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谈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从《三国演义》谈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作为明代的着名文人,罗贯中先生也免不了写作尽可能的为封建时代的当权者作政治宣传。忠君、爱国成为最大的主线,《三国演义》把刘备的蜀汉政权作为正统,极力宣传他的这一观念。
一个少年时代就有称帝动机的野心家(刘备小时门前有一颗形似皇帝车盖的树,他曾对伙伴讲长大当以此为盖。两个儿子一个刘封,一个刘禅,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成了罗贯中笔下仁义的化身,原因无他,因为他是三国里面唯一有刘汉血液的人,由他来继承大汉事业,可以更大的宣扬“忠”这一封建精髓。天地君亲师,封建文人的愚忠更是把皇帝排在了所有伦理之前,不管对错,皇帝永远是对的,君要臣死,臣不敢不亡。即使若干年后的岳武穆在即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之既,也免不了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只能留下千古名篇《满江红》,功败垂成。
蜀汉政权的另一个核心人物诸葛亮更是成了智慧的化身,天上地下无所不能,甚至在死之前就能算出若干年后邓艾偷度阴平的事件。诸葛亮虽然智慧非凡,但过于神化。在军事战略上,他的眼光或许也会有失误的时候。虽然没能机会证实,但事后证明他的一部分主见不是正确的。
在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时,正是刘备的三顾茅庐让他的政治报复得以实现。无疑诸葛亮是忠的,他一心想光复汉室,如同一颗明珠一直等待着机会的降临,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他宁愿终老山林。所以他评价好友崔州平等可以官至州、郡,但问及他的前路就笑而不答。正是因为他的前路不明,如遇明主就是一代栋梁,成为管仲、乐毅,或是更为成功的姜尚、张良,如果没有有志光复汉室的明主,就只能成为一个山野村夫。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就高瞻远瞩的提出“隆中对”,建议刘备先取荆、襄,次取蜀、汉,成立对抗曹操、孙权的根据地,成三足鼎立之势。在关羽未曾大意失荆州之前,刘备的势力扩充完全是按照这一路线在执行。诸葛亮的本意是想双拳出击,按照他的宏图就是和好孙权,然后凭借自己的力量,一支军队从荆州,一支军队从汉中出兵,两路攻击曹魏,但这一设计过于理想化,事后证明了他的失误。
刘备的另两个谋臣庞统、法正的主张是放弃荆州,然后取蜀、汉,效仿高祖刘邦取得天下,这一主张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相违背,自然不会被刘备所采纳。在刘备的心目中,荆州就是他的根本,所以永不会放弃,这样就造成了以后孙刘联盟的解体。
在刘备平定西蜀之后,收服了马超。马超深得羌人之心,即在现今的甘肃、陕西一代极具威望。本来他可以凭借马超的威望,在曹操初得陇西,民心未服之际让马超的旧地归于自己,但限于在荆州问题上和孙权发生了太多的纠缠,从而失去了夺取这些地方的最好战机。虽然后来也占据了汉中,可毕竟劳命伤财,且是从曹操手中夺取的这些地方,民心不一定归服。
孙权阵营中的鲁肃是一位有远见的战略家,正是他一手撑起了孙刘联盟,但除他可以对荆州问题做出让步之外,无论前任周瑜还是后任吕蒙、陆逊都是把荆州看作孙吴占据长江天险的根本。就算刘备可能不会对孙吴进攻,但孙权岂会让自己的咽喉置于刘备的双手之中?所以双方翻脸是必然的事,在鲁肃病故之后很快就成了事实。
可悲的是无论诸葛亮还是刘备,都对荆州问题掉以轻心。一方面让关羽出击,却不给兵力上的补充,反而是在抽掉关羽在荆州的防御线,关羽在攻击樊城时已成强弩之末,刘备等人却在成都被一片片捷报蒙住了双眼,关羽的失荆州,是战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你越是勇冠三军,威震华夏,就越让孙权恐慌。
在关羽兵败身亡之后,或许诸葛亮有所察觉自己“隆中对”的策略有可能出现失误,但刘备仍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正是按照“隆中对”的策略,让刘备从寄人篱下变成了汉中王,刘备自然对此深信不疑。所以后来才有了陆逊的火烧连营,让刘备一下子输光了老本。
罗贯中笔下的刘备征吴只是把他看作为关羽报仇,但关羽当时已经身亡一年多,以刘备年过六十的年龄,不可能还血气方刚,之所以出兵征吴,替关羽报仇只是一个幌子,关键在于刘备仍是觉得荆州不可失,不然为什么在关羽新亡之际,曹丕称帝之时不去报仇,却忙于称帝,而在关羽身亡一年以后才把报仇提上日程?诸葛亮在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隆中对”的失误,也曾极力进行劝阻,但面对固执的刘备,也只是无能为力,改变不了刘备征吴之心。所以只能留下“若法孝直(法正)在,定能阻止主上东行”之语,因为刘备对荆州的执迷,他也无法控制,只能用这句话来搪塞他人的疑问。
刘备亡故白帝城之后,诸葛亮迅速振作,一肩挑起了蜀汉政权的生死存亡。他已经完全意识到若想联盟孙权,荆州不能争,所以后来承认荆州归孙权所有,恭贺孙权称帝,这时他才知道,孙刘联盟,远比荆州来得重要,与其靠自己兵分两路,不如与孙权两路夹击,后来的两军多次联手抗击曹军,也正是诸葛亮态度转变的结果。
但我们不能因为诸葛亮的一个失误而否认他的伟大。在隆中他提出的策略保证了刘备前期的强盛。那时天下大乱,尚有刘表、马腾、刘璋、张鲁等人的时候,他已经看清了天下未来的局势,并且把刘备当成潜力股,算作三强中的一员。刘备曾经的强势也是按照他先取荆、襄,次取巴、蜀的策略进行。在当时“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情况下,刘备拥有了最强大的人才资本,最后没能平定天下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过于在乎一地的得失,没有懂得取舍之道。