荒谬现象,正是被诟病许久的唯分数论的体现,当家长并不在乎分数背后反映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学习作用时,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经很接近满分”这一事实,而是只看见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情况,辨不清“无论55分还是61分都说明孩子学习状况不佳”,而只关注比上次进步了6分。在啼笑皆非之余,我们不免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粗暴的分数对待,对分数的执着,到底因何而来?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所谓求全责备与宽容鼓励之异,在向教育敲响警钟,内里显现的教育观念之弊,正中痛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知道”,“改变”的背后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审视日常中我们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为契机,给孩子的成长路上正确的引导与培育,帮助他们获得除了分数的其他优良品质与综合能力,以真正的吻报以最大的鼓励,以真正的吻对待他们的教育报以决心与坚守。
巴掌与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对未来的教育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